二《风景谈》课件(共29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风景谈》课件(共29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风景谈》
茅 盾
学习目标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代表作品: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长篇小说:《虹》、《子夜》
背景简介: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
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
请输入您的标题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即(jí)使 摇曳(yè) 妩(wǔ)媚
掮(qián)着犁 黑魆魆(xū) 干坼(chè)
山坳(ào) 掬(jū)起水来 怡(yí)然自得
荷(hè)枪
重点字词字音释义
颀(qí)长:修长
掮(qián):方言,用肩扛(东西)
黑魆魆(xū):形容黑暗无光
干坼(chè):干裂
汤汤(shāng):水流大而急
濑(lài):沙石上的急流
瞥(piē):很快地看一下
整体感知
请输入您的标题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调弄脂粉,打扮装饰。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整体感知
生字词
一、明“风景”
二、赏“风景”
三、悟“风景”
参考“沙漠驼铃”,为其他五幅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
一、明“风景”
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沙漠、驼队。
1.阅读全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高原归耕
沙漠驼铃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时间+地点+事件
2.想一想:这些画面是写哪里的风景或生活?
“黄土高原”北国
“北国”“河”
欢歌掮犁夜归的人
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
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
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
清晨号兵
延安的景
延安的人
3.文中描绘的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由一部抗战电影片自然联想到的风景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
高原归耕
沙漠驼铃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新疆的沙漠风光
延安风光
六幅画面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2.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是民族的精神。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自然景物
崇高的人类活动

真的风景
=
大家所描绘的画面中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物活动,那么,“风景”到底指什么?课文中是否有语句点出了“风景”的内涵?
二、赏“风景”
“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
赏析六幅画面,说说其中所体现的自然风光和人的活动。
画面 自然风光 人的活动
第一幅 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 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走近,
发出谐和的声音
第二幅 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 晚归人辛勤劳作、愉快唱歌
第三幅 夕阳、黄土、急流等构成的静穆的自然 一群弥满着生命力的人“生产”归来,
快乐歌唱
第四幅 静寂灰黄的石洞,沉闷的雨天 青年认真读书、交流
第五幅 破旧、素朴的桃林 人们在桃林休憩、聊天、学习
第六幅 万籁俱寂,空气清冽 严肃、坚决、勇敢、高度警觉的号兵和荷枪战士坚守岗位
文章中有很多议论性的句子,请找出来,并思考这些句子表达的观点。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抓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悟“风景”
课文题目为“风景谈”,“谈”就有评论的意思。作者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那么,作者“谈”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这些“风景”中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风景谈
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民族精神是什么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文中的民族精神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统治,对外抵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在结尾通过描绘一个号兵和一个战士黎明中的剪影,通过刻画他们严肃、坚决、勇敢的表情,给人希望、信心和力量,典型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分析《风景谈》的写作特点
一、分析《风景谈》的写作特点
探究这六幅“风景”画的内在关系: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赏析了《风景谈》中的六幅“风景画”,了解了“风景”的内涵。那么,这六幅风格各异的“风景画”,是不是各自孤立,或者是杂乱无序的呢?
“风景”的内涵: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
“风景画”的写法:每个画面都构成景物与人的比较,都是先写“风景”,后写人的活动。“风景画”之后的议论,把各不相同的“风景画”连缀成为一个整体。
“风景”的情感:六个画面都紧扣一个中心,即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六幅“风景画”之“同”
风景画 写作角度 写作对象 人的活动 表达技巧 作者观点
沙漠驼铃 人的活动对自然的改变 赶驼人 劳动 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高原晚归 劳动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 种地人 劳动 比喻、拟人
延河夕照 文艺 工作者 劳动、生活 比喻、拟人 石洞雨景 高贵的精神填补自然界的贫乏 青年男女 学习 反衬
桃林小憩 休息 对比、欲扬先抑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北国晨号 人的活动体现了民族精神 战士 站岗 比喻、衬托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才值得怀念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六幅“风景画”之“异”
六幅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取景,劳动的、学习的、休息的、战斗的,把人的活动与自然风景交融结合,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将文章的主旨深刻地揭示出来。文章先采用深情的叙述或描写,然后给予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每一幅画面所暗含的意思都鲜明地展示出来。这种叙议结合的基本思路纵贯全篇,形成了一道清晰的文脉。
总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