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预测试题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 I 卷(选择题 共 2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
四射”的成就包括( )
①统一全国 ②创立科举制 ③开凿大运河 ④修筑万里长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
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 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3.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专政时代,国家权力是通过皇帝颁
发诏令执行的。大体来说,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
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据材料可知( )
A. 三省互相牵制,掣肘皇权 B. 皇权始终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
C. 三省长官均直接由科举考试选拔 D. 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为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布置场景,场景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 城市“买卖昼夜不绝” B. 餐桌上摆有石榴、葡萄等水果
C. 田里长着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D. 用陶活字刊印大量精美的书籍
5.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
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 传承与创新 B. 交流与传播 C. 改进与推广 D. 开放与互鉴
6.奶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相传唐太宗时期,某位公主嫁到吐蕃(今西藏)以
后,喝不惯当地牛奶,便在牛奶中加入煮好的茶再饮用,奶茶也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
的见证。下列可以与这段传说相印证的史实是( )
A. 设置安西都护府 B. 设置北庭都护府
C. 金城公主入藏 D. 文成公主入藏
7.下侧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唐代中外交流主题的学习笔记,其中还可以补充的史事有( )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
A. 设置安西都护府 B. 文成公主入藏
C. 鉴真东渡日本 D. 郑和下西洋
8.唐朝时中外交往频繁,许多外国商人来到中国经商。下列哪个国家的物产居唐朝进口的
首位?( )
A. 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大食
9.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
体,形成一个以华夏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玄奘西行天竺 B. 日本遣唐使来华
C. 鉴真东渡日本 D. 新罗学习唐朝制度
10.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后,
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该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繁荣
C. 唐诗完全再现唐朝历史 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1.晚唐时期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刘禹锡的《乘广禅师碑》、柳公权的《辱问贴》等大量书
法作品率意而为,追求空灵的禅意,与初唐、盛唐时期法度严谨的书法风格形成鲜明对
比。这表明( )
A. 艺术创作深受时局影响 B. 民族交融促进唐朝发展题
C.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D. 唐代文化兼收并蓄
12.某日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李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
啊!”请你判断他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 八王之乱 B. 陈桥(驿)兵变
C. 玄武门之变 D. 大泽乡起义
13.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
事提出几项意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的意见正式拟旨。这反映了唐至宋
( )
A. 中央权力机构的发生改变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宰相的意见愈发受到重视 D. 中央决策实现了民主
14.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两宋的大部分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条件一般受巨
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有( )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女真族 D. 回族
15.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了如下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
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由此判断他们讲述的是( )
A. 岳飞抗金 B. 王安石变法 C. 玄奘西游 D. 戚继光抗倭
1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行纪》中写道“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
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是指( )
A. 唐都长安 B. 北宋东京 C. 南宋临安 D. 元大都
17.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这说
明( )
A. 丝织业水平提高 B. 南宋时期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C.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D. 南宋夜市的发展
18.“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
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
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上述材料得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 )
A.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 B. 明朝社会动荡
C. 明朝赋税繁重 D. 明朝劳役繁重
19.1644 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
年。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靖难之役”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B.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
C.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和清兵入关
20.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B. 商品经济商业繁荣
C. 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D. 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3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第 21 题、22 题、23 题、分别占 6、15、9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 分)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下图)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回答:
(1)下令开凿这一大运河的皇帝是?(2 分)
(2)运河两端城市的名称:(4 分)
22.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主题为“我与历史名人”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15 分)
活动一
国号 建立时间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辽 10 世纪初 上京 ① 耶律阿保机
北宋 960 年 ② 汉族 赵匡胤
西夏 11 世纪前期 兴庆 ③ 元昊
金 1115 年 会宁 女真族 ④
(1)以上是小飞同学收集并制作的一个表格,请你完成上面所缺内容。(4 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朝阳同学整理了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诗歌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诗歌二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诗歌一提到了五位帝王,写出与宋元时期有关的两位帝王。(不能抄袭诗句,2 分)
(3)“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2 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频繁,有
战有和,但和是主流。从战与和两个角度,各举一例说明南宋与金的关系。(4 分)
(4)大飞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有朋友来访,你会带他们
去什么地方玩呢?(3 分)
23.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 分)
材料一
如图
(1)下图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1 分)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
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材料二所指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什么制度?(1 分)元朝掌管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
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 分)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 颉颃指相抗
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总之,所以稳定。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1 分)这种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1 分)
材料四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
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4)清朝康熙、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以强化君主专制的?(2 分)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些制度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1 分)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预测试题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B A D C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C A D C C D D
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589 年隋朝灭亡陈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历史,
完成统一,故①正确;隋朝建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故②正确;
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③正确;秦朝修筑长城,
抵御匈奴侵略,与隋朝不符,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2.【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知识分子……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调了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故选 A 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
人才没有涉及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排除 B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忽视了读书人品德
的考察,排除 C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排除 D 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三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
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将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故选 D 项;材料强调三
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且“掣肘皇权”与唐朝的“君主专政时代”不符,排除 A 项;不受
任何制约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材料主要涉及三省六部制,未提及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排除 C 项。
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丝绸之路开通,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
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
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因此唐朝时武则天的餐桌上摆有
石榴、葡萄等水果,故选 B 项;城市“买卖昼夜不绝”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不受时间限
制,宋在唐之后,排除 A 项;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
到东南地区,与唐朝无关,排除 C 项;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与唐朝无关,排除 D
项。
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
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
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故选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唐三彩的传承与创新,未涉及唐朝文
化的交流与传播,排除 B 项;材料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推广,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开放与互鉴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6.【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
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题意描述符合,故选 D
项;唐太宗时期,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排除 A 项;唐朝设置北庭都护府管
理西域地区,排除 B 项;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与题意中的“唐太宗”不符,排除
C 项。
7.【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遣唐使”“玄奘”都是唐朝对外交往活动中的人物,与唐朝中
外交流相关的还有鉴真东渡。鉴真 6 次东渡,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
本传播了佛教和中国文化,为中日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故选 C 项;设置安西都护府是
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 A 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地区的
发展和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与中外交流不符,排除 B 项;郑和下西洋是
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活动,与唐代不符,排除 D 项。
8.【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
唐朝进口首位,故选 C 项;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
天竺取经,但天竺物产没有居唐朝进口首位,排除 A 项;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
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 6 次东渡,终于在 754 年抵达日本,但日本物产没有居唐朝
进口首位,排除 B 项;大食与唐朝有往来,但大食物产没有居唐朝进口首位,排除 D
项。
9.【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是唐朝向其他国家学习,且天
竺为今天的印度,属于南亚,与“形成一个以华夏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无关,故 A 项
错误,符合题意;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
文明等,与材料相符,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文化和思
想传入日本,与材料相符,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罗学习唐朝制度与材料“东亚
国家与中国在……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相符,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
1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唐玄宗统
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
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题干中唐诗风格的
变化体现了唐诗创作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故选 A 项;唐朝实行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繁
荣,但材料体现的是诗歌风格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无关,排除 B 项;文学创作
会反映历史,但不能完全再现历史,排除 C 项;安史之乱影响文学创作风格,但并没
有影响唐诗兴衰,排除 D 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晚唐时期政治危机……与初唐、盛唐时期……形成鲜明对
比”可知,晚唐时期书法作品率意而为,追求空灵的禅意,失意的士大夫很多,这与晚
唐时期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有关,故选 A 项;题干反映的是时局对书法的影响,与民族
交融无关,排除 B 项;题干强调的是时局对书法的影响,不是强调书法艺术的特点,
排除 C 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其它文化对唐朝的影响,无法体现兼收并蓄,排除 D 项。
1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
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
祖。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陈桥驿兵变,故选 B 项;西晋分封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
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
玄武门之变是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长安城太极
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政变。李世民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不符合题意,
排除 C 项;由于秦朝暴政引发的秦末农民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给秦朝沉重的打击,不
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1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到宋初……由
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拟旨”可知,唐时诏书主要由宰相草拟,皇帝最后批准通过,
丞相有较大的提议参政权,而宋代虽然宰相草拟,但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
说明要完全按皇帝的要求才能发诏,体现皇帝在发诏中的决定权提高,这制约了宰相权
力,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 B 项 ;材料主要阐释的是皇帝诏书在唐宋时期不同的草
拟与颁行,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未涉及到中央权力机构的是否发生改变的
问题,排除 A 项;材料的主旨是皇权的加强,而非相权加强,排除 C 项;材料主要阐
释的是皇帝诏书在唐宋时期不同的草拟与颁行,并不是中央决策实现了民主,不符合史
实,排除 D 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
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1234 年,金在南宋和蒙古政权的南北夹击下覆亡。因此,“北方
游牧民族”指的是女真族,故选 C 项;两宋时期,匈奴族并没有南下攻宋,不符合史实,
排除 A 项;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
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与“南下攻宋”内容不符,排除 B 项;回族是元朝开始形成的一
个新的民族,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收复建康”“郾城大捷”“岳家军”等词句可知,他们讲述的
是南宋时期岳飞抗金的故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
迫使金军后撤。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故选 A
项;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玄奘西游发生于唐朝,戚继光抗倭发生于明朝,以上事件
在时间及内容上均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排除 B 项、C 项、D 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可知,当时城市发展繁荣。结合所学可
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
活了 17 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因
此其描述的是元大都,故选 D 项;马可·波罗来中国是在元朝时期,唐都长安与其无关,
排除 A 项;元朝建立时北宋早已灭亡,排除 B 项;元朝建立后,南宋临安被元朝攻克,
南宋灭亡,排除 C 项。
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并结合所学可
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
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选 C 项;材料与海外贸
易有关,与丝织业无关,排除 A 项;南宋签订了“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等不
平等协议,但材料没有提及条约的签订,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及南宋夜市的情况,
排除 D 项。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共增赋……一百六十万两……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
可以看出明朝后期(从万历皇帝到崇祯帝)朝廷赋税沉重,特别是崇祯皇帝时期的辽饷、
练饷和剿饷,故选 C 项;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劳役繁重,但材料未体现,
排除 A 项、B 项、D 项。
1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644 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1643 年是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 276 年的明王朝,
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1644 年,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
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清军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是顺
治,所以出现了三个年号,故选 D 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 年)
到建文四年(1402 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始于永
乐四年(1406 年),排除 A 项;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排除 B
项;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 C 项。
20.【答案】D【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雨中耕作图》体现了唐朝已经出现了曲辕犁,也
反映了唐朝农业发展的情况,宋代《耕获图》主要描绘的是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清
朝《耕织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场景。综合图片信息得出,中国古
代自然经济以农业为主,故选 D 项;闭关锁国文化专制出现于明清时期,与唐朝无关,
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情况,与商品经济商业繁荣无关,排除 B 项;明清时期
手工工场规模宏大,但与耕作状况关系不大,排除 C 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问题一:
(1)隋炀帝(2 分)
(2)A.涿郡; B.余杭。(4 分)
(3)C:永济渠;
F:邗沟。(4 分)
问题二: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 分)
【解析】
问题一:?
(1)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 605 年起开通了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2)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隋朝大运河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最北段是永济渠,
最南段是江南河。
问题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巩
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22.【答案】
(1)① 契丹族 ② 开封 ③ 党项族 ④ 完颜阿骨打
(2)赵匡胤、铁木真。
(3)女真族;宋金和议,岳飞抗金。
(4)瓦子;东京城游玩。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政权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
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11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11 世纪
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
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南宋与金
的关系中,既有宋金议和的和平局面,也有岳飞抗金的交战。
随着城市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
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23.【答案】
(1)三省六部制。
(2)行省制度;枢密院;御史台。
(3)明朝;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4)南书房 军机处。
(5)巩固统治。
【解析】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
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
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元朝建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
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
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3)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
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
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中央,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
相制度和中书省。
(4)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为军机处,成为常设
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
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
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5)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确立根本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不断加强皇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