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观沧海
曹操
——海纳百川 吞吐宇宙
郴州市五中七年级语文团队
学习目标
掌握 “澹澹”“竦峙”“萧瑟” 等重点字词含义,理解诗歌意象及意境,能准确翻译全诗。
通过分析诗歌写景层次,把握借景抒情手法,提升文本解读与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大海雄浑壮阔之美,体会诗人豪迈胸襟,培养古典诗词审美能力。
了解建安文学风格,理解曹操 “建安风骨” 的艺术特质,传承家国情怀。

新课导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当你站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会有怎样的感慨?公元 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登临碣石山,眺望沧海,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观沧海》。今天,让我们跟随曹操的笔触,感受大海的浩瀚与诗人的雄心。
任务情景
班级将举办 “建安风骨 沧海豪情” 诗歌鉴赏会,需完成以下任务:
解析诗歌写景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对比曹操其他作品,探讨 “建安风骨” 的内涵;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诗作中的政治理想。
知人论世
曹操(155 - 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北方,推行屯田制;善诗歌,代表作《短歌行》《龟虽寿》等,风格沉雄豪迈,开创 “建安风骨”。其诗突破传统四言诗局限,融入政治抱负与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
公元 207 年,曹操为消除北方边患,亲率大军北征乌桓,大胜后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今河北昌黎)。此时他已统一北方,面对苍茫大海,触景生情,写下此诗,既描绘自然景观,又抒发统一天下的壮志。
题目解读
““观” 为诗眼,点明全诗以 “观察” 为线索
“沧海” 指渤海,因海水呈青苍色故称 “沧海”。
题目简洁明了,既交代地点与行为,又暗含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征服天下的雄心。
文体介绍
《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属古体诗。四言诗起源于《诗经》,句式整齐(每句四字),节奏沉稳。乐府诗原是配乐歌词,曹操此诗保留 “歌以咏志” 的乐府传统,又融入个人情志,开创四言诗新境界。建安时期,四言诗因曹操等人创作得以复兴。
知识链接
碣石遗踪:
碣石山为古代名山,相传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曹操在此借 “登山观海” 的传统意象,赋予其政治抱负。
沧海意象:
《山海经》中 “渤海之东,有大壑焉”,曹操将 “沧海” 作为胸怀与理想的象征,突破传统山水诗写景局限。
东临 / 碣石,以观 / 沧海。
水何 / 澹澹,山岛 / 竦峙。
树木 / 丛生,百草 / 丰茂。
秋风 / 萧瑟,洪波 / 涌起。
日月 / 之行,若出 / 其中;
星汉 / 灿烂,若出 / 其里。
幸甚 / 至哉,歌以 / 咏志。
诵读指导:前四句(至 “山岛竦峙”)语调平缓,描绘全景;“树木丛生” 四句语速稍快,表现生机与壮阔;“日月之行” 四句激昂高亢,展现胸襟;结尾两句收束有力。
朗读节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词作开篇,词人以 “老夫” 自称,却言 “聊发少年狂”,一个 “狂” 字奠定了全词豪放的基调。“左牵黄,右擎苍”,生动地描绘出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的英姿,展现出狩猎时的威武形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写了随从将士们穿着华美服饰,千骑奔驰,如疾风般席卷山冈的壮观场面,“卷” 字极具动感,既写出了队伍行进的速度之快,又渲染出一种热烈、豪迈的气氛,凸显出词人出猎时的声势浩大,也表现出他内心的豪情壮志,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整体感知
全诗以 “观” 为线索,分三层:
登山观海(首二句):交代地点与目的;
实景描绘(“水何澹澹” 至 “洪波涌起”):由远及近,写海、山岛、草木、秋风、洪波;
虚景想象(“日月之行” 至结尾):以夸张手法写日月星辰,抒发壮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中 “何” 字有何表达效果?
“何” 为 “多么” 之意,是感叹词。它突出海水浩渺的惊叹感,与 “澹澹”(水波荡漾)呼应,营造出大海雄浑开阔的初印象。山岛 “竦峙”(高耸挺立)与海水动态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展现大海的磅礴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是否偏离 “观沧海” 主题?为什么?
未偏离。这两句是海岛上的近景,树木、百草的生机与大海的壮阔形成互补:大海的 “澹澹”“洪波” 是动态之美,草木是静态生机,共同构成充满活力的自然图景,为后文 “日月之行” 的想象做铺垫。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如何体现季节特征与大海力量?
“秋风萧瑟” 点明秋季,“洪波涌起” 写狂风掀起巨浪。“涌” 字极具动感,展现大海在秋风中的磅礴力量,与 “澹澹” 的平静形成反差,表现大海的多变与壮阔,也暗含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前八句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八句为实景描写
按 “远观大海 — 近看山岛 — 细察草木 — 感受秋风” 的顺序
由整体到局部,动静结合。海水的 “澹澹” 与山岛的 “竦峙”、草木的 “丰茂” 与洪波的 “涌起”,构成刚柔并济的画面,为下半部分的想象蓄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夸张与想象手法。将日月星辰的运行纳入大海的 “其中”,虚构大海包容宇宙的图景,突破现实局限。这既是对大海壮阔的极致渲染,也是诗人胸怀与政治理想的象征 —— 以大海喻自己统一天下的抱负。
结尾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这是乐府诗的固定套语,用于配乐时收束。但在此诗中,“咏志” 二字点明全诗主旨 —— 借沧海之景抒发 “一统天下” 的志向,使虚写的 “日月” 想象与现实的 “观海” 行为相呼应,收束有力。
全诗如何体现 “建安风骨” 的特点?
“建安风骨” 指建安文学 “刚健有力、慷慨悲凉” 的风格。此诗中,“洪波涌起” 的壮阔、“日月之行” 的豪迈,体现 “刚健”;曹操以沧海自比,暗含统一天下的迫切,是 “慷慨”。虽无直接悲凉之语,但借自然伟力反衬人生短暂,隐含对功业的紧迫感,符合 “风骨” 特质。
曹操为何选择 “沧海” 作为抒情载体?
1. 文化传统:《诗经》《楚辞》中 “海” 多为荒蛮象征,曹操将其转化为力量与胸怀的象征
2. 个人经历:北征乌桓胜利,登临碣石,大海的壮阔与他的胜利心境契合
3. 政治理想:大海的 “包容” 与他 “统一天下” 的抱负同构,借景抒志自然贴切。
诗中有没有体现矛盾情感?如何理解?
有。
“秋风萧瑟” 隐含时光流逝的感慨,与 “日月之行” 的永恒形成矛盾。这种矛盾体现曹操对人生短暂的焦虑(“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与对功业不朽的追求,正是 “建安文学”“忧生之嗟” 与 “建功立业” 双重主题的体现。
与《诗经 蒹葭》相比,此诗的 “水” 意象有何不同?
《蒹葭》中 “水” 是朦胧阻隔的象征(“宛在水中央”),营造怅惘意境
此诗中 “水” 是力量与胸怀的象征(“澹澹”“洪波”),充满阳刚之气。
前者是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屏障,后者是诗人理想的外化载体,体现不同时代的审美倾向。
如果将 “日月”“星汉” 改为 “江河”“山岳”,表达效果有何变化?
“日月星汉” 是宇宙级意象,与 “沧海” 的浩瀚匹配,凸显胸怀的无限性
“江河山岳” 是 自然意象,格局缩小。原诗通过宇宙意象,将个人志向提升至与天地同辉的高度,改后则沦为普通山水抒怀,失去 “建安风骨” 的雄浑气势。
课堂小结
《观沧海》通过描绘碣石观海所见的壮阔景象,借助 “水”“山岛”“日月星汉” 等意象,抒发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壮志与包容万物的胸襟。全诗将自然景观与政治理想融合,体现 “建安风骨” 刚健慷慨的特质,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山水喻志的典范之作。
艺术特色
虚实结合:实景(沧海、山岛)与虚景(日月、星汉)相生,拓展意境
动静相生:“澹澹” 的水与 “竦峙” 的山、“丛生” 的草木与 “涌起” 的洪波,形成节奏变化
象征手法:以沧海喻胸怀,以日月喻理想,使抽象情志具象化
语言刚健:“澹澹”“竦峙”“洪波” 等词,用词精准,气势雄健
理解性默写
曹操《观沧海》中,总写登山观海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中描写山岛生机盎然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写秋风中大海波澜壮阔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