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1.B 2.C 3.A 4.A 5.B
6. (1)B
(2)应选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理由:李言的好友要随家人转学到他省学习,这与王勃送别杜少府去蜀州任职一样,都是朋友要远行。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它强调了友情不受距离的限制,能给远行的朋友带来安慰和鼓励,让朋友明白即使分开,彼此的友情依然深厚,所以用这句诗作为临别赠言最合适。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主要要表达的是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没有体现出对友情不受距离影响的豁达态度,相比之下,A句更符合李言此时的情境。
7. (1)1......的人;2选择;3停止、止;4即使。
( 2 ) D
(3)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
(4)1(他都会)神情严肃地责问他,有时到底(最终)也不给(他)一个字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8. (1)天涯若比邻 (2)浮云游子意
(3)一任群芳妒 (4)并怡然自乐
(5)红旗飘飘把手招6)学然后知不足
(7)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8)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 ( 1 ) A
(2)1"和"是光和热,驱散我们心灵里的阴寒。
2"还是"改成"而是"。
(3)小刚,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再再说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主动示好是宽宏大量美德的体现。你说对吗
10. (1)C
(2)首先,文章先由体温调控机制引出什么是真正的发烧;接着解释发烧人会发冷的原因;然后用两个假说阐述了发烧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发烧有理"的原因;最后,提示天人们发烧不要急着退烧,要根据情况对应。
(3)文本一侧重说明一般情况下不急着退烧,强调了长时间发烧对儿童的危险性,需要及早退烧;文本二侧重说明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强调了谨慎服用抗生素。
11. (1)2有一次,老钟骑车剐蹭到一个奔跑的学生,主动到学校和家里看望。4后来,老钟一直给各家各户送煤球,虽常摔倒,但没有人笑话他。
(2)不可以。原因:1从与出租车司机聊天中了解到他高度近视的女儿写起,为引出同样高度近视的戴着极厚眼镜的老钟作铺垫,并烘托出老钟生活的艰难和生命力的顽强。2与结尾段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作者对老钟的怀念念之情。若删去,文章情节不够完整,内容不够丰富,中心不够突出。3以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件开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吸引读者注意。因此不能删去。
(3)1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戴眼镜的老钟比作雕塑和狮身人面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老钟蹬车时吃力而专注的模样,具有画面感,使人印象深刻。"并"是副词,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强调.说明大家都认同老钟说的"我灵魂的眼睛好着呢",认为老钟虽然双
眼视力不健全,但心地善良,灵魂纯洁。
(4)1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能够增强事件的真实性、亲切感。2以"我"的所见、所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通过"我"的讲述,使老钟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
(5)结尾想象老钟如果在世,应该也能享受政府补贴,看似突J几,其实是作者由老钟一个人引发对以老钟为代表的一类群体的关注,表达了作者对像老钟这样身体残疾但心灵健全、善良、美好、热爱生活之人的祝福,由个体上升到群体,思想境界更上一层,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深刻、引人深思。
12.按中考标准批阅绵阳市涪城区2025年春八年级下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初中八年级语文卷
一.选择题(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亘古(ɡèn) 倜傥(tǎnɡ) 炽热(zhì) 怏怏不乐(yànɡ)
B. 上溯.(sù) 眼眶kuànɡ) 缄默(jiān) 慷慨激昂(kǎi)
C. 庇护(bì) 较量(liànɡ) 冠冕miǎn) 拾级而上shí)
D. 驰骋(chěnɡ) 苍劲jìn) 锃亮zènɡ) 坦荡如砥d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啜泣 针贬 蜚声海外 震耳欲聋
B.聒嗓 侧隐 历历在目 中流砥柱
C.推诿 喧哗 拈轻怕重 不知所措
D.浮躁 妥贴 恃才傲物 天衣无缝
3.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与传统铁路客运相比,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城市群内部的交通问题。
B.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推广,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也让学校找到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
D.中国高铁正在积极走出国门,谁也不会否认它将来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阅读名著,以下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叙述,说法无误的一项(  )
A.保尔在神父家补课时,把辣椒粉撒在神父家要蒸用的面团上,被神父勒令退学。
B.在朱赫来影响下,保尔认识了生命真理。他救了朱赫来,遭谢廖沙告发后被抓。
C.寒冬,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和共青团员们如期修通了往伐木场的轻便铁路。
D.保尔最爱读俄国小说《牛虻》,他也具备了牛虻一样的坚强和献身革命的精神。
5.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B.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D.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来的。
二. (29分)
6. (5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为破题句,用地名相对,气势雄伟。“望”充满深情厚意。
B.颔联中的“君”与《关雎》的“君子”都是同类人,境遇相同。
C.颈联的“海内”是指全国各地,“比邻”意指并邻,近邻之义。
D.尾联呼应“送”,既是劝勉、叮嘱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2)李言好友要随家人转学到他省学习。请帮李言选一诗句作为临别赠言,并说明理由。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yuè)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乞书者
②不择精粗
③书遍乃已
④虽谑弄皆有义味
(2)(2分)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
A.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C.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D.然而禽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3)(2分)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不 能 四 五 龠 已 烂 醉。
(4)(4分)翻译下列句子
①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5)(2分)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8.(共10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无意苦争春, 。(陆游《卜算子 咏梅》)
(4)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贺敬之《回延安》)
(6)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7)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所》中表达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的诗句是:“ , 。”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共26分)
9.(7分)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2分)【探“和”之义】“以和为贵”内涵丰富,你认为为下列三句名言匹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②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a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
b.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
c.以和为贵,止息纷争杀戮。
A.①c ②b ③a
B.①a ②b ③c
C.①c ②a ③b
D.①a ②c ③b
(2)(2分)【抒“和”之情】为了号召大家在生活发扬“和”的精神,小华同学做了即兴演讲。请你帮他补充修改。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甲】“和”是针线,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缝; 。但是,【乙】“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还是有原则的包容。
①请结合你对“和”的理解,参照【甲】处划线句再仿写一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②【乙】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3分)【寻“和”之用】小刚和同桌发生矛盾,并激烈争吵。两人至今不说话。你如何劝说小刚,让他与同学改善关系。要求用上一句有关“和”的名言警句,50字左右。
10.(7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参与科技社团讨论,完成各题。
【文本一】
发烧有理
袁越
①人的体温之所以能够保持恒定,是因为人体有一套复杂的体温调控机制。当气温过高时,人会出汗,依靠汗水的挥发来降低体温。当气温过低时,人会打哆嗦,依靠肌肉的运动来产生热量。如果这还不够,那就采取丢车保帅的办法,让血液离开四肢,大量流入内脏,先保证重要的器官能在恒定的温度下工作。
②西医看病,第一件事就是给病人量体温,如果超过38℃,医生会说:你发烧了。不过,严格说,体温升高并不等于发烧。有一种情况,科学术语叫做“体温过高”,指的是人体降温措施失效造成的体温过高。比如,你穿着羽绒服在桑拿房里蒸上半小时,体温肯定会超标。但这是因为汗排不出去造成的,只要脱掉羽绒服出门待一会儿,问题就解决了。
③真正的发烧,是指人体有意识地升高体温。
④原来,人的体温是由“体温控制中心”预先设定的。正常情况下这个数值是37℃左右,即使处于“体温过高”的状态时,这个预设数值仍然是37℃没有变。发烧就不同了,这时“体温控制中心”主动发出了升高体温的指令,为了满足新的预设数值,血液继续不断地离开四肢流向内脏,这就是为什么发烧的人反而会感到寒冷的原因。
⑤既然发烧是人体“自找”的,便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发烧很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是有用处的,否则人体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个奇怪的体温控制机制呢?众所周知,人体在受到病菌侵袭时体温就会升高。于是有人进一步猜测说,发烧很可能增强了病人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
⑥2006年底,美国罗斯韦尔公园癌症研究所的免疫学家雪伦 伊文思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体温升高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秘密。众所周知,除了血液循环外,人体还有一个淋巴循环,它可被看成是血液循环的助手,含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细胞液先被淋巴系统收集起来,然后再进入静脉,最终流回心脏,完成淋巴循环。为了防止细菌通过这个渠道进入血液,淋巴循环在各处都设立了关卡,俗称淋巴结。一旦遇到病菌袭击,该处的淋巴结便会肿大,阻塞淋巴管,不让细菌通过。之后,免疫细胞从血液中被大量地抽调出来,进入淋巴结,和来犯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可以说,淋巴系统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战场,这就是为什么免疫细胞又叫淋巴细胞的原因。
⑦说到这里,读者也许就能明白发烧为什么有理了。原来,发烧带来的体温升高能动员更多的淋巴细胞进入淋巴循环,参与免疫反应。
⑧这一发现再一次验证了生物界的一条真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生物进化了这么多年,保存下来的所有习性都应该有其道理。伊文思建议,发烧后不要急着退烧,而是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当然了,长时间发烧对儿童来说很危险,应该及早退烧才是。
(摘自三联书店《生命八卦:在万物内部旅行》)
【文本二】
①发烧是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自然反应,如果一个人发烧了并且烧到一定程度,这时病原体在人体内就消失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假如烧了一两天并且体温不是很高,那么多喝些水,补充一些维生素,体温自然就降下来了。如果体温比较高,最好吃点退烧药,如果还是退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去医院看一下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做一些相应的检查。
②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正印建议,如果出现长期发烧现象,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判断是不是感染,每一种疾病都需要对症下药,如果不是感染性疾病,吃抗生素是无效的。如果患者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这种情况下抗生素也是无效的。抗菌药物在人体内引起的其他反应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副作用,长此以往,人体内的细菌会对很多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再吃的时候就无效了。所以,大家应谨慎服用抗生素。
(节选自学习强国APP“科普中国”《为啥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
(1)(2分)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丢车保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象棋上的招数生动形象说明了人体体温调控机制的方法。
B.文本一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拟人修辞,把免疫细胞和病菌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体温升高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C.2023年夏天极端高温时,有人因长时间受烈日照射或在不通风的高温室内而中暑,你认为这种体温升高也是发烧。
D.文本二第①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依据不同发烧时长和程度所应采取的不同对应措施。
(2)(2分)分析文本一的说明思路。
(3)(3分)两个文本都谈到了退烧,但所说明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11.(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钟的眼
王晓莉
①有一回打车去看外地来的朋友,路途远,又下着雨,车开得相当缓慢。在那样的情形下,和出租车司机聊聊天不失为一件可以解闷的事。
②司机四十来岁,和大部分出租车司机一样健谈。他告诉我他是离异男,带着个九岁的女儿。“其实经济上过得去,女儿还可以在街道办事处吃补贴。就是心累。”
③“我女儿近视。”他说,“一千度,矫正后的视力小于0.3,可以领残疾人补贴。”
④我才知道,原来高度近视也属于残疾。
⑤司机拿出钱夹子,透明薄膜里夹着他女儿的照片: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戴着副镜片极厚的眼镜,就像我们俗语说的,跟酒瓶子底似的。因为镜片厚的关系,她看起来少了点儿童的稚气,多了分深沉的专注。
⑥我想起了老钟伯伯。
⑦老钟伯伯是我的邻居,很疼爱我。他高度近视,看什么东西都要皱起眉头,微眯着眼睛。即便眯起眼,还是只能看个朦朦胧胧。
⑧我们这个大杂院里的人都知道,老钟的习惯是,如果不看电影、不看书报、不吃酒席,他就坚决不戴眼镜。老钟在街道的煤球厂做事,像他这样的体力劳动者,常年在外干活,戴着眼镜也很不方便。老钟的眼镜装在一个硬盒里,他总是揣在他的上衣兜里衣兜上的小扣总是扣起来。遇到必须要看清楚东西的时候,他才郑重其事地解开那粒小扣,取出眼镜盒。待到看完了要看的东西,他又郑重其事地把眼镜放回盒子里,揣在衣兜里。
⑨老钟视力欠佳,但心善在我们街上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骑自行车路过一所小学学生正往校园里跑。老钟近视,反应略慢,来不及刹车,一个奔跑的孩子与他的自行车别蹭了一下。孩子继续往前去了,老钟却没有走,他赶紧下了车,找到校务处,费老大劲总算找到孩子所在的教室他戴上眼镜远远看一眼,见那孩子端坐无事,这才离开,去办他那已耽搁多时的事。到了晚上,老钟又找到了孩子的家。邻居们知道后都说他:“学生没事,你还去人家家里,想惹点事还是怎么的?”老钟说:“我就是有点不放心。一是去看看后续,二是跟人家家长解释一下。”邻居们都不作声了。
⑩老钟因为高度近视,直到四十岁才结婚。他的妻子常年坐轮椅。每天早晨,老钟蹬着一辆自制的带拖斗的小车,把妻子送到百货大楼后面的小街上,他的妻子在那里接缝纫的活儿干。
我忘不了每天早上上学时,与蹬着拖斗车的老钟相遇时他的模样。因为高度近视他不能灵巧地回头或旁观他人,他总是非常吃力而专注地看着前方,好像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似的。这时他总是戴着眼镜——那眼镜厚得摔也摔不烂,架在老钟硬挺的鼻梁上,整个人如同一尊雕塑,让我想到戴眼镜的狮身人面像。
在早上一大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老钟总是一眼就被我辨认出来。还是小女孩的我,见到父母的婚姻,见到其他邻居的婚姻,又在老钟专注而吃力地拖着残疾妻子去上工的画面中,模糊地感受到婚姻还有另一种温馨的模样。
到了老年,老钟的近视越来越厉害。由于高度近视,他并不像他人那般轻松与放松。他总是被一个问题折磨:如果人有灵魂的话,我的眼睛这么差,将来我的灵魂的眼睛是不是也看不清呢?为了安慰他,我爸爸特意问:“你在梦里看不看得清楚呢?”“嗨,奇怪了,我在梦里连几米外飞着的小虫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你放心。梦境和灵魂是最接近的。你的灵魂的眼睛一定比你现在的眼睛要好上不知多少倍。”这下老钟开心了。
老钟一直给各家各户送煤球。后来,随着蜂窝煤和煤气的普及,只有特别节俭的小店铺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煤球。老钟的生意越来越冷清,但只要有人家订煤球,老钟就会热情地一一送上门。
那些订煤球的人每回见到高度近视的老钟,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小心啊,老钟。”
老钟一边搬着一摞摞煤球一边说:“没事,老王(即我爸爸)都说了,我灵魂的眼睛好着呢。”常常话没说完,他就摔了个趔趄。但是没有一个人笑话他。谁都知道,老钟的心眼好——心眼,就是灵魂的眼。
老钟说的并没错。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自己也戴上了眼镜,有时我揉着酸痛的眼,或者突然意识到又必须换一副度数更深的眼镜时,早已去世的老钟就会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老钟这样一个双眼视力不健全的人,心眼却柔软得令我记了他一辈子。
不禁又想,要是老钟在世,他也应该和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小女儿一样,吃上街道办事处的补贴了吧?
(1)(2分)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关于老钟的多件事情,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事件补充完整。
①从前,老钟是“我”大杂院里的邻居,他高度近视,但因为职业特殊,不常戴眼镜。

③到了老年,老钟关心灵魂的眼睛是否能看清,得到父亲安慰后,特意买礼物感谢。

(2)(2分)文章①—⑤段内容与老钟无关,可以删去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4分)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这时他总是戴着眼镜——那眼镜厚得摔也摔不烂,架在老钟硬挺的鼻梁上,整个人如同一尊雕塑,让我想到戴眼镜的狮身人面像。(赏析句子)
②老钟说的并没错。(赏析加点词)
(4)(2分)文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何作用?
(5)(2分)班刊编辑小语在选录这篇文章时,发现全文主要围绕“老钟的眼”展现了老钟的“人性光辉”,结尾却想象老钟如果还在世,便能领上政府补贴,似乎有点突兀。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四.作文(35分)
12.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梁实秋:“人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著文章……在闲暇中,我们可以发挥想象、直觉、感悟的能力,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获得精神成长的欢愉。
请你以“闲暇时的欢愉”为题,写一篇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