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季八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4分)1-12 BBCDC DADDD CD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13.(6分)(1)①祖国大陆实现完全统一。②土地改革完成。③抗美援朝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每点1分)(2)①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②为保障经济建设。③为巩固国家政权。(每点1分)14.(8分)(1)农村:①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城市:①企业所有制结构、管理方式、分配方式改变;②企业拥有更多生产经营自主权。(每点1分)(2)共同使用:①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改变了原有的经济体制;③调动了劳动者 的生产的积极性;④促进经济发展。(每点1分)15.(12分)(1)从要求“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变为允许一个国家中存在不同的社会制 度。(2分)(2)①加强思想文化建设;②完善特别行政区的立法;③加强港澳与内地的联系。(6分)(3)①要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②坚决拥护党和国家解决统一问题的方 针政策;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共4分,任意两点 皆可,)16. (10分)观点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观点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025 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 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中共七大召开B.新中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完成D.“双百”方针提出2. 1951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厉行节约及爱国生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五一节前后,全国有 2 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C.土地改革D.三大改造3.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该言论相关的史事是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C.三大改造D.“大跃进”运动4. 1991 年首钢销售收入 91.4 亿元,是 1978 年的 6.3倍;实现利税 29.26 亿元,是 1978 年的6.72 倍;实现利润 23.6 亿元,是 1978年的 7.9倍。这主要得益于A.创新技术广泛应用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 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A.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 B.改革开放呈现了“点线面体”的格局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6.如表为中国经济数据变化统计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该表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B.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C.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7. 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 2 天,民族节日放假 7 天。这体现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各地支援边疆开发C.节日活动精彩纷呈D.旅游行业蓬勃发展8.某小组为进行项目化学习准备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九二共识”“中央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等材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是A.科技成就助力经济发展 B.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C.国防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D.国力强盛推动祖国统一9.“……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 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 材料评价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10.如表史实说明我国●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建造的第一艘国产护卫舰下水 ●1974 年,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2012 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A.国产护卫舰种类比较丰富B.海军的主要装备是核潜艇C.航空母舰实现了规模建造D.海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11.如图示意图旨在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C.推进全方位外交 D.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12.1962 年,为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国举行了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仅靠寄信投票,举办方就收到11万多张选票。这反映出当时A.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B.电影制作水平迅速提高C.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D.群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6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一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根据的一个方面,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举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摘自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上述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的有利因素。(3 分)(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目的。(3 分)14.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对比(8分)项目 前 后农村 实行政社合一,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 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丰收城市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政府统管企业;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正常,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做不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4 分)(2)分析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作用。(4 分)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初,祖国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材料二:注:从 2020—2021 学年开始,香港教育局正式将中央电视台百集《中国通史》纪录片剪辑成教学短片作为中学教学实施活动。(1)根据材料一,指出“祖国的统一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为维护港澳稳定发展局面作出了哪些努力?(6 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作为青少年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可以做些什么?(4 分)1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新中国的发展足迹”为主题的历史探究活动,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关键词。(10 分)关键词: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 现代化 中国梦请从以上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确定观点,并从中国现代史中选取两个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