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C 2.C
3.开展儿童审美教育,要给予孩子足够多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自由阅读和自主感受;要遵循审美是感性、灵性、悟性过程的特点,拒绝“深挖”,避免破坏整体美感;要引导孩子感受美的多种类型和层次,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4.仙玄之园基于统治者对长生的愿望;广丽之园以收集奇珍展示帝王武功为目的;六朝时士人之园体现栖迟隐逸的生活形态。
5.辞官归里经营小园;进行日常劳作;诚挚面对生活,亲切对待邻里。
6.唐代的“小桃源”被描述为蓬莱山一般的“仙境”;陶渊明的“小园”是真实的乡间景色,是实在的生活场景。
7.停止欲念;看淡名利,回归日常劳作;拥有安闲的心境。
8.巴扎诺夫教授给保尔做完检查后,巴扎诺娃因不忍告知保尔病情的严重性而敷衍他,保尔未能得知自己的真实病情。
9.特点:坚强勇敢(或:冷静理智);理由:保尔从巴扎诺娃的表现和话语中猜到病情严重,却能冷静地请求对方说实话,显示出他面对可能到来的厄运坚强勇敢、冷静理智的特点。
10.C 11.D 12.C 13.B
14.陶安磕头下拜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深入探究了它的根本啊。”
15.本题考查字形辨析。A.有错别字。“抑扬顿措”正确的写法是“抑扬顿挫”,“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挫”有转折的意思,而“措”是安排、处置等意思。
BCD.没有错别字。
故选:A。
16.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读《致橡树》,诗中温柔而坚定的诉说描绘出并肩而立的爱情令人向往,所以用“引人向往”合适。
第二空,读《出师表》,声线颤抖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里的复杂情感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溢于言表”意思是(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符合语境。
第三空,读《将进酒》,其吟诵风格应是“激昂豪迈”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
第四空,读《背影》,其语调应是“质朴平实”的,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深沉的父爱。
故选:C。
17.本题考查标点。
ABD.正确。
C.有误。“它们宛如潺潺的溪流,滋润读者的心灵”“又像激昂的号角,振奋人们的精神”这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句子内部已经用了逗号,所以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更合适,这里用逗号不正确。
故选:C。
18.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原句“即使……却……”关联词搭配不当,“即使”常与“也”搭配,“虽然”常与“但是”搭配。修改后:正因如此,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也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
故选:A。
19.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①处前面主要讲数字技术搭建全民舞台等,没有涉及到文字本身的力量,所以不适合。
②处前面讲“语文热”中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后面讲网友对经典作品的再表达、再创作,中间插入“‘语文热’兴起,更源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语文热”兴起不仅有科技等因素,还有文字本身的力量,所以放在②处最恰当。
③处主要列举经典作品对人们的影响,与文字本身的力量衔接不紧密。
④处主要讲经典作品构筑起经典不息的生命力等,与文字本身的力量话题不直接相关。
故选:B。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I阅读。(共55分)
一、(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儿童文学与审美教育
①一切审美的基础都是情感,只要审美活动发生,就有情感的投射和介入——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以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作为切入点来观察儿童。
②1986年,3岁的我津津有味地观看《西游记》。没等“三打白骨精”这一集播完,我就放声大哭起来,抹着眼泪向姥姥申诉:“孙悟空那么好,唐僧还要把他赶走,太狠心了!”长大以后再看这一段,心里仍隐隐作痛,但不会再像儿时一样为悟空痛哭流涕了。儿童的审美情感并非后天习得,而是先天存在并一触即发的。3岁的幼儿已经完全可以与主人公共情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并不是因为打斗的过程有多么精彩,这个故事带给儿童的真正价值,是触发了儿童一系列丰富曲折的情感体验。可见,儿童的感受力非常强大,他们的情感反应与成人一样,甚至比成人更真挚、投入,更纯粹、强烈。
③我小时候喜欢幻想,小学三年级创作了第一篇童话《猫和老鼠的友谊》。长大以后,感觉自己的想象力逐渐干瘪枯竭,即使从事创作,也只能写现实题材的小说散文。相信许多朋友看到这个例子都深有同感。每个生命初始都充满灵性,不受束缚,但随着理性的增长与社会的规约,个体慢慢脱离了儿童时期的本真状态,便也舍弃了那些背离现实、毫无用处的无羁想象力。
④综上,儿童的审美起点是很高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经完备。儿童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并非凭空而来,他们需要大量的持续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介质去刺激和激发。儿童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活动范围狭小、生活经历单一,但年轻的生命肯定不能满足于眼前,他们充满好奇,渴望去听、去看、去见识、去体验那些鲜妍的、蓬勃的、充盈着丰沛情感和奇异幻想的事物。再没有比儿童文学更符合这种需求的了,因为情感和想象力就是儿童文学的双翼。我们想激发孩子对文学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就需要充分地给予,给予他们足够多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放手让他们去自由阅读和自主感受。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既是一场无功利性的审美享受,也是一场事半功倍的审美教育。
⑤儿童审美教育拒绝“深挖”。审美是一种感性的、灵性的、悟性的过程。孩子读一篇童话,已经被深深打动,在她(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一个玫瑰花形状的烙印,她(他)每次想到,心里都会一暖或者一颤——这时,审美过程已经完成了。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不只是指它的语言文字浅显,语义层也是比较浅的,一戳就破,它就是在儿童的心灵上挥了一下魔法棒,一大片沙漠就变成了绿洲,它不需要你动用钻井机,钻得那么深,一层又一层掰开揉碎,那样就把整体的美感破坏了。
⑥儿童的价值观是更接近于二元的,她(他)在听故事、看电视时总喜欢追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审美并不纯然是二元的,审美教育也不是简单的一句“教会孩子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是用心灵去感受美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你能告诉孩子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比罗中立的《父亲》美吗?你能告诉孩子温婉的江南水乡比苍劲的西北大漠美吗?让他们知道小口啜茶与大碗喝酒都具有不同的美感,既能欣赏云卷云舒,也能嗅出泥土的芬芳。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王欢,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儿童的审美能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体现,最重要的是儿童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B.儿童的感受力往往比较强大,他们的情感反应与成人一样,甚至更强烈。
C.儿童的审美能力不够完备,所以无法从眼前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D.儿童的审美起点往往较高,但其完备的审美能力仍需通过后天训练得来。
2.下列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需求。
B.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孩子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
C.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浅显,无法带来深入的审美体验。
D.儿童文学作品既能提供审美享受,也能提升审美教育效果。
3.阅读全文,简要概述我们该如何开展儿童审美教育。(4分)
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陶渊明的小园境界
①园林的建造与建筑不同,不必过多考虑功能性。中国的早期园林体现了不同的造园观念:仙玄之园本源自“昆仑”“蓬莱”仙山的传说,它们最初被建成的原因,正是基于最高统治者对长生的永恒愿望。广丽之园以收集天下各种奇珍为旨,如汉武帝的上林苑,网罗了珍奇异兽,以展示帝王无与伦比的武功。六朝之时,士人们以栖迟隐逸于山林作为生活形态。谢玄在会稽山建造了别墅庄园,他的孙辈谢灵运因钟爱旅行、登山,又将其改造,把景色置于园中,名之为“始宁墅”。这些园林的建造往往直观地显示了建造者的人生境界。
②园林至此,已备大观。在魏晋这个彷徨的时代,出现了一位特别的诗人——陶渊明。他在彭泽县令任上80余天便辞官归里。此后,开始安心经营他的小园。陶渊明的小园亦有四时风物,但是他眼中的每个瞬间,却并不是一种旁观的“风景”,而是他在“园居日涉”之中澄化出的真趣的生命。
③陶渊明心中要回归的小园不是“筑造”而成的,而是在“日涉”之中体会出来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陶渊明选择了日常的劳作,他的笔下充满了在园中低头劳作时看到的景物。他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以这样的诚挚在面对,对待同村的邻里也是极亲切的,他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④陶渊明的“桃花源”无疑也是后世最著名的小园景观。他无须去建造理想的小园,只需要在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认真过一种实在的生活。其实,自唐代就开始有“小桃源”的景致,但与陶渊明的小园相去甚远。王维的《桃源行》中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本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真实乡间景色,此时却被描述为一处蓬莱山一般的“仙境”。但是,如果凭空仿造一个农庄作为“桃花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无谓的“理想景观”?直到今日,这样的“桃花源”几乎已成为一种时俗,其风行,不下于曾经的“蓬莱山”。
⑤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最后的“迷津”的事迹所喻示的,真正安乐的生活并不是凭着一颗追慕、求取之心便能到达的。苏东坡在《和陶<桃花源>》中说的更切近陶渊明之心:“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只有当心在林水的尽头停止了欲念,我们才能邂逅小园。桃源不在心外的远方,就在策杖而小憩的身影之中,就在“带月荷锄归”的耕作中。
⑥陶渊明的小园境界,并不是单纯对风景的欣赏,而是在经历了对名利的看淡、对日常劳作的回归之后,在胸中展现的足以安顿自我生命的世界。陶渊明的隐逸诗,非字面意义上的“田园诗”,而他所谓的“隐逸”,也不只是形式上的隐居,他在精心地感受自然万物,他听到了“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看到了“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万物的本真面目在他的生命中鸣唱。
⑦从中晚唐开始,园林中“蓬壶”“小蓬莱”之景常常不再意味着那遥远的仙山,而是在清旷的此地获得遗世的真趣。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园林的审美走向清幽、素朴的小园,追求野趣、生趣,这是因为唯有在自身的安闲中,世界才会敞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阅读第①段,说说中国早期园林的造园观念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4分)
5.阅读②-③段,说说陶渊明回归“心中的小园”的具体表现。(4分)
6.第④段中,唐代的“小桃源”与陶渊明的“小园”有什么不同?(6分)
7.阅读⑤-⑦段,说一说我们如何才能达到陶渊明的“小园境界”?(6分)
三、(7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①当天晚上,巴扎诺娃把保尔领到她父亲宽敞的工作室里。
②这位著名的外科专家给保尔做了详细检查。巴扎诺娃也在场,她从医院拿来了X光片和全部化验单。谈话中间,她父亲用拉丁语说了很长一段话,她听了之后,脸色顿时变得煞白。这不能不引起保尔的注意,他盯着教授那秃顶的大脑袋,想从他敏锐的目光中看出点什么来。但是巴扎诺夫教授不露声色,无法捉摸。
③等保尔穿好衣服,巴扎诺夫客气地向他告别;他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嘱咐女儿把检查结果告诉保尔。
④在巴扎诺娃那间陈设雅致的房间里,保尔靠在沙发上,等待她开口。但是她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说些什么:她感到很为难。父亲告诉她,保尔体内的致命炎症正在发展,医学现在还无法控制。教授反对再做任何外科手术,他说:“这个年轻人面临着瘫痪的悲剧,我们却没有能力防止它。”作为保尔的医生和朋友,巴扎诺娃觉得不能把这一切都和盘托出。她说:“柯察金同志,我相信,叶夫帕托里亚的泥疗法一定会使您的病情迅速好转。到秋天您就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了。”
⑤但是,当她说这些话时,她忘记了有两只非常敏锐的眼睛正注视着她。“从您的话里,确切些说,是从您不愿说出来的话里,我已经知道了我的病情的严重性。您该记得,我请求过您永远要对我说实话。什么事情都不要瞒着我,我听了不会晕倒,也不会抹脖子。可是我非常想知道,我今后会怎么样。”保尔说。
⑥巴扎诺娃开了个玩笑,把保尔敷衍了过去。
⑦那天晚上,保尔没能打听到他真实的病情。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3分)
9.从选文内容看,保尔具有什么特点?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四、(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①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穷通:困厄与显达,不得志与得志。
10.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年老时唯好清静、不关心万事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无奈。
B.颔联中“空”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局势无策可施、无能为力的苦闷之情。
C.颈联写出诗人在松风吹拂、明月高照之时,内心充满着积极入世的情怀。
D.尾联照应文题中的“酬”字,用耐人寻味之境表达诗人隐逸避世的想法。
五、(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二十四》)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治理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C.帝尝御东阁 御:驾临
D.御史或言安隐过 过:旧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A.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B.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C.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D.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安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居家避乱期间,与李习一起在太平府城外迎接明太祖。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容易受到四个方向的进攻,届时将难以取胜。
C.陶安既有识人之能,又有自知之明,认为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
D.陶安认为治国中,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Ⅱ表达(共65分)
六、综合学习。(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朗读课文,缘何吸引人?文字被注入声韵,恰似被赋予了灵动的精魂。读《致橡树》,温柔而坚定的诉说中,并肩而立的爱情_______;读《出师表》,声线颤抖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里的复杂情感 _______;读《将进酒》,_______的吟诵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扑面而来;读《背影》,_______的语调里,“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深沉父爱触动人心……那些抑扬顿措,传递出文学最本真的重量与温度【A】它们宛如潺潺的溪流【B】滋润读者的心灵【C】又像激昂的号角,振奋人们的精神【D】“声”临其境,更能感同身受。
这两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①数字技术搭建起全民舞台,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新了互动、共创的文化体验。②“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掀起分享热潮,无论是短视频里的朗读再现,还是热帖里的金句翻新,网友们以经典为蓝本、以生活为灵感,对经典作品进行再表达、再创作,让其以全新姿态融入大众的日常交流,成连接不同群体思想与情感的独特纽带。③《游子吟》中的密密针脚,缝补着“异乡客”的孤独;《游褒禅山记》里的“非常之观”,召唤“有志者”勇往直前;《我与地坛》留下的车辙印记,导航年轻人探寻生活的意义……④绵延积淀的人生智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旨趣,构筑起经典不息的生命力,凝结成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密码。
正因如此,我们即使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却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激发相似的涟漪。那正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和碰撞。从这个角度说,这场关于语文的热潮,是一次情感的唤醒,也是一场文化的溯源,它让人们借由对课文的回味,触摸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脉络,感受文化根脉中最质朴、最深厚的力量。
1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抑扬顿措 B.潺潺 C.滋润 D.感同身受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引人向往 溢于言表 质朴平实 激昂豪迈
B.溢于言表 引人向往 激昂豪迈 质朴平实
C.引人向往 溢于言表 激昂豪迈 质朴平实
D.溢于言表 引人向往 质朴平实 激昂豪迈
17.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因如此,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也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
B.正因如此,我们即使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所以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激发相似的涟漪。
C.正因如此,虽然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所以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激发相似的涟漪。
D.正因如此,虽然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也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
19.将“‘语文热’兴起,更源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巨树将一身的葱茏抖落,才得以在风刀霜剑的严冬坚挺它的傲骨;溪流将一路的沙石沉积在河床上,才得以在壮阔的入海口将自己的汪汪一碧汇入自己蓝色的梦。
人生匆匆,有限的行囊装不下生活的一切。有时,我们需要割弃与梦想无关的美好,有时,我们需要摆脱前进路上的羁绊,轻装才能远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