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昆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为迎接开国大典的到来,中央组织清理杂草丛生的天安门广场,每天都有无数群众赶来参与义务劳动,由于人数过多,不得不进行抽签。这一现象体现了( )A.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期待B.新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封建制度已经彻底废除2.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以上表述可用于说明西藏和平解放的( )A.时间 B.背景 C.过程 D.意义3.有学者认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不仅打退了‘联合国军’更打出了国威军威,美国人从此真正认识中国人,世界再也没有人敢小看中国。”由此可知,这场战争(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发展壮大了人民军队C.促进了人民思想解放 D.加强中国与世界交往4.1950年,长津湖战役迫使美军停止了其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进攻。1951年,白云山战斗,志愿军以344人伤亡的代价消灭了美军1400余人。1952年,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共毙伤敌人2.5万余人。上述战役( )A.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B.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D.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5.1954年,中药名牌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响应号召,带头进行公私合营,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一行为的时代背景是( )A.工业建设的全面进行 B.国民经济调整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D.国有企业改革6.如图为1958年部分新闻报刊的头版头条,据此可知当时( )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经济建设急于求成C.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 D.实施国民经济调整7.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66年8.“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油井。一切的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下列历史人物中,说这一席话的应该是( )A.黄继光 B.焦裕绿 C.王进喜 D.雷锋9.1956年召开的一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0.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旨在践行(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依法治国11.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乡镇企业 B.大力引进外资C.参与全球竞争 D.增强企业活力12.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A.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B.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C.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它”指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经济特区的建立 D.中共十八大14.如图为1984年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队伍中的彩车,民众发自内心的喊出“联产承包好”的“好”是因为这一制度( )A.始于安徽凤阳的探索 B.助推了城市经济改革C.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D.使农民有生产自主权1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为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A.恢复高考制度 B.实行改革开放C.完成拨乱反正 D.批判“两个凡是”16.国家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现已录制艺人说唱磁带5000小时,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300多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这反映出我国( )A.完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B.重视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C.各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D.在边疆地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17.澳门回归后,经济从回归前连续4年负增长转变为回归后年均GDP增速超16%,文化上既保留了岭南文化、葡萄牙风情,又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这一巨变证明“一国两制”( )A.消除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B.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障C.促进了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D.使澳门拥有超越内地的制度优势18.2025年3月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外交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这表明( )A.海峡两岸的意识隔阂彻底消除B.中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C.台湾地区民众胸怀民族大义D.两岸交流往来受国际局势影响19.如表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情况统计表(部分),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各大洲(部分) 亚洲国家 欧洲国家 非洲国家 美洲国家赞成票 19 23 26 8反对票 4 1 15 13A.新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推动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盟B.倡导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和平共处C.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争端的法律依据D.促使亚非国家在万隆会议上达成共识21.外交理念是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 )时期 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20世纪80年代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2012年以来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B.外交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立性C.外交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D.外交政策体现意识形态色彩22.“要洗刷掉半殖民地政治地位留下的烙印,才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型对外关系。”为此新中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 B.全方位 C.战略合作 D.孤立封锁23.“国家赋予你职责,你用来完成崇高的使命。你是稻田里的守望者,长年累月行走在乡间的田埂。你说人生有两个梦想:可以播种全球,可以禾下乘凉!”这首诗中描绘的中国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24.如表为某国教科书中列举的不同时期中国人的愿望,这些变化反映了( )中国人的愿望:20世纪60年代: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新四大件(洗衣机、彩色电视、冰箱、盒式磁带录像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四件套(电话、私人住房、私人车、外汇账户)A.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 B.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C.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D.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毛泽东(1949年10月)材料二:朝鲜内战爆发不久,美国就纠集所谓“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很快直逼中国东北边境。同时,美国宣布派遣第七舰队径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迫不得已但又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派遣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摘编自李晓辉《抗美援朝:捍卫和平的正义之战》材料三:为了祖国不受侵犯,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战,是世界现代史上穷国弱国打败富国强国的典范之战。——摘编自齐德学《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场伟大战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谁?(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一 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战争有望不久结束。这表明,中国已具备有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材料三 1953﹣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8%。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100年的发展积累,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起步的条件。(2分)(2)据材料二,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两个领域?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影响。(2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走进新时代】材料一(1)请将上图年代尺中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要贡献。(2分)【在希望的田野上】材料二安徽省凤阳县花鼓词选段“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期)“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1979年)(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生死契约”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的原因,它体现了怎样的“小岗村精神”?(2分)(3)材料二中两段凤阳花鼓词,道出了改革开放前后凤阳的变化,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年代尺材料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材料一中“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原则?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2分)(2)写出材料二中年代尺上的A.B处的历史事件。B处历史事件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有何作用?(3分)参考答案1-10 ADADC BBCCB11-20 DBBDB BCBCB21-24 AACC25.(1)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原因:美国军队侵犯我国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司令员:彭德怀。(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内涵: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26.(1)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抗美援朝战争即将胜利。(2)工业领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交通运输领域: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3)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奠定基础。27.(1)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②1992。贡献:领导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等。(2)原因: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拉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序幕。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3)启示:改革是动力;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要调动人民积极性。28.(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事件: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影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