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A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1954 年,B 错误;C“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说法错误,D 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结果,均错误。2.B;解析:笔记内容涉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均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B 正确;A 是前提,C、D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3.C;解析:1954 年宪法经过广泛讨论修改,反映了人民意志,C正确;A 是宪法性质,B 是制度形成,D 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4.B;解析:1952-1956 年公有制经济占比上升,是三大改造的结果,B正确;土地改革、大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数据变化无关,A、C、D 错误。5.D;解析: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均体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D 正确;A 是抗美援朝精神,B 是干部准则,C 是改革精神,均错误。6.A;解析:结构图展示了从经济特区到加入世贸组织的开放历程,体现对外开放逐步扩大,A 正确;B、C、D 与图示内容不符,错误。7.B;解析: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 正确;A、C、D 对应错误,错误。8.C;解析: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C正确;A、B、D不符合内涵,错误。9.A;解析:邓小平和习近平的论述均体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A 正确;B、C、D 材料未直接体现,错误。10. D;解析: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体现大国维护和平的担当,D正确;A、B、C与护航的国际意义不符,错误。11.D;解析:关键词均属于科技领域成就,便于学习科技发展,D 正确;A、B、C与关键词无关,错误。12. C;解析:不同年代的计时工具变化反映生活水平提高,C正确;A 仅体现部分内容,B、D 不是主要反映,错误。13. (1)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材料一描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2)出发点: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践:香港回归(或澳门回归);解析:“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香港、澳门回归是其成功实践。(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国际社会的支持;解析: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从国力、构想、人民意志等方面分析。14.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解析: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及 50 年代的外交成就。(2) 示例:图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 年;意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解析:任选一图,说明事件名称、时间及意义。(3) 原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解析:我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原则及当前外交布局。15. (1)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析:土地改革的法律文献及土地制度的变化。(2) 举措: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解析:材料二的成就与“一五”计划有关,重点是重工业。(3) 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解析:小岗村的做法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化。(4) 认识: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要坚持改革创新;要重视民生;解析:围绕经济建设的原则和经验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16. (1)事件: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析:材料一的大讨论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2)观点: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要敢于改革开放;解析:邓小平谈话的核心观点是“三个有利于”和鼓励改革开放。(3)论述:解放思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两个凡是”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开启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姓“资”姓“社”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深化。可见,解放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解析:围绕解放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材料和史实论述,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