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化学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C C D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D A B
1.A
【详解】A. 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选;
B. 纸张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为有机材料,故B不选;
C. 不锈钢的主要成分为铁,有无机金属材料,故C不选;
D. 蚕丝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为有机材料,故D不选。
故答案选:A。
2.B
【分析】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详解】A.工业合成氨是可逆反应,N2+3H22NH3,A错误;
B.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完全,不是可逆反应,B正确;
C.氨气与水反应是可逆反应,NH3+H2O NH3·H2O,C错误;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是可逆反应,CO2+H2O H2CO3,D错误;
答案选B。
3.B
【详解】A.“84”消毒液杀菌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的温度降低,因此可以用作制冷剂,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物质从而漂白,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可以和水反应产生Ca(OH)2,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4.C
【详解】A.钢是一种铁碳合金,A正确;
B.与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B正确;
C.芯片的成分为晶体Si,C错误;
D.氮化硅属于新型无机丰金属材料,D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能与反应生成,干扰的检验,A项错误;
B.和均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B项错误;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反应,剩余气体通过石灰水,若溶液变浑浊说明存在,C项正确;
D.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不能检验,D项错误;
答案选C。
6.C
【详解】A.氮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如游离态氮气,化合态铵盐,故A正确;
B.氮的固定是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大豆根瘤菌将N2转化成化合态氮,属于生物固氮,故B正确;
C.雷电作用时N2与O2反应生成NO,不能直接得到NO2,故C错误;
D.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7.D
【详解】A.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加成反应,故不选A;
B.将溴水与苯混合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故不选B;
C.乙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故不选C;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后最终黄绿色消失,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和氯化氢,故选D。
选D。
8.B
【详解】A.可用作净水剂是因为其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铝胶体,与溶水性无关,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作食品中抗氧化剂是因为其具有强的氧化性,故B正确;
C.浓硫酸干燥氢气是利用其吸水性,与脱水性无关,故C错误;
D.二氧化硫用于漂白纸浆是因为其具有漂白性,与氧化性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9.C
【分析】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生石灰溶于水是一个放热反应,但未有元素化合价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高温条件下碳粉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有元素化合价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食物腐败变质,属于食物的缓慢氧化,反应放热,生成物总能量小于反应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C正确;
D.盐酸和碳酸氢钠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稀释浓盐酸,需要在烧杯中溶解稀释冷却后转移至容量瓶,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锌和铜在稀硫酸中接触在一起,符合原电池的形成条件,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反应过程中比较红墨水左右两端的液面高低,可判断Na和水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C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小,不能形成喷泉,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选C。
11.C
【分析】锌片和铜片插入柠檬中形成原电池装置,Zn比Cu活泼,Zn作负极,Cu作正极。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Cu作正极,正极被保护,不被腐蚀,故A错误;
B.锌作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该装置为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正确;
D.电子由负极锌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铜,故D错误;
故选:C。
12.D
【分析】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体现关系可知,为0.2mol/L,则新生成氧气0.05mol/L,为0.05mol/L+0.05mol/L=0.1mol/L,A错误;
B.为0.35mol/L,则新生成氧气0.125mol/L,为0.125mol/L+0.05mol/L=0.175mol/L,B错误;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的浓度一定小于0.4mol/L,C错误;
D.为0.35mol/L小于0.4mol/L,D正确;
故选D。
13.A
【分析】由图可知,A为丙烷;B为2-丁烯,分子式为C4H8;C为异丁烷,分子式为C4H10;D为环丁烷,分子式为C4H8;E为2-甲基-1-丙烯,分子式为C4H8,据此作答。
【详解】A.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B与E分子式相同(均为C4H8),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与C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n个CH2的化合物互为同系物,A和C均是烷烃,在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CH2,两者互为同系物,故B正确;
C.饱和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主要通过单键连接,形成饱和的碳链或碳环结构,A和C属于烷烃,D为环丁烷,均为饱和烃,故C正确;
D.B、D、E分子式均为C4H8,分子通式符合CnH2n,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14.B
【详解】A.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Fe3+,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共存,所以A项错误;
B.的溶液,c(H+) > c(OH-),呈酸性,所给离子均共存,所以B项正确;
C.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不共存,C项错误;
D.与Al反应有气体生成的溶液,可能是含有大量氢离子也可能含有大量氢氧根,当酸性时,不共存,当碱性时,、
不共存,D项错误;
答案选B。
15. ① ②③④⑤⑥ Cu Cu﹣2e﹣=Cu2+ 1.12L 0.1 放 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释放出来 放 酸电离出的H+与碱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水:H++OH﹣═H2O
【详解】(1)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CaO)是分解反应,属于常见的吸热反应;
②燃烧木炭取暖是物质的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常见的放热反应;
③炸药爆炸要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
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要放热热量,属于常见的放热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是化合反应,放出热量,属于常见的放热反应;
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要放热热量,属于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②③④⑤⑥;①.(11分)(1)②③④⑤⑥(1分)①(1分)
(2)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判断,铜作负极,铜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发生氧化反应,Cu﹣2 e﹣=Cu2+;银作正极,银离子得电子生成银单质,发生还原反应,2Ag++2 e﹣=2Ag;
(3)用锌片、铜片连接后浸入稀硫酸溶液中,构成了原电池,
锌为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
铜为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
锌片的质量减少了3.25克,则物质的量为=0.05mol,
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2n(Zn)=2n(H2)=2×0.05mol=0.1mol,
则:V(H2)=0.05mol×22.4L/mol=1.12L,
(4)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若E1>E2,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可以看成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释放出来;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反应的实质为H++OH﹣═H2O,
16.(1) 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烧瓶中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 烧杯中的水倒吸入烧瓶中
(2) 稀氨水和酚酞 稀氨水中的NH3气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溶有SO2的品红 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分析】NO气体容易被氧化为NO2,而气体呈红棕色,气体能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即,如此循环,当时,NO2可完全溶于水;SO2具有漂白性,且漂白效果不稳定,加热后溶液恢复为原来的颜色。
【详解】(1)①烧瓶内NO被氧化为NO2所以现象为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化学方程式为;
②轻轻摇动烧瓶,生成的NO2与水反应,观察到烧瓶中的现象为烧瓶中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烧杯中的水倒吸入烧瓶中,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①因稀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同时氨水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氨气逸出,溶液碱性减弱,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氨气又溶解,溶液呈碱性,酚酞变红;
②SO2能与品红溶液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使品红褪色,加热时,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分解,SO2气体逸出,又生成品红,故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SO2又使品红溶液褪色。
17.(1) 分液漏斗
(2) 氧化性
(3)ad
(4) 浓度 9 25
(5)溶液出现浑浊时间短
【分析】利用亚硫酸钠固体与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所得二氧化硫通入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制备;再利用与稀硫酸反应探究浓度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详解】(1)根据仪器的构造可知,仪器a为分液漏斗;铜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硫酸铜,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①S是由、制得,其中显+4价,S是0价,则化合价由+4到0价,化合价降低,则有化合价升高,则由化合价由-2升到0价,故由、和反应生得到S,体现的性质是氧化性;
②为保证硫代硫酸钠的产量,实验中产生的不能过量,原因是若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分解,产率降低;
(3)该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个明显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吸收装置,故选ad;
(4)分析实验I、II可知,与混合后,由于投放体积不同,所用溶液的总体积相等,则混合后浓度不同,则实验①、②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应相同,故9;;
(5)实验I、III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实验Ⅲ的反应速率最快,溶液出现浑浊时间短。
18.(1)3X(g)+Y(g) 2Z(g)
(2) 0.075 mol L-1 min-1 0.040 mol L-1 min-1
(3)等于
(4)21∶17
(5) 增大 增大 减小
(6)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②③⑤
【详解】(1)随着反应的进行,X、Y物质的量减小直至5min不变,Z物质的量增大直至5min不变,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反应为可逆反应,5min后达到平衡,X、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为:0.6∶0.2∶0.4=3∶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容器的体积为2L,则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v(X)==;内Z的平均反应速率v(Z)= =,故答案为:0.075 mol L-1 min-1;0.040 mol L-1 min-1。
(3)由图可知5min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则5min时反应得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再改变,则后Z的生成速率等于时Z的生成速率,故答案为:等于。
(4)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比=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则反应前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之比=(1.0+1.0+0.1)mol∶(0.8+0.5+0.4)mol= 21∶17,故答案为:21∶17。
(5)①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则生成Z的速率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②加入X,X的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则生成Z的速率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③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或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则生成Z的速率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6)由题可知,甲反应为:X(g) 2Y(g)+Z(s), 乙反应为:A(s)+2B(g) C(g)+D(g),
①由于甲、乙反应都有固体参与,气体质量是变量,容器的容积不变,所以密度是变量,密度不变时甲、乙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②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不变时,说明生成物浓度不变,甲、乙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甲、乙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④恒温时,甲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如果气体压强不再改变,说明甲达到平衡状态;乙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可逆反应,压强始终不变,所以压强不变无法判断乙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⑤对于反应乙,气体质量是变量,气体物质的量不变,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对于反应甲,正反应是气体质量减小且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方向,根据可知,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可判断甲、乙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⑥反应甲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变量、反应乙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恒量,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说明甲达到平衡状态,但是不能判断乙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综上,能表明(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是①②③④⑤⑥,能表明(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是①②③⑤,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⑤。
答案第1页,共2页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共42分)
1.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A.陶瓷花瓶 B.纸质作业簿
C.青铜兽面纹爵 D.蚕丝领带
2.以下反应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A.工业合成氨 B.中和反应 C.氨气与水反应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3.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84”消毒液用作杀菌剂 B.液氨用作制冷剂
C.二氧化硫用作漂白剂 D.生石灰作干燥剂
4.2022年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加快实现了高水平建设科技强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国产航母海上巡航,航母甲板是高强度钢材,钢是一种铁碳合金
B.“华龙一号”核电项目中核反应堆所用铀棒中含有的U与U互为同位素
C.“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一体化芯片手机,芯片成分为SiO2
D.C919大飞机采用的材料中使用了高温陶瓷材料氮化硅,氮化硅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5.检验SO2气体中是否存在CO2,应采用的方法是
A.先通过NaHCO3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石灰水
D.通过品红溶液
6.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空气中的氮气通过根瘤菌转化为氨的过程是氮的固定
C.雷电作用时发生的方程式为N2+2O22NO2
D.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含氮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7.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将溴水与苯混合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乙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后最终黄绿色消失
8.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明矾易溶于水,可用作净水剂
B.具有还原性,可以添加到食品中作抗氧化剂
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用于干燥氢气
D.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9.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反应前后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是
A.生石灰溶于水 B.高温条件下碳粉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C.食物腐败变质 D.盐酸和碳酸氢钠的反应
10.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
B.②装置不可形成原电池
C.③验证Na和水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
D.④装置可产生喷泉实验
11.将锌片和铜片插入柠檬中(如图),电流计G的指针发生偏转。下列关于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片逐渐被腐蚀 B.锌片上发生还原反应
C.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电子流向:铜片→电流计→锌片
1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05mol/L、0.3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为0.2mol/L,为0.15mol/L B.、均为0.35mol/L
C.为0.4mol/L D.为0.35mol/L
13.图中表示碳原子相互结合的几种方式。小圆球表示碳原子,小棍表示化学键,假如碳原子上其余的化学键都是与氢原子结合,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B、C、E
B.图中A和C是同系物
C.属于饱和烃的物质有:A、C、D
D.分子通式符合CnH2n的物质有:B、D、E
14.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
B.的溶液:、、、
C.使酚酞变红的溶液:、、、
D.与Al反应有气体生成的溶液:、、、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①煅烧石灰石 ②木炭燃烧 ③炸药爆炸 ④酸碱中和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2)用铜、银与硝酸银设计一个原电池,此电池的负极是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3)用锌片、铜片连接后浸入稀硫酸溶液中,构成了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锌片的质量减少了3.25g,铜表面析出了氢气 L(标准状况),导线中通过 mol电子.
(4)某化学反应,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若E1>E2,则该反应为 热反应,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 .
中和反应都是 热反应,其实质是 (用化学语言填空)
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有效实现NO和NO2的相互转化,设计如下实验: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前用排水法收集半瓶NO气体。
①打开止水夹,推动针筒活塞,使氧气进入烧瓶。关上止水夹,首先观察到烧瓶中的现象是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轻轻摇动烧瓶,观察到烧瓶中的现象为 、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①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 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
②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 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
17.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白色晶体,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分解产生S、。
I.研究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将通入按一定比例配成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制备。
(1)装置a的名称是 ,实验室也常用铜和浓硫酸制备,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B中物质经几步反应生成硫代硫酸钠,最后一步是:。
①S是由、和 (填化学式)反应得到的,体现的性质是 (填“氧化性”、“还原性”或“酸性氧化物”)。
②当往B中通入过量,导致溶液的pH小于7时,的产率会下降,其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3)该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个明显不足之处,为解决这一问题,请从下图中选用合理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为 (填标号)。
II.利用硫代硫酸钠()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用品】0.1mol L-1溶液、0.1mol L-1溶液、蒸馏水、秒表、试管、温度计、量筒、胶头滴管等。
【实验方案】
实验编号 溶液 溶液 蒸馏水 温度 溶液出现浑浊时间
V/mL V/mL V/mL ℃ s
I 1.5 3.5 10 25
II 2.5 3.5 V T
III 1.5 3.5 10 50
(4)实验I、II探究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
(5)实验I、III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实验Ⅲ的反应速率最快,支持这一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18.某温度时,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内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后Z的生成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时Z的生成速率。
(4)反应前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之比为 。
(5)对于该反应,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则生成Z的速率怎样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升高温度: 。
②加入X: 。
③增大容器容积: 。
(6)在两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
(甲)X(g) 2Y(g)+Z(s) (乙)A(s)+2B(g) C(g)+D(g)
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其中能表明(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是 ;能表明(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是 。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
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