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相应栏内。
4.用2B铅笔将每小题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晚期,弩最初为楚国、吴国的军队所使用。到了战国中期,弩在北方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北方部分诸侯国出现的骑民,至公元前3世纪被南方的楚国引入,楚国的骑兵与秦国和赵国的骑兵数目也大致相当。据此可知
A.南方诸侯国军事理念领先于北方 B.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力量已趋均衡
C.战争推动了区域间的交流与交融 D.争霸战争促成了军事体制的改革
2.考古工作者曾在秦都咸阳遗址发现金属窖藏,据考证这些窖藏是当时官府集中保管、等待上缴的报废金属器的储藏窖。《汉书·食货志》载:“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铸故铁”。由此可知秦汉政府
A.重视金属资源回收 B.垄断金属铸造业
C 限制铁器民间流通 D.鼓励金属器消费
3.北魏平城时代少数民族移民墓的壁画主题主要延续了汉代风格,如孝子故事、牛车出行、饮宴、狩猎等。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壁画和石棺椁画像主题有两种 一是孝子主题,同时包含墓主出行、生活场景等。二是神仙题材。材料表明北魏时期
A.地域文化差异扩大 B.佛教影响力被削弱
C.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复古潮流兴起
4.图1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在上缴朝廷时折纳的物证。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开十(注: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该史料可以说明
A.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B.实物史料才能完全还原历史面貌
C.唐代征税标准转为财产
D.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5.明代以来,随着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的改进,江南地区民间书坊异军突出。民间书坊围绕社会需求刻书,因而书坊的刻书范围很广,大致可分成“科举应试之书”“日常参考书”(类似百科全书)以及“通俗文学作品”三大类。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
A.促成雇佣劳动的普及 B.推动活字印刷技术出现
C.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D.助推江南文化繁荣发展
6.清初云贵总督奏报:“滇省······虽产矿铜······多系汉人赴彼开采,安静无事,夷人亦享其利。”由于矿山开采,“各土司及缴外诸夷,一切食用货物,或由内地贩往,或自内地贩来,无不彼此相需”这说明清代移民入滇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资源直接控制 B.促进民族间互利共存关系的形成
C.推动西南地区矿冶技术大幅提升 D.导致边疆民族地区土地兼并加剧
7.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强调;“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备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强调:“日报立言,纪事载笔,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梁启超更是称《清议报》“一日倡导民权,始终抱定此义,为独一无二之宗旨”。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长技成为知识界共识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
C.报刊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 D.新闻观念与时局变化系酱相入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华工们漂洋过海,将中华的语言文字、宗教、戏剧表演等,传播到海外。由此可见,华工出国
A.成为各国建设的主要劳动力 B.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C.为中国带来了巨额外汇收入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保留
9.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入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合璧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这反映出
A.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B.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C.传统服饰体系的瓦解 D.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10.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政府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巨款,通过大规模加固维修工程,使濒危的莫高窟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党和政府的这些举措
A.意在提升国际文化地位 B.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C.契合“双百方针”精神 D 弘扬了“非遗”保护的理念
11.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悲剧《安提戈涅》讲述女主角以个人良知反抗不义法令,展现对入性尊严的诉求,并在剧中歌颂:“人世间奇迹虽多,却无一比人更卓越。”这折射出古希腊文化
A.规范社会契约行为 B.摆脱宗教神学影响
C.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D.凸显女性政治地位
12.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奴隶)只可从事仆役工作,若聆听吠陀诵读须灌熔蜡入耳。”“首陀罗即使获得财产,其主人也可夺取。因为奴隶不能拥有任何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些规定旨在
A.维护佛教教义 B.强化种姓隔离
C.缓和社会矛盾 D.完善法律体系
13.图2为1727年创作的英国油画《喝茶的家庭》,该画可以说明
图2
A.各国人民生活习惯趋同 B.商品贸易推动文化交流
C.工业革命引发生活变迁 D.传统等级观念趋于消亡
14.1793年,法国宣布将卢浮宫改造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并对公民免费开放,当时主导卢浮宫改造工程的内政部长罗兰设想:“它应该成为一座国家的纪念碑······应该成为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反映法国政府旨在
A.展示建筑艺术之美 B.发挥巨大经济效益
C.构建国家文化认同 D.研究自然文化遗产
15:表1为新加坡各族群人口比例的变化,由表格数据可知新加坡
族群人口比例的变化(2000-2023年) (单位:%)
年份 华人 马来人 印度人 其他族群
2000 76.8 13.91 7.88 1.42
2010 74.08 13.36 9.23 3.33
2020 74.35 13.49 8.96 3.21
2023 74.04 13.53 9.03 3.39
表1
A.族裔组成呈现多元 B.华人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C.民众缺乏文化认同 D.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题,共计55分。其中第16题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形成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直至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吐蕃进犯,北方战乱不停,陆上丝绸之路在此情况下逐渐衰落。宋朝继承了唐朝大量的文化遗产,加之零朝的经济文化发达,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快速崛起,宋朝与阿拉伯、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文化、器物交流更为深入。作为联系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交通道路,丝绸之路沿途也产生了大量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
--摘编自董师奇《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基于唐宋盛世时期》
材料二 欧洲航海者创造了一个交通、交流、交换的环球网络,跨文化之间的互动比以往更为密集和系统了。在传统航路与新航路上,欧洲商船把波斯地毯运往印度,把印度棉花运往东南亚,再把东南亚的香料运往印度和中国,把中国的丝绸运往日本,把日本的银和铜运往中国和印度。面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加勒比海、美洲建立的殖民地,使得欧洲的产品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巴西的蔗糖和烟草进入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处于新航路之上的港口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取代大陆体系时代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开始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摘编自鱼宏亮《明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网络--重视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快速崛起”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的作用。(6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建立新的官学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实践。下表是《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的部分章节及其主要内容。
章节 主要内容
第二章“功课” 仕学馆课程如下:算学第一、博物第二、物理第三、外国文第四、舆地第五、史学第六、掌故第七、理财学第八、交涉学第九、法律学第十、政治学第十一。
第四章“学生出身” 、仕学馆人员,应俟三年卒业,由教习考验后,管学大臣复考如格,择优保奖,予以应升之阶,或给虚衔加级,或咨送京外各局所当差,统俟临时量才酌议。
第七章“堂规” 教习学生,一律遵奉《圣谕广训》,每岁恭逢皇太后、皇上万寿圣节,至圣先师诞日,皆由总教习、副总教习、总办各员率学生至礼堂行礼如仪。
--摘编自邹鑫《从<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看清末官学教育的转型》
(1)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官学教育改革的时代价值。(7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拿破仑远征埃及开始,西方殖民者逐步开展埃及学研究,从而实现对埃及进一步的殖民控制。二战后,埃及学研究的去西方化、去殖民化倾向更加明显。本土的埃及学者致力于建设他们在这一学科的绝对话语权,并呼吁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归还殖民扩张时期掠夺的埃及文物。为了证明非洲并非是“文明的荒漠”,部分学者提出埃及文明实为非洲文明,但在欧洲文明和亚洲文明的冲击下,埃及文明的非洲特性被遗忘了。在埃及政府的积极倡导下,更多国家的学者参与埃及学的研究工作,为埃及学的多样化、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非洲中心论”模式下的埃及学研究缺乏严谨的历史叙事,在去西方化的过程中却又呈现了新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
—摘编自李阳、郭丹彤《学术与政治:近现代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下的埃及学研究及其去西方化》
(1)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埃及学“去殖民化”的措施。(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埃及学“去殖民化”的影响。(7分)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不同历史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以实际行动和言论诠释了这一精神。
甲午战败后,爱国诗人黄遵宪写下《哀旅顺》,表达了对国家海防重镇沦陷的痛心,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918年,蔡和森在赴京寻求救国真理的路途中立下“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豪言壮志,体现了他决心为挽救国家危亡担当重任的爱国精神。
抗战时期,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他曾讲:“我是个中国人,日寇夺我财产,杀我同胞,只要一息尚存,决不给日寇演戏。”
“我在美国前几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致力于我国的航天事业。
综合材料信息,围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高二期末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5CACAD6-10BDDAB11-15CBBCA
二、非选择题:共计55分。
16.(16分)
(1)时代背景: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的经济文化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发展;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任答三点即可,共计6分)
(2)演变: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阿拉伯商人丧失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优势(任答2点即可,共计4分)
(3)作用: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成了各国的文明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使得文明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每点2分,共计6分)
17.(13分)
(1)特点:课程分科明确,课程设置近代化;重视学业考核与奖励;在形式上引入近代学堂体系,但核心仍以维护皇权统治和传统礼教为导向(每点2分,共计6分)
(2)时代价值:推动教育近代化,有利于选拔新式人才(3分);传播西学,促进思想解放(2分);推动“新政”实施和清末社会变革/加速清政府灭亡(2分)(共计 7分)
18.(13分)
(1)本土学者争取学科话语权,要求归还被掠夺的埃及文明,维护文物主权;反驳西方文明偏见;政府积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每点2分,共计6分)
(2)有利于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推动学术多样化(3分);可持续发展(1分);增强文化自信(1分);但学术研究中缺乏科学严谨,出现新的文化霸权主义(2分)(共计 7分)
19.(13分)
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彰显(2分)
阐述: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黄遵宪以《哀旅顺》,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体现了传统文人心系家国的情怀。(2分)
民国初年,面对军阀的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蔡和森以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连,投身爱国大业,展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2分)
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面对日本的侵略,梅兰芳坚决拒绝为日寇演出,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民族气节。(2分)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国,将所学知识奉献给我国航天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他的行动体现了爱国奉献精神,是新时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2分)
综上,从近代到现代,不同身份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以各自方式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3分)
(其他论题如“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提倡爱国、家国的情怀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等,围绕材料中人物事迹合理阐述均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