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24一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佛山市2024一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2024一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博物馆界开始采用戏剧元素以提升展览的阐释力,随后在国际博物馆戏剧联盟等组织的推动下得到全球推广。在亚洲,博物馆戏剧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深受民众喜爱。根据演出的空间、目的、表演形式,博物馆戏剧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博物馆戏剧突破了博物馆的空间与内容限制,以博物馆所指向的历史主题或文化内涵为创作核心。这类戏剧通常与文旅相融合,通过沉浸式、实景化的演出形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既需要满足商业需求,也需要达成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其创作可脱离具体博物馆展厅的主题,演出场地也不限于博物馆本身,会在城市景观或实景舞台中完成。例如,由周莉亚、韩真执导的《赳赳大秦》以动态机械舞台与数字投影技术重构秦军阵列,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形成历史叙事互补;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通过水上全息幕布与激光矩阵再现汴京盛景,将开封市博物馆的宋代文物展陈转化为全域沉浸式文化场景,实现了从静态收藏到动态文旅消费的跨媒介再生产。
而狭义的博物馆戏剧则是以具体博物馆为核心开展的戏剧实践,它以博物馆展柜中的藏品或展板上的历史为内容,以博物馆中的剧场、庭院建筑、户外遗迹或展厅作为空间,以博物馆观众为对象,利用戏剧规律帮助具体的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与教育进而达到宣教的目的。例如,长沙博物馆的“红楼幻境”以馆藏《红楼梦》画册为线索,在展厅和庭院中通过茶道展演与情景演绎复现大观园氛围,观众可穿戴清代服饰参与互动。当前狭义的博物馆戏剧理论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通过戏剧与博物馆空间的深度融合展现出的独特创作语境与创新特质,彰显了其在未来艺术实践中的潜力。
博物馆作为宣教文化和历史的权威机构,应该强调其展示内容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藏品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上,还体现在解释和叙述的准确性。例如,大英博物馆在重现古埃及祭祀仪式时,不仅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亡灵书》道具,更邀请埃及学家逐句校验台词中的象形文字转译。博物馆戏剧的核心不仅在于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更在于如何通过戏剧手段实现深层次的教育功能。真实性是博物馆戏剧
的基础,但教育性才是其更高的价值追求。从教育的角度看,博物馆戏剧不应局限于传递历史知识,而应注重“意义生成”——即通过叙事与情境引导观众在参与中自主建构历史认知。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戏剧《茶馆》,观众需扮演不同阶层角色(商人、学生、劳工),通过辩论“是否支持实业救国”的剧情冲突,理解近代社会转型的复杂性。这种将历史转化为“可体验的伦理困境”的设计,使观众不仅能“知”历史,还能在情感共鸣中内化文化认同。
戏剧的艺术形式赋予了博物馆戏剧独特的教育潜力。英国戏剧理论家彼得·布鲁克认为,戏剧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生活的真相,激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博物馆戏剧超越了单纯的真实信息展示,将解释升华为教育行为——信息本身不是解释,基于信息产生的启示才是关键。这种启示通过培养观众的知识兴趣、激发思考欲望,在历史真实与当代生活之间架设桥梁。当观众在故宫《养心殿奏对》中亲手批改导致《辛丑条约》的奏折时,戏剧化的解释机制正在完成双重使命:既揭示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又将文化价值编码进当代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真实叙事与教育阐释的结合,使博物馆戏剧承担起文化引导与价值传承的重任。
博物馆中所阐释与解构出的戏剧性表达,不仅是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工具,也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活化文物的有效途径,更是在“文化+艺术”的二元性发展中强化了“教育与戏剧”交融互动的崭新形象。随着新博物馆学和戏剧艺术的发展,广大艺术工作者以及博物馆从业者应在新的诠释中把握文化脉络,回归到每一件展品和每一段历史中去,发挥强大的文化功用最终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摘编自王宇阳、崔珊《界定、特性、实践:博物馆戏剧的应用》)
材料二:
1957年,美国环境解说之父弗里曼·提尔顿在《阐释我们的遗产》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遗产解说的原理:“通过阐释,我们才能理解;通过理解,我们才能欣赏;通过欣赏,我们才能保护。”他认为,遗产解说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而是通过原始对象文物,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和叙事媒介,去揭示展览的涵义和文物的关联。2022年,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一文中提出:“加强中国文物价值的科学阐释与解读,打造中国文物国际表达的世界窗口,努力实现从‘听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再到‘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的国际话语权转变。”在博物馆进行戏剧实践,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一种文化再现形式。
(摘编自顾欣桐《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戏剧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的博物馆戏剧突破了空间和内容的限制,而狭义的则围绕具体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在博物馆相
关空间中开展戏剧实践。
B.广义博物馆戏剧强调与文旅相结合,侧重满足商业需求,狭义博物馆戏剧则注重进行文化传播与教
育,以达到宣教目的。
C.大英博物馆在重现古埃及祭祀仪式时,不仅复刻道具,还校验台词的象形文字转译,体现博物馆对
戏剧内容真实性的追求。
D.彼得·布鲁克认为戏剧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生活真相并激发思考,博物馆戏剧也秉持相似理念,重视
基于信息所产生的启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与长沙博物馆的“红楼幻境”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均强调
观众的沉浸式体验。
B.博物馆戏剧能让观众在参与中自主建构历史认知,观众可以基于自身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达成对历史
意义的多元化理解。
C、弗里曼·提尔顿关于遗产解说的原理可以为博物馆戏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我们理解博物馆戏剧
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
D、博物馆的戏剧性表达是城市品牌塑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及文物活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中华文
明风采的有效实践。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博物馆欢剧“真实叙事与教育阐释的结合”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河南博物院策划并推出的“唐宫夜寝XR大空间沉漫展”,观众只需要佩戴专业VR眼镜,便可一秒
穿越至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洛阳,虚拟世界与现实空间完美交融。
B.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的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剧场上演,
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活起来”“潮起来”。
C.博物馆戏剧《破晓》是以东北抗联史为内容,通过“赵一曼书信”“杨端宇印章”等展陈器物串联
起观众对于东北抗击日寇的感官记忆,重启观众对历史的感知。
D、《乐动敦煌》运用琵琶、阮等民族乐器及仿古音色,结合胡旋舞、腰鼓舞等,再现敦煌壁画乐舞盛
景,以全沉浸式的呈现方式,演绎西域少年追寻艺术的传奇故事。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戏剧这一形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思考 (4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匈牙利自行车
冯骥才
孟大发一直盼着来一笔意外之财,使他平淡拮据的生活像通上电的灯泡那样陡然辉煌起桌,但好运气像与他隔着千山万水。直到有一天,有关部门处理一批所谓“无主”自行车时,他托了人,仅仅花了四元钱就买到一辆匈牙利“钻石”牌的自行车。
这天,他骑车上班,忽然感觉旁边有人不断地瞅他,扭脸一看,却并不认得。在他与这个陌生人目光相碰的当口,那人竟对他露出一种温和、善意、礼貌的微笑,还和他搭讪道:
“今儿正顶风,骑起来真费劲。”
“可不!”孟大发应付一句。
“你这车是匈牙利‘钻召’牌的吧!”
“噢 噢,对!”孟大发觉得对方有点儿没话找语。
此后,孟大发经常在上班道上磁到这个肯年人,他锅也遂渐熟识起来。他知道这人与自己同岁,叫蓝大亮。
又过半个月。一天孟大发下班回家,只见前面一人背影好熟,赶上去瞧,嘿,蓝大亮!
“走,咱们吃点儿什么去。”蓝大亮说。
于是孟大发被蓝大亮请进一家小饭馆。孟大发从未交过这样一个花起钱来如此爽快大方的朋友,看着一桌子菜,他心想:“我得和他交一辈子朋友!”
两人一边吃边喝,一边闲谈。蓝大亮问他;
“大发,你每天骑那旧匈牙利车上下班得动儿吗 ”
“得劲儿。虽然比不上新丰,可是蹬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力。你别看它旧,一擦就变模样了。”
“你买来后没有拆卸开大擦一下 ”
“没有,洗洗车轴,上点儿黄油,配齐了小零碎儿,就蛮好骑了。”
蓝大亮笑了。两人又吃又喝、又说又笑,在旁人眼里,简直是一对亲密的小哥们儿。
到了星期天,蓝大亮忽然来找他。
“大发,我有件事求你,不知该说不该说。”
“什么事 瞧你说的!”
“你知道——”蓝大亮停顿一下,好似难以启齿,随后才说,“我总想买辆外国车,尤其是匈牙利‘钻石’牌的,但买了一两年也没买到……”
他说到这里,孟大发马上警觉到对方是想图自己这辆贱价买到手的车的便宜。他刚要挡住对方下边的话,不料蓝大亮好像知道他心中的想法,抢先畅快又干脆地说:
“你听我说,如果你愿意把这车子让给我,我想出一百二十块钱。”
“什么 一百二十块!”孟大发吃了一惊,这比他买这车竟然多出两倍的价钱。哪儿能碰到这种找到自己头上来的便宜事 !他心里高兴十分,只是碍着面子,一时难以应允。
“你别跟我客气了!”蓝大亮很是坦率。
孟大发扭捏一阵子,就推了车同他去办理过户手续。
当晚孟大发灯熄得很晚,他坐在床头,抽着烟,看着白白得来的大钞票。他明白,一个人容易冲动正是他容易上当挨赚的时候。他要乘这蓝大亮正在结交新友义气昂昂的热火头里,狠狠捞他几下子。
可是……可是为什么从这天起,他在道上就再也遇不到蓝大亮了呢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月、两月……再不见蓝大亮的踪影。
后来他终于忍不住,就去找同车间的一个信得过又比较有脑筋的同事说了。
“呀!你上当了。大发!”
“怎么 ”他问,但他心里已经明白了。
“车子大梁管里准是什么首饰、金条、存折、钻石、现款。我猜这小子原本藏在这里边的,碰巧看见你骑着,然后乘你小子财迷,就花了大价钱把车弄走。完了!到嘴的鸭子飞了!”
完了!一生中,可能唯一的一次发财的机会,竟从手边溜去了。
从此,他开始四处寻找蓝大亮。在上下班的道上,在电影院散场后的人群中间,在饭店、商店、杂货店里,在一切有人活动的地方去寻找那人、那车、那藏匿在车中的财宝。每逢公休日,他整整一天都在外边溜达,跑遍市区大大小小的公园,挤在市中心最热闹的地带,左顾右盼。这样,一年一年地坚持下来。
直到有一天,他在大街上闲遛,忽然有人轻轻一拍他肩头。他扭头一看,不由得怔了一会儿。“啊!蓝大亮!”十年来踏破铁鞋无处找寻的人忽地站在面前,孟大发已成死灰的欲望重又熊熊燃起。他随着那人到了家里。一番香茶好烟的款待后,那人问他:“你是不是怀疑我骗走了你的自行车 ”这句话问得直爽,使孟大发猝不及防:“我 ”“你是不是怀疑那辆车里藏过什么东西 ”这一句比前一句问得更为直露,孟大发无以应答,连连摇着一只手说:“我 不!不!我没有!”“你想得并不错,我确实在车里放了东西……"”“真的 ”孟大发眉梢一扬轻叫起来。“如今我藏的那些宝贝都公开了。我打算把这宝贝分出一部分赠送给你。”
孟大发大受震惊,双腿下意识地一用力,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
“请你原谅,我活了三十多岁,仅仅欺骗过你一个人,这也是出于无奈。”
随即那人从柜里拿出个长方形的、崭新的东西放在桌上。
“这是什么 ”孟大发奇异地翻动眼前这几本与财宝毫无关系的新书,上边都署着同一个作者的姓名:蓝天。
“这蓝天就是我的真名。当初我藏的东西就是这些。”
“什么 ”孟大发说,“不可能!你不是说那是些宝贝吗 ”
“这难道不是宝贝吗 ”蓝天目光炯炯地瞧着他,“在动荡的岁月里,我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应该跳出个人的恩怨和悲欢,从时代的制高点,正视生活现实,从中提炼出有益于未来的东西。于是,我把一切耳闻目见,种种感受,作为素材忠实地记录下来。为了避免东西被发现,我把它们藏在自行车的大梁管里。如今这几本书其中的一部分素材,就是当初藏在车中的……
“当然,我写的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年,我没有虚度年华、滥用光阴,没有给生活的重锤压得变了形,没有变得百无聊赖、醉生梦死、颓唐衰志。我一直相信,我是在为祖国、为人民做了一点儿有用的事啊!”
孟大发直愣愣地听着,他给这个突如其来、完全意外的结局弄得又惊讶、又迷糊、又绝望。这些年来,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都是财富。如今这财富在人家手里已经开花结果,自己却仍是两手空空。
当他有生以来头一次悟到这点儿道理时,他已经在这个人家中坐不住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一开始的尴尬对话,到后来饭馆里二人“又吃又喝、又说又笑”,表明二人多次接触后逐渐相互
信任。
B.通过多个地点的列举和“每逢”“跑遍”等词语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孟大发寻找的范围之广、执念
之深。
C.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如“像通上电的灯泡”“到嘴的鸭子飞了”等表述,增强了文本的通俗性与画
面感。
D.得知真相后,孟大发“又惊讶、又迷糊、又绝望”,内心百味杂陈,进而对自身人生追求有了新的
认知。
6.关于文中蓝大亮买车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蓝大亮提出买车,孟大发“马上警觉”,可见其精明市侩;听到高价“高兴十分”,可见其贪财。
B.蓝大亮“停顿一下”反映了内心的纠结,“抢先畅快又干脆”暗示了他对孟大发的心理有所觉察。
C.小说描写孟大发语言时,多次运用问号与叹号,如“什么 一百二十块!”等,反映其内心活动。
D.孟大发“一时难以应允”,“扭捏一阵子”才答应,这体现了他对自行车的珍视以及对卖车的犹豫。
7.《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堪称一绝,如贾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名字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皆为悲剧;又如“贾兰”,“兰”为君子之花,贾兰虽父亲早逝,但能在逆境中坚守品格,潜心问学,终成芝兰玉树,重振门楣。本文中的人物命名也蕴含深意,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8.《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知识链接”提到“叙事要引人入胜”,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文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材料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①,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材料二:
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
(节选自《史记·卷五·秦本纪》)
材料三:
秦穆公,春秋之贤诸侯也。骊姬之乱,晋君数弑,国几亡。穆公立夷吾②,及夷吾背德,有韩原之战,执晋侯以归,而卒反之。晋饥,又输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则又置文公以定其难。襄王之未入也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以晋文公纳之而止。此其天资仁厚,举动光伟,加于人一等矣。
生平之失,惟贪烛之武东道主之言而背晋,惑杞子、逢孙、杨孙之说而袭郑,则皆利令智昏之所致耳。然自败殽之后,素服郊次,深自怨艾,作悔过之誓。日月之更,殆难以一眚掩矣。至其报恨王官③,封尸殽坻,成济河焚舟之功焉。
其举人之周,与人之壹,天下称之。孟明之始败也,曰:“孤实贪以祸夫子,夫子何罪 ”及再败彭衙,三败取汪,犹不替孟明,因而增修国政,使赵成子闻声而知惧。子桑知人,而终信。以视楚杀得臣,晋人窃喜;鲁用曹沫,齐桓反地,其得失不深切著明哉
百里奚,虞之俘囚也,举之牛口之下,蹇叔贤而世莫知,五羖大夫荐达之,迎以为上大夫。由余,戎之贤臣也,及其来归,以客礼之。爰是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贺以金鼓。当是时,秦国之强,侪于齐、晋、荆楚,则亦改过不吝、用人惟己之所致矣。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秦穆公伯西戎》)
【注】①秦伯与材料二的秦缪公,皆指秦穆公。②夷吾:即材料一中的“晋君”,同下文“晋侯”,指晋惠公,晋文公重耳之弟。③王官:指王官之战,是秦穆公为报殽山之仇,亲率大军攻打晋国所进行的战役。9.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襄王之未A入也B秦伯C师于河D上E将F纳王G以晋文公纳之F而止。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缒,原指绳索,此处用作动词,与《鸿门宴》“数目项王”中的“目”用法相同。
B.微,没有,要不是,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思相同。
C.矜,指怜悯、同情,与《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中的“矜”意思不同。
D.益,动词,增加,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的“益”用法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夜缒出城,采用剖析地缘利害、诱以东道主之利、离间秦晋关系等策略加以游说,秦穆公被
其言语打动,铸成大错。
B.秦穆公因贪图利益、失去理智而背弃晋国,攻打郑国,最终在殽之战中遭遇惨败,导致战船被焚毁、
尸横遍野的惨烈局面。
C.秦穆公重用孟明、子桑、百里奚、由余等贤臣,此种治国方略可以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
任之”一句精准概括。
D.秦穆公虽有过失,但他知错能改,善用贤才,使国力大幅增强,终成西戎霸主,周天子特意派遣召
公携带金鼓,前来祝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由余,戎之贤臣也,及其来归,以客礼之。
13.材料三认为秦穆公是“春秋之贤诸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四月一日三衢阻雨二首
杨万里
其一
无朝无夕雨翻盆,村北村南水接天。
断却市桥君莫笑,前头野渡更无船。
其二
小诗苦雨当云笺,寄似南风一问天。
漏得银河乾见底,却将什么作丰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及具体缘由,“阻雨”,为雨所阻,因而滞留三衢。
B.其一首句表现了夏日下雨的持久与雨势的猛烈,“雨翻盆”对雨势之描绘形象生动。
C.“前头野渡更无船”化用了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
D.其二想象丰富,诗人苦中作乐,写成小诗,以“云”作诗笺,托“南风”传信问天。
15.两首诗均因“雨”而作,在情感表达上,其二在其一的基础上有哪些变化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受命于人主,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3)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 ,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5)《阿房宫赋》以“ ”批判秦朝对百姓的剥削之极,连细微财物都毫不放过;《谏太宗十思疏》则以“_____”警示君主需以“知足”自律,避免沉溺个人私欲。
(6)诗人们善用比喻描绘自然之江湖,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里的“ ”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里的“ ”均为千古名句。
(7)苏洵在《六国论》中警醒北宋,以其天下之大,不应“ ”,重蹈六国赂敌而亡的覆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书写(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作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夏天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便是气温高,时有暴雨,大自然进入旺盛生长期。天地之气交汇,万物繁茂生长,呈现 A 的景象。夏日阳光充足,有益于植物生长,但炎热酷暑,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艰难与困苦。
不过,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自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办法。除了可用种种物理方法降温纳凉以外,先贤早就发现,心理调节,也可抵御外界那气势凶凶的热浪。白居易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写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在白居易看来,屏蔽外界的吩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可以让你身处苦热之中有凉爽之感。俗语“(甲)”,便源出此诗。
在中国文化里,夏意味着“火”与“热”,几乎就是“凉”与“静”的反义词。而火、热,既可由外在客观环境所导致,(乙)。虽然夏暑之类的“外热”要躲避防范,但人主观的“内热”之病也不可忽视。如果说,人间世事与自然界一样也有寒暑冷暖,那么,凡尘社会夏季高温的指针,则多在欲望和利益的刻度上摆动。避夏,①尤其是中国文化里的避夏,②就包括避开旺盛的欲望之火,③涤去烦躁郁闷的内心,④从而驱散炎夏带来的蒸腾暑气,⑤获得轻松自适、平和宁静的一段时光。
宋代诗人唐庚的佳作《醉眠》,便颇有几分此类“自在”的意趣:“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正因为诗人对尘世的喧嚣与嘈杂 B ,能够超脱于欲壑难填的苦恼之上,才会在夏日中不觉得时光的难熬,反而能感受到躺在凉席上的舒坦,产生“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陶然自得与幽默调侃,品味到契合生命自然的音韵旋律。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8.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19.文中第三自然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末段加点的“反而”,有人说也可以用“从而”代替,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书写题(本题共1小题,4分)
22.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框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4分)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节选自《鬼谷子·决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根”是指事物的本源。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具体特性,却都知道应该保住自己的根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以“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材料一指出广义博物馆戏剧“既需要满足商业需求,也需 要达成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 ”,并非“侧重满足商业需求 ”,选项表述 错误。
2.B;解析:“观众可以基于自身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达成对历史意义的 多元化理解 ”错误,博物馆戏剧引导观众自主建构历史认知,是在真实 叙事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并非无限制的多元化解读。
3.C;解析:C 项《破晓》以东北抗联史为内容,借助“赵一曼书信 ”等 真实展陈器物,让观众重启对历史的感知,既体现真实叙事,又实现教 育阐释,符合“真实叙事与教育阐释的结合 ”;A、B、D 项侧重沉浸式 体验或艺术再现,教育阐释体现不明显。
4.博物馆戏剧应注重文物历史的真实性,如复刻道具、校验内容;通过 戏剧手段实现教育功能,引导观众自主建构历史认知;结合现代科技增 强沉浸感与参与感,让观众在体验中感受文化价值;将文物与当代生活 连接,传承文化精神,助力文物“活起来 ”。
5.A;解析:“表明二人多次接触后逐渐相互信任 ”错误,孟大发对蓝 大亮的态度更多是因对方大方而产生的功利性结交,并非真正的相互信 任。
6.D;解析:孟大发“一时难以应允 ”“扭捏一阵子 ”并非因珍视自行 车,而是碍于面子,内心实则因高价而窃喜,选项对原因的理解错误。
7.①“孟大发 ”的“大发 ”暗含“发大财 ”之意,暗示其渴望意外之财 的功利心态;②“蓝大亮 ”后揭示真名为“蓝天 ”,“蓝天 ”象征广阔、 高远的精神追求,与其记录时代、创作作品的理想契合,两人名字对比 凸显不同的人生追求。
8.①设置悬念:孟大发买到便宜自行车、蓝大亮高价买车后消失、车中 “宝贝 ”的真相,层层悬念吸引读者;②情节波折:从买车、交友到蓝 大亮失踪、孟大发寻找,再到真相揭露,情节起伏跌宕;③对比鲜明: 孟大发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蓝天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形成对比,引发读者 思考,增强叙事吸引力。
9.襄王之未入也/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以晋文公纳之而止。
10.D;解析:材料三中“益国十二 ”的“益 ”是“增加、扩充 ”之意, 《阿房宫赋》中“ 日益骄固 ”的“益 ”是“更加 ”之意,二者用法不同, 选项错误。
11.A;解析:“铸成大错 ”错误,材料三虽指出秦穆公背晋是过失,但 烛之武的游说本身是成功的外交策略,不能说秦穆公被打动是“铸成大 错 ”,选项评价不当。
12.(1)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 武德的。;解析:“与 ”译为“ 同盟者 ”,“知 ”通“智 ”,“武 ”译 为“武德 ”。
(2)由余,是戎族的贤能臣子,等到他前来归顺,(秦穆公)用宾客 的礼节对待他。;解析:“归 ”译为“归顺 ”,“礼 ”名词作动词,译 为“用礼节对待 ”。
13.①天资仁厚,举动光伟,如扶持晋君、救助晋民;②知错能改,如 般之战后悔过自新,最终报怨成功;③善用贤才,如重用孟明、百里奚、 由余等,使秦国强大。
14.B;解析:“夏日下雨 ”错误,诗题是“ 四月一日 ”,四月为春季, 选项季节判断错误。
15.其一主要表达因大雨受阻的无奈与困境;其二在无奈基础上,通过 “ 问天 ”表达对雨势过大的忧虑,担心影响丰年,情感从个人困境上升 到对农事民生的关切,更为深沉。
16.(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2)吴楚东南坼
(3)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4)一一风荷举
(5)奈何取之尽锱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6)千里澄江似练,玉鉴琼田三万顷
(7)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7.A.生机勃勃;B.不屑一顾
18.“气势凶凶 ”改为“气势汹汹 ”;“吩扰 ”改为“纷扰”
19.③将“涤去烦躁郁闷的内心 ”改为“涤去内心的烦躁郁闷 ”;⑤将 “获得轻松自适、平和宁静的一段时光 ”改为“获得一段轻松自适、平 和宁静的时光 ”
20.甲:心静自然凉
乙:也可由内在主观心态造成
21.不同意。“反而 ”表转折,强调诗人在夏日不觉得炎热,反而感到 舒坦,突出与预期的反差;“从而 ”表因果或递进,无法体现这种反差 关系,原词更符合语境。
22.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节选自《鬼谷子·决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