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高2026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4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识益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图书目录(部分)第一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挽救了我的生活 发现假设 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 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 假设不分对错,只论是否适宜 小结 第二章 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不同学科的共同之处 五大思想渊源 小结 第三章 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如何示范批判性思维? 具体经验 困境迷惑 循序渐进 小结试读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着。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肯定这些假设是正确的,最后形成一个自我肯定的循环。要辨别我们的假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我及自己的行为,根深蒂固的假设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很难通过自我意识认识清楚。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也存在一个问题:你找到的镜子常有着跟你相同的假设。这时,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倾向于读一些跟我们意见一致或我们觉得亲切的作者所写的书一样,我们也倾向于找一些跟我们态度一致或熟悉我们的态度的同伴,人们极少有意通过一些跟我们意见相左甚至动摇我们既有信念的书籍、会话或做法,来进行反思。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学生大体上认为,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由老师提出来得更舒服。这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同伴更可能用接近学生经验的用语和例子来提出问题或指出新角度,所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出的问题和角度更容易被接受和准确理解。作为一名60多岁的老教师,对我来说,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和语言越来越难。要是60岁的我和18岁的学生有着一样的生活方式,看一样的电视节目,喜欢一样的音乐,使用一样的社交媒体,反倒让人觉得吃惊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权力分配不同,并不是说权力分配在学生之间不重要,恰恰相反,种族、阶级和性别差异在学生小组中也一样重要。学生之所以和试图掌控整个小组的组员合作,要么是因为他对话题感兴趣,要么是因为他是个自大狂,乐于倾听与自己一致的观点。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性,这比听一个最自大、自吹自擂的同学说这些更可怕。最后,我想强调一下细心组织小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限定条件。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社会学习绝非闲谈或者散漫的对话,而是让学生认真地相互倾听,相互提问,揭开假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或想法。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社会学习,有两种组织形式:情景分析和批判会话。这两者都运用了同样的批判性思考方式——寻找假设、考虑如何检验假设,最后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两者都受益于参与者给出的不同答案和建议,但两种练习的强度明显不同,后一项强度更大的练习有着严格的基本准则,确保同伴在给出批判性反馈的同时,不会随意评判别人。读者评论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他的洞见和诚恳的讲述是宝贵的、有趣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多数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最有趣,其中切中要害的问题能让他们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B.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知自己的思维,所以很难靠自己来认识自己的假设。C.设计活动时提供新颖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首要保证。D.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喜好等可能有差异,较难以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和语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文本内容看,“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三章第一节《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B.“试读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纵向式结构写作,逐层深入。C.人们的行为受到假设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假设加以批判,就很难真正养成批判性思维。D.批判会话的练习强度明显大于情景分析,也不会像情景分析一样可以随意评判别人。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作者所主张的“小组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3分)A.学习《氓》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学概念“情绪价值”,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说中有怎样的情绪价值?B.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老师将本节课的讨论主题明确为:比较《氓》和《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C.学习《陈情表》时,识益和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他提出了“孝”实为保全性命与名节的策略性表演这一观点。D.学习《项脊轩志》时,识益和朋友讨论以细节动人的写作特色,一致认为对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的描写饱含深情。4.下图是某校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型”,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二者都聚焦于“思维过程”。B.课堂教学模型从“质疑”到“假设”的过程,与文中提出的“质疑假设”的做法一致。C.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论证评估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演绎归纳论证进行推理。D.学生通过建构知识策略,就一定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不需要再次经过假设和推理的过程。5.本书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试着以一种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来写这本书。”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那就是四川北路一条老弄堂。那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②年末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芳香流溢。红男绿女穿梭园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旁边的世界文豪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章么?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腊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⑧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⑨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⑩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选自迟子建同名散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以上海弄堂为切入口,既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致敬,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缅怀。B.作者来自寒冷的北方,当看到上海绽放的杜鹃时,她真切感受到一种春的温暖和生机。C.作者离开墓地时嘈杂的人声被自然之声湮没,暗示当下鲁迅沉睡于土地却被人们淡忘。D.本文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叙事,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为明线,对鲁迅精神的思考为暗线。7.关于文中文豪广场与食肆相关内容的叙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广场的“文豪”们应当被尊重、被敬仰,而不是被世俗生活的喧嚣所打扰。B.广场晨练的人们、鲁迅先生墓前格斗的男人充满活力,与只知聊天的大妈成鲜明对比。C.极具艺术价值的巴尔扎克雕像姿态独特,如一首流畅的诗,暗含作者对其他雕像的批评。D.对于用原稿来包油条一事,写萧红“愕然”意在反映当时鲁迅先生作品不被大众珍视。8.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叙写了拜谒鲁迅墓到离开鲁迅墓的过程,其间作者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文章开篇写“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后文又写“鲁迅墓像一册灰白的旧书”。请分析“旧书”意象在文中的作用。(6分)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①,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竭! 汉之为汉凡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②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以《论积贮疏》,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晁错复说上以《论贵粟疏》,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③。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节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注】①泛:通“覂”,翻覆,覆灭。 ②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③上造:爵位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京师之钱累百 A 巨万 B 贯朽而不可 C 校 D 太仓之粟 E 陈 F 陈相因 G 充溢 H 露积于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名词,根本,与《孔雀东南飞》中“本自无教训”的“本”用法不同。B.乘,交互侵袭,与《诗经·氓》中“乘彼垝垣”的“乘”意思不同。C.劝,规劝、劝诫,与荀子《劝学》标题中的“劝”意思相同。D.爵,动词,授予爵位,与成语“卖官鬻爵”的“爵”用法不同。1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B.贾谊认为,战乱中活下来的人非常少,消耗的东西却非常多,这样会耗尽天下的财产。C.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胆子大的暴徒将会聚集起来横行为乱。D.文帝虚心采纳贾谊和晁错的意见,设置籍田,刺激农耕,使国力慢慢从战乱中恢复并逐渐富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4分)(2)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4分)14.根据材料一,概括积贮的重要性。(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汶上舟中① 姚鼐春风迎我是江淮,岸柳将阴花渐开。尽室②相看浮汶去,数山如画入船来。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欲上济楼③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年(1775),诗中所叙的是姚鼐辞官归里途中的见闻。汶,今大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北,流入济水。②尽室,一家人。③济楼,即济宁太白楼。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舟行于山东汶水之上,诗人思念故乡,却似乎觉得是故乡江淮在思念自己,以至急切地同春风一起来迎接自己。B.全诗取象丰富,“春风”“岸柳”“数山”“微波”“飞鸟”等一系列意象动静结合,色彩明丽,画面感强。C.颈联的描写虚实相生,远近结合,夕阳微波里散发融融暖意,飞鸟在长空自由翱翔,构成一幅和谐而自在的画面。D.“月澄沧海玉为杯”,沧海月明,玉宇澄清,拯世济民的理想虽然不成,生命状态却仍然应当舒展开阔。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辞官南归的愉快心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离骚》中,屈原意识到时间紧迫,于是“ , ”,用从早到晚采集香草象征急切地修炼自身德行才能。(2)《蜀道难》中,李白借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艰难的句子是:“ , 。”(3)归有光为了改善书房的光照,“ , ”,从而将阳光反射到室内,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4)李商隐在《锦瑟》中直接抒发人生无常、理想幻灭的诗句是:“ , 。”(5)高适在《燕歌行》中用对比手法揭露将帅腐败、官兵苦乐不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在中国,按照制作工艺与品质特征, ① ,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中国西南部云贵川一代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野生大茶树数量最多、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泛、茶文化历史最优久,从生化角度分析,该区域茶的成分更加原始。因此,世界公认中国云贵川一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早拿来药用,先民直接食用茶叶,后来演变为烹煮饮用。唐朝以后, ② ,生活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传统制茶技艺等传播广泛,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纳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茶为什么能进入非遗这个名录里面去呢?固然它有诸多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它也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文字,完成20~22小题。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它虽然样子有点不同,但味道和其他栗子相比其实也 A 。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甲】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是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乙】更甜。贾宝玉因李嬷嬷吃了他留给袭人的酥酪而 B ,袭人为了化解矛盾,便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丙】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就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刘姥姥送来的?【丁】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难怪我们有“ C ”这个成语,这栗子大概是烤的。20.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成语。(3分)2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误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到“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着”。我们需要同别人交流来突破这种困境,但有时交流“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高2026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 文 答 案C。“首要保证”错误。根据文章“试读内容”倒数第二段,“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这是一个限定条件,也是首要条件。D 。“不会像情景分析一样可以随意评判别人”错误。根据文章“试读内容”倒数第一段,批判会话“不会随意评判别人”,但并未表明情景分析会“随意评判别人”,故此选项犯曲解文意的错误。D。根据文章内容“小组学习”是有切中要害的问题,让学生认真地相互倾听,相互提问,揭开假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或想法。“诗歌中有怎样的情绪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符合理念。“比较《氓》和《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符合理念。“他提出了“孝”实为保全性命与名节的策略性表演这一观点”,提出了新的想法,符合理念。“一致认为对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的描写饱含深情”,表明最终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或角度。同时和朋友讨论不属于“小组学习”的范畴。C。 A项“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有误,这两个过程并不相互独立。B项“做法是一致的”错误。根据图表,教学模型里的“假设”是在“质疑”之后提出的“解释主张”,从“质疑”到假设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寻找假设、考虑如何检验假设,最后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可知,文中“质疑假设”指的是发现我们思维中的假设,并对其质疑检验。二者做法不一致。D项“就一定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不需要再次经过假设和推理的过程”说法过于绝对,经过建构知识策略,学生不一定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可能需要再次经过假设和推理过程。5. 示例一:①亲切: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并结合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个人经历来论述,有亲切之感。②放松: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堆砌太多的术语,易于读者理解,有放松之感。③会话:本文目录中的设问和试读内容中穿插使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具有会话的特征。示例二:①语言上,本文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令读者有轻松之感;②内容上,本文选择自身经历娓娓道来,具有亲切感,真实可信;③人称上,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的办法,让读者仿佛是在面对面交流,具有鲜明的会话特征,且给人亲和之感。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解析】根据题干中“我试着以一种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来写这本书”,可以分别从亲切、放松和会话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亲切:本文是从一个60多岁的老教师的视角,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思考的、实践的具体事实写成,是“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并且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组织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放松:本文的题目为《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从题目看,专业性很强,但文章却没有名词术语的大量使用,反而使用一些生活中的身边所见所感进行类比,让读者容易接受理解并认可,语言通俗、放松。会话:即聚谈,对话。根据本书目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等可知,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具有对话特点。根据文章中整体使用第一人称,但同时使用如“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的第二人称的方式,如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可以结合“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从文章的内容、语言、人称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内容上,从一个60多岁的老教师的视角,记叙“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让人真实可信。从语言上,文中使用一些生活中的身边所见所感的事例进行类比,让读者容易接受理解并认可,语言通俗放松,幽默风趣。从人称上,文章整体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组织语言,同时使用如“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的第二人称的方式,二者交替使用,如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6. C。“暗示当下鲁迅沉睡于大地却被人们淡忘”错。第10段中“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表明,自然之声淹没了世俗之声,一切归于宁静,而非鲁迅被人们淡忘。犯过度解读错误。7. A。B.“与只知聊天的大妈成鲜明对比”错。晨练的人、格斗男人和聊天大妈如出一辙,反映鲁迅墓旁的喧嚣和世俗,未能为鲁迅墓留下安静,从第9段开头“鲁迅墓前并不安静”能看出来。C.“暗含作者对其他雕像的批评”错。文中说“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作者只是在描述巴尔扎克雕像因为其姿态独特,人们难以在上面随意挂东西,从而保持了一种相对较好的状态,像一首“流畅”的诗,并没有暗含对其他雕像的批评之意,主要是通过对比突出巴尔扎克雕像的不同。D.“写萧红‘愕然’意在反映当时鲁迅先生作品不被大众珍视”错。用原稿来包油条一事,意在用萧红的“愕然”反衬鲁迅先生的“淡然”。8. ①在公园和鲁迅墓,作者对喧嚣湮灭了自然的声音感到不适应,为鲁迅少了应有的宁静清寂而感到遗憾。②离开墓地时,狂风大作,湮没了嘈杂人声,作者似乎感受到鲁迅对所谓敬仰和怀念的态度,内心多了一份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和对喧嚣的释然。(1点2分)9.①结构上:首尾照应,开头的城市沧桑历史与结尾的鲁迅精神呼应,使结构完整;②内容上:上海的“旧书”隐喻百年风云,鲁迅墓的“旧书”则暗示其精神被时间掩埋又重生的命运;③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上海“沧桑美感”的喜爱,对鲁迅的敬仰和对鲁迅精神在当代现状的关注和思考。(1点2分)【解析】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上海的历史与现实中,展现了鲁迅墓及其周边环境的独特氛围。文章以鲁迅墓为中心,通过对比文豪广场的喧嚣与墓地的冷清,深刻反思了鲁迅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作者在拜谒过程中,从最初的敬仰到最后的沉思,情感层层递进,最终以自然之声淹没世俗之声,表达了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敬意。10.BDG11.C。“劝”在这两处都是勉励,鼓励的意思。12.B。“活下来的人很少”错。原文中“生之者甚少”指生产的人极少。13.(1)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苟,如果。为,做。以,凭借。省略句,凭借它,粮食。)如果不遭受水旱灾害的话,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庭自足,京都和封邑的粮仓都全满了,而且官府仓库有了剩余的财物。(非,(如果)不。给,自给。都鄙,国都边邑。廪庾:仓库。)14.(1)可以有利民生(2)可以防备天灾战祸(3)可以攻守、富强一点1分。学生若答“可治理天下”1分,不与以上三点重复给分。15.C.虚实相生错误。16.(1)巧用修辞。拟人,“春风迎我是江淮”,春风仿佛在欢迎我回家;双关,“岸柳将阴花渐开”,既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明媚景象,又暗指姚鼐的人生将有新的机遇;比喻,“数山如画入船来”,前面的山,仿佛如画一样令人心醉。(以上3点修辞,答对2点即2分,其中指出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2)化静为动。(1分)“数山如画入船来”,一个“入”字,化静为动,表现船的轻快和心情的愉悦。 (3)侧面烘托。(1分)“尽室相看浮汶去”,用家人的心情烘托自己的内心。(1分)(4)融情于景。(1分)“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当面的微波在夕照中融化,美好的心情和长空中的飞鸟一样飞翔。(1分)(5)想象联想。“欲上济楼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面对数山如画、微波徐来、飞鸟盘旋的行旅美景,姚鼐不禁想起了李白,沉醉于此情此景,希望能与古圣先贤玉杯交错。(1分)(以上5点,任取3点,每点2分,其中指明艺术手法1分,引用并分析1分。)17.(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前辟四窗,垣墙周庭(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18.①茶叶可以分为六大门类;②许多中国人认为茶是生活必需品(或: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茶)。19.①“固然”改为“因为”;②“对”改为“给”(“带来”改为“产生”)。20.A别无二致(大同小异) B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C火中取栗21.(丁)(1分),只有二个选项的选择疑问句,中间用逗号(2点2分)。22.①用词精当。如“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②兼具视觉和听觉,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砰的一声”“裂了壳的”,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③多用短句。“一会儿”“砰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④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用词典雅,与“抓”“倒”等口语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1点1分,3点满分)译文:材料一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里有治理天下到了这样危急的地步,但皇帝却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怎么来得及呢?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材料二文帝即位后,亲自实行节俭,为百姓安定操劳。当时人民都离战国时不远,都背弃根本,趋向末端,贾谊用《论积贮疏》劝谏皇上,于是皇上被贾谊的话感动,就开始设置籍田,亲自耕种来勉励百姓。晁错又用《论贵粟疏》劝说皇上,于是文帝就听从了晁错的话,叫百姓纳粟给边境,纳六百石赐爵位“上造”。到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事变,如果不遭受水旱灾害的话,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庭自足,京都和封邑的粮仓都全满了,而且官府仓库有了剩余的财物。京师裹的钱积累了上百万,穿钱的绳索腐朽后钱没法计数。京师积累谷物的仓库裹的粟,逐年增积,满仓后就堆积于仓外,腐坏不能食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高2026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4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识益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图书目录(部分)第一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挽救了我的生活 发现假设 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 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 假设不分对错,只论是否适宜 小结 第二章 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不同学科的共同之处 五大思想渊源 小结 第三章 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如何示范批判性思维? 具体经验 困境迷惑 循序渐进 小结试读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着。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肯定这些假设是正确的,最后形成一个自我肯定的循环。要辨别我们的假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我及自己的行为,根深蒂固的假设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很难通过自我意识认识清楚。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也存在一个问题:你找到的镜子常有着跟你相同的假设。这时,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倾向于读一些跟我们意见一致或我们觉得亲切的作者所写的书一样,我们也倾向于找一些跟我们态度一致或熟悉我们的态度的同伴,人们极少有意通过一些跟我们意见相左甚至动摇我们既有信念的书籍、会话或做法,来进行反思。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学生大体上认为,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由老师提出来得更舒服。这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同伴更可能用接近学生经验的用语和例子来提出问题或指出新角度,所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出的问题和角度更容易被接受和准确理解。作为一名60多岁的老教师,对我来说,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和语言越来越难。要是60岁的我和18岁的学生有着一样的生活方式,看一样的电视节目,喜欢一样的音乐,使用一样的社交媒体,反倒让人觉得吃惊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权力分配不同,并不是说权力分配在学生之间不重要,恰恰相反,种族、阶级和性别差异在学生小组中也一样重要。学生之所以和试图掌控整个小组的组员合作,要么是因为他对话题感兴趣,要么是因为他是个自大狂,乐于倾听与自己一致的观点。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性,这比听一个最自大、自吹自擂的同学说这些更可怕。最后,我想强调一下细心组织小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限定条件。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社会学习绝非闲谈或者散漫的对话,而是让学生认真地相互倾听,相互提问,揭开假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或想法。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社会学习,有两种组织形式:情景分析和批判会话。这两者都运用了同样的批判性思考方式——寻找假设、考虑如何检验假设,最后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两者都受益于参与者给出的不同答案和建议,但两种练习的强度明显不同,后一项强度更大的练习有着严格的基本准则,确保同伴在给出批判性反馈的同时,不会随意评判别人。读者评论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他的洞见和诚恳的讲述是宝贵的、有趣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多数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最有趣,其中切中要害的问题能让他们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B.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知自己的思维,所以很难靠自己来认识自己的假设。C.设计活动时提供新颖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首要保证。D.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喜好等可能有差异,较难以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和语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文本内容看,“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三章第一节《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B.“试读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纵向式结构写作,逐层深入。C.人们的行为受到假设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假设加以批判,就很难真正养成批判性思维。D.批判会话的练习强度明显大于情景分析,也不会像情景分析一样可以随意评判别人。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作者所主张的“小组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3分)A.学习《氓》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学概念“情绪价值”,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说中有怎样的情绪价值?B.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老师将本节课的讨论主题明确为:比较《氓》和《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C.学习《陈情表》时,识益和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他提出了“孝”实为保全性命与名节的策略性表演这一观点。D.学习《项脊轩志》时,识益和朋友讨论以细节动人的写作特色,一致认为对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的描写饱含深情。4.下图是某校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型”,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二者都聚焦于“思维过程”。B.课堂教学模型从“质疑”到“假设”的过程,与文中提出的“质疑假设”的做法一致。C.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论证评估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演绎归纳论证进行推理。D.学生通过建构知识策略,就一定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不需要再次经过假设和推理的过程。5.本书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试着以一种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来写这本书。”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那就是四川北路一条老弄堂。那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②年末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芳香流溢。红男绿女穿梭园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旁边的世界文豪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章么?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腊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⑧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⑨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⑩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选自迟子建同名散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以上海弄堂为切入口,既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致敬,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缅怀。B.作者来自寒冷的北方,当看到上海绽放的杜鹃时,她真切感受到一种春的温暖和生机。C.作者离开墓地时嘈杂的人声被自然之声湮没,暗示当下鲁迅沉睡于土地却被人们淡忘。D.本文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叙事,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为明线,对鲁迅精神的思考为暗线。7.关于文中文豪广场与食肆相关内容的叙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广场的“文豪”们应当被尊重、被敬仰,而不是被世俗生活的喧嚣所打扰。B.广场晨练的人们、鲁迅先生墓前格斗的男人充满活力,与只知聊天的大妈成鲜明对比。C.极具艺术价值的巴尔扎克雕像姿态独特,如一首流畅的诗,暗含作者对其他雕像的批评。D.对于用原稿来包油条一事,写萧红“愕然”意在反映当时鲁迅先生作品不被大众珍视。8.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叙写了拜谒鲁迅墓到离开鲁迅墓的过程,其间作者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文章开篇写“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后文又写“鲁迅墓像一册灰白的旧书”。请分析“旧书”意象在文中的作用。(6分)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①,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竭! 汉之为汉凡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②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以《论积贮疏》,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晁错复说上以《论贵粟疏》,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③。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节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注】①泛:通“覂”,翻覆,覆灭。 ②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③上造:爵位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京师之钱累百 A 巨万 B 贯朽而不可 C 校 D 太仓之粟 E 陈 F 陈相因 G 充溢 H 露积于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名词,根本,与《孔雀东南飞》中“本自无教训”的“本”用法不同。B.乘,交互侵袭,与《诗经·氓》中“乘彼垝垣”的“乘”意思不同。C.劝,规劝、劝诫,与荀子《劝学》标题中的“劝”意思相同。D.爵,动词,授予爵位,与成语“卖官鬻爵”的“爵”用法不同。1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B.贾谊认为,战乱中活下来的人非常少,消耗的东西却非常多,这样会耗尽天下的财产。C.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胆子大的暴徒将会聚集起来横行为乱。D.文帝虚心采纳贾谊和晁错的意见,设置籍田,刺激农耕,使国力慢慢从战乱中恢复并逐渐富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4分)(2)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4分)14.根据材料一,概括积贮的重要性。(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汶上舟中① 姚鼐春风迎我是江淮,岸柳将阴花渐开。尽室②相看浮汶去,数山如画入船来。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欲上济楼③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年(1775),诗中所叙的是姚鼐辞官归里途中的见闻。汶,今大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北,流入济水。②尽室,一家人。③济楼,即济宁太白楼。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舟行于山东汶水之上,诗人思念故乡,却似乎觉得是故乡江淮在思念自己,以至急切地同春风一起来迎接自己。B.全诗取象丰富,“春风”“岸柳”“数山”“微波”“飞鸟”等一系列意象动静结合,色彩明丽,画面感强。C.颈联的描写虚实相生,远近结合,夕阳微波里散发融融暖意,飞鸟在长空自由翱翔,构成一幅和谐而自在的画面。D.“月澄沧海玉为杯”,沧海月明,玉宇澄清,拯世济民的理想虽然不成,生命状态却仍然应当舒展开阔。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辞官南归的愉快心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离骚》中,屈原意识到时间紧迫,于是“ , ”,用从早到晚采集香草象征急切地修炼自身德行才能。(2)《蜀道难》中,李白借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艰难的句子是:“ , 。”(3)归有光为了改善书房的光照,“ , ”,从而将阳光反射到室内,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4)李商隐在《锦瑟》中直接抒发人生无常、理想幻灭的诗句是:“ , 。”(5)高适在《燕歌行》中用对比手法揭露将帅腐败、官兵苦乐不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在中国,按照制作工艺与品质特征, ① ,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中国西南部云贵川一代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野生大茶树数量最多、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泛、茶文化历史最优久,从生化角度分析,该区域茶的成分更加原始。因此,世界公认中国云贵川一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早拿来药用,先民直接食用茶叶,后来演变为烹煮饮用。唐朝以后, ② ,生活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传统制茶技艺等传播广泛,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纳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茶为什么能进入非遗这个名录里面去呢?固然它有诸多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它也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文字,完成20~22小题。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它虽然样子有点不同,但味道和其他栗子相比其实也 A 。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甲】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是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乙】更甜。贾宝玉因李嬷嬷吃了他留给袭人的酥酪而 B ,袭人为了化解矛盾,便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丙】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就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刘姥姥送来的?【丁】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难怪我们有“ C ”这个成语,这栗子大概是烤的。20.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成语。(3分)2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误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到“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着”。我们需要同别人交流来突破这种困境,但有时交流“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