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的民法。2. 透视民事法律关系。3. 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4. 解析民法基本原则。活动方案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共7编、1 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其内容之广、定义之细,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1. 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是什么?2. 民法典的制定和施行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生活有什么重大意义?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构成。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不同层级。1.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张某(20岁)在镇上某电器厂做临时工,每月有3 500元的收入。张某欲花20 000元从李某处买一辆二手汽车,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2个月后,张某因车祸死亡。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张某和李某之间的买卖行为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开走汽车。(1) 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和要素。(2) 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3) 张某不顾父母反对购买二手汽车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2.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举例说明什么是法人和非法人组织。(2)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包括哪些?(3)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分别指什么?3.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 我国民法就是调整公民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2) 师生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3)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1.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小学生童童(7岁)偷偷用压岁钱到某商店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了一台游戏机。童童的父亲知道后便到该商店要求退货,但遭到了售货员的拒绝,于是童童的父亲将该商店告上了法院。(1) 什么是民法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哪些基本原则?(2) 怎样理解上述材料中售货员的做法违反了民法的公平原则?(3) 如果你是法院的审判人员,你准备怎样裁决这一纠纷?2.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 在法治社会,只要人们都遵守法律,社会就能够和谐。(2) 若出于善意的行为对他人的权利有所侵害,行为人可以免除责任。(3)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仍属于有效行为。(4) 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成不同类型,违反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5) 诚信仅仅是道德原则,而不是法律原则。课题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活动一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 ①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②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③这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④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⑤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活动二1. (1) 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它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2) 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①民事主体:张某和李某。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双方买卖的这辆二手汽车。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张某与李某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 张某已满18周岁,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经济活动不需要父母的监护,该购买行为是有效的。2. (1) ①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营利法人,公立学校属于非营利法人,政府机关属于特别法人。②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2)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3) ①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②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③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④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3. (1) 错误。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 错误。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师生关系属于一般社会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3) 正确。活动三①从法律层面讲,小林应该把皮包(包括票据和现金)归还失主。但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这是失主与拾到皮包者的契约。因此,小林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 500元的观点是合法的。②从道德层面讲,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拾金不昧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我国道德所提倡的。因此,小林认为不收500元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小林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失主主动支付报酬,拾得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获得或放弃报酬都是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依法行使权利与拾金不昧的道德要求并不矛盾。活动四1. (1) ①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②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2) 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售货员无视童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情况,并且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将游戏机售卖给童童,损害了童童的利益,违反了民法的公平原则。(3) 判定这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商店应退货并返还货款。2. (1) 错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法治社会,不是人们都遵守法律,社会就能够和谐。(2) 错误。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否则,即使出于善意,可能也要承担法律责任。(3) 错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维护国家和社会的一般利益和基本道德的作用。虽然民法典允许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无效行为,没有法律效力。(4) 错误。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平等地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法律根据自然人不同的年龄和智力状态规定了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成不同类型,并没有违反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5) 错误。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因此,诚信不仅仅是道德原则,也是法律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