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瑞鑫点教教研院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活用现象、句式特点,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有关“疏”和“书”的文体知识。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理解文章中渗透的思想观念。1234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活用现象、句式特点,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体会论述类文言文中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多样化、论证说理艺术形象化等特点。12阅读引导法、问题设计法、比较阅读法、团队合作法4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章的针对性情境导入《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都是文言名篇,或为直言进谏、警示君王的奏疏;或为据理力争、剖白心迹的书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章。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仪书》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走进文章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因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答司马谏仪书》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终,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疏 书用途和文体 古文文体,主要用于表达个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建议,如贾谊的《论积贮疏》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这些作品以理性取胜,条理明晰,陈事透彻。 一种更为广泛的文体,既可以指代私人书信,也可以指代公务文书。在古代,书被用来在尊长和晚辈之间、同辈之间进行交流,其内容丰富、功用不一,语言生动形象。适用范围 古代被广泛用于公私事务中,尤其是在向皇帝或上级表达意见和建议时。它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涉及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用途则更为广泛,既可以用于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用于公务上的报告和请求。它是一种更为灵活的交流方式,适用于多种场合和对象学习活动二:诵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感知文章内容请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落实字词句。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疏通两篇文言文的字词句,扫清理解上的文字障碍。(1)标注精彩语段,记下阅读困惑。(2)文言字词梳理表 原文 用法 含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阅读文本,填写文言字词梳理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3)(1)求木之长(zhǎng)者(2)必浚(jùn)其泉源(3)想谗(chán)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字音通假字(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1)名词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形容词作动词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3)形容词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想谗邪邪恶的人)不念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词类活用(4)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使……牢固)思国之安者。(使……安定)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宏兹九德。(使……光大)载舟覆舟。(使……推翻)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使……尽,使……竭。这里指竭尽全力)何必劳神苦思。(使……劳累)词类活用(5)意动用法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乐)(6)名词作状语貌恭而心不服。(在表面上、在内心)(7)一词多义①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动词,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名词,信用)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相信)②危不念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高)词类活用(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戒奢以俭。(“以俭”作状语后置)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以严刑”“以威怒”作状语后置)(3)被动句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词类活用(1)游处(chǔ)(2)强聒(guō)(1)不复一一自辨。(通“辩”, 辩解)(2)于反覆不宜卤莽。(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详细)字音通假字(1)故略上报。 (①古义:写回信。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覆不宜卤莽。(①古义:书信往来。②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①古义:大吵大闹。②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4)故今具道所以。(①古义:……的原因。②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①古义:用来……的。②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古今异义词类活用(1)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3)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特殊句式学习活动三:再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文章体式 文章观点 针对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推测背景《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行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文章体式 奏章 书信文章观点 居安思危,积其德义 驳斥责难,坚持变法针对问题 骄奢、奢侈 新法推行受阻作者身份 臣子 同僚写作对象 君王唐太宗 重臣司马光推测背景 唐太宗生活奢侈 司马光反对新法小结《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虽时代不同,但古代良臣贤士的担当精神却如出一辙。魏征批“龙鳞”,逆“圣听”,展现了他尽忠进谏的勇气和智慧;王安石不畏责难,展现了他矢志变法的决心。作业整理两篇课文的字词及文言现象,标注处你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第二课时把握观点,理解古代士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境导入《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是臣道,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后者是重臣之间的辩论交锋。两篇文章在推理论证方面,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呢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古达的政治观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再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梳理其行文思路说理讲究巧妙得当的论证思路,比较《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在论证上有何不同?《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思路魏征以政治家独有的敏锐眼光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1自然段: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第2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第3自然段: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思路固本思源为何要思总结历史(对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思何内容 提出“十思”(比喻)论证引出警告正面反面善始实繁克终盖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答司马谏议书》论证思路上节课探讨过,《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而《答司马谏议书》是臣子之间的辩论争锋,王安石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呢?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存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了驳斥,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进一步申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放弃推行改革,墨守前人的成规,那不是我敢领教的。以一句话结束全文,是礼仪性的客套话。《答司马谏议书》论证思路论证前提:名实相符驳斥指责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表明态度指出时弊盘庚迁都坚持变法学习活动二:通读《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分析两篇文章的思想主张学习活动1.《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意义是什么?(1)内容五方面一俭:“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实际上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民心;二谦:“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以免君臣解体、离心离德;三慎:“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四正:“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五明:“无因喜谬赏”“无因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肆意赏罚。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2)核心内容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3)意义2.司马光是从哪几方面来指责变法的?王安石又是怎样逐一驳斥的?(1)司马光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方面来指责变法。(2)王安石在驳斥前,先提出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针对司马光五个方面的谬论逐一分析批驳。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个方面的驳斥都是以“不为……”四个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则采取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知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无须驳了。3.《答司马谏议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直言不讳的勇气。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④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小结《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是臣道,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后者是重臣之间的辩论交锋。作业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查阅相关,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三课时鉴赏说理的艺术性情境导入如何准确、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何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如何得体地陈诉自己的理性思考,这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艺术。比如,魏征敢以直谏而留名青史,但他在劝谏中也讲究方法。本节课重点鉴赏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比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可请两至三个小组在全班交流。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直面现实问题,作者勇于担当,躬身入局;都立足于为国为民,不惧犯逆“龙鳞”或者不惜超越友情;在表达上都很有力量 。正面立论,论证层层递进。全文围绕“思”字展开,分别写了“要去思”“为何思”“思什么”,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观点:君王要国家安定。要“思”——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分析问题:君王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竭诚以待下,几乎所有人君不能善始善终。解决问题:君王要积其德义,需要“思”哪些内容。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整篇文章形象真切,论证晓畅、恳切,其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更显出作者的思虑周详。论证思路论证方法驳论为主,思维严密。先破——驳斥对方的四条责难:名实不符。后立——表明态度:坚持变法。解决问题:君王要积其德义,需要“思”哪些内容。理论论证、事例论证。整篇文章严正坚定,不涉私人意气,不屈从反对意见。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史结合,峻切而不失委婉,意志则坚定果决。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学习活动二:品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体会言说技巧。思考与讨论:《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都是理足气盛的文章,前者是进谏给君王的奏章,后者是答同僚的回信,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言辞技巧 《谏太宗十思疏》“委婉”是指说理的方式。《谏太宗十思疏》多处巧设比喻,把劝谏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求木之长”“思流之长”的比喻推出君王应“积其德义”的观点,在对比和“载舟覆舟”的比喻论证中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诚恳”是指进谏的态度,指语言得体、立场准确,处处关照对方的心理。魏征在劝谏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君臣关系”;称自己为“下愚”,称皇上为“明哲”;言“臣闻”,而不言“臣以为”。他站在君王的立场上,为君分忧,用心找出君王身上的不足,并贴心地替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魏征能取得好的进谏效果,在高超的洞察智慧、高妙的劝诫艺术背后,是一颗敢于担当的忠心。①《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劝谏艺术:委婉+诚恳。《答司马谏议书》文中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文中对“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怨诽”的驳斥,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态度告知对方,早有所料,不值一提,更无须驳斥了。再转一笔强调,这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反对,不论政敌多少都要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因实施新法而受损的既得利益者对“我”汹汹然。以反问作结,旨在加强肯定语气,增加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地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既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司马光的指责,也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结尾处致辞又不失赠答之礼,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②《答司马谏议书》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学习活动三:思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中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如此不同的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处呢?都直面现实问题,不避闪不后退,勇于担荷,躬身入局。语言委婉、循循劝慰是一种力量,理足气盛、峻切坚定也是一种力量。都从家国大义出发,不惧逆龙鳞或得罪同僚。《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相同点 面对问题 都敢于针砭时弊,有担当 立足点 都立足家国大义,不惧逆龙鳞或得罪同僚 表达 语言委婉,理足气盛 不同点 论证思路 正面立论,层层递进 驳论为主,先破后立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理论论证、事实论证整体表现 形象生动,骈散结合 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史结合,态度委婉而坚决总结作业请从魏征、王安石二人中,任选一个名字填写在句子的横线处,以 “ ,为你的勇气(智慧、担当、才气)点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第四课时读写结合——如何论证情境导入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把本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的现实针对性、论证思路的逻辑性,以及对比论证等方法与技巧,尝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会写时评类文章。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每6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结合单元写作指导,梳理两篇课文的论证知识,合作完成表格。课文 针对问题 作者观点 论证结构 使用的论据《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 针对问题 作者观点 论证结构 使用的论据《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逐层推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上人心向背的规律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指责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驳论:树敌论——驳敌论——究实质——明结论 盘庚迁都学习活动二: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两个写作任务(1)一句话表达观点;(2)联想三至五个写作素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常说“大巧若拙”。在《新华字典》里“巧”指的是心思灵敏、技术高明;“拙”指的是笨、迟钝、质朴无华。材料一:“95后大国工匠”邹彬靠着一砖一砖的笨拙练习练出砌墙绝活,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拿到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零的突破。材料二:90后“新农人”王伶俐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她思维灵活,积极调动各方关系和资源,让自己打理的3900多亩田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引入了现代农业服务智慧平台,她所带领的合作社跻身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王伶俐也获得许多荣誉。以上材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师生结合材料,共同讨论明确写作任务要求。材料一:介绍了“95后大国工匠”邹彬通过笨拙但坚持不懈的练习,最终在砌筑项目上取得卓越成就,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的零突破。材料二:讲述了90后“新农人”王伶俐,她思维灵活,运用现代农业智慧平台,带领合作社取得显著成绩。这两段材料分别体现了“拙”与“巧”在各自领域中的成功应用。材料分析理解“巧”与“拙”的内涵:材料中,“巧”指的是心思灵敏、技术高明,而“拙”则指的是笨、迟钝、质朴无华。分析材料中的“巧”与“拙”的关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把握材料的启示意义:无论是“拙”的坚持还是“巧”的创新,都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任选一个角度):从“拙”的角度立意——从“巧”的角度立意——综合“巧”与“拙”的角度立意——提示学生:论点要从材料中来。审题要点立意角度作业结合材料和上面的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