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河北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河北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的重要史前遗存,如辽西红山文化的
祭坛、山西襄汾陶寺史前墓地、山东大汶口文化刻符陶器、良渚文化大型祭坛与大型墓葬相继被发现。
这些史前遗存的发现
( )
A.可用于研究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态 B.说明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特征
C.表明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向了繁荣 D.折射了新石器时代灿烂的文明
2.史载,“秦始皇遣蒙恬退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
秦”。汉征和二年(前 91 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 ) A.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B.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
3.《三国志》中记载,燮兄弟在交州(南海)一带每当出行之时,“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
十”;《宋书》中有,北魏末年,洛阳城中“有百国沙门,西域远者”。这些可用于研究,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 ( )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B.少数民族地区对汉文化的认同
C.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重视 D.具有开放包容的对外交流特点
4.王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其撰写的《南赣乡约》颁行
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
而耻辱之。”这说明“乡约”的实行
( )
A.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B.使儒学丧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C.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D.促使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体制,“在生产力突飞猛进和世界市场面前,自然无力阻挡打着
‘自由贸易’旗号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
式变革的必然结果”。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 )
A.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网络出现端倪 B.“闭关锁国”政策受到一定质疑
C.朝贡体制灭亡源于工业文明的冲击 D.朝贡贸易推动了近代社会转型
6.下面是 1895~1919 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
年代 商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额(千元) 设厂数 资本额(千元)
1895~1914 年 53 4697 196 280 000
1914~1919 年 463 90 801 116 103 153
A.中国近代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内外环境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社会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性突出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7.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
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 19 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
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8.1944 年 6 月,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向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华北、华中、
华南这三个敌后战场与十五个以上抗日根据地上,进行的全面抗日战争已有七年之久。赖有这些敌后战
场,才挽救了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抗日战争进程具有曲折性的特征 B.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C.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道路 D.国共合作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基础
9.1951 年 5 月 16 日,政务院颁发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
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要求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含义的地名等一切有形
的痕迹,必须坚决禁用或更改。这一做法 ( )
A.正式地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基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10.下面是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权——三制”分析框架图。这体现了 ( )
A.自上而下的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 B.均势治理方式在地方运行
C.新中国的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 D.中国特色基层自治的建构
11.凡遇有重大讼事,古印度国王将亲自或委任一位博学的婆罗门审理案件,并有三位精通吠陀经的婆罗
门做助手。证据主要采取神明裁判,其类别有毒审、圣水审、圣谷审、热油审等。这反映出古印度
( )
A.婆罗门教教权的独尊 B.各种姓地位不平等
C.司法实践体现宗教色彩 D.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1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
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
的陶瓷。这反映出当时 ( )
A.欧美国家生活的多样化 B.瓷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C.民间制瓷技术日臻完善 D.新航路开辟推动欧美市场个性化需求
13.下表是 19 世纪四国人口密度表(单位:人/平方公里)。这一变化 ( )
年代 法国 德国 英国 意大利
1800 51.3 69.6 43 60.1
1850 66.2 100.8 85.2 80.7
1900 73.8 158.4 151.6 108
A.根源于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B.表明欧美国家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C.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D.印证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地区人口流动
14.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成立西德政府、发行 B 记马克,而苏联也联手东欧国家,以成立东德政府、发
行 D 记马克。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总结道:“它(外长会议)不能满足被设立的目的了。”这一现象
( )
A.实际上是美苏争夺利益的产物 B.推动了德国被分区占领
C.表明德国政治民主化已经实现 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5.赫鲁晓夫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赫鲁晓夫的担心,“父亲非常焦急,担心误了大事。他认为,不打开
古巴这个突破点,无论是裁军谈判还是在总体上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努力都无法取得进展”。赫鲁晓
夫的这一担心反映出 ( )
A.两极对峙格局中美国始终占据优势 B.美国对古巴采取封锁政策
C.苏联意在赢得美苏争霸的优势地位 D.美苏冷战重心已移至美洲
16.历史经验表明,全球化虽然反映了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形成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大
趋势,但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总是崎岖坎坷的,“可逆性是全球化的应有属性”。全球化具有“可逆性”
的根本原因是 ( )
A.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平衡 B.世界大国推行霸权主义
C.南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D.世界格局发展的多极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4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两汉时张骞、甘英的 3 次外交活动不仅增加了中国对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了解,更重
要的是加强了当时的中国与中亚和西方国家的联系。中亚各国也加深了对汉朝社会的了解和认
识,激发了与汉朝进行商业贸易的愿望。汉政府特地在商路沿途建有驿站、驿馆,以保护、接
待往来的商人,保证他们的交通、食宿需要。中国从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等新
植物品种,琉璃、象牙、犀角、玳瑁等工艺品以及西域的乐器。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佛教经义
由大月氏开始传入中国。而中亚和西方各国从中国输入的商品和技术则更多,中国的铁器、漆
器、纸张、香料、布匹,尤其是丝绸制品传入中亚和西方国家,其中丝绸制品成为最受欢迎的
商品。
———摘编自柏铮《丝绸之路———古代中西方的商业交流》
材料二
从区域的海上航线延伸为世界的海上航线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世界的交通 网络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的是欧洲人的劫掠、征
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 服和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及其历史价值。(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海上贸易之路相比新航路的特点及其影响。(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三条道路
道路 主导力量 典型模式 建设目标 建设方略
乡村建 知识分子 “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 立“乡农学校”,向农民进行安 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组织乡 村自卫团体;组织农村合作社, “促兴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 推进农业” 中国农村存在的根 梁漱溟 本问题“就是文化 “邹 平 实失调”,要“创造 验” 新文化,救活旧农 村”
设运动 实业家 “办大工业”,使“一切产业都 工业化”,一是吸引新的实业项 目,发展乡村经济;二是兴办文 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丰富乡 村文化生活;三是开展民众教育 活动,开启民智 改善或推进乡村的 卢作孚 教育事业;救济乡 “北 碚 实村 里 的 穷 困 或 灾 验” 变,要“赶快将乡 村现代化起来”
乡村复 兴运动 国民政府 “农村社会之进化,须借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推进, 决非某一力量能使之突进……务 使农业、合作、教育、卫生、工 业均配合于地方自治内,彼此联 系” 建 设 “人 人 有 工 江 西 服 务 区作,人人有饭吃, 及 蒋 经 国 赣人人有衣穿,人人 南新政 有屋住,人人有书 读”的新社会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
乡村革 命运动 中国共产党 革命根据地 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 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应动员和组 织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 者有其田;通过政治革命,实现 社会政治解放 消灭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实现“耕 者有其田”
——摘编自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
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北洋政府建立以后,希望使税率切实达到 5%的标准,但仍然进展缓慢。这一状况被第一
次世界大战所打破,中国利用列强间存在的矛盾摆脱了“值百抽五”和“加税”的束缚,要
求彻底恢复关税自主,完成了由“加税”到“自主”目标上的重要转变。于是,中国利用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转而通过单独订约的方式在与各国新订的条约中废除了原有的
关税特权,从集体订约到单独订约策略的改变使中国在事实上逐步收回了关税主权。同时,
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中国放弃立即恢复关税自主,通过不断加税,以“渐进式”的手段逐步
的收回权益,中国的这一让步促使列强阵营分化,北洋末期南北双方均主动开征“二五附加
税”,并取得成功,给协定关税以致命打击。
———摘编自李超《从“裁厘加税”走向“关税自主”——北洋时期关税自主运动探析》
材料二
1949 年 9 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并采
用保护贸易政策”。根据这一规定,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在 3 月 7 日公布了《关于关税政
策和海关工作的规定》。该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
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同时明确了制定海关税则的六项基本
原则,这成为新中国制定海关税则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积极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时期关税自主运动开展的有利条件并概括其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制定关税政策的影响。(4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面对社会经济危机,企业界对国家管制经济活动的种种“清规戒律”尤为不满,于是
他们构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要求变革。资本家感到过多的国家干预存在大量弊病,如弱
化市场机制,不利于追求利润。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卡特政府取消部分经济管制,开始
了政策的初步调整,英国等国也有类似举动。经济理论方面,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崛起,
其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治理论方面,保守主义思想盛
行,强调个人自由和传统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理论席卷西方,认为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政策
低效而危险,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政权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这一由当时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
持的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作“新经济体制”。所谓新经济体制,是试图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
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
它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
减少亏损。在推行新经济体制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比 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期提高了 2.2%,在同期工业总产值增
长率持平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了 1.6%。但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层总体
上思想观念趋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即停止了改革。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8 分)
高二历史答案
1. D 2. A 3. D 4. A 5. C 6. B 7. D 8. B 9. B 10. D 11. C 12. D 13.
A 14. A 15. C 16. A
17.(1)条件: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两汉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开放包
容的心态;汉王朝在沿线设置驿站,保护中外商人。(4 分,任答两点即可)历
史价值: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内接中原,外联中亚、欧洲;使佛教传入中国,
有利于促进中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西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
为各国商贸往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特点:范围的全球性;军事的扩张性;经济的掠夺性。(4 分,任答两点即
可)影响:有利于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推动了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促进了商品
的世界性流动;助长了早期殖民扩张。(4 分,任答两点即可)
18.示例:
观点:改革土地制度和发展合作经济,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振兴乡
村的共识。(2 分)
阐述: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对严重的乡村衰败和危机高度
关切,并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视为中国的关键问题。孙中山先生认为应
“以俄为师”,多次强调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就应发展合作经济,在工人、
农民中促进合作企业;一些乡村建设者如梁漱溟等认为当时的土地分配及经营
制度存在缺陷,强调合作经营,并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
问题,就是文化失调”,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后,成立专门的合作委员会,制定和颁布了推动乡村振兴的行政法规,以推动
乡村合作经济;而在农村土地制度方面,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彻底的土地改革,
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8 分)
总之,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注意到乡村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整
体,并提出了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虽然各派对于乡村危机的根源确有不同的解释,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进展及成效,
但对于土地制度的改造及合作经济的发展已取得“共识”。(2 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评分标准】
评分说明:
1.观点明确,科学合理,2 分。
2.结合所拟观点,展开科学合理的论述,史论结合,论证有力,8 分;余次可
酌情给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
3.论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论证充分,史实正确,表达清晰,2 分。
4.示例答案仅供参考,学生有其他观点及不同阐述方式可酌情给分。
19.(1)有利条件:北洋政府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 分)特点:政府
积极推动;采用“渐进式”手段;注重利用国际形势变化。(4 分,任答两点即
可)
(2)影响:为社会主义海关税制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提供
一定的参考;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4 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
即可)
20.(1)调整: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注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 分)
原因:传统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效;战后重建的需要;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社会
主义国家的影响;“滞胀”经济危机的发生,凯恩斯主义理论失灵;货币学派
和供给学派的兴起;传统个人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影响。(4 分,任答四点即可)
(2)同:政策调整都因经济困难而出现;都试图削弱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都
属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4 分,任答两点即可)异:美国经济政策顺应了经济
发展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改革没有冲破固有体制的束缚,经济
发展趋于停滞。美国经济政策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苏联经济改
革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探索。(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