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伐檀 》课件(共37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 《伐檀 》课件(共37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诗经
素养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把握《伐檀》的主要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学习古人的劳动精神;
了解《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导 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最伟大的爱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诗经》中高尚的德行。但是经中包含的远不止这些。还有风俗、战争、劳作。让我们一起看看这首《伐檀》讲述的又是什么呢?
导 入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之美在于音韵婉转叠回,文辞优美酣畅。但《诗经》则是截然不同的,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优雅清扬。“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胡适对《诗经》高度评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学习《伐檀》这篇课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文学常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朝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风: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雅:大雅、小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颂: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曲,內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有“周颂”、“鲁颂”、“商颂”。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借助他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诗经六义
写作背景
古魏国是西周初年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灭于晋,故地在今山西省芮城县附近。
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主要是奴隶,少数是农民) 受到奴隶主阶级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他们不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甚至没有人身自由,除了从事耕作或牧的艰苦劳动,还要负担一切劳役,战争时还要出征作战。而剥削者却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人民自然会产生一种反抗意识。
写作背景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朗诵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
1.生字:
猗 廛 貆 漘
囷 鹑 飧
2.词语解释:
稼穑(jià sè):
狩(shòu)猎:
县(xuán)特:
素 餐:

chán
huán
chún
qūn
chún
sūn
泛指农业劳动。稼,播种;穑,收获。
泛指打猎。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悬挂的小兽。县,同“悬”;特,三岁的兽。
白吃,指不劳而食。
二读:谈初读感受
谈谈你的诵读体会,这诗歌跟以前知道的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诗歌朗诵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
诗歌朗读的节奏根据什么确定?
按照语法结构来确定
如:坎坎//伐檀兮(状+中)
按照语法结构来确定
如:彼//君子兮
(把“彼”声音延长,有利于突出讽刺、嘲弄的意味)
整体感知
伐木者把树砍倒,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以便运输,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已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劳动成果却全被奴隶主占去,愤怒无法压抑,于是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
《伐檀》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木声。
置:放。前一“之”,代“檀”,后一“之”,结构助词,的。
廛:束,通“缠”。
貆:幼小的貉。
县:通“悬”。
那些大人老爷们啊,可不白吃饭啊!
内容解析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内容解析
这里写的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场景。
(记叙)劳动——
(描写)休息——
(抒情)揭露讽刺——
伐檀、置
清涟
愤怒责问
反语讽刺
胡取、廛
胡瞻、县貆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辐:车轮中间的辐条,这里指辐的木材,与下文“伐轮”的“轮”用法相同。
直:平。这里形容水波不兴。
亿:万亿的亿。
特:三岁的兽。
内容解析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饱腹啊!
内容解析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漘(chūn):水边。
沦:细小的波纹。这里形容水波细小。
囷(qūn):周围圆形的仓或囤。
鹑(chún):鸟名,就是鹌鹑。
飧(sūn)熟食。
内容解析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荤啊!
内容解析
结构分析
全诗三章重叠。以第一章为例,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终可分为三层。第二、三两章,内容与第一章相同。
第一层 (第1-3句)
以描写伐木的劳动场景起兴,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
第二层 (第 4-7句)
以赋的手法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发出质问。
第三层 (第8-9句)
讲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对剥削者白吃闲饭的寄生生活进行了有力的谴责和嘲讽。
整体感知
(1)先写伐檀砍树,“坎坎”是象声词,说明木质坚硬,劳作辛苦:然后再写运木,放置河边,劳苦繁重。
(2)再写剥削者“不稼不穑” “不狩不猎”,既不种田,也不打猎反而榨取了那么多劳动成果,劳动者们却一无所有,不平之气陡然而起。
诗中是怎样写伐木过程的 伐木工人为什么如此情愤不平
整体感知
这里的“君子”是指贵族和奴隶主。
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有讽刺的意味在里面,是对坐享其成的剥削者进行的有力嘲讽和谴责。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中的“君子”是指什么人 他们不耕作不狩猎却享受成果,但是为什么注释却说“可不白白吃饭”呢
整体感知
A.这是“赋”的写作手法,由叙述伐木者们的劳作过程过渡到对剥削者的责问与反讽。
B.河水清清而世道不清,伐木者们触景生情,对剥削者的愤怒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
C.“河水”与“伐木者”本不相及,但在“伐木”的特定环境中,能让人联想到伐木者的愤懑心声,具有引发下文的作用。
D.表面上写清清的河水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暗示了伐木者们内心的不平,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涟漪的写照
全诗在兴叹劳役之苦时,为什么要写清澈水面的波纹 对此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是“兴”的写作手法,借助其他事物 (河水) 为所咏之内容(劳役之芒)作铺垫。
A
整体感知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2)重复“县霾”“县特”“县兽”,意在表现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意在表现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力地表达了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表现了奴隶主的贪婪本性,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与揭露现实的力量。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找出本诗三章中变更的词语。
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3.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
思考
明 确
“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
“涟”“直”“沦”的更换写出了黄河水波的变化,反映了伐木者内心的不平静。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贪婪的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掠夺之疯狂。
“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搜刮无所不至。
小组讨论
1.“刺剥削者不劳而获”说。 (顾颉刚《古史辨》)
2.“刺贪”说。《诗序》日:“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3.“美君子之不素餐”说。宋代朱熹云:“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清代姚际恒亦认为;“此诗美君子之不素餐。”
这首诗到底是“刺”还是“美” 与同学们交流讨论,说说你的观点
《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关于《伐檀》的主旨意义从古至今,争议颇大,未有定论。关于这首诗的诗旨大致有以下几种:
明 确
我同意“刺剥削者不劳而获”说。诗中描述了一“不稼不稿”“不狩不猎”,部分人,却肆建意拿取别人劳动成果,占为己有。作者在此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亚厉的批判。
明 确
我同意“刺贪”说。作者不是对阶级不等的批判,而是对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的管理者的批判。阶级是固有的,然而需要为人民服务,做出政绩,付出劳动,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利去中饱私囊。
明 确
我同意“美君子之不素餐“说。所谓“君子”是指百工,说他们“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飨也不是对他们的讽刺,更不是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怒,而是对这些具有特殊技能的手工业者的肯定和赞美。
思考探究
四体不勤的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四季辛劳的奴隶却劳而不获。物质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均,折射出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的社会现状。奴隶们认识到了剥削制度下的生存困境和贫富悬殊,大胆发出了质疑和抨击,这就是《代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
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形式上:
整齐和谐,结构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音韵美。
情感上:
一唱三叹,反复染,增强了抒情效果,表达砍伐者劳动时的 酣畅淋漓。
内容上:
拓宽、加深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伐檀
劳动生活
伐檀
伐辐
伐轮
(繁重、艰辛)
借景起兴
河水
清涟
(反衬)
愤怒责问
不稼不穑
取三百廛、亿、囷
不狩不猎
县貆、特、鹑
反语讽刺
不素餐兮
(剥削者本质)
胡?
(不劳而获)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