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淮中晚泊犊头》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3.通过赏析诗歌,体会抒情写景小诗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2.通过赏析诗歌,体会抒情写景小诗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赏析诗歌,体会抒情写景小诗的特点。【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唐诗是文化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人齿颊生香的佳作不胜枚举。如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歌咏出了千里江南的莺歌燕舞、绿树花红;孟浩然笔下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吟诵出了游子孤舟天涯的羁旅之思和怀远念亲……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诗歌在宋代也别有一番风味,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淮中晚泊犊头》,去体会宋诗之美。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已学过的课文),引出新知。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古诗《淮中晚泊犊头》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注意断句和节奏。(2)朗读正音淮中晚泊犊(dú)头苏舜(shùn)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cí)下,满川/风雨/看潮生。2.文学常识苏舜钦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北宋诗人。景祐元年,考中进士,出任蒙山县令,历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今存《苏舜钦集》。设计意图: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诗歌的大意。2.探究过程(1)组内全员反复诵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内容。(2)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3)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4)选一位或两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淮中晚泊犊头》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大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这首诗是抒情写景的小诗。阅读背景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写景抒情的。2.探究过程(1)全班分为4组,自由朗读诗歌,赏析诗句。(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说说诗人笔下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3.创作背景《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其作品多与政治活动相关,或揭露现实问题,或忧虑国计民生。谪居苏州后,苏舜钦的诗文多为写景写物,表现隐居生活。如《初晴游沧浪亭》,此诗写于公元1044年秋冬之际,苏舜钦因为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遭到政敌构陷,被罢免官职,逐出京都。他由水路南行,到达淮河犊头时,写下《淮中晚泊犊头》,表明自己被免官后的心志。成果展示《淮中晚泊犊头》诗的前半首是写白天里作者行舟淮河上眺望到的两岸景色。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在颜色配合上,阴云低沉、草色葱翠美是够美了,可能嫌素淡了一些、单调了一些,而下面再加一句“时有幽花一树明”,偶有鲜花就为画面增添了光泽,显得画面更加秀丽、更加醒目,而春意也更加浓郁。“时有幽花一树明”中“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鲜艳的花朵时时或不时地出现,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就是所谓“移步换形”。此时,景物是静态的,诗人行船是动态的,动中有静。后两句写船停滞不前过夜的情景。“晚泊”说明诗人泊船登岸,是静态的,“孤舟”塑造了诗人孑然一身的形象,“晚”“孤”“古”把作者的孤苦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既写出风势、雨势、水势,也仿佛让人听到了风声、雨声、水声,境界开阔,有声有势,是动态的。后半首诗的画面又变成静中有动。反观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写出了诗人从容淡定、超然物外的心境。5.活动小结《淮中晚泊犊头》十分注意人物与景物的动静关系,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抒发孤寂愤闷之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通过诗句的赏析,了解诗人笔下景物的特点和诗人写作风格。四、课堂小结苏舜钦的诗歌是以“超迈横绝”著称的。《淮中晚泊渎头》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是以豪迈之句,抒发孤寂愤闷之怀。他的一些抒情写景小诗,的确每每能表现出他的抑郁不平之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与唐诗的丰腴绚烂不同,宋诗之美,在于精思熟虑后的老成,是“平淡而山高水深”(黄庭坚语)。宋人沉淀了情感,舍去华词丽句,以平淡的语言传达出瘦劲的气骨和深析的哲思。如:《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思考:诗歌中包含的哲理。预设: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了解宋诗特点。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完成下列练习:《淮中晚泊犊头》中,写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的诗句是“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描绘行舟所见,动静结合,描绘了静谧的图景。“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描绘了诗人经历宦海风波、人生起伏后淡看人生风雨的旷达心境。2.课后作业基础作业:课后背诵并默写《淮中晚泊犊头》。拓展作业:小组合作,课下整理学过的宋诗,配上赏析的文字。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板书设计】《淮中晚泊犊头》 情景交融 有景有境 超迈横绝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