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草原》教案

资源简介

《草原》教案(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字描绘的场景,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
3.初步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字描绘的场景,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
2.初步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乐曲,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段音乐描写的是哪里的自然风光?
2.学生交流自己对“草原”的感受。(板书:草原)
3.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张自忠》等。
设计意图:以蒙古民乐导入,创设情境,把在音乐中得到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下面“想开去”做准备。
二、整体感知
听读任务
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1)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2)读准多音字:蒙。
点拨:“蒙”字,读mēng时,表示欺骗,胡乱猜测,昏迷,神志不清,如:欺上蒙下、蒙骗、瞎蒙、头发蒙;读méng时,表示遮盖,蒙蔽,受到,蒙昧,姓,如:蒙头盖脑、蒙哄、蒙难、启蒙;读měng时,指蒙古族,如:蒙古包、蒙医。
练习:送词语宝宝“回家”:欺上蒙下、蒙哄、启蒙、蒙医、蒙难、蒙骗、蒙古包、头发蒙。
2.整体感知草原景色及风情,理清课文脉络,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板书: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主客联欢)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练读字词,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1)聚焦美景,领略草原风光。
(2)聚焦情感,感受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探究活动
(1)聚焦美景,领略草原风光。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②交流指导。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点拨:抓“一碧千里”,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的辽阔与清朗。(板书:辽阔清朗)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点拨:在这无边的草原之上有哪些颜色跳入了你的眼睛?
预设:绿色、白色
启发想象: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眼望去,羊群像绿毯上绣着的白花,从这个比喻句想开去,想象绿草地和白羊群颜色的和谐之美,感受草原的色彩迷人。(板书:色彩迷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点拨:
借助图片理解,“渲染”是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这一景象和只用“绿色渲染”的国画很相似。
抓“翠色欲流”,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绿的动态。(板书:生机勃勃)
小结:阅读时我们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刚刚在读到描写草原景色的文字时,我们从所读内容想开去,还原了画面。在朗读中,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板书:还原所读画面)
(2)聚焦情感,感受喜爱之情。
①启发思考:第1自然段除了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呢?
②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
③交流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点拨:
抓住关键词“高歌”,思考他会唱些什么呢?请你根据生活经验来编几句歌词。
指导朗读,感受作者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点拨:
紧扣“低吟”想开去:如果是你置身于草原,会低吟怎样的小诗?
抓住“回味”想开去:如果你是骏马、大牛,会回味草原的哪些乐趣?
联系草原风光,体会作者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感受,指导朗读。(板书:愉快 惊叹 舒服)
小结:阅读时我们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刚刚我们由所读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让我们与作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板书:联系生活经验)
④对比讨论:在写景时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小结:我们以后在描绘景色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3)朗读课文。
过渡: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美好的境界更值得我们用心灵感受,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记忆的深处吧!
欣赏草原风光,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中感受草原风光之美,抓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发现写景时融入感受的妙处。借助多媒体手段还原自己对草原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欣赏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光,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清朗,色彩迷人和生机勃勃,赏析了融情于景的精妙语言。另外,我们学会了阅读课文内容时,可以还原所读画面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的两个场景——喜迎远客(第2-3自然段)、主客联欢(第4-5自然段),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1)以半填空的形式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
(2)同桌之间互相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2.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课后作业:
(1)从课文找出在写景中融入感情的句子,摘录在摘抄本上,并做适当赏析。
(2)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板书设计】
草原
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主客联欢
辽阔清朗
色彩迷人
生机勃勃
愉快 惊叹 舒服
阅读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还原所读画面 联系生活经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想象、联想、联系自身经历,理解文中表达的感情。
2.通过细读文章,品味其生动而富有情味的表达,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段,作为写作的借鉴。
【教学重点】
结合想象、联想、联系自身经历,理解文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想象、联想、联系自身经历,理解文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堂背诵检测。
1.指名背诵。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背诵。
3.借助情景课文,全体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过渡: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清朗,色彩迷人和生机勃勃的风光,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另外两个场景——喜迎远客(第2-3自然段)、主客联欢(第4-5自然段),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探究任务
(1)想象品读,感受热情。
(2)方法迁移,感受情深。
(3)联系生活,感受惜别。
2.探究活动
(1)想象品读,感受热情。
①默读第2-3自然段,画出能感受到“蒙汉情深”的句子。(板书:蒙汉情深)
②交流指导。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点拨:由“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想开去,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蒙古族人民迫不及待迎客的热情;由“像一条彩虹”想开去,感受蒙古族人民盛装迎客的情景。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点拨:
抓住“欢呼着”“欢呼声”,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开去,想象他们都会欢呼什么,感受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抓住三句话中的“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写出了行动速度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点拨:
抓住“握住不放”想象当时双方都在想些什么,感受“蒙汉情深”。
根据生活经验想开去,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间演演。
(2)方法迁移,感受情深。
①小组合作:感受“蒙汉情深”。
A.默读第4-5自然段,画出能感受到“蒙汉情深”的句子。
B.画出关键词,从这些地方想开去,把你想到的跟小组成员分享。
C.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找到的句子。
②交流指导。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点拨:通过“敬酒”与“回敬”想开去,想象他们都会说些什么,把宾客双方喝酒时你来我往的深情厚谊表现了出来。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点拨:抓住“会心的微笑”想开去,想象“会心的微笑”里都包含着什么。感受他们之间的心意相通,情深意切。
学生朗读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点拨:从“情深”“何忍别”等关键性词语中,想象作者一行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情景,感受人物不忍离别的场面;从“天涯”“碧草”“斜阳”等具有蒙古草原特色的景物上,进行情与景的交融想象。
(3)联系生活,感受惜别。
过渡:老舍先生草原一游,感受到“蒙汉情深”,发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
①联系生活经验,请你想象老舍一行人与蒙古族人民依依惜别的画面,写几句话。
夕阳西下, ,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②依依惜别的画面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与人惜别的经历呢?比方说,人来人往的车站,那声声汽笛催着你送别的人赶紧上车,你握着他的手不忍放开;面对即将转学的同学在校园话别的一幕,那校园的一草一木是不是都诉说着不舍……我们一起交流惜别时的场景和当时的感受。
小结:老舍先生的惜别,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惜别,由课文内容产生相似的联想。我们还可以想到很多,如,读了《草原》,可以去读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读读其他作者描写草原的文章。(板书:联读相似内容)
设计意图:由发现到领悟,再到运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让学生从课文中的惜别场景中来,到生活中的惜别场景中去,借助“想开去”,把惜别画面写下来,把惜别场景说出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三、课堂小结
小结:作者老舍笔下的草原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喜迎宾客和主客联欢的每一个场景,让我们每一位读者又无比动容,感受到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感受到了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另外,我们学会了阅读课文内容时,可以还原所读画面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也可以联读相似内容想开去。
四、拓展延伸
过渡:我们一起欣赏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风光,感受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梁衡笔下的八月末的草原吧!
草原八月末(节选)
梁衡
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①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有多少看头了。”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车子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②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③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这时除了将她比作一块大地毯,我再也找不到准确的说法了。但这地毯实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个它;除了天的蓝,就是它的绿;除了天上的云朵就剩下这地毯上的牛羊。④这时我们平常看惯了的房屋街道、车马行人还有山水阡陌,已都成前世的依稀记忆。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⑤
点拨:这篇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八月末的草原,语句很优美,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吧!
赏析:
句子①:用“朋友们总说”引入,想象出草原上鲜花盛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七八月草原美景的向往之情。
句子②: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感受,突出了天地的开阔。
句子③:运用比喻,把金色的光带比作水面闪闪的亮波和大绸缎上的反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丽。
句子④: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广阔无垠。
句子⑤:“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形象地写出了开阔的草原带给人的神奇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草原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1)比较阅读本文与“阅读链接”中的片段,看看其中描写的草原景象有何异同。
(2)你是否有这样印象深刻的“惜别”场景?模仿文中的写法,用一小段文字,还原当时的场景。不少于150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和写作,进行知识迁移与运用。
【板书设计】
草原
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主客联欢
蒙汉情深
阅读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还原所读画面 联系生活经验 联读相似内容
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