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共筹资源聚合力,成果转化促发展——培训项目深度解读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理念,通过政策研读、课程设计、实践创新与教研赋能,全面提升中小学劳动骨干教师的师德认知、课程实施能力与信息技术融合水平,打造一支“懂政策、精设计、善实践、能引领”的市级劳动教育骨干团队。依托骨干教师的校本教研创新与区域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内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均衡提升,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优化学校劳动课程体系→带动区域劳动教育发展”的三级赋能。总目标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政策研读,理解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定位,强化“劳动育人”的职业使命感,能将家国情怀、创新精神融入劳动课程设计。通过“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先生”等专题,提炼劳动教育中的师德实践要点,如言传身教的劳动价值观引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团队意识。政策与标准解读能力:精准把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核心要求,能结合校情解析“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课程的实施路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掌握“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方法,能独立设计“劳动周项目方案”,并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评析-校本教研”流程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运用TPACK框架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数字化劳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互动性与资源整合效率。夯实劳动课程专业能力提升教研创新与辐射能力深化师德认知与育人理念校本教研与反思能力:通过“校本教研体系构建”“问题研讨与专家答疑”等课程,掌握“教学课例分析”“数据化学生评价”等研究方法,能撰写劳动教育教学反思报告,提炼“劳动与学科融合”的典型案例。区域示范与团队引领能力:通过“成果汇报与训后规划”,形成可推广的劳动教育模式,并在返岗后牵头组织校内劳动教研活动,带动至少5名本校教师提升劳动教学水平。具体目标 培训内容依据吉林省教育厅202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项目申报指南要求,项目组经过反复论证培训方案,充分考虑骨干教师群体的学习需求,打造分阶段、连续性、系统化,为期12天(集中+返岗研修+总结提升)的培训项目。以行动研究为主线,按照“聚焦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迁移”流程组织培训,并将工作坊研修和导师带教贯穿全程。(一)前置学习本次学习涵盖三项任务:1.研读劳动课程标准设计实践题;2.阅读学术著作提炼教学要点;3.小组围绕任务群开展目标解析、教学与评价设计等10分钟分享并制作PPT。铸魂立心:厚植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创新育人:推动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数智赋能:提升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深耕教研:强化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深入解读培训方案,组建研修工作坊,系统研读,以新时代大先生标准培育教师使命担当,筑牢教育初心。基于TPACK理论框架,深度解析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探索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助力教师掌握智能时代教学新工具。聚焦劳动教育价值阐释与实施路径,研究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创新,探索跨学科融合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剖析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讨学科指导方法优化策略,结合劳动教育基地实地考察,深化教学实践反思与研究。(二)第一阶段7天集中培训校本教研活动实施区域推广方案制定课堂实践与教学评析制定区域或学校推广方案初稿,寻求反馈意见并修改完善。实施校本教研活动,设计以"中小学劳动周"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并在校内组织实施,收集反馈,交流解决问题。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评析,运用培训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课例,完成学生学习评价,交流问题并解决。(三)返岗实践阶段(30天)铸魂立心:厚植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创新育人:推动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数智赋能:提升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深耕教研:强化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深植教育家精神内核,系统讲授师生、家校有效沟通策略,厚植教育情怀根基。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析中小学教师技术赋能教学的场景化实践路径与创新应用模式。深度解读劳动教育核心文件,实地考察优质劳动基地,探索课程育人与学生素养发展融合路径。剖析劳动教育校本教研体系构建难点,共探教研活动设计、成果转化等高质量实施策略 。(四)第二阶段5天集中培训四、培训任务主线任务教学课例:围绕新课程标准设计完整教学案例,录制不少于10分钟的授课视频;教材/课标解读:深入剖析劳动学科教材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制作10分钟以上解读视频。副线任务1. 实践设计:设计一份中小学劳动周项目方案,体现课程整合与实践创新。2. 培训参与:任选一项完成:主持培训活动、总结培训要点、分享教学微案例或展示培训成果。3. 反思总结:撰写一篇培训心得或教学反思,提炼收获与改进方向。4. 小组协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参培美篇,图文记录学习过程与成果。5. 资源沉淀:提交优质课堂教学实录,共同汇编形成教学实录集。五、考核评价(二)考核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机制,综合学员自评、授课教师专业评价、班委日常观察评价及班主任全面考核,确保结果客观公正。(三)优秀学员评定依据综合考核总分排名,结合学员民主推荐与班委会提名,由班主任统筹审核确定优秀学员名单,树立学习标杆。(一)考核内容及赋分标准1. 出勤情况(10分):全程按时参与培训,完成规定学时,出勤率需达95%以上;特殊情况需提交书面请假申请。2. 研修表现(40分):积极参与研讨、交流等研修活动,主动承担简报撰写、制作等任务,展现学习主动性。3. 任务完成度(40分):按时、高质量提交主线及副线任务成果,确保作业完整性与规范性。4. 服务贡献(10分):担任班干部或主动协助班级管理,热心为同学提供支持,助力集体学习氛围建设。聚力狂飙营自我介绍公式:姓名 + 劳动教育特色标签 + 1个具象成果(数据/案例)示例:李华,非遗劳动课程设计师,开发竹编校本课,带动3所学校共建传承基地核心技巧: 特色标签:用「课程开拓者」「实践领航人」等强化记忆 数字点睛:如「开发6套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获8项省级奖」 工具联想:关联农具隐喻,如「像锄头般深耕劳动教育12年」 情感共鸣:融入初心故事,如「因乡村支教扎根劳动教育」避雷提示: 空泛表述(如“热爱教学”) 冗长复杂(控制在25字内) 脱离学科特色评价标准评价维度 优秀(8-10分) 良好(5-7分) 待改进(0-4分)馄饨形状 传统元宝形褶皱均匀,或创新设计独特造型(如花朵、星星),大小一致,无露馅,创新造型美观且不影响烹饪完整性。 基本呈现馄饨形状,褶皱松散,部分大小不一,无明显露馅;有尝试创新但造型简单或不规整。 形状混乱(如饺子、面饼状),露馅严重;未尝试创新,或创新造型导致馄饨破损、漏馅。面皮状态 皮薄透亮,无破损、无黏连,使用过程中保持韧性,煮后不软烂、无硬芯。 有少量破皮或黏连,面皮稍厚,煮后稍软但不影响食用。 面皮破损严重,黏连难以分开,煮后成糊状或硬芯明显。馅料饱满度 馅料充实饱满,每个馄饨大小相近,无塌陷,捏合紧实,烹饪后形状完整。 馅料分布基本均匀,部分馄饨稍扁,捏合处无明显漏馅。 馅料过少导致干瘪,或过多导致漏出、破裂,各馄饨馅料量差异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