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7题,34分)
1.(2025七下·福田期中)大运河通济渠段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代沉船及遗物,其内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陕西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河北定窑系的白瓷等。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  )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隋唐时期海外贸易频繁
C.运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制瓷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大运河通济渠段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代沉船及遗物,其内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陕西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河北定窑系的白瓷等”可知,唐代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沉船中出土了来自陕西、江西、河北等不同地区的瓷器,表明这些瓷器通过运河运输至此处,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干线,其开凿和通航便利了各地商品的流通,使得北方(如磁州窑、定窑)与南方(如景德镇)的瓷器得以跨区域运输和贸易,这一发现直接体现了运河对南北经济交流的推动作用,C项符合题意;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与唐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海外贸易,且瓷器均为国内不同窑口产品,B项不符合题意;
D:制瓷技术成熟需结合工艺水平判断,题干仅反映瓷器流通而非技术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的开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七下·福田期中)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展示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唐太宗此举意在(  )
A.表彰功臣,分散相权 B.打压士族,唯才是举
C.复兴儒学,光大正统 D.驱驾英才,巩固统治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展示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可知,唐太宗通过展示功臣画像来表彰他们的功绩,并时常前往怀旧,这既体现了对功臣的尊重和感激,也起到了激励其他官员的作用,有助于驱驾英才,巩固统治,D项符合题意;
A:唐太宗展示功臣画像确实有表彰功臣的意义,但题干未体现表彰功臣,分散相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唐太宗打压士族或唯才是举的内容,且凌烟阁功臣中也有一部分是士族,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提及儒学或正统的内容,且凌烟阁功臣有部分与儒学关系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治国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七下·福田期中)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诏令的执行。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  )
A.简化机构,皇权独尊 B.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C.分工明确,互相协调 D.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答案】C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诏令的执行”和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诏令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各部门分工明确,同时在诏令从草拟到执行过程中,三省之间又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政务处理,C项符合题意;
A:三省六部制下,中央机构并非简化,而是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的较为复杂的体系,目的不是简化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的是三省各自的职责,即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未突出一职多官情况,主要体现的是部门间分工,而非同一职位多人设置,B项不符合题意;
D:三省六部制下,各部门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并非独立施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七下·福田期中)唐朝专设的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下设中央六学。地方既设有专门学官负责的府学等,也广泛存在民间私塾与私人讲学。这体现了唐朝(  )
A.中央学府的权威 B.地方私学的诞生
C.民间讲学的兴起 D.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唐朝专设的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下设中央六学。地方既设有专门学官负责的府学等,也广泛存在民间私塾与私人讲学”可知,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教育并存,说明唐朝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元化,整体反映了教育事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设立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下设六学,体现中央官学的权威性,但忽略地方和民间教育,A项不符合题意;
B:“地方私学的诞生”不准确,私学在唐朝之前已存在,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既有官方管理的府学等,也有民间私塾和私人讲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七下·福田期中)榷茶制是一种由官方垄断经营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起源于中唐时期。为了大幅增加国家财政,该制度试图将所有私人拥有的茶树移植至国有土地上统一种植,并全面接管市场供应链。该制度的出现能够反映茶叶在唐朝(  )
A.成为日常消费商品 B.采购价格相对较高
C.经济地位比肩粮食 D.海外市场非常重视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榷茶制是一种由官方垄断经营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起源于中唐时期。为了大幅增加国家财政,该制度试图将所有私人拥有的茶树移植至国有土地上统一种植,并全面接管市场供应链”可知,政府为增加财政对茶叶生产和销售进行官方垄断,这意味着茶叶有大量的消费市场,从而成为日常消费品,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茶叶采购价格的信息,无法得出采购价格相对较高的结论,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只是表明茶叶对国家财政有作用,未与粮食的经济地位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比肩粮食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主要围绕国内茶叶生产和销售的官方垄断,未提及海外市场相关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七下·福田期中)根据可信史料了解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研究“唐代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唐墓出土黑人俑是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是当时历史真实存在的物品,能够直观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对外交往等情况,可信度高,C项符合题意;
A:书籍《隋唐英雄传》是一部文学小说,虽以隋唐历史为背景,但其中有大量虚构、夸张和艺术加工的情节,不能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可信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B:电视剧《贞观长歌》是影视作品,为了剧情需要和艺术效果,会对历史进行改编和演绎,存在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不能作为可信度高的研究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D:司马光《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虽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但成书时间距唐代较远,且在编写过程中会受作者主观因素及当时史料搜集的限制,相比出土实物史料,可信度略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历史,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七下·福田期中)下图为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部分)》。其描绘了南唐权臣韩熙载故意开宴行乐、放纵享乐的场景。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君臣猜忌时局动荡 B.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C.根源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D.杜绝了武将夺权兵变政移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正是南唐后期君臣互相猜疑、政治局势动荡的情形,韩熙载一方面纵情声色,另一方面也是向当时的南唐君主示弱,以免被猜忌、遭到打击,图片反映了君臣猜忌时局动荡,A项符合题意;
B: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状况的根源是藩镇割据,东汉社会根源根源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政,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夺权兵变政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唐时局动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七下·福田期中)安史之乱后,南迁的北方人民创造出独特实用的长沙窑瓷器。部分外销的长沙窑瓷器还体现了外国的装饰风格手法,比如南亚风格的贴花,波斯、阿拉伯风格的装饰。长沙窑瓷器的发展说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瓷器畅销西方世界 D.经济发展繁荣昌盛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部分外销的长沙窑瓷器还体现了外国的装饰风格手法,比如南亚风格的贴花,波斯、阿拉伯风格的装饰”可知,外销瓷器出现南亚风格的贴花、波斯和阿拉伯风格的装饰,这说明长沙窑瓷器在设计和生产上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项符合题意;
A: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确实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但题干强调的是长沙窑瓷器的文化交流(外国装饰风格),而非经济重心转移的直接证据,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提到“外销”和外国风格,但未提销量或市场范围,“畅销西方世界”属于过度推断,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整体经济状况,仅聚焦于文化融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七下·福田期中)宋真宗赵恒《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该诗反映出宋朝的社会风气是(  )
A.富国强兵 B.开放多元 C.君主专制 D.推崇读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和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统治者鼓励和重视民众读书,为了解决五代以来武人专权的局面,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因此材料宋真宗的主张反映宋代社会推崇读书,D项符合题意;
A: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开放多元指对外开放的特点等,B项不符合题意;
C:君主专制指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七下·福田期中)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又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此举有利于(  )
A.选拔人才,服务变法 B.富国强兵,收复失地
C.笼络贵族,巩固皇权 D.提升科技,科教兴国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又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和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内容调整为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还增设明法科,考察律令、断案等方面,经义和时务策的考试内容更侧重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能选拔出更具实际才能、适应变法需求的人才,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持。明法科专门考察律例等知识,有助于培养熟悉法律的人才,适应变法中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因此,此举有利于选拔人才,服务变法,A项符合题意;
B:科举制度改革主要是在人才选拔层面的调整,并非直接针对富国强兵、收复失地的军事和经济措施,B项不符合题意;
C:此次科举改革重点在于选拔实用人才以推动变法,而非为了笼络贵族和巩固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
D:科举改革的内容主要围绕经义、时务策和法律相关知识,未涉及提升科技,科教兴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七下·福田期中)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也在仿效唐宋制度的同时,坚持使用本民族的官称。两则史料共同反映了(  )
A.民族矛盾 B.因俗而治 C.政权并立 D.开放交融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也在仿效唐宋制度的同时,坚持使用本民族的官称”和结合所学可知,“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据不同的习俗、传统等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对于契丹本民族采用本民族的制度治理,对于汉人采用汉人的制度治理;西夏仿效唐宋制度的同时坚持使用本民族的官称,都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两则史料共同反映了因俗而治,B项符合题意;
A:两则史料主要体现的是针对不同民族的治理方式,并没有直接反映民族之间存在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围绕的是契丹和西夏各自的民族治理措施,重点强调的是治理方式,而非它们与其他政权在政治上的并立情况,C项不符合题意;
D:虽然契丹和西夏的一些举措体现了对其他民族文化制度的借鉴,但题干主要突出的是根据不同民族分别治理,“因俗而治”更能概括这两则史料的共同特点,“开放交融”并不是最准确的概括,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与西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七下·福田期中)金统治者受中原文化影响,提倡儒学。朝廷还专门设置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推行科举制。金统治者的目的是(  )
A.复兴儒家思想 B.提升本国实力
C.完善科举制度 D.促进统一趋势
【答案】B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金统治者受中原文化影响,提倡儒学。朝廷还专门设置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推行科举制”和结合所学可知,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面临如何统治文化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因此金朝提倡儒学,用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秩序,争取汉族士人支持。翻译经典,促进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培养本民族人才。推行科举,选拔汉族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稳定统治。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国力,B项符合题意;
A:复兴儒家思想是金统治的手段,A项不符合题意;
C:完善科举制度是维护统治的手段,C项不符合题意;
D:促进统一趋势与金朝的历史背景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的崛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七下·福田期中)以下表格是某学者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总结,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各政权追求(  )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西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西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A.战争获利 B.休养生息 C.政权稳定 D.守内虚外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辽与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西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西夏与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可知有战有和,和为主流。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各政权追求政权稳定,C项符合题意;
A:战争获利 指的是在战争期间,通过出售武器、物资、服务或利用战争造成的市场动荡和短缺来获取非法或不道德利润的行为,题干内容未涉及,题干内容反映各政权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A项不符合题意;
B:休养生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题干未涉及休养生息,B项不符合题意;
D:守外虚内指把主力军队集中在外围用于扩张领土、抵御异族的侵扰,却使得帝国中央的防备出现空虚的现象,题干未涉及守内虚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七下·福田期中)下面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建立②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图中②与南宋对峙,②是金政权。金是由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的,1127年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南宋与金长期对峙,C项符合题意;
A: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政权,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而南宋于1127年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党项族建立的是西夏政权,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金,B项不符合题意;
D:蒙古族建立的是元朝,元朝建立于1271年,是在南宋灭亡前夕,不是与南宋长期对峙的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5七下·福田期中)该朝代以前,常“以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此后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这个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辽朝 D.元朝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此后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它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D项符合题意;
A:元朝才实行行省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与行省制度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与行省制度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辽朝虽然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但并没有开创行省制度,且是元朝之前的朝代,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行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5七下·福田期中)某校七年级学生进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主题研究,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支撑材料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和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A:唐蕃会盟碑见证的是唐朝时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当时吐蕃是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并非唐朝直接管辖的领土,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成公主雕塑体现的是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当时吐蕃并非唐朝直接统治区域,B项不符合题意;
D:铜镀金释迦牟尼座像(唐)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的宗教文化艺术,和西藏是否是我国领土这一主题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七下·福田期中)下表所示内容反映趋势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地方行政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行省制度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选官制度的变迁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边远地区的开发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朝设通判、转运使,元朝设路、府、州、县,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信息体现了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探索,反映的主题是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符合题意;
B:选官制度的变迁一般指察举制、科举制等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
C:监察体系的完善一般指的是御史大夫、刺史等机构,C项不符合题意;
D:边远地区的开发一般指边疆地区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18题30分,19题6分,共36分)
18.(2025七下·福田期中)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展开探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考察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
角度一:城市规划
材料一:①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南城是汉人和工商区。稍晚的中京,皇城在内城北部,外城南部为坊市所在。中京的布局反映这时城市设计开始模仿中原地区。
②城市平面呈长方形,皇城位于城内南部中央,主干大街之间为开放式的街巷。城内各类建筑的占地面积有严格区别,属于皇室的社稷坛、太庙等均南北250步,东西200步。引高梁河入积水潭,与通惠河一起构成城内的漕运水系。
③城市延用了前朝的都城,兴建的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东西两市逐渐出现一些店铺,甚至出现夜市,冲破坊墙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④北宋都城汴梁有了重要变化,森严壁垒的坊墙不见了,在开放式的街道上沿街设店,呈现出新兴商业性城市的面貌。
——改编自齐东方:《隋唐宋元考古》
(1)材料中的四座城市均出现在隋唐至宋元期间,请按朝代顺序将其排序,并写出②③今天的名字。由此分析从隋唐至元,都城规划的特点。
角度二:娱乐生活
材料二:踏歌,又名跳歌、打歌,曾在古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
① ② ③
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诗:《赠汪伦》 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舞蹈图
④ ⑤ ⑥
730年正月十六日夜,天皇行幸皇后宫,“百官主典已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 ——吉川弘文馆:《续日本纪》 戴别克,又称“踏歌舞”,广泛流传于叙利亚各地。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便群集跳“戴别克”。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敏捷灵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 拂菻,其国每岁蒲桃熟时,弹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为乐焉。 ——马端临:《文献通考》
(2)判断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哪些场合下踏歌?结合所学知识,唐以来,世界各地踏歌活动兴盛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角度三:施政理念
材料三: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蒙古军队南下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大臣许衡上疏:“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之汉法乃可长久。”基于此,忽必烈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桑为本。”元七年颁布立社法令:五十家立一社,年老之人教劝本社之人勤于农桑,互助耕种;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至元十年以后,各种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据多部史料整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归纳唐、宋在施政理念上的异同。概括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角度四:时代特征
(4)请从以下文物中任选一件,描述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①含嘉仓(遗址) ②壁画《客使图》
③驿站夜巡铜牌 ④妙应寺
【答案】(1)
顺序:③①④②;名字:北京、西安。
特点:从封闭式的里坊逐渐发展为开放式的街道;工商业的功能越来越强;体现出皇权专制的思想;少数民族学习吸收汉文化;城市规划逐渐完善细致。
(2) 场合:祭祀、庆典、竞技(体育运动)、劳作(丰收)、休闲娱乐等。
原因:对外交通的畅通,使得踏歌可以在多地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日益频繁,丰富了踏歌的形式和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人民追求精神文化娱乐;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使得中华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大。
(3) 同:重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官员(文官)的培养和任用;异:宋代崇文抑武(派文官担任知州);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转运使削弱地方的财政)。
措施:设立专门的机构;颁布法令;鼓励互助耕种;牧场改农田;编纂农书。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 时代特征:隋朝修建的粮仓,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富足;反映了隋唐繁荣的社会风貌;唐朝的《客使图》,后面三位均为外来使节,左边是接待他们的唐朝官员;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貌;元代的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出元代交通网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时,铜牌上有多民族语言,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妙应寺为元代在北京修建的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知识点】遣唐使;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南城是汉人和工商区”可知,①是辽的都城上京;根据材料一“引高梁河入积水潭,与通惠河一起构成城内的漕运水系”可知,②是元朝的都城大都;根据材料一“兴建的大明宫”可知,③是唐朝都城长安;根据材料一“北宋都城汴梁有了重要变化”可知,④是北宋都城汴梁,因此根据时间顺序为③①④②,②是元朝的都城大都,即北京,③是唐朝都城长安,即西安。根据材料一“皇城在内城北部,外城南部为坊市所在”“主干大街之间为开放式的街巷”可知,从封闭式的里坊逐渐发展为开放式的街道;根据材料一“东西两市逐渐出现一些店铺,甚至出现夜市,冲破坊墙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森严壁垒的坊墙不见了,在开放式的街道上沿街设店,呈现出新兴商业性城市的面貌”可知,工商业的功能越来越强;根据材料一“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城内各类建筑的占地面积有严格区别,属于皇室的社稷坛、太庙等均南北250步,东西200步”体现出皇权专制的思想;根据材料一“中京的布局反映这时城市设计开始模仿中原地区”可知,少数民族学习吸收汉文化;城市规划逐渐完善细致。
(2)根据材料二“百官主典已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祭祀时踏歌;根据材料二“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便群集跳‘戴别克’”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庆典时踏歌;根据材料二“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舞蹈图”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少数民族的竞技(体育运动)时踏歌;根据材料二“其国每岁蒲桃熟时,弹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为乐焉”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劳作(丰收)、休闲娱乐时踏歌。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社会生活丰富的原因角度作答,涉及对外交通、民族交流、生产发展等因素,如:对外交通的畅通,使得踏歌可以在多地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日益频繁,丰富了踏歌的形式和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人民追求精神文化娱乐;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使得中华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大。
(3)根据材料三“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可知,唐、宋时期都重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官员(文官)的培养和任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崇文抑武(派文官担任知州),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转运使削弱地方的财政)。根据材料三“元七年颁布立社法令”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颁布法令;根据材料三“年老之人教劝本社之人勤于农桑,互助耕种”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鼓励互助耕种;根据材料三“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牧场改农田;根据材料三“至元十年以后,各种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编纂农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行汉法”,采用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农耕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其中任意一幅图进行分析,如:含嘉仓(遗址)反映隋朝的经济,壁画《客使图》反映唐朝的对外交流,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元朝发达的交通,妙应寺反映元朝的民族交融。因此,隋朝修建的粮仓,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富足,反映了隋唐繁荣的社会风貌。唐朝的《客使图》,后面三位均为外来使节,左边是接待他们的唐朝官员,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貌。元代的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出元代交通网的建设,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时,铜牌上有多民族语言,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妙应寺为元代在北京修建的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故答案为:
(1)顺序:③①④②。名字:北京、西安。特点:从封闭式的里坊逐渐发展为开放式的街道;工商业的功能越来越强;体现出皇权专制的思想;少数民族学习吸收汉文化;城市规划逐渐完善细致。
(2)场合:祭祀、庆典、竞技(体育运动)劳作(丰收)休闲娱乐等。原因:对外交通的畅通,使得踏歌可以在多地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日益频繁,丰富了踏歌的形式和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人民追求精神文化娱乐;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使得中华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大。
(3)同:重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官员(文官)的培养和任用;异:宋代崇文抑武(派文官担任知州);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转运使削弱地方的财政)。措施:设立专门的机构;颁布法令;鼓励互助耕种;牧场改农田;编纂农书。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时代特征:隋朝修建的粮仓,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富足;反映了隋唐繁荣的社会风貌;唐朝的《客使图》,后面三位均为外来使节,左边是接待他们的唐朝官员;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貌;元代的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出元代交通网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时,铜牌上有多民族语言,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妙应寺为元代在北京修建的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四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隋唐至元都城规划的特点、唐以来世界各地踏歌活动兴盛繁荣的原因、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2025七下·福田期中)学史崇德。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
①玄奘 ②范仲淹 ③僧一行 ④鉴真
⑤王安石 ⑥孙思邈 ⑦农民雨中耕作图 ⑧农民曲辕犁耕作图
(1)从上述人物中任选2个,仿照示例,完成人物卡片的填写。(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人物玄奘、鉴真
精神: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高度的责任感
说明: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不畏艰难,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唐玄宗时期,鉴真受日本邀请东渡,因辛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
(2)综合材料中的人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一个共同的主题。
【答案】(1)②⑤,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突出改革)
③⑥,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
⑦⑧,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精神要有代表性,如果是笼统的谈,要酌情扣分。
结合史实,阐述其精神内涵。没有史实或者史实与所概括的精神不符,要酌情扣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抄导语不得分,不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概括的主题不得分。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选择两个人物,结合所学进行说明,【示例1】选择②⑤,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政治家,且都进行了改革,因此可强调其精神为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示例2】选择③⑥,僧一行和孙思邈都是科学家,僧一行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因此他们的精神为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示例3】选择⑦⑧,雨中耕作和曲辕犁体现了农业的发展,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因此其体现的精神为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材料强调人民群众的贡献,包括科学家、改革家、农民等,所以拟定主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故答案为:
(1)②⑤: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突出改革);③⑥: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⑦⑧: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2)共同主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点评】本题以一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玄奘、范仲淹、僧一行、鉴真、王安石、孙思邈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选择两个人物进行说明,如选择②⑤,结合所学可知,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政治家,且都进行了改革,因此可强调其精神为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
也可以选择③⑥,结合所学可知,僧一行和孙思邈都是科学家,僧一行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因此他们的精神为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
也可以选择⑦⑧,雨中耕作和曲辕犁体现了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因此其体现的精神为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2)主题:开放性试题,材料强调人民群众的贡献,包括科学家、改革家、农民等,因此可得出主题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7题,34分)
1.(2025七下·福田期中)大运河通济渠段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代沉船及遗物,其内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陕西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河北定窑系的白瓷等。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  )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隋唐时期海外贸易频繁
C.运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制瓷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2.(2025七下·福田期中)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展示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唐太宗此举意在(  )
A.表彰功臣,分散相权 B.打压士族,唯才是举
C.复兴儒学,光大正统 D.驱驾英才,巩固统治
3.(2025七下·福田期中)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诏令的执行。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  )
A.简化机构,皇权独尊 B.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C.分工明确,互相协调 D.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4.(2025七下·福田期中)唐朝专设的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下设中央六学。地方既设有专门学官负责的府学等,也广泛存在民间私塾与私人讲学。这体现了唐朝(  )
A.中央学府的权威 B.地方私学的诞生
C.民间讲学的兴起 D.教育事业的发展
5.(2025七下·福田期中)榷茶制是一种由官方垄断经营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起源于中唐时期。为了大幅增加国家财政,该制度试图将所有私人拥有的茶树移植至国有土地上统一种植,并全面接管市场供应链。该制度的出现能够反映茶叶在唐朝(  )
A.成为日常消费商品 B.采购价格相对较高
C.经济地位比肩粮食 D.海外市场非常重视
6.(2025七下·福田期中)根据可信史料了解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研究“唐代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 B.
C. D.
7.(2025七下·福田期中)下图为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部分)》。其描绘了南唐权臣韩熙载故意开宴行乐、放纵享乐的场景。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君臣猜忌时局动荡 B.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C.根源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D.杜绝了武将夺权兵变政移
8.(2025七下·福田期中)安史之乱后,南迁的北方人民创造出独特实用的长沙窑瓷器。部分外销的长沙窑瓷器还体现了外国的装饰风格手法,比如南亚风格的贴花,波斯、阿拉伯风格的装饰。长沙窑瓷器的发展说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瓷器畅销西方世界 D.经济发展繁荣昌盛
9.(2025七下·福田期中)宋真宗赵恒《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该诗反映出宋朝的社会风气是(  )
A.富国强兵 B.开放多元 C.君主专制 D.推崇读书
10.(2025七下·福田期中)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又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此举有利于(  )
A.选拔人才,服务变法 B.富国强兵,收复失地
C.笼络贵族,巩固皇权 D.提升科技,科教兴国
11.(2025七下·福田期中)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也在仿效唐宋制度的同时,坚持使用本民族的官称。两则史料共同反映了(  )
A.民族矛盾 B.因俗而治 C.政权并立 D.开放交融
12.(2025七下·福田期中)金统治者受中原文化影响,提倡儒学。朝廷还专门设置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推行科举制。金统治者的目的是(  )
A.复兴儒家思想 B.提升本国实力
C.完善科举制度 D.促进统一趋势
13.(2025七下·福田期中)以下表格是某学者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总结,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各政权追求(  )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西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西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A.战争获利 B.休养生息 C.政权稳定 D.守内虚外
14.(2025七下·福田期中)下面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建立②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5.(2025七下·福田期中)该朝代以前,常“以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此后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这个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辽朝 D.元朝
16.(2025七下·福田期中)某校七年级学生进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主题研究,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支撑材料的是(  )
A. B.
C. D.
17.(2025七下·福田期中)下表所示内容反映趋势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地方行政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行省制度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选官制度的变迁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边远地区的开发
二、非选择题(18题30分,19题6分,共36分)
18.(2025七下·福田期中)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展开探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考察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
角度一:城市规划
材料一:①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南城是汉人和工商区。稍晚的中京,皇城在内城北部,外城南部为坊市所在。中京的布局反映这时城市设计开始模仿中原地区。
②城市平面呈长方形,皇城位于城内南部中央,主干大街之间为开放式的街巷。城内各类建筑的占地面积有严格区别,属于皇室的社稷坛、太庙等均南北250步,东西200步。引高梁河入积水潭,与通惠河一起构成城内的漕运水系。
③城市延用了前朝的都城,兴建的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东西两市逐渐出现一些店铺,甚至出现夜市,冲破坊墙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④北宋都城汴梁有了重要变化,森严壁垒的坊墙不见了,在开放式的街道上沿街设店,呈现出新兴商业性城市的面貌。
——改编自齐东方:《隋唐宋元考古》
(1)材料中的四座城市均出现在隋唐至宋元期间,请按朝代顺序将其排序,并写出②③今天的名字。由此分析从隋唐至元,都城规划的特点。
角度二:娱乐生活
材料二:踏歌,又名跳歌、打歌,曾在古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
① ② ③
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诗:《赠汪伦》 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舞蹈图
④ ⑤ ⑥
730年正月十六日夜,天皇行幸皇后宫,“百官主典已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 ——吉川弘文馆:《续日本纪》 戴别克,又称“踏歌舞”,广泛流传于叙利亚各地。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便群集跳“戴别克”。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敏捷灵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 拂菻,其国每岁蒲桃熟时,弹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为乐焉。 ——马端临:《文献通考》
(2)判断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哪些场合下踏歌?结合所学知识,唐以来,世界各地踏歌活动兴盛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角度三:施政理念
材料三: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蒙古军队南下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大臣许衡上疏:“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之汉法乃可长久。”基于此,忽必烈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桑为本。”元七年颁布立社法令:五十家立一社,年老之人教劝本社之人勤于农桑,互助耕种;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至元十年以后,各种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据多部史料整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归纳唐、宋在施政理念上的异同。概括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角度四:时代特征
(4)请从以下文物中任选一件,描述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①含嘉仓(遗址) ②壁画《客使图》
③驿站夜巡铜牌 ④妙应寺
19.(2025七下·福田期中)学史崇德。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
①玄奘 ②范仲淹 ③僧一行 ④鉴真
⑤王安石 ⑥孙思邈 ⑦农民雨中耕作图 ⑧农民曲辕犁耕作图
(1)从上述人物中任选2个,仿照示例,完成人物卡片的填写。(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人物玄奘、鉴真
精神: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高度的责任感
说明: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不畏艰难,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唐玄宗时期,鉴真受日本邀请东渡,因辛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
(2)综合材料中的人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一个共同的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大运河通济渠段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代沉船及遗物,其内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陕西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河北定窑系的白瓷等”可知,唐代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沉船中出土了来自陕西、江西、河北等不同地区的瓷器,表明这些瓷器通过运河运输至此处,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干线,其开凿和通航便利了各地商品的流通,使得北方(如磁州窑、定窑)与南方(如景德镇)的瓷器得以跨区域运输和贸易,这一发现直接体现了运河对南北经济交流的推动作用,C项符合题意;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与唐代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海外贸易,且瓷器均为国内不同窑口产品,B项不符合题意;
D:制瓷技术成熟需结合工艺水平判断,题干仅反映瓷器流通而非技术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的开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展示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可知,唐太宗通过展示功臣画像来表彰他们的功绩,并时常前往怀旧,这既体现了对功臣的尊重和感激,也起到了激励其他官员的作用,有助于驱驾英才,巩固统治,D项符合题意;
A:唐太宗展示功臣画像确实有表彰功臣的意义,但题干未体现表彰功臣,分散相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唐太宗打压士族或唯才是举的内容,且凌烟阁功臣中也有一部分是士族,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提及儒学或正统的内容,且凌烟阁功臣有部分与儒学关系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治国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诏令的执行”和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诏令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各部门分工明确,同时在诏令从草拟到执行过程中,三省之间又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政务处理,C项符合题意;
A:三省六部制下,中央机构并非简化,而是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的较为复杂的体系,目的不是简化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的是三省各自的职责,即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未突出一职多官情况,主要体现的是部门间分工,而非同一职位多人设置,B项不符合题意;
D:三省六部制下,各部门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并非独立施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唐朝专设的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下设中央六学。地方既设有专门学官负责的府学等,也广泛存在民间私塾与私人讲学”可知,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教育并存,说明唐朝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元化,整体反映了教育事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设立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下设六学,体现中央官学的权威性,但忽略地方和民间教育,A项不符合题意;
B:“地方私学的诞生”不准确,私学在唐朝之前已存在,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既有官方管理的府学等,也有民间私塾和私人讲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榷茶制是一种由官方垄断经营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起源于中唐时期。为了大幅增加国家财政,该制度试图将所有私人拥有的茶树移植至国有土地上统一种植,并全面接管市场供应链”可知,政府为增加财政对茶叶生产和销售进行官方垄断,这意味着茶叶有大量的消费市场,从而成为日常消费品,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茶叶采购价格的信息,无法得出采购价格相对较高的结论,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只是表明茶叶对国家财政有作用,未与粮食的经济地位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比肩粮食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主要围绕国内茶叶生产和销售的官方垄断,未提及海外市场相关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唐墓出土黑人俑是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是当时历史真实存在的物品,能够直观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对外交往等情况,可信度高,C项符合题意;
A:书籍《隋唐英雄传》是一部文学小说,虽以隋唐历史为背景,但其中有大量虚构、夸张和艺术加工的情节,不能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可信史料,A项不符合题意;
B:电视剧《贞观长歌》是影视作品,为了剧情需要和艺术效果,会对历史进行改编和演绎,存在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不能作为可信度高的研究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D:司马光《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虽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但成书时间距唐代较远,且在编写过程中会受作者主观因素及当时史料搜集的限制,相比出土实物史料,可信度略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历史,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正是南唐后期君臣互相猜疑、政治局势动荡的情形,韩熙载一方面纵情声色,另一方面也是向当时的南唐君主示弱,以免被猜忌、遭到打击,图片反映了君臣猜忌时局动荡,A项符合题意;
B: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状况的根源是藩镇割据,东汉社会根源根源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政,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夺权兵变政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唐时局动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部分外销的长沙窑瓷器还体现了外国的装饰风格手法,比如南亚风格的贴花,波斯、阿拉伯风格的装饰”可知,外销瓷器出现南亚风格的贴花、波斯和阿拉伯风格的装饰,这说明长沙窑瓷器在设计和生产上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项符合题意;
A: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确实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但题干强调的是长沙窑瓷器的文化交流(外国装饰风格),而非经济重心转移的直接证据,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提到“外销”和外国风格,但未提销量或市场范围,“畅销西方世界”属于过度推断,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整体经济状况,仅聚焦于文化融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和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统治者鼓励和重视民众读书,为了解决五代以来武人专权的局面,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因此材料宋真宗的主张反映宋代社会推崇读书,D项符合题意;
A: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开放多元指对外开放的特点等,B项不符合题意;
C:君主专制指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又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和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内容调整为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还增设明法科,考察律令、断案等方面,经义和时务策的考试内容更侧重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能选拔出更具实际才能、适应变法需求的人才,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持。明法科专门考察律例等知识,有助于培养熟悉法律的人才,适应变法中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因此,此举有利于选拔人才,服务变法,A项符合题意;
B:科举制度改革主要是在人才选拔层面的调整,并非直接针对富国强兵、收复失地的军事和经济措施,B项不符合题意;
C:此次科举改革重点在于选拔实用人才以推动变法,而非为了笼络贵族和巩固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
D:科举改革的内容主要围绕经义、时务策和法律相关知识,未涉及提升科技,科教兴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也在仿效唐宋制度的同时,坚持使用本民族的官称”和结合所学可知,“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据不同的习俗、传统等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对于契丹本民族采用本民族的制度治理,对于汉人采用汉人的制度治理;西夏仿效唐宋制度的同时坚持使用本民族的官称,都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两则史料共同反映了因俗而治,B项符合题意;
A:两则史料主要体现的是针对不同民族的治理方式,并没有直接反映民族之间存在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围绕的是契丹和西夏各自的民族治理措施,重点强调的是治理方式,而非它们与其他政权在政治上的并立情况,C项不符合题意;
D:虽然契丹和西夏的一些举措体现了对其他民族文化制度的借鉴,但题干主要突出的是根据不同民族分别治理,“因俗而治”更能概括这两则史料的共同特点,“开放交融”并不是最准确的概括,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与西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金统治者受中原文化影响,提倡儒学。朝廷还专门设置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推行科举制”和结合所学可知,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面临如何统治文化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因此金朝提倡儒学,用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秩序,争取汉族士人支持。翻译经典,促进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培养本民族人才。推行科举,选拔汉族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稳定统治。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国力,B项符合题意;
A:复兴儒家思想是金统治的手段,A项不符合题意;
C:完善科举制度是维护统治的手段,C项不符合题意;
D:促进统一趋势与金朝的历史背景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的崛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辽与宋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宋与西夏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西夏与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可知有战有和,和为主流。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各政权追求政权稳定,C项符合题意;
A:战争获利 指的是在战争期间,通过出售武器、物资、服务或利用战争造成的市场动荡和短缺来获取非法或不道德利润的行为,题干内容未涉及,题干内容反映各政权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A项不符合题意;
B:休养生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题干未涉及休养生息,B项不符合题意;
D:守外虚内指把主力军队集中在外围用于扩张领土、抵御异族的侵扰,却使得帝国中央的防备出现空虚的现象,题干未涉及守内虚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图中②与南宋对峙,②是金政权。金是由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的,1127年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南宋与金长期对峙,C项符合题意;
A: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政权,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而南宋于1127年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B:党项族建立的是西夏政权,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金,B项不符合题意;
D:蒙古族建立的是元朝,元朝建立于1271年,是在南宋灭亡前夕,不是与南宋长期对峙的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此后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它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D项符合题意;
A:元朝才实行行省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与行省制度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与行省制度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辽朝虽然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但并没有开创行省制度,且是元朝之前的朝代,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行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和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
A:唐蕃会盟碑见证的是唐朝时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当时吐蕃是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并非唐朝直接管辖的领土,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成公主雕塑体现的是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当时吐蕃并非唐朝直接统治区域,B项不符合题意;
D:铜镀金释迦牟尼座像(唐)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的宗教文化艺术,和西藏是否是我国领土这一主题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朝设通判、转运使,元朝设路、府、州、县,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信息体现了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探索,反映的主题是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符合题意;
B:选官制度的变迁一般指察举制、科举制等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
C:监察体系的完善一般指的是御史大夫、刺史等机构,C项不符合题意;
D:边远地区的开发一般指边疆地区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1)
顺序:③①④②;名字:北京、西安。
特点:从封闭式的里坊逐渐发展为开放式的街道;工商业的功能越来越强;体现出皇权专制的思想;少数民族学习吸收汉文化;城市规划逐渐完善细致。
(2) 场合:祭祀、庆典、竞技(体育运动)、劳作(丰收)、休闲娱乐等。
原因:对外交通的畅通,使得踏歌可以在多地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日益频繁,丰富了踏歌的形式和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人民追求精神文化娱乐;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使得中华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大。
(3) 同:重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官员(文官)的培养和任用;异:宋代崇文抑武(派文官担任知州);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转运使削弱地方的财政)。
措施:设立专门的机构;颁布法令;鼓励互助耕种;牧场改农田;编纂农书。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 时代特征:隋朝修建的粮仓,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富足;反映了隋唐繁荣的社会风貌;唐朝的《客使图》,后面三位均为外来使节,左边是接待他们的唐朝官员;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貌;元代的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出元代交通网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时,铜牌上有多民族语言,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妙应寺为元代在北京修建的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知识点】遣唐使;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南城是汉人和工商区”可知,①是辽的都城上京;根据材料一“引高梁河入积水潭,与通惠河一起构成城内的漕运水系”可知,②是元朝的都城大都;根据材料一“兴建的大明宫”可知,③是唐朝都城长安;根据材料一“北宋都城汴梁有了重要变化”可知,④是北宋都城汴梁,因此根据时间顺序为③①④②,②是元朝的都城大都,即北京,③是唐朝都城长安,即西安。根据材料一“皇城在内城北部,外城南部为坊市所在”“主干大街之间为开放式的街巷”可知,从封闭式的里坊逐渐发展为开放式的街道;根据材料一“东西两市逐渐出现一些店铺,甚至出现夜市,冲破坊墙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森严壁垒的坊墙不见了,在开放式的街道上沿街设店,呈现出新兴商业性城市的面貌”可知,工商业的功能越来越强;根据材料一“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城内各类建筑的占地面积有严格区别,属于皇室的社稷坛、太庙等均南北250步,东西200步”体现出皇权专制的思想;根据材料一“中京的布局反映这时城市设计开始模仿中原地区”可知,少数民族学习吸收汉文化;城市规划逐渐完善细致。
(2)根据材料二“百官主典已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祭祀时踏歌;根据材料二“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便群集跳‘戴别克’”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庆典时踏歌;根据材料二“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舞蹈图”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少数民族的竞技(体育运动)时踏歌;根据材料二“其国每岁蒲桃熟时,弹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为乐焉”可知,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劳作(丰收)、休闲娱乐时踏歌。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社会生活丰富的原因角度作答,涉及对外交通、民族交流、生产发展等因素,如:对外交通的畅通,使得踏歌可以在多地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日益频繁,丰富了踏歌的形式和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人民追求精神文化娱乐;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使得中华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大。
(3)根据材料三“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可知,唐、宋时期都重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官员(文官)的培养和任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崇文抑武(派文官担任知州),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转运使削弱地方的财政)。根据材料三“元七年颁布立社法令”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颁布法令;根据材料三“年老之人教劝本社之人勤于农桑,互助耕种”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鼓励互助耕种;根据材料三“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牧场改农田;根据材料三“至元十年以后,各种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可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是编纂农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行汉法”,采用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农耕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其中任意一幅图进行分析,如:含嘉仓(遗址)反映隋朝的经济,壁画《客使图》反映唐朝的对外交流,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元朝发达的交通,妙应寺反映元朝的民族交融。因此,隋朝修建的粮仓,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富足,反映了隋唐繁荣的社会风貌。唐朝的《客使图》,后面三位均为外来使节,左边是接待他们的唐朝官员,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貌。元代的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出元代交通网的建设,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时,铜牌上有多民族语言,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妙应寺为元代在北京修建的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故答案为:
(1)顺序:③①④②。名字:北京、西安。特点:从封闭式的里坊逐渐发展为开放式的街道;工商业的功能越来越强;体现出皇权专制的思想;少数民族学习吸收汉文化;城市规划逐渐完善细致。
(2)场合:祭祀、庆典、竞技(体育运动)劳作(丰收)休闲娱乐等。原因:对外交通的畅通,使得踏歌可以在多地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日益频繁,丰富了踏歌的形式和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人民追求精神文化娱乐;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使得中华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大。
(3)同:重视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官员(文官)的培养和任用;异:宋代崇文抑武(派文官担任知州);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转运使削弱地方的财政)。措施:设立专门的机构;颁布法令;鼓励互助耕种;牧场改农田;编纂农书。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时代特征:隋朝修建的粮仓,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所发展,粮食富足;反映了隋唐繁荣的社会风貌;唐朝的《客使图》,后面三位均为外来使节,左边是接待他们的唐朝官员;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风貌;元代的驿站夜巡铜牌,反映出元代交通网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时,铜牌上有多民族语言,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妙应寺为元代在北京修建的佛塔,是藏传佛教寺院;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四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隋唐至元都城规划的特点、唐以来世界各地踏歌活动兴盛繁荣的原因、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答案】(1)②⑤,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突出改革)
③⑥,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
⑦⑧,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精神要有代表性,如果是笼统的谈,要酌情扣分。
结合史实,阐述其精神内涵。没有史实或者史实与所概括的精神不符,要酌情扣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抄导语不得分,不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概括的主题不得分。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选择两个人物,结合所学进行说明,【示例1】选择②⑤,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政治家,且都进行了改革,因此可强调其精神为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示例2】选择③⑥,僧一行和孙思邈都是科学家,僧一行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因此他们的精神为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示例3】选择⑦⑧,雨中耕作和曲辕犁体现了农业的发展,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因此其体现的精神为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材料强调人民群众的贡献,包括科学家、改革家、农民等,所以拟定主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故答案为:
(1)②⑤: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突出改革);③⑥: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⑦⑧: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2)共同主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点评】本题以一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玄奘、范仲淹、僧一行、鉴真、王安石、孙思邈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选择两个人物进行说明,如选择②⑤,结合所学可知,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政治家,且都进行了改革,因此可强调其精神为锐意改革、忧国忧民、忠诚勇敢。
也可以选择③⑥,结合所学可知,僧一行和孙思邈都是科学家,僧一行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因此他们的精神为勤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突出科学求索)。
也可以选择⑦⑧,雨中耕作和曲辕犁体现了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因此其体现的精神为辛勤劳动、智慧创新、自强不息(突出劳动)。
(2)主题:开放性试题,材料强调人民群众的贡献,包括科学家、改革家、农民等,因此可得出主题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