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1.(2025·大方模拟)《商君书·靳令》载有“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得到官爵一定要靠努力劳动),则农不怠。”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耕作 D.确立县制2.(2025·大方模拟)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解儒家经典,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这一举措( )A.促进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巩固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2025·大方模拟)明代地理著作《星槎胜览》记载:“中国宝船所至,皆以瓷器、丝绸、铁器等物贸易。其国之人,亦以珍宝、香料、象牙等物相易。”材料反映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4.(2025·大方模拟)这场战争不仅是中英之间的冲突,也是东亚传统秩序与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碰撞,更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2025·大方模拟)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这属于洋务运动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6.(2025·大方模拟)九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下史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百团大战→淞沪会战→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B.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C.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D.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7.(2025·大方模拟)图为1950年12月出版的连环画《戳穿纸老虎》。该画旨在( )A.赞扬志愿军的乐观精神 B.坚定抗美援朝必胜信念C.论证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呼吁积极支援抗美援朝8.(2025·大方模拟)下图为历慎思同学制作的学习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主题:______ ①图片:《汪辜会谈》 ②公开信:《告台湾同胞书》 ③视频:《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④歌曲:《七子之歌——澳门》A.政权巩固 B.大国外交 C.民族团结 D.祖国统一9.(2025·大方模拟)法典以强制性规范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西亚各国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法典应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10.(2025·大方模拟)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迫切需要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一些城市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多种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大学。这反映了中世纪城市(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B.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C.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D.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11.(2025·大方模拟)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B.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C.1922年,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D.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12.(2025·大方模拟)1942—1943年,美国拍摄出《莫斯科使团》等电影,基本上都是颂扬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事迹;1950年,美国教育片《钟声》渲染“苏联侵略带来的危险”。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法西斯德国战败 B.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C.苏联模式的形成 D.美苏由合作转向对抗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2025·大方模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了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14.(2025·大方模拟)【文化领袖·思想解放】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5.(2025·大方模拟)【伟大转折·事业启航】1978年12月召开的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6.(2025·大方模拟)【帝国扩张·文明演进】公元前27年, 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他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17.(2025·大方模拟)【科学理论·思想指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18.(2025·大方模拟)史明辨同学以“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制作了如图的知识结构图以便于复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1)将下列符合知识结构图中①、②两处的历史事件放入合适位置。美国内战 罗斯福新政 甲午中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2)根据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致经过”,绘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时间轴。(3)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协助史明辨同学,从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角度,概述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发展并说明其时代特征。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11分,共21分。19.(2025·大方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目前,在全国发现1000多处宋代的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据《宋会要辑稿》载:“瓷器所出,逾于前代……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远至大食、天竺诸国。”《诸蕃志》亦记:“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贩瓷之利,倍于丝绸。”——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瓷器外销曾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至清代晚期,欧洲各国、日本、美国出产的瓷器反而大量销往中国,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瓷器的市场,一方面,工匠失业或转行,另一方面,由于利润下降,资本投入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萧条状态。——摘编自王光尧《对中国古代输出瓷器的一些认识》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瓷器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瓷器贸易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出现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的影响。20.(2025·大方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容闳建议下,1872年,清廷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清廷派出的留学生主要赴英、法等国学习。清廷一方面公费选派学生出国,另一方面鼓励自费留学。1903年10月,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通过考核后可给予一定出身,并授予一定官职,从而促发晚清出国留学高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清廷推动留学事业,但留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深切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刺激,最终走向清朝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据中国历史研究院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散居在国外的留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冲破种种阻力,纷纷回归到祖国,兴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上空前的归国热潮,不仅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而且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兴盛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归国留学生队伍中,留美学生不仅是主体力量,直接构成留学生归国潮流的主流,而且对留欧学生、留日学生的归国也有示范的作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持续和高涨。——摘编自吴汉全、王中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三 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0多万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有45.98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等(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写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写错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是公费选派和自费留学 晚清出国留学潮流为中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挽救了清朝的民族危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留学生归国高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综上所述,归纳留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商鞅变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中 “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农耕劳动 )” ,明确以粮食(农耕成果 )换官爵,激励百姓耕作,直接体现 “奖励耕作” 主张,C项正确;奖励军功强调以军事战功授予官爵,题干核心是 “民有余粮,以粟出官爵”“靠努力劳动(农耕 )” ,未涉及军功,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经济管理措施,规范计量标准,题干重点在 “以粟换官爵,激励农耕” ,未提及度量衡统一,排除B项;确立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改革,题干未涉及地方管理架构,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2.【答案】C【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设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这极大地巩固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符合题干举措的意义,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教育方面举措,未突出对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促进,排除A项;题干重点在于教育体系建设和儒学传播,并非强化政府垄断教育局面,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教育方面的举措以及对儒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官府垄断地方行政的控制,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答案】D【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宝船所至,皆以瓷器、丝绸、铁器等物贸易。其国之人,亦以珍宝、香料、象牙等物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是汉代事件,涉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主要贸易物品为丝绸、马匹等,没有“宝船”或航海元素,排除A项;玄奘西行是唐代佛教求法活动,玄奘主要前往印度取经,并非贸易航海,且无“宝船”记录,排除B项;鉴真东渡是唐代僧人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属宗教文化交流,无大规模贸易或“宝船”描述,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4.【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场战争不仅是中英之间的冲突,也是东亚传统秩序与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碰撞,更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也涉及中英冲突,但它是鸦片战争的延续,焦点在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而非描述中的“分水岭”开端事件,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之间的冲突,并非中英,其结果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但不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涉及多国联军,目标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属于后续事件,而非“分水岭”,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5.【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强调事件带来的结果或作用,题干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奠定近代化基础” 均为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符合 “影响” 的定义,D项正确;背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或环境,题干未涉及洋务运动为何兴起,排除A项;目的是事件发起者的主观意图,题干未提及 “自强”“求富” 等目标,排除B项;内容侧重事件具体做了什么(如创办企业等行为),而题干重点在阐述这些行为引发的后续效应,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洋务运动相关知识。6.【答案】B【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爆发的,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0年,百团大战爆发,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选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符合题意,B项正确;百团大战→淞沪会战→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时间排序错误,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时间排序错误,排除C项;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时间排序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等相关史实。7.【答案】B【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画中把美国绘成 “纸老虎” ,意在揭示美国外强中干本质,传递 “美国可被战胜” 信息,从而坚定民众抗美援朝必胜信念,B项正确;画面核心是 “戳穿纸老虎(美国 )”,未体现志愿军乐观精神(如展现志愿军笑容、乐观行动等,排除A项;论证必要性需强调美国威胁(如侵略朝鲜、危及中国安全 ),画面重点是 “戳穿” 美国纸老虎,而非阐述为何要抗美援朝,排除C项;呼吁支援通常会有 “捐款”“参军” 等行动号召,画面无此类内容,侧重揭露美国本质、坚定信心,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等相关史实。8.【答案】D【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澳门回归【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汪辜会谈》推动两岸交流;《告台湾同胞书》旨在促进台湾回归;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香港回归标志;《七子之歌 —— 澳门》呼应澳门回归。这些内容均围绕台湾、香港、澳门回归,聚焦祖国统一大业,D项正确;政权巩固通常涉及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维护新生政权稳定的举措 ,卡片中《汪辜会谈》《告台湾同胞书》等围绕台湾、港澳回归与统一,和政权巩固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大国外交聚焦国家间的外交谈判、国际条约签署等对外关系。但卡片里台湾、港澳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并非国与国的外交范畴,排除B项;民族团结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涉及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卡片内容围绕国家领土统一,和民族团结主题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9.【答案】A【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法典以强制性规范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知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与题干信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联系,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与题干信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联系,排除C项;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与题干信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通过法典特征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成就的时空定位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区分不同法典的制定者、历史背景及核心内容。解答此类题目需重点把握法典与文明形态的对应关系,培养历史解释中的时空观念。10.【答案】D【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兴起后,因人才需求创办世俗学校,进而发展出大学,清晰呈现 “城市促进学校教育从世俗学校到大学的发展” 过程,D项正确;题干虽提及城市兴起与商品经济有关(“城市生产、交换” ),但核心是 “城市兴起→需要人才→创办世俗学校→出现大学” ,重点在教育发展,并非直接强调顺应商品经济需求,排除A项;市民阶层壮大是城市发展结果,但题干围绕 “学校教育” (从世俗学校到大学)展开,未体现与市民阶层壮大的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中无 “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 相关内容,无法推导此结论,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大学的兴起,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11.【答案】D【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B项;1922年,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属于历史解释。12.【答案】D【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42—1943年……基本上都是颂扬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事迹;1950年,美国教育片《钟声》渲染‘苏联侵略带来的危险’”可知,材料反映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电影宣传苏联军民的正面形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则强调苏联带来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冷战开始,D项正确;法西斯德国于1945年投降,而1950年美国对苏态度转变时,二战已结束多年,德国战败并非直接推动1950年舆论转向的原因,排除A项;经济危机主要是指1929—1933年的大萧条,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与1950年美国强调苏联威胁不符,排除B项;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治体制,与苏美关系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13.【答案】都江堰【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答案为:都江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14.【答案】《青年杂志》【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故答案为:《青年杂志》。【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 。故答案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评】本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16.【答案】屋大维【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他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故答案为:屋大维。【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17.【答案】马克思主义【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故答案为:马克思主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的相关史实。18.【答案】(1)①罗斯福新政;②九一八事变。(2)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时间轴(3)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时代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下世界各国的选择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知识点】九一八事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解析】【分析】(1)填空:①:根据材料“度过经济大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恢复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所以①填罗斯福新政。②:根据材料“1931年日本发动”和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发动武装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所以②填九一八事变。(2)时间轴:根据材料中的战争经过和所学知识,应注意在时间轴中体现全面爆发、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日本投降等重要史实。时间轴示例如下:(3)发展: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措施,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美国通过改革缓解危机,德国、日本却走上扩张道路,爆发二战。所以答案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反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所以答案是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部分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反法西斯国家共同维护了世界和平。所以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下世界各国的选择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填空:①:根据材料“度过经济大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恢复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所以①填罗斯福新政。②:根据材料“1931年日本发动”和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发动武装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所以②填九一八事变。(2)时间轴:根据材料中的战争经过和所学知识,应注意在时间轴中体现全面爆发、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日本投降等重要史实。时间轴示例如下:(3)发展: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措施,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美国通过改革缓解危机,德国、日本却走上扩张道路,爆发二战。所以答案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反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所以答案是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部分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反法西斯国家共同维护了世界和平。所以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下世界各国的选择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19.【答案】(1)表现:瓷器种类丰富,名窑遍布;瓷器贸易繁荣,远销海外;瓷器贸易利润丰厚,瓷器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原因:瓷器制作水平高;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2)新变化:对外贸易对象由南洋商人变为欧洲人;对外贸易方式由物物交换变为以手工业制品换取白银;白银开始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且大量白银流入中国。(3)影响:使财政收入大幅降低;使大量瓷器工匠失业或转行;加剧了制瓷业的衰落。【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在全国发现1000多处宋代的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可得出,宋代瓷器种类丰富,名窑遍布;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远至大食、天竺诸国”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繁荣,远销海外;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贩瓷之利,倍于丝绸”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利润丰厚,瓷器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水平高,深受外国人喜爱,因此瓷器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外交通发达,且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大量瓷器运输往海外,因此瓷器贸易兴盛。(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商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对象由南洋商人变为欧洲人;对外贸易方式由物物交换变为以手工业制品换取白银;根据材料二“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可得出,这一时期白银开始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且大量白银流入中国。(3)影响:根据材料三“瓷器外销曾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瓷器的市场,一方面,工匠失业或转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萧条状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使财政收入大幅降低;使大量瓷器工匠失业或转行;加剧了制瓷业的衰落。【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瓷器发展的表现以及瓷器贸易兴盛的原因、明朝时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出现的新变化、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的影响。(1)表现:根据材料一“在全国发现1000多处宋代的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可得出,宋代瓷器种类丰富,名窑遍布;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远至大食、天竺诸国”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繁荣,远销海外;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贩瓷之利,倍于丝绸”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利润丰厚,瓷器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水平高,深受外国人喜爱,因此瓷器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外交通发达,且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大量瓷器运输往海外,因此瓷器贸易兴盛。(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商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对象由南洋商人变为欧洲人;对外贸易方式由物物交换变为以手工业制品换取白银;根据材料二“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可得出,这一时期白银开始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且大量白银流入中国。(3)影响:根据材料三“瓷器外销曾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瓷器的市场,一方面,工匠失业或转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萧条状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使财政收入大幅降低;使大量瓷器工匠失业或转行;加剧了制瓷业的衰落。20.【答案】(1)正确;错误(2)原因: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留美学生的带动。主要贡献: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如钱学森、邓稼先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范围扩大;来中国留学的人数增加。时代使命: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转型;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等。【知识点】洋务运动;“两弹一星”;开国大典;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1872年,清廷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清廷派出的留学生主要赴英、法等国学习。清廷一方面公费选派学生出国,另一方面鼓励自费留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是公费选派和自费留学”是正确的。由“清廷推动留学事业,但留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深切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刺激,最终走向清朝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可知“晚清出国留学潮流为中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挽救了清朝的民族危亡”,是错误的。(2)原因: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散居在国外的留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冲破种种阻力,纷纷回归到祖国,兴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上空前的归国热潮,不仅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而且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兴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知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由“在归国留学生队伍中,留美学生不仅是主体力量,直接构成留学生归国潮流的主流,而且对留欧学生、留日学生的归国也有示范的作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持续和高涨”,可知留美学生的带动。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留学生归国高潮的原因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留美学生的带动。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 包括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其中,钱学森和邓稼先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是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如钱学森、邓稼先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趋势:根据材料三“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0多万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有45.98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可知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范围扩大;来中国留学的人数增加。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多重时代使命,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留学生更需保持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态度吸收先进文化精华,同时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同化风险,真正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栋梁。因此留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转型;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等。【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判断:根据材料一“1872年,清廷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清廷派出的留学生主要赴英、法等国学习。清廷一方面公费选派学生出国,另一方面鼓励自费留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是公费选派和自费留学”是正确的。由“清廷推动留学事业,但留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深切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刺激,最终走向清朝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可知“晚清出国留学潮流为中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挽救了清朝的民族危亡”,是错误的。(2)原因: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散居在国外的留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冲破种种阻力,纷纷回归到祖国,兴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上空前的归国热潮,不仅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而且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兴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知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由“在归国留学生队伍中,留美学生不仅是主体力量,直接构成留学生归国潮流的主流,而且对留欧学生、留日学生的归国也有示范的作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持续和高涨”,可知留美学生的带动。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留学生归国高潮的原因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留美学生的带动。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 包括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其中,钱学森和邓稼先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是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如钱学森、邓稼先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趋势:根据材料三“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0多万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有45.98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可知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范围扩大;来中国留学的人数增加。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多重时代使命,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留学生更需保持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态度吸收先进文化精华,同时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同化风险,真正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栋梁。因此留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转型;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等。1 / 1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1.(2025·大方模拟)《商君书·靳令》载有“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得到官爵一定要靠努力劳动),则农不怠。”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耕作 D.确立县制【答案】C【知识点】商鞅变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中 “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农耕劳动 )” ,明确以粮食(农耕成果 )换官爵,激励百姓耕作,直接体现 “奖励耕作” 主张,C项正确;奖励军功强调以军事战功授予官爵,题干核心是 “民有余粮,以粟出官爵”“靠努力劳动(农耕 )” ,未涉及军功,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经济管理措施,规范计量标准,题干重点在 “以粟换官爵,激励农耕” ,未提及度量衡统一,排除B项;确立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改革,题干未涉及地方管理架构,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2.(2025·大方模拟)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解儒家经典,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这一举措( )A.促进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巩固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设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这极大地巩固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符合题干举措的意义,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教育方面举措,未突出对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促进,排除A项;题干重点在于教育体系建设和儒学传播,并非强化政府垄断教育局面,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教育方面的举措以及对儒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官府垄断地方行政的控制,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2025·大方模拟)明代地理著作《星槎胜览》记载:“中国宝船所至,皆以瓷器、丝绸、铁器等物贸易。其国之人,亦以珍宝、香料、象牙等物相易。”材料反映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答案】D【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宝船所至,皆以瓷器、丝绸、铁器等物贸易。其国之人,亦以珍宝、香料、象牙等物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是汉代事件,涉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主要贸易物品为丝绸、马匹等,没有“宝船”或航海元素,排除A项;玄奘西行是唐代佛教求法活动,玄奘主要前往印度取经,并非贸易航海,且无“宝船”记录,排除B项;鉴真东渡是唐代僧人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属宗教文化交流,无大规模贸易或“宝船”描述,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4.(2025·大方模拟)这场战争不仅是中英之间的冲突,也是东亚传统秩序与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碰撞,更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场战争不仅是中英之间的冲突,也是东亚传统秩序与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碰撞,更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也涉及中英冲突,但它是鸦片战争的延续,焦点在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而非描述中的“分水岭”开端事件,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之间的冲突,并非中英,其结果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但不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涉及多国联军,目标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属于后续事件,而非“分水岭”,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5.(2025·大方模拟)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这属于洋务运动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强调事件带来的结果或作用,题干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奠定近代化基础” 均为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符合 “影响” 的定义,D项正确;背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或环境,题干未涉及洋务运动为何兴起,排除A项;目的是事件发起者的主观意图,题干未提及 “自强”“求富” 等目标,排除B项;内容侧重事件具体做了什么(如创办企业等行为),而题干重点在阐述这些行为引发的后续效应,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洋务运动相关知识。6.(2025·大方模拟)九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下史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百团大战→淞沪会战→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B.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C.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D.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答案】B【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爆发的,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0年,百团大战爆发,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选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符合题意,B项正确;百团大战→淞沪会战→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时间排序错误,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时间排序错误,排除C项;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时间排序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等相关史实。7.(2025·大方模拟)图为1950年12月出版的连环画《戳穿纸老虎》。该画旨在( )A.赞扬志愿军的乐观精神 B.坚定抗美援朝必胜信念C.论证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呼吁积极支援抗美援朝【答案】B【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画中把美国绘成 “纸老虎” ,意在揭示美国外强中干本质,传递 “美国可被战胜” 信息,从而坚定民众抗美援朝必胜信念,B项正确;画面核心是 “戳穿纸老虎(美国 )”,未体现志愿军乐观精神(如展现志愿军笑容、乐观行动等,排除A项;论证必要性需强调美国威胁(如侵略朝鲜、危及中国安全 ),画面重点是 “戳穿” 美国纸老虎,而非阐述为何要抗美援朝,排除C项;呼吁支援通常会有 “捐款”“参军” 等行动号召,画面无此类内容,侧重揭露美国本质、坚定信心,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等相关史实。8.(2025·大方模拟)下图为历慎思同学制作的学习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主题:______ ①图片:《汪辜会谈》 ②公开信:《告台湾同胞书》 ③视频:《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④歌曲:《七子之歌——澳门》A.政权巩固 B.大国外交 C.民族团结 D.祖国统一【答案】D【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澳门回归【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汪辜会谈》推动两岸交流;《告台湾同胞书》旨在促进台湾回归;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香港回归标志;《七子之歌 —— 澳门》呼应澳门回归。这些内容均围绕台湾、香港、澳门回归,聚焦祖国统一大业,D项正确;政权巩固通常涉及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维护新生政权稳定的举措 ,卡片中《汪辜会谈》《告台湾同胞书》等围绕台湾、港澳回归与统一,和政权巩固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大国外交聚焦国家间的外交谈判、国际条约签署等对外关系。但卡片里台湾、港澳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并非国与国的外交范畴,排除B项;民族团结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涉及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卡片内容围绕国家领土统一,和民族团结主题不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9.(2025·大方模拟)法典以强制性规范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西亚各国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法典应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答案】A【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法典以强制性规范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知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与题干信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联系,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与题干信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联系,排除C项;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与题干信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通过法典特征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成就的时空定位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区分不同法典的制定者、历史背景及核心内容。解答此类题目需重点把握法典与文明形态的对应关系,培养历史解释中的时空观念。10.(2025·大方模拟)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迫切需要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一些城市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多种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大学。这反映了中世纪城市(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B.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C.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D.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答案】D【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兴起后,因人才需求创办世俗学校,进而发展出大学,清晰呈现 “城市促进学校教育从世俗学校到大学的发展” 过程,D项正确;题干虽提及城市兴起与商品经济有关(“城市生产、交换” ),但核心是 “城市兴起→需要人才→创办世俗学校→出现大学” ,重点在教育发展,并非直接强调顺应商品经济需求,排除A项;市民阶层壮大是城市发展结果,但题干围绕 “学校教育” (从世俗学校到大学)展开,未体现与市民阶层壮大的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中无 “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 相关内容,无法推导此结论,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大学的兴起,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11.(2025·大方模拟)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B.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C.1922年,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D.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答案】D【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B项;1922年,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属于历史解释。12.(2025·大方模拟)1942—1943年,美国拍摄出《莫斯科使团》等电影,基本上都是颂扬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事迹;1950年,美国教育片《钟声》渲染“苏联侵略带来的危险”。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法西斯德国战败 B.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C.苏联模式的形成 D.美苏由合作转向对抗【答案】D【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42—1943年……基本上都是颂扬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事迹;1950年,美国教育片《钟声》渲染‘苏联侵略带来的危险’”可知,材料反映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电影宣传苏联军民的正面形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则强调苏联带来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冷战开始,D项正确;法西斯德国于1945年投降,而1950年美国对苏态度转变时,二战已结束多年,德国战败并非直接推动1950年舆论转向的原因,排除A项;经济危机主要是指1929—1933年的大萧条,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与1950年美国强调苏联威胁不符,排除B项;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治体制,与苏美关系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2025·大方模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了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答案】都江堰【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答案为:都江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14.(2025·大方模拟)【文化领袖·思想解放】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答案】《青年杂志》【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故答案为:《青年杂志》。【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5·大方模拟)【伟大转折·事业启航】1978年12月召开的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 。故答案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评】本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16.(2025·大方模拟)【帝国扩张·文明演进】公元前27年, 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他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答案】屋大维【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他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故答案为:屋大维。【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17.(2025·大方模拟)【科学理论·思想指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答案】马克思主义【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故答案为:马克思主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的相关史实。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18.(2025·大方模拟)史明辨同学以“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制作了如图的知识结构图以便于复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1)将下列符合知识结构图中①、②两处的历史事件放入合适位置。美国内战 罗斯福新政 甲午中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2)根据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致经过”,绘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时间轴。(3)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协助史明辨同学,从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角度,概述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发展并说明其时代特征。【答案】(1)①罗斯福新政;②九一八事变。(2)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时间轴(3)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时代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下世界各国的选择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知识点】九一八事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解析】【分析】(1)填空:①:根据材料“度过经济大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恢复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所以①填罗斯福新政。②:根据材料“1931年日本发动”和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发动武装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所以②填九一八事变。(2)时间轴:根据材料中的战争经过和所学知识,应注意在时间轴中体现全面爆发、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日本投降等重要史实。时间轴示例如下:(3)发展: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措施,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美国通过改革缓解危机,德国、日本却走上扩张道路,爆发二战。所以答案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反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所以答案是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部分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反法西斯国家共同维护了世界和平。所以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下世界各国的选择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填空:①:根据材料“度过经济大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恢复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所以①填罗斯福新政。②:根据材料“1931年日本发动”和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发动武装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所以②填九一八事变。(2)时间轴:根据材料中的战争经过和所学知识,应注意在时间轴中体现全面爆发、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日本投降等重要史实。时间轴示例如下:(3)发展: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措施,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美国通过改革缓解危机,德国、日本却走上扩张道路,爆发二战。所以答案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反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所以答案是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部分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反法西斯国家共同维护了世界和平。所以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下世界各国的选择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11分,共21分。19.(2025·大方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目前,在全国发现1000多处宋代的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据《宋会要辑稿》载:“瓷器所出,逾于前代……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远至大食、天竺诸国。”《诸蕃志》亦记:“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贩瓷之利,倍于丝绸。”——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瓷器外销曾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至清代晚期,欧洲各国、日本、美国出产的瓷器反而大量销往中国,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瓷器的市场,一方面,工匠失业或转行,另一方面,由于利润下降,资本投入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萧条状态。——摘编自王光尧《对中国古代输出瓷器的一些认识》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瓷器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瓷器贸易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出现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的影响。【答案】(1)表现:瓷器种类丰富,名窑遍布;瓷器贸易繁荣,远销海外;瓷器贸易利润丰厚,瓷器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原因:瓷器制作水平高;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2)新变化:对外贸易对象由南洋商人变为欧洲人;对外贸易方式由物物交换变为以手工业制品换取白银;白银开始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且大量白银流入中国。(3)影响:使财政收入大幅降低;使大量瓷器工匠失业或转行;加剧了制瓷业的衰落。【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在全国发现1000多处宋代的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可得出,宋代瓷器种类丰富,名窑遍布;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远至大食、天竺诸国”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繁荣,远销海外;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贩瓷之利,倍于丝绸”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利润丰厚,瓷器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水平高,深受外国人喜爱,因此瓷器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外交通发达,且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大量瓷器运输往海外,因此瓷器贸易兴盛。(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商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对象由南洋商人变为欧洲人;对外贸易方式由物物交换变为以手工业制品换取白银;根据材料二“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可得出,这一时期白银开始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且大量白银流入中国。(3)影响:根据材料三“瓷器外销曾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瓷器的市场,一方面,工匠失业或转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萧条状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使财政收入大幅降低;使大量瓷器工匠失业或转行;加剧了制瓷业的衰落。【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瓷器发展的表现以及瓷器贸易兴盛的原因、明朝时期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出现的新变化、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的影响。(1)表现:根据材料一“在全国发现1000多处宋代的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可得出,宋代瓷器种类丰富,名窑遍布;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远至大食、天竺诸国”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繁荣,远销海外;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贩瓷之利,倍于丝绸”可得出,宋代瓷器贸易利润丰厚,瓷器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为海外诸国所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水平高,深受外国人喜爱,因此瓷器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一“商贾转贩,舶交海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外交通发达,且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大量瓷器运输往海外,因此瓷器贸易兴盛。(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商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对象由南洋商人变为欧洲人;对外贸易方式由物物交换变为以手工业制品换取白银;根据材料二“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可得出,这一时期白银开始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且大量白银流入中国。(3)影响:根据材料三“瓷器外销曾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本土瓷器的市场,一方面,工匠失业或转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萧条状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以来中国瓷器贸易衰落使财政收入大幅降低;使大量瓷器工匠失业或转行;加剧了制瓷业的衰落。20.(2025·大方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容闳建议下,1872年,清廷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清廷派出的留学生主要赴英、法等国学习。清廷一方面公费选派学生出国,另一方面鼓励自费留学。1903年10月,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通过考核后可给予一定出身,并授予一定官职,从而促发晚清出国留学高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清廷推动留学事业,但留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深切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刺激,最终走向清朝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据中国历史研究院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散居在国外的留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冲破种种阻力,纷纷回归到祖国,兴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上空前的归国热潮,不仅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而且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兴盛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归国留学生队伍中,留美学生不仅是主体力量,直接构成留学生归国潮流的主流,而且对留欧学生、留日学生的归国也有示范的作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持续和高涨。——摘编自吴汉全、王中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三 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0多万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有45.98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等(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写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写错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是公费选派和自费留学 晚清出国留学潮流为中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挽救了清朝的民族危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留学生归国高潮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综上所述,归纳留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答案】(1)正确;错误(2)原因: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留美学生的带动。主要贡献: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如钱学森、邓稼先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范围扩大;来中国留学的人数增加。时代使命: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转型;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等。【知识点】洋务运动;“两弹一星”;开国大典;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1872年,清廷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清廷派出的留学生主要赴英、法等国学习。清廷一方面公费选派学生出国,另一方面鼓励自费留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是公费选派和自费留学”是正确的。由“清廷推动留学事业,但留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深切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刺激,最终走向清朝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可知“晚清出国留学潮流为中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挽救了清朝的民族危亡”,是错误的。(2)原因: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散居在国外的留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冲破种种阻力,纷纷回归到祖国,兴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上空前的归国热潮,不仅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而且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兴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知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由“在归国留学生队伍中,留美学生不仅是主体力量,直接构成留学生归国潮流的主流,而且对留欧学生、留日学生的归国也有示范的作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持续和高涨”,可知留美学生的带动。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留学生归国高潮的原因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留美学生的带动。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 包括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其中,钱学森和邓稼先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是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如钱学森、邓稼先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趋势:根据材料三“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0多万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有45.98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可知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范围扩大;来中国留学的人数增加。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多重时代使命,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留学生更需保持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态度吸收先进文化精华,同时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同化风险,真正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栋梁。因此留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转型;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等。【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判断:根据材料一“1872年,清廷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时期,清廷派出的留学生主要赴英、法等国学习。清廷一方面公费选派学生出国,另一方面鼓励自费留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主要是公费选派和自费留学”是正确的。由“清廷推动留学事业,但留学生接受新式教育后,深切感受到民族危亡的刺激,最终走向清朝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可知“晚清出国留学潮流为中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挽救了清朝的民族危亡”,是错误的。(2)原因: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散居在国外的留学生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冲破种种阻力,纷纷回归到祖国,兴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上空前的归国热潮,不仅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而且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兴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知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由“在归国留学生队伍中,留美学生不仅是主体力量,直接构成留学生归国潮流的主流,而且对留欧学生、留日学生的归国也有示范的作用,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持续和高涨”,可知留美学生的带动。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留学生归国高潮的原因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学生自身意愿强烈,克服了种种困难;留美学生的带动。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 包括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其中,钱学森和邓稼先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贡献是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如钱学森、邓稼先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趋势:根据材料三“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20多万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有45.98万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可知中外留学交流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范围扩大;来中国留学的人数增加。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多重时代使命,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留学生更需保持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态度吸收先进文化精华,同时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同化风险,真正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栋梁。因此留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转型;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等。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学生版).docx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