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答案
ABDCA ACCDB DCCBD B
17(1)影响:拓宽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推动了欧洲人到东方的寻金热;推动人文主义的
传播(或答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催生近代地理大发现。(6 分,答出 3 点即可)
(2)史料价值:《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人记叙东方的历史文献;虽然有不少夸大
之词和不实之处;但绝大多数的记载都可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为中西学者研究蒙元
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4 分)
18(1)特点:英国:自治模式依人口规模划分;吸纳具备专业能力的民众参与;兼顾直接
民主与公共事务治理。(4 分,任答 2 点)
法国:市镇议会、政府由选举产生;体现分权模式。(4 分,答 2 点)
历史意义:保障了公民政治权利,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度;因地制宜制定经济政策,合理组
织农业生产;维护地方治安稳定,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
发展奠定基础。(4 分,任答 2 点)
(2)调整:从无偿使用住房到恢复房租征收制;住房建设主体由国家单——渠道向多元化
转变;住房分配渠道趋向多元化。(4 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调动了社会各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市场
经济规律;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宿条件;促进了苏俄(联)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4 分,答出 2 点即可)
19(1)动因:国际社会呼吁与时代潮流;国家利益和战略的驱动;交通工具等飞速进步(科
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科学探索的推进及探险家精神驱动;国际法对南极
主权存在空白与争议。(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发展方向:规则导向与制度完善;和平利用与保护;科学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4 分)
20 示例 论题:“墙”在历史中体现了隔离与联结的复杂关系。
论证:以哈德良长城为例,它是罗马帝国为防御不列颠北部部落而建,在当时起到了空
间分割和防御的作用,体现了明显的隔离功能,将罗马帝国与北部部落分隔开来。但从长远
看,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罗马的建筑技术、生活方式等在长城沿线传播,使
不同地区有了文化上的联结。巴黎公社社员墙是对巴黎公社运动中牺牲社员的纪念,它在精
神层面将巴黎公社社员及其支持者紧密联结在一起,传递着革命精神。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
看,它也象征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隔离,是不同阶级之间矛盾的体现。柏林墙在
冷战时期将德国一分为二,造成了东德和西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隔离。然而,随
着柏林墙的倒塌,东西德实现统一,曾经被隔离的人们重新联结,促进了德国的发展。加来
丛林墙是法国为阻截难民偷渡英国而建,这面墙反映了欧洲在难民问题上的分歧和隔离。但
同时,围绕这面墙引发的人道主义争议,也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难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国际社会在难民救助等方面的联结与合作。
结论:历史中的“墙”往往既具有隔离的功能,又在某些方面促进了联结,这种隔离与
联结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成都外国语学校 2024-2025 学年度下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 2B 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6 小题,满分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Yavanas 先是指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者,后来指移居于中亚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再后来指公元前 2 世
纪定居于印度的希腊人,特别是指从巴克特里亚王国进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谓“印度—希腊人”。由此可知
( )
A. 文明交流程度不断提高 B. 印度民族文化得到重塑
C. 希腊城邦殖民范围扩大 D. 区域文化中心渐趋东移
2.下表为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起源及发展的部分过程。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 )
起源 日耳曼部落成员以骑马作战为生,逐渐形成了以骑马武士为中心的社会组织
公元 800 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被教皇加冕为“伟大的罗马皇帝”,随行的 12 名勇士
开端
被封为“神的侍卫”,即圣骑士,这被视为骑士阶层的开端
11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骑士位于封建社会的上层,仅次于国王、贵族和教会。他们拥有一
繁荣
定的土地和财产,通常担任军事将领、行政官员和司法审判等职务
A. 增强了国王战胜贵族以及教会的力量 B. 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保证
C. 通过武力手段维护各类封建主的利益 D. 激化了封建领主和民众的矛盾
3.公元 12 世纪末,日本各地武士集团通过“御家人制度”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原本由中央贵族掌控的
土地赋税权、军事指挥权逐渐转移到幕府手中。同时,庄园制下的农民为寻求保护,纷纷依附于武士领主,
形成“领主—武士—农民”的新社会层级。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
A.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庄园经济走向解体
C. 幕府统治名存实亡 D. 封建秩序发生异动
4. 20 世纪 40 年代,考古学家德·法格在尼日利亚的诺克河谷发掘出陶器塑像、石斧和古代冶铁遗迹,
随后又发现了包含 13 座炼铁炉的村落遗址,经测定这些文物所处地层约在公元前 1000 纪中叶。这一考古
成果( )
A. 可用于研究铁器的传播路径 B. 证实了当地手工业世界领先
C. 可以佐证西非文明的原生性 D. 反映了西非早期国家的产生
5.17 世纪初,“黑人男孩”(“黑孩子”)是英国烟草店最早使用的招牌之一,意指黑人与烟草种植的联系。
18 世纪初,“黑孩子”的招牌被用于多家店铺。这个招牌一直被烟草商使用到 19 世纪。这可用于说明英国
( )
A. 种族主义意识凸显 B. 保留着黑人奴隶制
C. 殖民扩张色彩浓厚 D. 种植园经济占主导
6.德国思想家沃尔夫(1679—1754)认识到,任何一种对世界的解释性原则必定超出了对个别现象的简
高二历史 1 / 6
单记录。哲学知识就是要追求确定性,遵循理性方法获得的确定知识才有助于知识的进步和生活实践的成
功。这反映出沃尔夫( )
A. 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 B. 认同感性经验的积累
C. 注重科学实验的验证 D. 追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7.“英国狂热”是在 18 世纪法国出现的一个新词。该词指的是过分地赞赏或模仿一切来自英国,或者使
人联想起英国人的事物。1789 年国民议会首届宪法委员会里的多数派因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推崇,被同时
代人嘲讽为“英国迷”。法国当时的“崇英”现象主要是源于( )
A. 对英国语言文化的盲目推崇 B. 共和派逐渐在斗争占据优势
C. 分权与制衡理念的广泛传播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示范效应
8.有学者指出,在独立战争和制宪时期,美国出版了大量的政治著作,有着丰富的政治思想,但它们都
以小册子、政论文、文件等形式出现,绝少有鸿篇巨制和系统严谨的体系,如潘恩的《常识》、杰斐逊的
《独立宣言》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佳作都具有这一特征。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政治思想( )
A. 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 B. 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C. 具有明显的务实色彩 D.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转向
9.图 1 所示为 16—18 世纪上半叶世界部分城市工人以白银计价的平均日工资水平。这一状况( )
图 1
A. 缘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折射出工业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C.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D. 成为英国机器化大生产的诱因
10. 19 世纪 20 年代的墨西哥独立战争中,出现了“三保证军”。所谓“三保证”即保证任何种族的人都
能在政府中任职,保证所有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神职人员和贵族的权益。“三保证军”很快控制了
墨西哥局面,赢得了国家独立。这一做法反映了墨西哥独立战争( )
A. 广泛发动了人民群众 B. 具有保守性与妥协性
C.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D. 实现了政局长期稳定
11.图 2 为 1936 年 3 月 22 日《申报周刊》上刊登的漫画《两条被牺牲的牛》,图上一条牛的背上写着“华
北”,一条牛的背上写着“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下方绅士们身上则写着“日内瓦”,作者的创作意
图是( )
高二历史 2 / 6
图 2
A. 批评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 B. 讽刺列强纵容意大利的扩张
C. 表达对恢复世界和平的向往 D. 揭露国联纵容侵略牺牲弱国
12. 1920 年,苏维埃政府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
营股份公司。次年,政府下令允许私营企业雇工 20 名;随后又下令把 20 人以下的国有化小企业归还原主。
这些举措( )
A. 改变了苏俄的经济基础 B. 意在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D. 缓解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13. 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拉美地区加勒比海的蔗糖、巴西和哥伦比亚的咖啡、阿根廷的小麦和牛肉、
智利的硝石等产品的价格都大幅度下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 B. 美国大力推行金元外交
C. 拉美经济发展的畸形性 D. 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14. 1942 年 2 月,日军轰炸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军港,澳本土损失严重,澳媒痛批英国的军事
承诺。同年 3 月,澳总理与美国签署协议,澳军接受美军指挥并将达尔文军港供美军使用。澳大利亚这一
行为( )
A. 标志着美国殖民霸权的建立 B. 助推了原有国际格局的瓦解
C. 扭转了太平洋战争历史进程 D. 导致了英帝国殖民体系崩溃
15.据 1954 年美国中情局解密档案《文化宣传项目备忘录》记载:“通过资助好莱坞电影公司,将《日瓦
戈医生》等小说改编为电影时,增加‘自由个体抗争’的情节。1956—1959 年,此类影片在西欧放映时,
中情局安排影评人将其解读。”这反映了( )
A. 艺术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原则 B.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融
C. 多极化趋势冲击了冷战格局 D. 冷战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性
16. 1980—1999 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部分区域分布,单位:%,下表体现了( )
区域 1980—1984 1985—1989 1990—1994 1995—1999
发达国家和地区
加拿大 11.3 11.6 6.6 8.6
欧洲 69.7 48.0 46.4 46.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5.4 3.0 3.8 3.7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高二历史 3 / 6
拉美 -10.0 28.8 27.8 16.9
非洲 4.3 0.0 0.0 1.8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7.6 5.2 10.6 8.6
A. 欧洲在与美国的经济合作中处于劣势 B. 美国利用区位优势实施地缘经济战略
C. 第三世界对美国跨国企业的吸引力小 D.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分化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因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使马可·波罗也成为世界第一号游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
名达 100 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关于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有不少
不靠谱的记载,如元代北京城墙是被涂成白色的,他甚至说宫廷的窗户中使用了玻璃,更是有些匪夷所思。
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还“管理”了扬州 3 年,但在他的游记中,关于中国的地名多是突
厥语音译。另一方面,书中所记载的大量的蒙元时代的历史大都可以在历史文献中找到对应。如元代的政
治制度是行省制,驿站制和漕运制是元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这三种制度都做了
详细的介绍。它是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游记。马可·波罗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夜,意大
利所倡导的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人的发现,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
的追求……而《马可·波罗游记》满足了意大利人所有这些冲动。《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和接受……它
的影响史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摘编自张西平《〈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国文化的西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4 分)

18. 国家治理一直都是各国持久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英国的教区和社区沿袭了乡村自治传统,其最高权力机构为教区大会或村民大会。根据人口规模,
自治模式分为两类:人口低于 300 人的地区,行政权由教区大会直接行使;超过 300 人的地区则选举产生
教区议会,下设官员及各类行政事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以议员为主,但可吸纳具备专业能力的非议员民
众参与,以此提升管理的专业性与效率。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直接民主,又通过间接参与实现了公共事
务的广泛治理。法国地方自治体系与英国差异显著。其市镇议会由普选产生,议员人数依居民数量确定,
所有具备选举权的公民均可参选,但禁止家庭成员同时任职,且警察等公职人员不得兼任议员。市镇议会
选举产生市镇政府作为执行机构,后者规模精简,通常由镇长及若干助理组成。镇长虽由议会任命,却不
对议会负责,其职责涵盖公共事业管理、治安维护及农业生产组织,类似传统“村头”角色。这种分权模
式既体现现代民主原则,又保留了基层治理的务实性。
——摘编自赵玮铖《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西欧乡村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英国与法国乡村自治体系的主要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上述特点出发,
分析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西欧乡村自治的历史意义。(12 分)

高二历史 4 / 6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
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困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
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布住房法令,
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
租制;同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
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
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20 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意义。(8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1895 年 8 月,第六届国际地理大会发出呼吁:“无论以何种方式要最有效促进南极探索事业”。随后,
一大批欧洲国家相继派出探险队对南极大陆展开攻势。20 世纪初,南极大陆进入“英雄时代”,大量探险
英雄涌现。1908—1941 年,随着机械化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先后对南极大
陆的特定区域提出主权要求,面积约占南极大陆总面积的 83%。
1958 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函 11 国政府,邀请他们派代表到华盛顿共同商讨南极问题,经过
多轮的谈判,12 个国家签署了以“南极和平利用与开发”为宗旨的《南极条约》,条约宣布“南极只能用
于和平研究目的,冻结一切主权要求”。此后,又陆续签订《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和《南极海豹保
护公约》等公约及议定书,形成南极条约体系。该体系为成员国提供了能够公正的沟通平台以减小国家间
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提高南极活动的信息透明度。
——摘编自朱翠萍《南极治理:地缘政治博弈与国际制度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初南极进入“英雄时代”的动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说明南极体系的发展方向。(4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某位同学参加了以“欧洲历史中的墙”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了史料搜集工作,形成
如下表格:
建造事件时
名称 背景 特点与现状

全长约 117.5 公里的石砌城墙,配有堡垒与驻军。 罗马帝国为防御不列
哈德良长城 122—128 现为英格兰北部徒步路线,沿途可见罗马遗迹,
颠北部部落而建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内,墙面刻有“献给公 纪念巴黎公社运动中
巴黎公社社员墙 1871 社的烈士”铭文及牺牲者姓名。现存完整,每年 5
遭镇压的社员
月举办纪念活动
高二历史 5 / 6
由混凝土、铁丝网和了望塔组成的 155 公里隔离带。 冷战时期东德为封锁
柏林墙 1961—1989 倒塌后,东边画廊保留为涂鸦艺术墙,其他遗址
西德而建
作为冷战纪念地
法国为阻截难民通过 高 4 米、长 1 公里的混凝土墙,配带刺铁丝网及
加来丛林围墙 2016 至今 英吉利海峡偷渡英国 监控系统,英国参与资助建造。因人道主义争议
而建 成为移民困境的象征,时有难民尝试翻越
通过对比,有的同学从空间的分割里看到了“隔离”,有的同学看到了“联结”,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
复杂关系。请综合材料信息,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
有据,表达清晰)

高二历史 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