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作者简介
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鲁国人, 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 、 、 ,被尊称为 。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仲尼

政治家
圣人

思想家
教育家
作品简介
《论语》:一部 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 、 、 和 称为“四书”。
语录体
《中庸》
《论语》
《大学》
《孟子》
冉有、
公西华
侍 坐
(求)
在尊长近旁陪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自谦
称名
子路、
曾皙、
(由)
(点)
(赤)


(子路)
(子皙)
(子有)
(子华)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然 俟 撰
摄 毋 冉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r n
重点字词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以:因为
2.毋吾以也:毋以吾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不知吾也,宾语前置。
4.或:有人。
5.何以:以何,宾语前置,用什么。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状语后置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行为准则。”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行为准则。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坦诚,
却较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1.何如: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
2.为:动词,治理。
3.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要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要等待君子来推行。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语言描写
侧重富民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如:或者。
2.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3.焉:句末语气词。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语言描写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2.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乎三子者之撰异。和他们三个的讲述不一样。
3.乎:句末语气词,呢。
点,你怎么样?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舒缓,“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和他们三个的讲述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啊。
4.其:代词,他们的。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既:已经。
2.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乎沂浴,乎舞雩风。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上吹吹风。
3.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成年人五六个,少年六七个,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志:
性格: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侧重教化治国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1.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2.何:为什么。
3.为国以礼:状语后置,以礼为国。以礼治国。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以礼治国,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笑他。”
4.是故:因此。
5.之:代词,代子路。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一个小司仪,那么谁能做大司仪呢?”
整体感知
全文围绕谈“志”展开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孔子评“志”
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记叙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其言不礼
求则非邦也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没有正面评价,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觉得他可以胜任更重要的工作。
赞同他的观点
合作探究
1.曾皙的“志”具体是什么?
2.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
探究一:曾皙的“志”具体是什么?
1、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2、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
探究二: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中国历代散文选》
③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本文主旨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果
至于
或者
或者
1、如
文言字词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2、尔
你们
…的样子,相当于“然”。
…的样子,相当于“然”。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3、乎


和、跟

语气词 表反问“呢”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4、以
因为
因为
动词 做、用
介词 用
连词 表顺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