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导入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中国人的智慧,两千多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的学生的对话里。《论语》里有这样一篇与众不同的篇章,篇幅上来说是《论语》中最长的,并且结构完整,叙述生动。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约2600年前的一天,孔子的课堂上,围绕一个问题,师生之间的精彩互动。这与众不同的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让我们一起随着这篇文章穿越到孔老师的课堂,领略孔老师和弟子们的风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 ,字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官方简介:丘仲尼儒家仁《诗》、《书》、《礼》、《乐》、《易》、《春秋》作品简介《论语》: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在当代的价值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冉有、公西华侍 坐(求)在尊长近旁陪坐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自谦称名解题子路、曾皙、(由)(点)(赤)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写在黑板上。任务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曾皙( )、侍、侍奉、有恃无恐、以吾一日长( )乎尔、、毋( )庸置疑、千乘( )之国乘( )凉、摄( )乎大国之间、威慑、蹑( )手蹑脚、饥馑( )、比( )及、哂( )、俟( )、为( )国以礼、铿( )尔(铿锵)、端章甫( )、撰( )、莫( )春、风乎舞雩( )、喟然( )、吾与( )点也、冠( )者五六人 、愿为小相( )任务二、诵读课文,分清楚每段话分别是谁说的,并进行标注。默写下列词语含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 )坐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 )则曰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千乘(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端( )章甫( )饥馑( )比及( )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夫子哂( )之夫子喟( )然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冠( )者五六人随堂作业:1、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2、写出《论语》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第二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入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精彩的课堂实录,我们有幸聆听两千多年前,国宝级特级名师孔老师的一堂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老师的课堂,看他是如何组织教学的,他超前的教育智慧有哪些。任务一、分角色朗读,结合你平时上课的经验,找出孔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抱负、理想志任务二、分角色朗读,结合你平时上课的经验,找出孔老师这堂课的主要环节。完成以下填空。孔老师 志四弟子 志孔老师 志问述评任务三 请同学们为孔老师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设计评价打分,完成下列填空,并做到有理有据。孔老师 地问志。平易近人、温和、真诚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畅所欲言了)孔老师 地问志。循循善诱、创设情境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孔老师 地问志。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妨碍什么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任务四 请谈一谈孔老师的问志方式好在哪里。1、营造了一个非常轻松的氛围。2、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任务五 诵读孔子问志相关语句,读出孔子平易近人、温和的特点。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诵读文章的要领: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1、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唯利是图(成语)5、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寻找规律和方法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随堂检测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毋(wù)庸置疑 千乘(shèng)之国 摄(shè)取B、哂(xī)笑 以俟(yì)君子 莫(mò)春者,春服既成C、为(wèi)国以礼 冠(guān)者五六人 铿(kēng)锵 喟(wèi)然D、端章甫(fǔ)饥馑(jǐn) 吾与(yù)点也 参与(yù)与(yù)会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如”字与例句中的“如”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要求翻译每一句话,并且如果有特殊句式,要求写出特殊句式。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B、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D、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B、《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纂而成的。C、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同时他也相信“人性善”的思想。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随堂检测5、找出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不知始何名。3、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4、故不我若也5、理,非吾业也。6、此物故非西产。7、吾又何能为哉?8、杖至百。9、焚拜如前人10、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随堂检测6、下列句式与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既而得其尸于井。B、岁征民间。C、不知始何名。D、问者爇香于鼎。7、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吾知也。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故不我若也。B、吾又何能为哉?C、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第三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入上节课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孔老师所营造的轻松融洽的氛围以及他所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不,子路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四位弟子不同的人生志向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任务一、自读课文完成表格,讨论三人的志向的异同。人物 所治理的国家大小 所治理国家所面临的情况 治理时间 追求(效果) 性格 描写方法子路(由)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草率、自信、急躁 神态、语言冉有(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无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谦虚退让 语言公西华(赤) 无 无 无 端章甫,愿为小相 娴于辞令,更加委婉谦虚 语言异侧重不同同都在表达个人的才干、追求和理想、都是参与政治任务二 完成表格,讨论曾皙的志向“异”在哪里。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人物 所治理的国家大小 所治理国家所面临的情况 治理时间 达到的效果 性格 描写方法曾皙(点) 无 无 无 无 高雅、洒脱 动作、语言曾皙志向之异他没有陈述如何治国的过程,没有强调自己的才能是否展现。描述的场面是众人之欢乐,是一幅和谐、安适、祥和的幸福画面,是百姓安居乐业太平社会的缩影。曾晳之志“异”在不以个人能力是否展现为标准,不以如冉有、公西华大小之国、任何职务为追求,“异”在以最终能实现儒家以礼治国、仁政爱民、天下有道的目标。本质上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同社会,是孔子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任务三 看以下文字思考孔子为什么会“与点”。因此,孔子的志向绝非停留在追求个人才能展现、个人事业成功的层面,应该是追求《礼记·礼运·大同》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孔子教导学生、奔走于诸侯国之间 追求的绝不是个人能力的展现,而是推行儒家治国之道,终使天下太平,远非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言的个人能力和个人成就。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任务四 诵读四弟子述志部分,读出四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鲁莽、轻率、自信谦虚退让娴于辞令、谦虚委婉高雅、洒脱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词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shèng量词,用以计算车子,相当于“辆”) 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 比及三年(bǐ 比较) 论语(lún)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才能) 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官名,作赞礼司仪之事) 饥馑(jǐn) 哂之(shěn讥笑) 章甫(fǔ) 冠者(ɡuàn)D.夫子喟然叹曰(kuì叹息声)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等待) 舍瑟而作(sè)随堂检测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弱冠 夺冠 冠名权 勇冠三军B.宰相 扮相 相对论 相映成趣C.与共 与会 参与者 与人方便D.乘机 乘凉 乘务员 千乘之国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如”字与例句中的“如”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如或知尔 B.求,尔何如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方”字与例句中的“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有朋自远方来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尔”字与例句中的“尔”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鼓瑟希,铿尔。A、如或知尔 B、以吾一日长乎尔C、子路率尔而对曰 D、尔何如?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 B.舍瑟而作C.莫春者 D.早缫而绪7、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子路率尔而对曰A、舍瑟而作 B、顺风而呼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诸侯而何8、下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端章甫A、旦视而暮抚 B、华阴令欲媚上官C、成述其异 D、鼓瑟希9、下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可使足民A、名我固当 B、驼业种树C、昂其直 D、薄产累尽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异乎三子者之撰A、何伤乎B、尔何如C、以吾一日长乎尔D、毋吾以也本文语言虽凝练简短,却准确的的表现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业第四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位弟子的不同人生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从展现个人才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为政的不同方面,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国,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曾皙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抒写了一种投身于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流露出一种高雅、洒脱的性情,一种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听来好像并无远大的理想,但孔子却发出了“吾与点也”的赞同声。在众弟子的不解中,孔子对弟子的回答做了评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孔子是如何评价众弟子的志向的。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任务一、自读“孔子评志”片段,完成下列表格人物 孔子的评价标准 孔子的态度 评价的理由子路 为国以礼 哂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冉有 没有正面评论,但是可以看出对他谦虚的态度是满意的,对于以礼为国的评价标准,冉有避而不谈可见也是有批评的。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公西华 肯定了他谦虚的态度,也高度肯定了他的才华。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 与 孔子并没有直接说,你可以替他说出来吗?任务二、自读“孔子评志”片段,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的交谈中,也要引导学生立志。本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是师生之间一次极平常的交流,就在这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中,却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孔圣人的和蔼可亲,他的循循善诱,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理念和因人施教教育方法,以及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谐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此外,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曾皙的高雅不凡,为我们展现了孔门弟子的不同风采。小结(1)虽同为语录体的哲理散文,但与《论语》其他篇目相比,文学性较强,这主要体现在曾皙的语言中。写作特色(3)文章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问志-述志-评志)(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课外阅读《论语》这部书;3、描述一下你的志向,主要包括志向的内容,如何实现,以及最终实现之后的场景,不少于300字。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救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_________,__________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地表达自己治国能力不足而需君子协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表明自己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一种平和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他非常谦虚。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讲述自己的治国志向时,言明能让国家富足,人民温饱无忧,但是在其他方面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君子的大力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在处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会如何行动呢?“ _______,______ ”这两句充分展示了其志向理念。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可以达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其中孔子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解释了其“哂之”的原因。而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可以大用。(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用“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话,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景图。(4)孔子间接称赞了公西华但又言其过分谦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政治理想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所以当孔子刚开始询问他时,他回答“_________________”曾皙所述之志与孔子“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的愿望不谋而合,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