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多样的天气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多样的天气 教案

资源简介

12.《多样的天气》教案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①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教材简析】
《多样的天气》作为第三单元开篇,引导学生认识多样天气现象,为后续学习天气与生活的联系奠基。教材从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列举经历的天气现象,接着介绍常见天气,设置画图、观察记录活动,培养观察、表达和实践能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生活经验,但认识较零散、表面。他们好奇心强,喜欢直观形象事物,具有初步观察和表达能力,但概括总结、科学思维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引导构建系统科学认知。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晴、阴、雨、雪、风等是常见天气现象,了解其主要特点。认识到天气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天气现象,提升观察和比较能力。能在教师引导下,对天气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和归纳。
3.探究实践
能用简单绘画描绘天气现象,锻炼表达能力。学会观察一周天气并记录,培养长期观察和记录习惯。
4.责任态度
保持对天气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天气现象,了解其特点;学会用绘画和记录方式表达对天气的认识。
2.教学难点
区分相似天气现象,如小雨和中雨;培养长期观察和准确记录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彩笔、画纸)。
教师:教学课件、天气记录表格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PPT:1-4】 谈话:天气有时白雾蒙蒙,有时微风习习,小雨沙沙……这段文字描述了哪几种天气,这些天气分别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并小结:这里面描述了雾、风、雨三种天气,蒙蒙、习习、沙沙从视觉、触觉、听觉上分别描述了雾、风、雨的特点,白、微、小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天气的状态。 3.聚焦主题:还有哪些天气现象?不同的天气现象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多样的天气) 学生们认真回答问题。预设:雾;小雨等。 从学生熟悉的天气入手,激活已有认知,明确学习主题。
探究与发现 【PPT:5-18】 活动1: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 1.提问:说一说,你印象中的下雨天是什么样子的? 2.展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雨雾蒙蒙、地面积水等图片,介绍下雨相关特征。 3.追问:这四种现象哪些是天气现象,哪些不是天气现象? 4.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5.小组汇报,教师指导并总结: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雨雾蒙蒙是天气现象,而地面积水是天气现象造成的结果,不是天气现象,所以像下雨才是天气现象,同学们一定要区分。 6.展示小雨、中雨、大雨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的角度,分别对下雨这种天气进行观察和描述。 仿照:用眼睛看,小雨像丝线;中雨像断了线的珠子;大雨像天上在泼水……用耳朵听,……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7.点评并总结。 8.展示阴、晴、雨、雪、风图片,教师说:“阴、晴、雨、雪、风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9.教师引导各小组选择4种天气现象进行描述。 展示晴天,阴天,刮风,雪天的图片,并进行讲述。 【PPT:19-20】 活动2:画一幅表示天气现象的画 1.布置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天气画画:雷雨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晴天,太阳高照。要根据天气的主要特征来画一种。 2.巡视指导,提醒画出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问题。 仔细观察图片,积极回答。 小组讨论,并分享。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表达叙述。 学生汇报,进行描述。 动手绘画。 借助直观图片,让学生清晰认识常见天气现象,锻炼观察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对天气特征的理解,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培养观察、绘画能力,激发想象,深化理解与促进交流。
反思与评价 【PPT:21、22】 回顾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总结。 3.出示评价表,详细讲解评价标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回顾知识,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这不仅能巩固所学动物鼻子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反思自身学习过程、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也可据此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相长。
拓展与迁移 【ppt:23-24】 课后任务:发放天气记录表格,讲解记录方法和要求,鼓励坚持观察记录。 学生领取表格,记录课后任务。 培养学生长期观察习惯,为下节课探究天气与动植物关系做准备。
【板书】
12多样的天气
雨、阴、晴、雪、风、冰雹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