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案

资源简介

14.《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简析】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是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天气与生活”的第三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天气现象(如下雨、晴天、大雾、大风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对出行、活动、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并初步了解应对极端天气的基本方法。教材通过情境问题、探究实践、回顾反思等环节,结合图片和记录表,帮助学生在观察、讨论和实践中建立“天气影响生活,人类应对天气”的科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气候与季节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有一定感知,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擅长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等获取信息,具备简单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互动活动引导,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结合,理解天气对生活的多方面影响,并掌握基本的应对方法。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和分享。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认识常见天气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理解不同天气条件下,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活动和应对措施。
2.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不同天气(如下雨、晴天、大风、大雾)对生活的具体影响。
(2)针对“极端天气的应对方法”提出合理观点,尝试用简单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探究实践
(1)通过小组讨论、图片分析和记录表填写,探究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收集和整理信息。
(2)参与“应对极端天气”的模拟活动,尝试描述和分享应对方法,提升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责任态度
(1)养成关注天气变化的习惯,增强在极端天气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常见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掌握应对极端天气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
能综合分析不同天气的利弊。理解应对极端天气方法的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彩笔、画纸)。
教师:教学课件、常见天气影响记录表、极端天气应对办法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PPT:1-2】 展示雷电天气的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六月的天,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变化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出主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板书课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学生们认真回答问题。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已有生活经验,明确本课主题。
探究 · 实践 【PPT:3-16】 活动1: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提问:下雨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享交流:下雨的时候不能进行哪些户外活动?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总结。 4.带着学生到校园绿化区的一角,深呼吸感受小树周边空气 ,感受小树周边空气的味道,或用喷头在绿化区周围喷水后,再次感受小树周边的空气。 5.对比活动:让学生把头盔戴到头上,能否清晰地看到外面物体?在头盔透明罩喷洒水,再观察外面的物体呢? 6.对活动进行指导并总结。 7.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你还知道下雨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不利影响和有利的影响?并指导总结。 8.展示晴天、雾天、刮风天的图片,提问:“其他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 9.展示晴天晒粮食的农民、大雾延误的航班、微风风筝的孩子的图片,并进行讲解,强调“不能在高压线下放风筝”的安全知识。 10.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汇报和总结。 【PPT:17-22】 活动2:应对极端天气的办法 展示大风的视频,提问追问:人们如何应对大风天气? 播放视频讲解如何应对大风的策略。 3.提问:“人们如何应对雷电天气?” 4.展示雷电击中楼塔的图片,提问:面对雷电天气,我们怎么做?并指导并总结。 5.展示下雪后冰冻路面结冰等极端天气的图片,继续追问:“人们如何应对寒潮天气?” 6.讲解总结:路面结冰,给机动车轮加上防滑链。 7.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把极端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汇报和总结。 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炎热的夏天下雨后空气会很凉爽; 预设:下雨天不能踢足球。 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预设:降雨之后,空气变得清新。 预设:前者看得清;后者看不清。 学生积极回答。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预设:晴天适合晒粮食、大雾影响交通、微风适合放风筝。 学生填写记录。 学生积极回答。 观察并回答问题。 预设:切断电源,拔掉电器插头。 预设:我们要多层穿衣,及时增添衣物。 学生填写记录。 通过对比活动,让学生调动嗅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直观体验天气变化带来的环境差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细致的感知能力,使抽象的天气影响变得具象化。 拓展学生对不同天气的认知,结合安全常识培养责任意识,通过记录表规范信息收集方法。 播放恶劣天气影响视频并追问应对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自然灾害的正确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直观图片,加深学生对极端天气危害的认识,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应对方法,培养安全防护意识。
反思 · 评价 【PPT:23、24】 回顾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出示评价表,详细讲解评价标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回顾知识,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这不仅能巩固所学动物鼻子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反思自身学习过程、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也可据此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相长。
拓展与迁移 【ppt:25、26】 1.布置课后调查作业:暴风雨将要来临时,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2.预告下节课“参观校园气象站”,激发学生期待。 学生记录课后任务。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实践调查能力,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
14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一、常见天气的影响
雨天:出行不便
晴天:晒粮食
大雾:航班延误
微风:放风筝
二、极端天气应对办法
大风:远离广告牌
雷电:安装避雷针
冰冻:加防滑链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