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4.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文体知识
立论 定义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思路 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驳论 定义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思路 摆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近,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威胁与中国封建传统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搽( ) 诓骗( ) 慨叹( )  
虚妄( )  脊梁( ) 停滞( )
miǎo茫( ) cuī残( ) tǎng若( )
wū miè( ) 前pū后继( ) 不gōng自破( )
kǎi
wàng


zhì

诬蔑
chá
kuāng



2.解释下列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玄虚:
搽:
诓骗:
渺茫:
怀古伤今:
舍身求法: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
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本文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现实。
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标注鲁迅先生呈现观点的主要句子,并说说文中有哪两种不同的观点。
任务一:分析观点,认识文体
①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观点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观点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文中两种观点,作者赞成哪一种?反对哪一种?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任务一:分析观点,认识文体
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本文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批驳,即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其正确性、合理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
任务一:分析观点,认识文体
任务二:理清层次,梳理内容·
按照驳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3~5):通过驳论证的过程直接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总结: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
只希望着“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他信力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的脊梁
任务二:理清层次,梳理内容·
任务三:探究过程,总结方法
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
本文采用驳论证的直接批驳方式。
①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②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任务三:探究过程,总结方法
任务一:赏析语句,品析犀利语言
找出语言犀利,富有讽刺、战斗意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①第1段:“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总”可以理解成“一向,长期”,表现出国民党反动政府长期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表现出国民党当局仰人鼻息、乱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表现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②第8段:“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污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并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诬蔑”一词,感彩强烈,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论点的极端错误。
任务一:赏析语句,品析犀利语言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结合原文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原文语句 表达效果
仿拟 “他信力”“自欺力”
排比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反问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比喻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增强论证的气势,既有力驳斥了敌论点,更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伟大。
增强论证的气势,有力地驳斥了敌论点,强调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存在于中华大地。
形象生动地赞颂了中华儿女中为国为民的杰出人物,这正是中国人拥有自信力的有力证明。
任务一:赏析语句,品析犀利语言
任务二:理解含义,传承脊梁精神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不同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原文语句 内涵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了。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指所有中国人
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指所有中国人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并谈谈你对其的思考。
精神实质:“脊梁”本义指人的脊背、脊柱,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中国的脊梁”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女。其精神实质是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
思考:“中国的脊梁”精神,就是国家精神、国魂。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国魂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绝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而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在生活中闪耀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的脊梁”精神的造就者!
任务二:理解含义,传承脊梁精神
针对鲁迅列出的“中国的脊梁”的特征,你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埋头苦干的人——李时珍、黄大年、袁隆平等。
拼命硬干的人——岳飞、林则徐、王进喜等。
为民请命的人——范仲淹、海瑞等。
舍身求法的人——谭嗣同、李大钊等。
中国的脊梁
任务二:理解含义,传承脊梁精神
课堂总结
生于华夏,我无比光荣。因为这片山河,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希望的光辉,如同明天的旭日让人追随着、信仰着。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曾在黑暗与硝烟中度过数十个年头,那是一幕幕无法忘怀的沉痛记忆:先辈奋战驱赶外敌,用鲜血与白骨换取安宁,以生命保卫祖国的大好江山。希望大家把“中国的脊梁”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的脊梁”的精神传承视为使命!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