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怀疑与学问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但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他的一生都与“怀疑”相伴,并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大师。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史林杂识》《尚书通检》《中国当代史学》《顾颉刚读书笔记》《国史讲话》等。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顿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程颐( )  譬如( )   颛顼( )
腐草为yíng( )大rú( ) 虚wàng( )
懒duò( ) shú师( ) 停zhì( )








zhuān xū
2.解释下列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腐草为萤:
辨伪去妄:
流俗:
盲从:
墨守:
停滞: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腐草能化作萤火虫。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目地附和随从。
战国墨子善于守城,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任务一:品读标题,理解内涵
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既然标题不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任务二:阅读名言,把握观点
文章开头引用的两句话(即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意思?
“学者先要会疑”的意思是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学会怀疑。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是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却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样提出论点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有助于开门见山地点明中心论点;引用两位理学家的名言,还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说服力。
文中还引用了几处名言,圈画出来读一读,讨论:它们能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读书的态度,范围太窄了,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②“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说的是“怀疑”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任务二:阅读名言,把握观点
任务三:读关键句,理清思路
寻读关键句。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文中有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的,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而其中的“消极”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任务三:读关键句,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分论点二
学则须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一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
任务三:读关键句,理清思路
找出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引证法)。
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即“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点明中心论点。
②第5段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论点。
③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进一步论证了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举例论证(例证法)。
①第4段举了对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追问的例子,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
②第6段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时善疑多问的事例,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3)对比论证。
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证明“怀疑”对于学术的重要意义。
②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③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第6段两处正反对比说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试着从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和读过的课内外名著中,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论点补充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每种论据至少补充一个。
道理论据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事实论据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几乎同时落地的实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事实论据
②从古希腊时代到16世纪之前的1300多年间,“地心说”在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16世纪中叶,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通过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日心说”,并被后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虽然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但他的大胆质疑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事实论据
③20世纪50年代初期,二十多岁的陈景润在研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时,对其中的“他利问题”产生了怀疑。他大胆质疑,反复推论,在确信自己的见解有助于“他利问题”的进展后,写下论文寄给华罗庚,得到了华罗庚的肯定与赏识,最终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任务一:分析论证方法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任务二:品析语言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3)说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了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任务二:品析语言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修正”的前提。“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任务二:品析语言
(3)这句话是对前面论述的精当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是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它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任务二:品析语言
任务三:拓展迁移运用
培养怀疑精神。同学们,作者希望我们做学问要学会怀疑,那么他的文章有没有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地方呢?
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一句中的“都是”太绝对,比如说鲁班发明锯子就跟怀疑没关系。所以,可以把“都是”改为“大都”或“多是”。
质疑探索。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别”的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七年级学习《木兰诗》时,我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两句,颇有怀疑。一个女孩子和一群男人朝夕相处十余年,怎么会发现不了呢?男女有别,她的身材、生活习惯等应该很容易被发现呀!
任务三:拓展迁移运用
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对当时的情况做了一些了解与分析,个人觉得大概有这样一些原因:
第一,花木兰是北魏人,属于游牧民族,从小骑马射箭长大,所以体格应该很健壮。再加上古代战争往往条件十分艰苦,缺衣少食,高强度行军作战,这些都可能对花木兰的外形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至于被人一眼看穿。
任务三:拓展迁移运用
第二,从文中可以看出,花木兰是骑兵。在南北朝时期,骑兵是靠马而卧,这样有突发状况可以立即参战。他们整天都和自己的马匹待在一起,并不像步兵聚在一起休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
第三,诗中提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样的荣宠显然不是普通士兵能够得到的,说明花木兰在从军的过程中可能做了军官。军官自然就与士兵不同了,她会有自己的营帐,别人当然就更难发现她是女子这个事实了。
任务三:拓展迁移运用
课堂总结
《怀疑与学问》是作者一生的注脚,也是对后人的谆谆教导,如今也成为我们读书求知的指明灯,让我们感受他议论性文章别样风光的同时,也如他一样行走在怀疑的路上,不轻信,善思辨,更有智慧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