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三顾茅庐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三顾茅庐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能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个传奇人物,近似神一样的存在,他是中国智慧的化身,他就是——诸葛亮。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
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打听后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堂,躬耕田亩,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刘备一顾、二顾均未见到诸葛亮。本文讲述的是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拜谒( )  纶巾( )  末胄( )
愧赧( ) 倾颓( ) 存恤( )
殆尽( ) 疏懒( ) 鄙贱( )
如雷贯耳( ) 顿开茅塞( )
guān
zhòu
nǎn
tuí

dài
lǎn

guàn


2.解释下列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拜谒:
疏懒:
愧赧: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思贤如渴: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存恤:
纶巾:
拜访谒见。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因羞惭而脸红。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爱惜,体恤。
古代用青丝做成的头巾。
快速浏览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梳理本文的情节。
任务一:梳理文章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力排非议
三顾茅庐
终见孔明
隆中献策
真诚恳请
出山相助
孔明高卧
侍立敬候
本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是怎么设置“起伏”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
听说诸葛亮在家
翻身将起
②______
刘备请教③______
隆中对策,刘备请其出山
愿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
①______
又睡去
又去更衣
推说“年幼才疏”
不能奉命


昼寝
醒来
救国之道
小结
作者设计的刘备求贤之路悬念迭起,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突出了刘备求贤之诚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可读性。
任务一:梳理文章情节
描写角度 具体分析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任务二:品析人物形象
语言
侧面
一类是对张飞莽撞话语的批评之语,如“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另一类是谦称和对诸葛亮的敬称,如“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等。
与张飞对比鲜明。张飞“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三顾茅庐”;张飞“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等。以张飞的鲁莽暴躁,衬托刘备的礼贤下士。
任务二:品析人物形象
描写角度 具体分析
动作
①“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半里之外”刘备就下马步行,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之高。②“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刘备的动作轻而恭敬,让两个弟弟在门外等候,是怕人多嘈杂打扰诸葛亮休息,也怕张飞有鲁莽的行为和不敬的语言,坏了大事,而且亲自恭候更能让诸葛亮体会③“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面对诸葛亮的考验,刘备愈加诚心诚意、恭谨有礼。④“下拜”“顿首拜谢”,见到诸葛亮时刘备行下拜之礼,听完“隆中对”刘备“顿首拜谢”,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刘备竟泣得“衣襟尽湿”,这些不寻常的举动,表达出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恳。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哪些形势?
任务二:品析人物形象
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
任务二:品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任务二:品析人物形象
形象特点 示例 描写方法
刘备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胸怀天下、心忧黎民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②玄德拱立阶下。
①汝岂不闻……,汝何太无礼!②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③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①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②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任务二:品析人物形象
形象特点 示例 描写方法
诸葛亮
气质非凡
深谋远虑
心系苍生、淡泊名利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分析天下形势,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
①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备一再以“苍生”为请,他才出山。他享受躬耕生活,以及决定出山后对弟弟的叮嘱。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张飞、关羽的人物特点及作用。
任务二:品析人物形象
作用:张飞、关羽的形象与刘备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礼贤下士的品质、矢志不渝的抱负?也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张飞:粗犷、莽撞、讲义气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作用: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作者在塑造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时,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你分析一下,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各有怎样的作用?
任务三:分析刻画方法
侧面描写:
张飞的粗率、急躁(作用: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
关羽、张飞的质疑(作用: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诸葛均的“飘然自去”(作用: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
任务三:分析刻画方法
烘云托月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任务三:分析刻画方法
任务四: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呢?请列举出来。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
课堂总结
虽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请记住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人才者得制高点,得人才者得持续发展,得人才者得最终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