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艾青诗选》
如何读诗
1.了解作家、作品及现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能深情地朗诵诗歌。
2.能通过培养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味诗人深沉的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再到近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当你打开《艾青诗选》时,或许会心存疑虑:“我能读懂这些长长短短的诗句吗?”倘若你能静下心来,便会发现这个诗歌的王国是如此色彩斑斓。诗人以诗为画笔,为我们展现了动人的画卷,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真实的历史。我们一起读诗歌、读“艾青”,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所营造的斑斓世界里尽情翱翔。
活动一:知人论世,探访诗路历程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想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得去了解它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同学们,你们对艾青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哪些了解?
生平经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巴黎学习,接触到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回国,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艺术社”,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2年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三年后经保释出狱。
活动一:知人论世,探访诗路历程
1936年至1945年辗转各地,先后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重庆、延安等地从事文艺工作。
1949年10月起,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创作中断了20年。
1978年以后重返诗坛,出现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活动一:知人论世,探访诗路历程
时期 题材 代表作
1932年,艾青被捕入狱,失去了绘画的条件,开始写诗。 思考、回忆、控诉、抗议 《大堰河——我的保姆》《铁窗里》《窗》《小黑手》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诗人穿行于中国的原野、乡村、城镇,目睹祖国大地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太阳》《向太阳》《我爱这土地》《他死在第二次》《复活的土地》等
1946年至1957年,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歌颂新时代,具有象征与哲理意味 《人民的城》《礁石》《启明星》《下雪的早晨》
活动一:知人论世,探访诗路历程
时期 题材 代表作
1958年至1977年,诗人的创作基本中断。 — —
1978年,诗人归来。 富有时代感和冲击力,诗句更从容凝练,深沉而警策 《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盆景》《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听,有一个声音》《神秘果》《关于眼睛》等
活动一:知人论世,探访诗路历程
我们在课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艾青诗歌创作有两个高峰期,那么我们来初步了解两个高峰期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在各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艾青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是20世纪30年代。
写作背景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①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②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于外形;
③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
风格特征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③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作品概述
这期间艾青的作品按题材分类有:
题材 代表作
苦难的人民 《补衣妇》《乞丐》《船夫与船》《刈草的孩子》《秋天的早晨》
中国屈辱史和抗争史 《他起来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风陵渡》《北方》《车过武胜关》《斜坡》《怀临汾》《旷野》《荒凉》
抗争人物颂 《向太阳》《黄昏》《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了第二次》《无题》《火把》《我的父亲》《少年行》《时代》《黎明的通知》
寓意丰富的物 《手推车》《驴子》《冬日的林子》《冬天的池沼》《树》《水鸟》《山毛榉》《独木桥》《月光》《公路》《篝火》《雾》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艾青创作的第二个诗歌高峰是1978年以后。
1978年,艾青重返诗坛,经过了20年的沉寂,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写作背景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①继续歌颂光明的主旋律,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
②句式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
风格特征
活动二:作品分类,了解创作高峰
①《鱼化石》由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②《镜子》通过镜像来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③《光的赞歌》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作品概述
找出意象。读诗,就是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深层内涵。艾青的诗中有哪些常见意象呢?
大地、河流、黑夜、太阳、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红旗等。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意象,即“土地”与“太阳”。
活动三:探讨诗歌意象


分析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含义?
活动三:探讨诗歌意象
主要意象 土地 太阳
意象群
关联人群
象征意义
表达情感
代表篇目
主要意象 土地 太阳
意象群 土地、塞外、沙漠风、沙雾、寒风、村庄、山坡、河岸、荒冢、残垣、薄雾、旷野、道路、田亩、野草、田野…… 阳光、闪电、彩虹、新月、晨光、曙光、东方、朝霞、晨钟、火轮、火把、红旗、焰火、篝火……
关联人群 乞丐、老人、农人、小孩、行人、村人、流浪者、牧童、童养媳、木匠、泥水匠…… 吹号者、华盛顿、孙逸仙、“一切把人类从苦海里拯救出来的人物的名字”……
活动三:探讨诗歌意象
主要意象 土地 太阳
象征意义 受苦的百姓,受辱的祖国 光明和美好未来
表达情感 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 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代表篇目 《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我爱这土地》 《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光的赞歌》《太阳》
活动三:探讨诗歌意象
活动四:分析艺术特色
我们已经了解到,分析诗歌意象对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那除了用意象营造意境之外,艾青的诗又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去构建内容、表达情感呢?
忧郁的诗绪,深沉的思索
“忧郁”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他所处的那个特殊的战争时代。他的这种忧郁里渗透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更表现了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
不拘形式,追求内在的旋律美
艾青的诗歌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活动四:分析艺术特色
情感:回环往复、深厚绵长
铺陈、排比、
对称、回环
诗行的
灵活组合
重复的诗歌语言
富于变化的诗歌语言
情感:有厚度、有韧性
诗中有画,讲究线条色彩
诗中有色彩。艾青诗歌中常用不同的色调描绘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心境和感情。如用紫色表达痛苦之感,用黑色描写残破景象,用黄色表示庄重之意,用金色表达灿烂美好之感,用绿色表示生命的存在等。诗中有画意。擅长绘画的艾青,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活动四:分析艺术特色
活动五:学习朗诵方法
要朗读好一首诗,掌握朗读技巧是关键,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朗读的技巧呢?
把握基调,读出情感
基调是贯穿全篇作品的总的感彩和分量,朗读中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基调。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情感类别之后,才能确定用哪一种感情去朗诵比较合适。同时也应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揣摩,达到真正的内化,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读出情感。
发挥想象,读出形象
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朗读诗歌时,要根据作品内容及写作背景,在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充分发挥想象力,获得对诗中所反映的生活的形象感受。也就是说,朗读的时候,脑海里要“过电影”,不仅有情,而且有形,形神兼备,这样才能朗诵得生动感人。
活动五:学习朗诵方法
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诗的语言是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诗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停顿、轻重和缓急上。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随着情感的波澜而变化,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①适当停顿,适时重音。好的朗诵是要适当停顿的,除了标点处的停顿外,在一些句子之间,也需要适当的停顿,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另外,适
活动五:学习朗诵方法
时的重音给人以强调之感,比如在一些人物、地点、动词、语气词等处加重音,如“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句,应在“明星”“现”“点”“街灯”处加重音。
②语速时缓时急。一般来说,朗诵不是一直保持一种速度,而是根据感情、意境等时缓时急地朗诵,例如在朗诵表达兴奋、激动、欢快的词句时宜用稍快的语速,而在朗诵表达哀伤、痛苦、怀念等词句时宜用慢一点的语速,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适合用慢一点的语速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活动五:学习朗诵方法
③把握语气语调。诗歌朗诵时一定要有语气、语调的变化,要有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词句的意思,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用疑问的语气,戴望舒的“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用迷茫的语气。
仪表仪态及动作
登台朗诵还需要注意仪表仪态、行为举止、目光及手势动作。上台下台要从容不迫,站立时有良好站姿,目光要与观众席有接触,可以添加适当的手势。
活动五:学习朗诵方法
课堂总结
一首好诗,是诗人根据自身或艰辛或愉悦的经历,从人生感悟中凝结而成的艺术作品。我们在诵读诗歌时,需要深入地挖掘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声音的演绎,去展现诗歌的情感,去描绘诗歌的意境。一首好诗,不仅要诵读,更要品读,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感受到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魅力所在。
作业布置
从《艾青诗选》中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从意象的角度赏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