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宁明县 2025 年春季学期七年级期末检测
历 史
(考试时间 :75 分钟 满分:75 分)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下列各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
案标号涂黑。 (本卷共 1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
1.《历代诗·陈》中有诗句“六朝至此灭,天下归杨坚。”此句描述的史实是
A.隋朝完成统一 B.辽宋夏金并立 C.元灭南宋 D.清兵入关
2.历史课上,李老师出示了一张历史人物名片,含有“精忠报国” “郾城大战”等词,该历史
人物应是
A.寇准 B.文天祥 C.岳飞 D.黄巢
3.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
“诗史”,这位诗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建
4.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和
兵制。据此可知,唐朝兴盛得益于
A.社会稳定发展 B.文化丰富多元 C.制度创新发展 D.对外开放包容
5.学习历史,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1279 年,元灭南
宋,完成全国统一。其时间换算为世纪纪年法,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元 12 世纪初期 B.公元 12 世纪晚期 C.公元 13 世纪初期 D.公元 13 世纪晚期
6.据记载,唐朝时岭南地区出现了波斯枣、尼泊尔的波棱菜(菠菜)等新奇食物。“新奇食物”的
出 现体现了唐朝的
A. 民族交融 B.中外交流 C.经济发达 D.文学繁荣
7.通过关键词“安禄山” “叛乱” “八年” “唐朝由盛转衰”判断,该事件是
A.李自成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巾起义
8.下图是辽墓壁画《备茶图》。该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该作品反映了
A.南北文化交流交融 B.民族政权形成对峙
C.边疆民族相对落后 D.普通民众地位提高
9.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宋代
商业贸易的繁荣”的第一手史料是
A.小说《水浒传》 B.漆侠著《宋代经济史》
C. 电视剧《梦华录》 D.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10.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概括归纳我国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1.《宋史》记载: “蜀地用铁钱,民苦其重,私为券以便贸易。”材料中“券”指
A.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 B.北宋四川地区流通的交子
C.南宋政府发行的纸币会子 D.元朝统一货币后的五铢钱
12.明朝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
称颂。他们的事迹体现了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A.交往与冲突 B.和平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融合与分裂
13.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面图示中空白处应是
A.分封制 B.设通判 C.设军机处 D.行省制度
14.明朝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分别记载谷物、纺织、制盐、陶瓷、冶铸、舟车、造纸、兵
器、酒曲和珠玉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这反映出它的特点是
A.注重理论创新 B.重视经验总结 C.内容详细宏大 D.全面领先世界
15.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
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16.1816 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这
说明清朝统治者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C.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7.清朝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下列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观众买票看戏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 B.广州十三行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
C.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增加了近 3 亿亩 D.《红楼梦》贾宝玉经常无视主仆之分
18.某初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 “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存天理,灭人欲”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A.先秦儒学 B.程朱理学 C.汉代儒学 D. 明清儒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39 分)
19.(13 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国使团来唐情况表(部分)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同时,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以及
国家 次数
大食(阿拉伯帝国) 37 扬州、益州、杭州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汇聚着四方
新罗(朝鲜半岛国家) 26 天竺(今印度、巴基斯 25 坦、孟加拉国等) 日本 13 东罗马帝国 7 的物产和珍宝,沿海的外贸港口也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时 期,不仅陆上丝绸之路交往更加频繁,而且逐渐开拓了海 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保 持着密切交流,唐朝的律令制度、科举取士和都规划都深 刻影响了这些东亚国家,基本奠定了东亚文化圈的政治框 架 。
材料二 培根盛赞三项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它们成为了欧洲地理大发
现与文艺复兴的隐形推手,在纸张、硝烟与磁针间重构了人类文明版图。
材料三 明代永乐三年(1405 年),他奉命七下西洋,先后拜访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了文化,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他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
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表格中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2 分)并结合文字材料,说说出现该特点的有利条
件。(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的三项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3 分)
(3)材料三中“他”指的是谁 (1 分)概括“他”奉命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2 分)
(4)总结上述朝代进行对外交流对世界产生的共同影响。(1 分)
20.(13 分)制度或政策的创立以及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
时期 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 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 唐朝(历时 289 年) 约 2.23 万人 约 80 人
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 北 宋 (历 时 167 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 年) 州,文士也。 文举 约 6.1 万人 约 365 人 武举 868 人 约 5 人
——摘编自蔡襄《端明集》
——整理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
材料二 这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
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
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明太祖废除宰相以后,
皇帝直接管理政务……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朱
元璋恢复科举制度时,规定读书人只能读“四书”,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这个政
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专横暴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北宋实行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2 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 这 一 政 策 产 生 的 积 极 作 用 。 (2 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的职能。(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
台湾进行管辖。(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的具体表
现。(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认识。(1 分)
21.(13 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各民族不断交融,历代王朝不断加强对边疆管
理,共同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民族交融】
材料一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
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
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的特点。(2 分)举出元朝时体现民
族交融的一个史实。 (2 分)
【有效的边疆管理】
材料二
地区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措施
朝代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___A__。唐穆宗时 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_B_直辖,掌管西藏 域的军政事务。 军民各项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
清朝 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年, 设置 C,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 年,颁布 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完成材料二表格,在 A、B、C 三处填上适当内容。(3 分)
(3)根据上述材料,选取任意角度,提炼一个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关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
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 分)宁明县 2025 年春季学期七年级期末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6 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C B C D B C A D D B A D C A D A B
二、非选择题(39 分)(19 题 13 分;20 题 13 分;21 题 13 分)
19.(13 分)
(1)特点:次数频繁;与多国进行往来。(2 分,写出一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有利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海陆交通发达。(4 分,写出两点且意思
相近即可)
(2)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3 分)
(3)人物:郑和。(1 分)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2 分,意
思相近即可)
(4)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1 分,意思相近即可)
20.(13 分)
(1)治国政策:崇文抑武(2 分)
(2 分)积极作用:发展了科举制度和文教事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
素养提高;造就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
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任意一点,2 分)
(2)职能: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2 分) 机构: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2 分)
(3)表现:废除宰相,皇帝直接管理政务;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任意两点,4 分)
(4)认识: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等。(任意一点,2 分;言
之有理即可)
21.(13 分)
(1)特点:相互吸收(2 分)史实:回族的形成。(2 分)
(2)A:文成公主;(1 分)B:宣政院;(1 分)C:驻藏大臣。(1 分)
(3)【示例一】
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 分,观点正确即可。)
论述:辽宋西夏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流,辽与北宋之间签订澶渊
之盟,使两族人民获得长时间的和平,开设边境贸易榷场,进行经济文化的往来,民族间联
系更加紧密,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每 1 史实论述 2 分,共 4 分,言之有理
即可。)
综上所述,民族交融可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
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1 分,有提升即可。)
【示例二】
观点:有效的边疆管理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 分,观点正确即可。)
论述:唐朝时期,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维护了国家统一;元朝时期,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政教事
务,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中央政府对西藏和台湾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这些地区从
1
此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每 1 史实论述 2 分,
共 4 分,言之有理即可。)
综上所述,有效的边疆管理可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因地制宜,创新管
理制度和方式,强化疆域管理,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1 分,有提升即
可。)
评分标准:
等级 观点 史实 结论
一等(6 分) 观点正确,1 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 确,条理清晰,3-4 分。 有总结提升,1 分。
二等(4-5 分) 观点正确,1 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 确,条理清晰,4 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 提升,不赋分。
观点正确,1 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2 分。有总结提升,1 分。
三等(2-3 分) 观点正确,1 分。 观点正确,1 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2 分。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 提升,不赋分。 两个史实运用都不正确,不 赋分。
有总结提升,1 分。
四等(1-0 分) 观点、两个史实、结论四个要点中只有一个正确,1 分。四个要点都不正确, 不赋分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