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古诗词诵读《无衣》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初步导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尽管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但是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或者灾难时,人们总是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千年之前秦风的风采——《无衣》。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基本知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壹知人论世(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知人论世相关链接——诗经内容《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知人论世相关链接——体裁介绍《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二)写作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知人论世(三) 题解《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无衣”这个题目取自开头。诵读感悟(一)明确字词1.重点字音矛戟(jǐ) 偕作(xié) 同裳(cháng)2.重点词语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③于:语助词。 ④兴师:起兵。⑤修:整治。⑥同仇:同伴。一说共同对敌。⑦泽:通“襗”,贴身内衣。⑧裳:下衣,此指战裙。⑨甲兵:铠甲与兵器。⑩行:往。诵读感悟(二)吟咏诗韵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诵读感悟(三)文白对译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译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诵读感悟(三)文白对译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译文:人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无 衣《诗经·秦风》背诵检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 衣《诗经·秦风》深入探究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探究手法深入探究2.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本诗是一首赋体诗,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②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③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探究手法深入探究1.变化的部分是哪些?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品味情感情感:“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战士们团结互助的情景。“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说文·矛部》“戈,平头戟也。”“戟,有枝兵也。”(《戈部》)《诗·秦风·无衣》又说“王于兴师,修我矛戟”,“戟”字在《十三经》中用了14次,其中《左传》只用了5次,可以说明戟是在矛、戈之后(大约是春秋时期)产生的武器。(《中国兵器史》)思考1:“戈矛”“矛戟”“甲兵”的顺序有何讲究?任务二:感受重章叠句中变化的作用。请你分析这一组词能不能调整顺序,有何含义?“戈矛、矛戟、甲兵”三个词描写了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装在 完备、防御在完善。这是从侧面衬托来者不善且力量强大,所以更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方能克敌制胜。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以今观古” 连连看(二)袍 泽 裳袍,即为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释名·释衣服》:“袍,苞也。苞,内衣也。”秦时的袍仍保留着内衣的形制,袍服外加有外衣。古代秦国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这种战袍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则可当被子。泽,《齐诗》作襗,即贴身所着之内衣。泽有污浊之义。古人所穿内衣因常受汗泽,故以“泽”名。《释名》:“汗衣,近身受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液,故谓之泽。”秦地冬季寒冷,故士兵除穿袍外尚须着内衣,这样才能御寒。裳,古人称下衣为“裳”。但裳不是裤,而是裙。裳古代亦写作“常”,《说文》:“常,下裙也。”又说:“裙,下裳也。”可见裳就是裙。古代男女皆着裳,也就是穿裙子。《诗经·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穿的便是下裙。关于裳的形制,东汉刘熙《释名》说:“裙,群也,连接群幅也。”《礼记·丧服》“裳内削幅”,郑玄注更具体地说: “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军人上身穿袍,下身亦着裳,即所谓“战裳”。与普通的裳多以布制成不同,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革作衣料,即所谓“甲裳”。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任务二:感受重章叠句中变化的作用。请你分析这一组词能不能调整顺序,有何含义?“袍、泽、裳”的变化, 是指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身到下身, 大家皆可共享。这种看似 具体细化的表述, 实是对三个不变的“与子同”的升华, 意在表达肝胆相照不分彼此、同患 难共生死。这些变化体现了衣服件件脱落的过程,说明士兵战斗逐步进入状态,直至白热化。 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是一项力气活,战士们绝大多数贴身肉搏,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随着战斗进程的推进,士兵们必然脱去或者损失“袍”, 穿着内衣战斗;再脱去或者损失“泽”,只剩遮蔽下体的“裳”。然而 如此艰苦的环境依旧阻拦不了秦兵战斗的雄心豪情,即便穿着内衣, 只剩下裳,也要同仇敌忾,共同抗敌。我们可以想象:朔风烈烈,军旗飘扬,一群衣衫褴褛的西北大汉,在黄土高原上誓师出征,外敌的暴行点燃了他们怒火,军官三声喝问:“岂曰无衣?”士兵们纷纷大吼:“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任务二:感受重章叠句中变化的作用。请你分析这一组词能不能调整顺序,有何含义?思想一致——你恨谁我恨谁行动一致——你干嘛我干嘛方向一致——你到哪我到哪从情绪的酝酿到高涨到爆发乃至要操戈而起, 这既是行动的深化, 更是情感的深化,从中不仅体现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 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无衣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同泽 …… ……矛戟 …… 偕作……同裳 …… ……甲兵 ……偕行内容形象主题(思想)(准备)(赴战)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层层递进深入探究2.请你根据所学分析总结整首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品味情感写作特色(1)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种手法,有的通篇重叠,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2)情绪激昂,有感染力。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取胜,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课堂小结《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拓展延伸理解默写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 , 。【答案】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无衣》感谢观看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