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绘仁心 志君子 任务式课件(共8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绘仁心 志君子 任务式课件(共8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论语》十二章
绘仁心
志君子
绘仁心 志君子
1
学习目标
2
重点难点
3
课堂导入
4
探究新知
6
课堂练习
5
课堂小结
7
布置作业
8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思想内容,背诵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论语》、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深入理解文中关于好学、君子、仁、诗的作用的关键论述及其内在联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与礼之间的关系,学习君子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与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深入理解文中关于好学、君子、仁、诗的作用的关键论述及其内在联系。
把握仁与礼之间的关系,学习君子的品格。
重点难点
课堂导入
中外文化交流
同学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如何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在我校开展了中外文化交流会,新结识的外国友人对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兴趣浓厚。我们要亲手设计一枚手绘书签,作为礼物送给他。请阐述一下你设计书签的构思。
要求:
1.书签上有手绘画孔子肖像;
2.书签上要有能代表孔子核心思想的字;
3.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做赠言。

PART ONE
任务一:画出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 语
探究新知
1.填写孔子身份证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 成就 公民成就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
一生言行《论语》,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被称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下面的三幅画像,哪个最符合你心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像》
《孔子燕居图》
3.根据补充资料,在书签上绘出你心目中的孔子
父亲:叔梁纥(晋国武将)
“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qī。”《荀子》)
“生而首上圩yú顶,故因名曰丘云。”(《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吕氏春秋·慎大览》)
“孔子力招(通翘)城门之关。”(《淮南子·主术训》)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苦,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礼记·檀弓上》)
三岁丧父
家境没落
青少年努力学习,办学收徒
中年适齐,重用被阻
天命入仕 ,官至大司寇
后被弃用,周游列国,历经艰辛
晚年归鲁,
著书教育
4.孔子的一生
4.孔子的一生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PART TWO
确定书签文字内容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 语
探究新知
1.了解《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1.了解《论语》
(1)内容上: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了解《论语》
(2)体式上: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1.了解《论语》
(3)背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
春秋末,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2.根据材料,用两个字概括孔子的思想。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2.根据材料,用两个字概括孔子的思想。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2.根据材料,用两个字概括孔子的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根据材料,用两个字概括孔子的思想。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根据材料,用两个字概括孔子的思想。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PART THREE
探究君子品格的养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 语
探究新知
1.齐读课文,疏通字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动词,吃饭
勤勉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匡正
靠近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好学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君子应安贫乐道,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表假设,如果
怎样对待礼呢?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如……何:怎么……呢
第三章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看齐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读书人
停止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以为:把……作为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比喻,比方
即使
盛土的竹筐
停下来
填平洼地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继续前进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用了两个比喻,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
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堆土成山
未成一篑
坚持不懈,
不能半途而废
比喻
填平洼地
虽覆一篑
(其咎在己)
(进益在己)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同“智”
……的人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称赞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一旦
赞许、称赞
不合礼法
实践,从事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一个字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宽恕
译文: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讽刺时政

侍奉
2.内容初探,概括十二则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概念。
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
1
2
3
4
君子抵制物欲等,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君子好学
道理论证
仁、礼、乐的相互关联,有了仁才能去谈礼、乐
仁、礼、乐
道理论证
执着追求道义
好学
道理论证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小人
对比论证
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
5
6
7
8
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好学
对比论证
文与质要有效配合,方能成为君子
君子
道理论证
士人远大志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勇气

道理论证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
好学
比喻论证
章节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
9
10
11
12
明确“克已复礼”的重要性,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仁、礼
道/举例论证
“恕”的解读

举例论证
“诗”的作用
兴、观、群、怨
举例论证
具有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智、仁、勇
比喻论证
板块一:“好学”篇(1、3、8篇)
(1)“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让人快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习要反复实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学习须择善而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君子应学习《诗经》,这样可以兴、观、群、怨。
朗读下面的章句,思考君子应该如何学?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的学习精神、有优秀的学习榜样,“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应以“进德”为目的。
(2)《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上述《论语》中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再联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板块二:“君子”篇(4、5、6、7、9篇)
(1)何为君子?
翻译下面的章句,并提炼出孔子所谈“君子”的标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敬:敬爱(礼在外,敬其内心——钱穆)
安:使......安乐
其:大概 病:苦其不足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翻译: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孔子提出的三个由低到高的标准是:修身,敬爱他人;修身,使他人安乐;修身,使百姓安乐。这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经世致用。
士——君子——仁人——圣人
(2)如何成为君子?
从下列章句中提取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与“文”同等重要,孔子强调表里如一,也就是君子应该是内在品质与外在修饰统一的人。
(2)君子的义利观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对比“君子”与“小人”的章句,辨别二者之间的区别。
君子 小人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君子怀刑 小人怀土,小人怀惠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周:团结群众
刑:法制
和:和谐融洽
泰:舒泰自如
比:结党营私
土:利益
同:无独立见解
骄:骄矜凌人
价值追求:轻利重义
行为方式:团结助人
处事态度:包容自省
心理状态:磊落从容
君子
翻译下列章句,联系现实,思考如何成为君子。
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②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翻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翻译:孔子说:“君子当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宁定,当戒在好色上。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当戒在好斗上。年老了,血气已衰,当戒在好贪求得上。”
③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
翻译③:孔子说:君子忧三项敬畏:一敬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一敬畏在高位的人(大人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亦菲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一敬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义旨深远,非我知力所及,故当心存敬畏)。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畏了,对大人只求亲狎(狎:惯忽义。因惯见而轻视之。初则逢迎,终乃犯上,更无严惮心),对圣人言则多加戏侮(侮:戏侮义。圣言深远,小人不知,又无忌惮)。”
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
翻译④:孔子说:“君子有九样的思:当其视,思欲明;当其听,思欲聪;其色思欲温,其貌思欲恭;有言思必恭,临事思必敬;遇疑思如何问,忿心起,宜思患难在前。见有可得,宜思义之当否。”
君子之行,在于修己立身。以义为根本,行事遵循礼法,待人谦逊,坚守诚信。人生的不同阶段,也要有所畏惧,年少戒于所溺、壮年戒于满足、老年戒于贪念,方能稳健前行。日常言行,应当践行 “九思”,视物明察、听闻敏锐、神色温和,做事敬业、有疑即问、见利思义,时刻自省。同时,心怀敬畏,敬畏天命、尊长与圣人之言,约束自身。在现实中,我们应将这些准则融入生活,以点滴行动向君子靠拢 。
板块三:仁教篇(2章、7章、9章、10章、11章)
樊迟曾经三次问仁,孔子分别是这样回答的,请思考“仁”的内涵。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爱人。”(《颜渊》)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废也。”(《子路》)
“仁是众德所合构而成的,是众德的总称。”(陈大齐)
“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儒家仁学的主题是人,主旨是爱人。那么,爱的起点是什么?
(1)仁之至:自爱
《论语》
子曰: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知之至也。
(1973年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汉简《论语》)
“自爱”先于“爱人”,既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逻辑思路:先“修己”后“安人”;又蕴含了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为仁由己”,“自爱”是正确处理人己关系的起点,是纯粹的良心,高尚的德性。能“自爱”,才能“泛爱众”。
“爱人”是仁的核心,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仁之本:孝悌
请翻译下面的章句,思考:如何理解孝悌是“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翻译: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悌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仁亲也。(《说文解字》)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解字》)
悌善兄弟也。(《说文解字》)
圣贤施教,以孝为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经》)
(《礼记·大传》云:“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礼义,人道竭矣。” )
“孝”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但并未占主流地位。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以来的“孝”观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开创了儒家系统的“孝”思想。孔子学说最核心的就是“仁”,认为“仁”的根本要求是“爱人”。而“爱人”之情首先是亲情之爱,即“孝”。“孝”是“仁之本。孔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孝是每个人的天性,《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道指的是仁,仁是古代智者的最高追求。在孔子看来,仁与孝是本与道的关系,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君子做人治国的原则也就有了。
(3)仁之纲: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推己及人: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顾及别人的思想感受,把他人与自己放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思考和对待,尊重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体现了孔子仁学的民主性精华和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君子之道。
忠:尽己心以待人。恕:推己心以及人。(钱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4)仁之体: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孔子所说的“礼”不是一般的礼仪,而是“周礼”,是西周周公以来确立的典章制度。“礼”,实际上是一部软性法规,它把家、族乃至国家中各色人等的关系规定得清清楚楚,让他们各守本分,所以“夫礼,禁乱之所由生。”
《论语》中“礼”所阐释的道德要求真实质朴,是从真情挚感中对个人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具象为日常的行为举止方式。“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所谓德之所依,情之所现,礼的坚守需要道德的辅助和情感的自省。
仁与礼的关系——依仁成礼,以礼成仁。(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遵守礼;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板块四:4.“诗”的作用(12章)
①《诗》可以兴——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②《诗》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③《诗》可以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④《诗》可以怨——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思考1: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②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孔子的目的是“事文”“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思考2: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的“兴观群怨”?

PART FOUR
制作书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 语
探究新知
1.请你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句,作为赠言,写在书签上,并说明你选择此句的理由。
示例1:我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为赠言。这句话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即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频繁的今天,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容易产生误解与冲突。这句话能够帮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文化中 “仁” 的内涵,也能指导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包容不同,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强加于人,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和谐共处 ,是极具普世价值与传播意义的经典语句。
1.请你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句,作为赠言,写在书签上,并说明你选择此句的理由。
示例2:我选择 “朝闻道,夕死可矣” 作为赠言。这句话体现了对真理和智慧的极致追求,展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在当今时代,人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方向,而此句能激励我们始终保持对知识、对真理的热忱与渴望,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外国友人来说,这句赠言不仅能传递出中国古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也能引发他们对人生目标与信仰的思考,具有跨越文化和时代的思想深度与感染力,让他们感受到《论语》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2.小组合作制作书签,并展示成果。

PART FIVE
赏析艺术特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 语
探究新知
1.丰富多变的论证手法。
文章使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使说理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些论证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与启迪,让人回味无穷。
2.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文章大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读起来亲切自然。孔子与弟子一问一答,语言简洁流畅,在这通俗、亲切的对话中,凸显了孔子睿智的思想。
3.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课堂小结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课堂练习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作业1: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孔子对自己和弟子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孔子在《论语》中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了。仔细揣摩孔子关于“仁”的实现方法的解说,结合你的阅读理解和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180 字左右。
布置作业
作业2:
本节课我们了解“礼”“君子好学”等方面的内容,且有所感悟。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搜集整理《论语》中有关“诚信、孝道、交友”的句子,在班级进行分享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感谢你的聆听
《论语》十二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