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虞美人》
李煜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知人论世。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把握词中的意象。
3.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恨与思乡之苦。
(重点)
(难点)
有这么一位君王,他在治国上昏庸无能,但是他又非常地有文学才华,写下了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就是李煜。
王国维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写成的作品《虞美人》。
虞美人 —— 词牌名
在楚汉之争中,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霸王别姬。那时那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代霸王,英雄末路,美人虞姬为绝项羽后顾之忧,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这一凄美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在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奇葩”皇帝,有一心想当“陈浩南”的“齐废帝萧宝卷”;有热衷于下象棋的唐肃宗李亨;有被妃子灌醉酒后谋杀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ao;有喜欢打球的唐僖宗;还有喜欢书画的宋徽宗;喜欢做木匠的明熹宗等等。这些“奇葩”皇帝,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不过在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位“一目重瞳”的“特异”皇帝——南唐后主李煜。
史书记载李煜是南唐李璟的第6个儿子,按理说这前5个儿子随便轮着做几年皇帝,怎么也不大可能会轮到这老6继承皇位的。可命运就是这样,越是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越有可能会发生。李璟的大儿子叫李弘冀,老二叫李弘茂,中间的三四五三位皇子,压根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这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背后是不是隐藏了什么“阴谋诡计”,现在已经无从得知。
李璟曾经将自己的政务交给弟弟齐王李景遂打理,随后宫廷内斗就上演了一场王储之争,李弘冀成功上位,将自己的叔父毒杀得以争得“太子”之位。长相奇特的李煜自然也遭到了兄长的猜忌,为了保命李煜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钟隐”,整天游山玩水,沉迷酒色,不理政务。李弘冀放了李煜一条小命,李煜下面还有七弟李从善、八弟李从镒、九弟李从谦等人。不过这些人都对李弘冀构不成太大的威胁,生卒年不详。李煜的二哥李弘茂虽然史书上有部分记载说他做过“安乐公”,但在李弘冀继位太子时,李弘茂就早已经病逝。至于如何病逝,史书并无完整记载,是不是由于“皇储之争”导致的病逝,也无从考证。而李煜的三哥、四哥、五哥就更无从说起。
本来已经处理了各种阻挡势力,只等李璟退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登上“南唐国主”帝王之位的李弘冀,却在公元959年突然病逝。翰林学士钟谟立马上书,请求拥立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为储君。给出的理由是李煜一心礼佛,生性懦弱而且德行不高。谁知李璟听完以后勃然大怒,立马将钟谟流放,将李煜接到东宫,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太子”。
后来,李璟又将国都迁到了洪州,李煜成为太子以后,自然就负责留守在金陵城成为“监国”。就在同一年,李璟病死,李煜只得从“监国”正式成为“南唐国君”。但在北方,宋太祖早已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偏安于一隅的李煜,早就知道自己没那个治国理政的材料,更何况父亲李璟早已向“宋太祖”俯首称臣,遣使纳贡,企图保留一席之地。但宋太祖赵匡胤本就出身于行伍之间,哪里可能容许这样一个对自己“俯首称臣”的“国君”,一山不容二虎,多次希望李煜能进京朝拜的宋太祖终于忍无可忍,在974年大军压境,直逼金陵城下。李煜此时才忙着招兵买马,大举备战,委任皇甫继勋统帅兵马,全力抗击宋军。但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悬殊,“兵败如山倒”,各路军队纷纷传来“战败”的消息。一直到宋兵攻打到金陵城下,李煜在自己的深宫大院里丝毫并不知情。
后来南唐战败,李煜被俘,遣送回东京。成为历史上又一位建都金陵而成为“亡国之君”的君主,在他之前有三国吴后主孙皓、南朝的梁武帝以及陈叔宝等等。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写作背景
《虞美人》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情基调:无限悲哀凄凉
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该是哪个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为何而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身世之悲
品读意象
春花秋月
美好景象——亡国之痛
反衬
“春花”——花在春时为极盛
“秋月”——月在秋时为最明
春花秋月是美好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本句奠定了全诗悲痛忧伤的基调
品读关键词句
四季风向
春——东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南风,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秋——西风,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冬——北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囚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飞逝,这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破灭!
与开头句照应,也表现词人彻夜难寐,备受煎熬的痛苦心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
品读关键词句
不堪
不忍心
物是人非的感慨,囚困生活的惆怅一起袭向这位曾经是万人之上的君主,这一句直抒亡国之恨。月明人难眠不忍回首却时时回首,昔日为君主时的美好生活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亡国之恨之痛。
品读:
“应”表示推测的语气,这种推测、揣度的语气透露出的正好是李煜的无奈与无助,透露出的是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悲凉之感。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品读:
“只是”二字更是加重了物是人非之感。其他诸如宫殿的事物都没有变化,唯一有变化的就只有朱颜而已。
与一声“雕栏玉砌应犹在”形成对比,瞬间就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
技法:对比、想象。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品读:但是改的真的只有“朱颜”吗?
①李煜容颜的改变;
阶下囚的生活幽怨,故国之思的深沉让李煜越发憔悴。
②李煜身份的转变;
曾经是坐拥宫殿的君王,如今是亡国的阶下囚;
③皇权更替;
李氏天下早已改姓,南唐不复存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品读:
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再一次追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满江春水——满腹愁情
汹涌春水——一发不可收拾的愁情
永恒春水——至死方休的愁情
无尽春水——无法衡量的愁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永恒的“春花秋月”
今非昔比的“往事”
年年到来的“东风”
不堪回首的“故国”
应犹在的“雕栏玉砌”
已改的“朱颜”
不变的“外物”
变的“人事”
物是人非之痛
对比
变与不变
景(永恒不变)
情(短暂无常)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
课堂小结
李煜的这首词发自内心,字字浸血。既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又流露出了词人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等人所共鸣的情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虞美人》和《声声慢》里都有写到“愁情”,这 两首词的手法和感情有何不同?
篇目 愁情 表现手法
声声慢
虞美人
丧夫之愁、沦落之苦
亡国之恨、思乡之苦
叠词、以哀景衬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比喻、设问
拓展延伸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