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2025年6月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密布网纹的筒形陶罐是兴隆洼文化的一个特点。考古学家在邻近的同期文化中并未发现网纹图案,但在兴隆洼文化的东、西寨遗址却发现数量惊人的网坠,据此可以推断A.此类文化具有封闭性B.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C.这种网纹起源于本土D.当时存在远距离交流2.表1是汉武帝时期部分公卿百官的学术背景一览表,据此可知学派归属代表人物儒家公孙弘、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平晏纵横家主父偃、严助、徐乐道家汲黯、郑当时、司马谈法家张汤、赵禹、杜周、韩安国阴阳家夏侯始昌、严安表1A.汉代文教政策仍具包容性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了延续C.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D.察举制利于各类人才选拔3.唐代妇女是岁时节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她们一方面必须履行主内的职责,为节日宴饮和庆典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以女性独特的方式为家人、社会营造快乐和谐的节日气氛。这说明了唐代A.妇女经济地位显著提高B.礼教束缚女性社会活动C.民族交融得到空前发展D,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4.早在蒙古汗国时期,忽必烈即着手在一些要地设立驿站,并规定“非军事毋得辄入”。元仁宗时规定:“军事、钱粮、急务量事给驿”,之后的驿站“或以军情为重,或以钱粮为大,或以贡物为急”。这反映出A.社会逐渐趋于稳定B.大都粮食供应紧张C.中西交流日渐频繁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历史期末试卷第1页(共6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5.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以“异史氏”名义,揭露了康熙三十三年时地方官逼迫百姓“捐粮”,向皇帝汇报时却称百姓“乐输”的现象。这可佐证A.商品经济冲击传统农业结构B.文学作品蕴含历史信息价值C.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治理能力D.赋税改革减轻民众经济负担6.郑观应于1894年完成的《盛世危言》一书,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在当时A.首倡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气B.有力回击了列强瓜分野心C.利于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D.推动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7、北洋时期,时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刘瑞恒组织学生到战地医院做实地诊疗工作,让学生直面战地创伤,了解军队中易于发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A.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起步B.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了实践培养C.完全依赖于西方医学模式开展教学D.侧重外科手术与战场急救技术训练8.抗战时期,历史学家尹达针对当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中国文化“东来”“西来”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停滞性”必需外力推动说,先后写成《中国新石器时代》和《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起源》等论著,论证了中国文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是源远流长的。这在当时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标志我国自主的史学体系形成D.根本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9.建国初,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表2是这次调整后不同区域高校数量的变化表。这次调整年份1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总计1949年272074344282051957年492861412822229变化率()81.540-17.620.6-33.317511.7表2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B.是对外部环境恶化的调适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极大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10.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流传于中蒙两国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存在着文化的同源性和特色的互补性。中蒙两国决定将之联合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最终于2005年申报成功。这A,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B.避免了非遗被民族化和国家化C,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特点D,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文化多样性11.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罗马城着重修建了大量道路与输水道。但从公元前后开始到公元180年,罗马城重点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记功柱和广场、神庙等。这种变化A.深受古希腊城市建设的影响B,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变迁C,表明罗马己发展为神权国家D,直接导致罗马陷入危机之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历中期末试卷第2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7.【答案】B参考答案【解析】本题以北洋时期北京协和医院的教学举措设置问题情境,以中国近代医疗为考查内容。战地诊疗的实践性教学直接回应了军阀割据混战环境下的医疗需求,故B项正确。早在1911年4月,在沈阳召开的国际鼠疫研1.【答案】C究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完全依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解析】本题以兴隆洼文化典型器物筒形陶罐的密布网纹探源设置问题情境,以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传染病和战地综合医疗,而非单一外科急救技术训练,故排除D项。性特点为考查内容。网坠的大量发现,证明兴隆洼文化具备产生网纹图案的条件,故C项正确。兴隆洼文化的网8.【答案】B纹图案虽不是邻近同期文化影响的结果,但兴隆洼文化与邻近文化在其他方面存在互动交流,故排除A项。中华【解析】本题以抗战时期历史学家尹达的研究成果设置问题情境,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化进步为考查内容,文明的多元起源需要多个地域文化的原生性差异方能证明,仅兴隆洼一种类型的文化,理由不充分,故排除B项。尹达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本土性与连续性,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作用,故B项正确。邻近同期文化不存在同类图案,基本可排除外部输入的可能,故排除D项。其研究成果与团结各阶级各阶层抗战并无直接并联,故排除A项。中国自古就有自主的史学体系,2022年,.【答案】A平总书记又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任务和要求,C项时间不符,故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解析】本题以汉武帝时期部分公卿百官的学术背景一览表设置问题情境,以汉朝尊崇儒术的政策为考查内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D项夸大了这些论著的作用,故排除。表中内容反映在汉武帝时期,不仅是儒家,而且纵横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都受到一定重视,故A项正确。汉9.【答案】A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排除B项。表中未反映这些公卿百官所处的【解析】本题以建国初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不同区域高校数量的变化设置问题情境,以新中国的教育为考查社会阶层、地位前后的变化,也未反映他们入仕的渠道,故排除C项、D项。内容。经过此次调整,各区域间高校数量的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随着朝鲜战争结束,我国的外部环境明显改3.【答案】D善,故排除B项。到1965年,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排除C项。表中数据是不同区域的高【解析】本题以唐代妇女作为岁时节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设置问题情境,以唐朝社会生活为考查内容。唐代妇女校数量变化,从总变化率和全国总共新增24所高校可见其作用是有限的,故排除D项。在家庭、社会生活中都的作用得到认同,说明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能够接受包括不同性别在内的各种群体,10.【答案】D故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妇女经济地位的变化,仅涉及家庭内部分工,故排除A项。题干强调妇女“发挥主体能【解析】本题以中国和蒙古国将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设置问题情境,以文动性”,与礼教束缚矛盾,故排除B项。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必然是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考查内容。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中蒙两国之间流传,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色,联合申报则故排除C项可更完整地将这一同源异形的文化保存和发展,故D项正确。习近平主席首次向世界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4.【答案】A在2013年,故排除A项。对于跨境共享的非遗项目,有的国家将之视作己国一方的“文化主权”象征,从而引【解析】本题以蒙元时期驿站用途的变化设置问题情境,以古代的陆路交通建设为考查内容。蒙古汗国时期的驿起争议的现象时有发生,“避免了”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两国联合申请的是世界遗产,并非将蒙古国的文化站仅用于军事,元仁宗时驿站的用途包括军事、钱粮运输和公文传递等,反映了国家统一、战事减少的事实,故遗产纳入中华文明范畴,故排除C项。A项正确。材料未指明驿站运输的目的地、连结的地区,故排除B项、C项。驿站用途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无11.【答案】B关,故排除D项【解析】本题以罗马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重心变化设置问题情境,以世界古代城市的建设为考查内5.【答案】B容。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城市建设侧重于民生设施,体现出共和国对公民利益的保护精神;随着罗马帝国的形成【解析】本题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评论康熙年间的赋税设置问题情境,以明清文学的证史价值为考查内容。与发展,城市建筑突出了对战争的胜利和皇帝的“丰功伟绩”颂扬,故B项正确。在古希腊并无凯旋门、记功柱题干中通过小说内容反映清代吏治问题,正是文学作品承载历史信息的体现,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商品经济之类的建筑,故排除A项。罗马帝国时期神庙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君权,故排除C项。罗马帝国在3世纪之后才逐与传统农业结构的关联,故排除A项。地方官欺上瞒下反映的是官员个人贪腐或行政弊端,不能直接等同于中央渐陷入危机,故排除D项。集权弱化,故排除C项。题干中“逼迫捐粮”与“乐输”矛盾,说明民众负担未减轻,反而存在瞒报实情的弊政,12.【答案】C故排除D项。【解析】本题以朝鲜王朝君臣崇祀文天祥设置问题情境,以古代朝鲜文化为考查内容。文天祥作为一个重要的政6.【答案】D治文化符号,被引入朝鲜王朝的日常政治之中,目的是为了激发士大夫的忠诚孝义,为现实人臣和民众树立道德【解析】本题以郑观应《盛世危言》的主张设置问题情境,以近代中国回应西方文化扩张为考查内容。郑观应不教化的人格典范,故C项正确。接受中国文化是维护其统治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项。崇祀文天祥并非藩属国仅主张“振工商”,而且要求“立宪法”“改良政治”,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其影响大,应尽的义务,而是朝鲜王国基于政治的一种需要,故排除B项。崇祀文天祥与其政治制度全面变革无关,故排除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首倡向西方学习,故排除A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D项。战争后,故排除B项。19世纪70、80年代,洋务运动已全面展开,C项时间不符,故排除。赣州市期末考试高二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赣州市期末考试高二历史答案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pdf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