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知人论世。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把握词中的意象。
3.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恨与思乡之苦。
(重点)
(难点)
李 煜
薄命君王: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安于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软禁的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知人论世
词中之帝
艺术才子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南唐后主
阶下之囚
词作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绮丽柔靡 。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风格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等。
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美人虞姬,便将这种红花称之为“虞美人”。因此,虞美人在古代常常有生离死别和悲歌的含义在其中。
词牌名——虞美人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
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任务:为什么李煜会选择《虞美人》为词牌?
写作背景
《虞美人》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凄凉、哀伤
该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该是哪个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为何而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身世之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花在春时为极盛
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结束呢?作者想起了哪些往事呢?
何时了——乐景什么时候能够休止?
“秋月”——月在秋时为最明
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结束呢?作者想起哪些往事呢?
李煜降宋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荣耀、地位等等
往事
玉楼春 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合作探究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展示,第四组评价)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回首整首词,词人觉得什么还“在”,什么又“改”了呢?(第二组概括回答)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第三组展示,第五组评价)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何理解又字和回首一词
一个又字,表示季节更替,说明了时光飞逝。他囚于宋朝又苟活一年。回首一词则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并且又和回首都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
品读关键词句
不堪
不忍心
物是人非的感慨,囚困生活的惆怅一起袭向这位曾经是万人之上的君主,这一句直抒亡国之恨。月明人难眠不忍回首却时时回首,昔日为君主时的美好生活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亡国之恨之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如何理解
表层含义: “雕栏玉砌”代指南唐的宫殿建筑等一切曾经美好的事物。“应犹在”表示一种推测和肯定。“朱颜改”形容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或憔悴,既可以指李煜自己因亡国之痛、囚禁之苦而容颜老去、憔悴不堪,也可以指曾经在宫殿中生活的宫女、臣子等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
深层含义: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曾经的雕栏玉砌依旧在那里,然而曾经在这宫殿中的人,包括李煜自己和他的臣民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昔的繁华和美好都已不再,只剩下无尽的沧桑和悲哀,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奈和伤感。另一方面,象征着国家的兴衰变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比喻
问君看似是在问他人,实则是作者的自问,他在经历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变化后,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奈和迷茫。通过这种自问的方式,展现出对自己内心愁苦的深刻反思。几多愁则是强调了愁绪的无穷无尽,不可言尽。
作者以满江春水来比喻满腹的仇恨,不仅体现仇恨的深远悠长,也体现了绵绵不觉得愁绪向东流去。
吟诗有感
春日月夜,词人伫立小楼,凝视明月,思及故国繁华不再,心中愁绪万千,犹如东流春水,无尽凄凉与哀伤涌上心头。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
3.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了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他倍添烦恼,不禁劈头怨问苍天:“ , 。”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我想,我对于李煜的感觉,并非只是单纯的喜爱,还有一种敬仰,钦佩,乃至于怜惜。
  我喜爱他那种卓然而立的绝代风华,那种历尽沧桑后的赤子情怀,我亦敬仰他的波澜不惊,端方温良。我钦佩他以一种玩笑的方式支撑着破败南唐走过十载风云,而我更怜惜他那温良如玉的儒雅外表下,那疲惫,痛楚不堪的心灵,他的确是亡了国,但是我以为事情的真相并非是史书上几笔昏庸无道,溺于声色而已!
  我从来都不清楚历史会抹去多少东西,但是在如今,世人大都忘却了五代十国那政权纷起的峥嵘乱世,忘记了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铁血逐雄,忘记了那杯酒释兵权亦或是烛光斧影间的智谋虑略。甚至人们已然忘记了后主的朝代,后主的身份,乃至于后主的性别。
  但是,依然有太多的人,在心弦偶然被触动故作风雅之时,吟诵的是李煜的词句。在这一瞬间,豪权夺霸都成为了过眼云烟,只有他,他那寥寥几阕小令中调,依然傲立在淘尽风华的历史长河中,犹若一具丰碑,像他一般的,毅然,稳健而儒雅的端立着。
  此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感动,夹杂着隐隐的酸涩。
网文:若无李重光
短评示例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