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肇东四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山说,我们解读《诗经》的时候不是采取的观点越古越好,古人有很多看法,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观点未必都是对的,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免走偏。例如《关雎》,汉代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但是后人在读的时候觉得全诗没有提到周康王,因此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宋代学者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孩,然后悄悄地爱上了她”,但李山教授认为,“理解诗歌,不能只看里边出现了男子和女子,就断定是爱情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首先,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而不是本诗这样的第三人称;其次,钟、鼓、琴、瑟,是高级贵族家里才可使用的乐器。“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是在典礼中完成的”。“今天怎么读《诗经》?”李山认为,读《诗经》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了解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这部经典产生的时代是否够宽阔够丰富,其次要知道这部经典是否为后续的文化创作发挥了作用,这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例如《伐檀》是反不公正的,这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读到的,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是学者应该做到的。(摘编自陈雪《让〈诗经〉照进现代人的生活》)材料二: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识。《诗经》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于古代一直被奉为弘扬真善美的经典。孔子首开诗教理论,思无邪;《诗序》以礼说诗,褒贬美刺,推重君王后妃之德;朱子提出“养心劝惩”之说,注重《诗》对个人之内在陶冶。传统诗经学推重道德之义、王化之教,将《诗经》作为国家教育的校本。鸦片战争以后经学失尊,传统诗经学的重德教化传统被抛弃。近年来,学界开始重新认识《诗经》厚重的道德价值。正是《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实际上,我们进行当代精神文明教育,三百篇中都可以找到针对性的篇章。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反对暴虐损民,讽喻政治人物贪腐,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宣扬孝亲敬老,即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诗经》产生之后,以乐教或昌明义理的形式,启发人的善念。美深化了道德的情感基础,对善具有奠基和先发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诗》使人在美的熏陶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通晓义理,从感情与理性出发,立德成善、和睦天下。因此,《诗》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诗教熏陶、塑造了古代的君子人格,影响了中国人的伦理品格。《诗经》培养的个体,合于礼法、温和稳健、进退得宜。受《诗经》陶冶的社会,文而不弱,武而不暴,团结奋发,仁爱和睦。《诗经》对德操的陶冶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但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便可化为持久的人格魅力和稳定的国家风貌。 (摘编自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研究《诗经》,特别注重其教化作用,这和今天挖掘《诗经》的伦理性有相通之处。B.第一段中“传统诗经学”“鸦片战争以后”“近年来”等词语,阐述了《诗经》的地位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C.美深化了道德的情感基础,对善具有奠基和先发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D.《诗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快速的、长远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关雎》,汉代人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爱情诗,李山认为他们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是不正确的。B.李山认为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所以像《关雎》《蒹葭》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写诗歌都不是爱情诗歌。C.《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学界重新认识《诗经》道德价值的重要原因。D.学者要想让读者读懂《诗经》,就必须挖掘《诗经》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分析《诗经》对后代文化创作的影响。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采蘋》通过女子采摘蘋草的举动,展现出女子的柔美和勤劳。B.《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咏唱,形成一种整齐美,回环美。C.《静女》表现了静女的温柔娴静,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D.《芣苢》描写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4.《诗经》对我们的影响至今,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我们应当如何读《诗经》。5.《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婚姻的地位,是如何体现伦理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江水灌洗的灵魂 灌洗:洗涤 B.用一个诗人的陨落 陨落:去世C.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 浸染:沾染D.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夙愿:平素的心愿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交代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照应了标题,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B.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C.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D.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8.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9.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复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节选自刘蓉《养晦堂文集》)材料二: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获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注】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客刺:名刺、名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框涂黑。好A学B家C贫D无E资F累G日H不I爨J乃K时L吞M纸N以O实P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指房屋正厅。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堂上启阿母”中的“堂”意思不同。B.寤,本义为睡醒,如《诗经·关雎》中“寤寐思服”的“寤”;后引申为觉悟、认识到,文中即为此义。C.婚冠,既指婚礼和冠礼,也可以指婚冠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文中以“婚冠”指年纪很大。D.孤,指幼而无父,与“鳏寡孤独”中的“孤”相同。“孤”还可用于古代王侯自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常读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蓉书房里有一块洼地,开始踩上去,总会被绊倒;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后来填平了反而感到不适应。B.材料一从读书之思到人生之悟。因“思有弗得”而“绕室以旋”,由“旋”引出下文在生活小事中得到的感悟。C.材料二以皇甫谧、刘绮等为例,告诫子孙应当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官至高位,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D.材料二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如耕种时带上经书、手抄《汉书》等突出了古人求学之勤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复履,已而复然。(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14.从上述两段材料中,你读出了哪些“学习之道”,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蜀郡李掾岑参饮酒俱未醉,一言聊赠君。功曹善为政,明主还应闻。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即将前往江城赴任,诗人与友人饮酒作别,以诗作赠,可见情谊之深切。B.友人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尚未得到明君的赏识重用,只能饮酒聊以自慰。C.前行之路,“夜宿”“朝行”,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可见友人赴任路途之远。D.有月相伴,有云可观,同过蜀地,所感与李白《蜀道难》中的惊险有所不同。16.诗歌的尾联广受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化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3)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刘兰芝、焦仲卿作为《孔雀东南飞》全诗的主角,是诗人 ① 塑造的人物,写得最为充分和成功,刘兰芝更是格外 ② 。她不但美丽可爱、勤劳能干,而且感情真挚、性格坚毅。她未出嫁前,也曾接受过一些当时社会(1)“妇德”的熏陶,(2)“诵诗书”“知礼仪”,明白在婆媳相处中自己作为晚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克制。婚后,原以为自己的勤快和温顺能够赢得婆婆的好感和信任,可是婆婆不仅任意驱使她,还视她为仇人,对她(3)“久怀”憎恨,充满敌意。如果她满脑子充塞着封建愚孝观念,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还会 ③ 地生活下去。但是,刘兰芝并非如此,她尊重自己的人格,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反抗家长的淫威,主动表示愿意(4)“遣归”,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是惊人的。她最后选择了殉情,在这一贞烈之举中,同样也强烈地表现出她不容母兄逼迫自己改嫁、蹂躏自己意愿的可贵人格精神。为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而反抗、斗争,这是刘兰芝性格中最可贵的地方。18.在文中横线序号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A.浓墨重彩 光彩夺目 忍气吞声 B.浓墨重彩 卑躬屈膝 光彩照人C.淋漓尽致 卑躬屈膝 光彩照人 D.淋漓尽致 光彩夺目 忍气吞声19.文中4处引号的作用,依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表特定称谓 表强调 表强调 表引用B.表引用 表引用 表强调 表引用C.表讽刺 表特殊含义 表引用 表强调D.表特定称谓 表引用 表引用 表引用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请以《陈情表》的第一、三段为内容,补全下面对联。(1)以第一段为内容上联: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下联:(2)以第三段为内容上联: 下联:彰孝道却要尽心侍祖母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 ,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一定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② 。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古代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在历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不断发展补充下,“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讨论到“孝”的著作很多,③ 。《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孝”的真谛,通过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精髓。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选好角度,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肇东四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4、(4分)5、(4分)8、(6分)9、(6分)13(1)(4分)(2)(4分)14、(3分)16、(6分)(1) , 。(2) , 。(3) , 。(6分)20、(4分)(1)(2) (4分)(1)(2)(3) (6分) 2024-2025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次考试答案1.D 2.C 3.B 4.①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避免先入为主,塑造个人品格和民族精神; ②把情感和理性相结合,既注重美育,又注重德育,要读出其道德价值。 5.①女主人公的勤劳、善良、美丽,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 ②《氓》批判了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的行为,体现《诗经》的伦理性;③《氓》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它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快速的、长远的”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诗经》对德操的陶冶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但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便可化为持久的人格魅力和稳定的国家风貌”可知,对人的影响需要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选项“快速的”显然曲解文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中的观点的能力。A.“李山认为他们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错误,李山只是告诫我们不要犯这个错误,并没有说前人犯了这个错误,曲解文意;B.“所以像《关雎》《蒹葭》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写诗歌都不是爱情诗歌”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而不是本诗这样的第三人称”,只是说明《诗经》中爱情诗常用第一人称,《关雎》不具备这个特点,但不能反过来推出“采用第三人称写诗歌都不是爱情诗歌”,而且材料一只列举了《关雎》;D.“就必须挖掘《诗经》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分析《诗经》对后代文化创作的影响”错误,曲解文意,文章说“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是学者应该做到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述的是《诗经》的伦理性问题。B.“重章叠句”等说的是《诗经》的艺术手法,不符合观点。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并整合的能力。由材料一“李山认为,读《诗经》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了解一部经典,……这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这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读到的,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可知,我们读《诗经》应当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避免先入为主,塑造个人品格和民族精神。由材料二“《诗》使人在美的熏陶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通晓义理,从感情与理性出发,立德成善、和睦天下。因此,《诗》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可知,我们读《诗经》应当把情感和理性相结合,既注重美育,又注重德育,要读出其道德价值;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诗经》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正是《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即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可知:《诗经》中的伦理意识体现在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上,《氓》中女主人公勤劳、善良、美丽;体现在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上,《氓》批判了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的行为;还揭露了劳逸不均、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6.C 7.B 8.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9.①童年时,对端午节的认知只是粽子(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②后来,了解了屈原的故事,发现在端午节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发现端午节多了一份悲情/沉重)。③再后来,认识到屈原品质的高贵,认识到端午节对于现实的意义(认为端午节能够启发人们用历史观照现实)。【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C.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 浸染:交融、渗透。 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错误,作者说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这时的五月初五还不是端午节,“阳光”是屈原沉江的见证,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第四段写屈原“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据此,“端午的阳光”不仅是屈原沉江的见证,还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寓意屈原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高贵品格。倒数第二段的结尾,“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在这里,“端午的阳光”象征着端午节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①童年时,“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对端午节的认知只是粽子,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②“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了解了屈原的故事,发现在端午节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发现端午节多了一份悲情。③“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认识到屈原品质的高贵,认识到端午节对于现实的意义,“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认为端午节能够启发人们用历史观照现实。10.BFJ 11.A 12.C 13.(1)(刘蓉)低头看,地面平平坦坦的。原来已经填平了,(可是)再走在上面,还是像这样(感到别扭)。(2)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14.①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②读书要趁早。③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④读书要勤奋。【导语】材料一描述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示了“习惯成自然”的道理,强调“慎始”的重要性。作者用洼地的变化类比人们的习惯形成过程,说明良好行为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材料二则通过古人的勤学事迹,讲述了“早教”和“勤学”的意义,告诫人们无论处于什么年纪,都应坚持学习,终成大器。两段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努力的价值,寓意深刻,启迪人心。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喜爱学习,家中贫穷没有钱财,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做饭,有时就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好学”表明朱詹喜好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表达,所以在“学”后B处断开;“贫”与“无资”语意相连,都是说明主语“家”的情况的,所以在“资”后F处断开;“累日”是“不爨”的状语,“乃”做副词,引起下一个句子,可在J处断开。故选BFJ。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和一词多义现象和文化常识的能力。A.“意思不同”错误。房屋正厅。句意: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来到堂上禀告母亲 。 B.正确。觉悟/睡醒。句意:这些都是早年迷失方向而晚年觉悟的人。/日日夜夜总是思念她。 C.正确。句意:世上的人到了结婚加冠的年纪还没有学习。 D.正确。幼而无父/幼而无父/古代王侯自称。句意:早年丧父。/指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我经常读书。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告诫子孙应当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官至高位”错误,材料二列举皇甫谧、刘绮等众多事例,重点在于强调无论何时开始学习都不晚,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并非是说努力学习就必然能官至高位并受皇帝赏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且曲解了文意。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的样子;“既”,已经;“履”,行走;“已而”,不久、后来;“复然”,又像这样。(2)“匪”通“非”,不是;“愆期”,拖延时间;“子”,你,这里指男子;“将”,请;“秋以为期”,是“以秋为期”的倒装,把秋天作为婚期。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习之于人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知: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根据材料二原文“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知:读书要趁早。根据材料二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知: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根据材料二原文“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可知:读书要勤奋。参考译文:材料一: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地越来越大。每次踏到洼坑处,脚就会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和他说了这件事,他回头看了看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凭借什么治理天下国家呢?”随后叫童仆拿土把洼坑填平。之后刘蓉又踩到原来洼坑的地方,心里一惊,感觉就像地面突然隆起一样。他低头看,地面平平坦坦。原来已经填平了,(可是)再走在上面,还是像这样(感到别扭)。又过了很久才适应过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等到时间久了,连洼坑都好像是平的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反而觉得不适应、不安稳。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开始时就要谨慎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材料二: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一定要早早地进行教育,不要错失了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每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之后,所背诵的经书,如果一个月不复习,就会荒废了。然而人总会有困顿坎坷的时候,如果在年轻时错过了学习的机会,晚年也应该坚持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学习《易经》,就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魏武帝曹操、袁遗,到老年时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些都是年轻时勤奋学习直到老年也不厌倦的例子。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名声传扬于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学识渊博的儒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凭借这个学问终于登上丞相之位;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终成为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迷失方向而晚年觉悟的人。世上的人到了结婚加冠的年纪还没有学习,就说自己已经晚了,就这样因循守旧,好像面对着墙壁什么也看不见,这也太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这)仍然比那些闭上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古代的人勤奋好学,有用锥子刺大腿防止打瞌睡的苏秦,有投斧于高树下决心到长安求学的文党,有映着雪光读书的孙康,有抓萤火虫照明读书的车胤,有在耕种时带着经书的倪宽,有在放牧时编连竹简的路温舒,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是十分勤奋刻苦的。南朝梁代彭城的刘绮,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难以置办灯烛,他常常买来荻草,按一定尺寸折断,点燃照明夜读。梁元帝刚到会稽时,精心挑选幕僚,刘绮凭借自己的才华,被任命为国常侍兼记室,特别受到礼遇,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世代居住在江陵,后来到了建康,他喜爱学习,家中贫穷没有钱财,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做饭,有时就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寒冷的冬天没有毡被,就抱着狗睡觉,仍然不放弃学业,最终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受到梁元帝的礼待。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而朱詹却做到了,他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东莞的臧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于是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客人名片、书信的纸边,亲手抄录了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向,他最终因为精通《汉书》而闻名。15.B 16.①诗人想象友人到达江城时,菊花盛放,路上到处弥漫着芳香,似在欢迎友人到来。 ②借江城菊花盛放来比喻(暗示)友人杰出的理政才能和高洁品质将得到展现,用一路芳香来比喻(暗示)友人一定会得到世人和圣明君主的赏识;与第二联形成照应。③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以写景作结,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导语】本诗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对友人才德的肯定与祝愿,描述了友人途经蜀地的壮丽风景,将离愁别绪巧妙融入其中。尾联通过描绘江城满道菊花的清新香气表达了对秋日美景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意境悠远。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但尚未得到明君的赏识重用,只能饮酒聊以自慰”错误。从“功曹善为政,明主还应闻”可知,诗人认为友人善于理政,相信明君应该会听闻友人的才能,这是一种期许,并非为表明“但尚未得到明君的赏识重用”;而“饮酒俱未醉,一言聊赠君”意思是诗人与友人饮酒作别,趁着两人都还清醒,诗人姑且用一句话赠别友人;因此“尚未得到明君的赏识重用,只能饮酒聊以自慰”无中生有。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尾联“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描绘了江城菊花盛开,香气弥漫道路的美好景象。这是诗人想象友人到达江城后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似在欢迎友人到来,暗示友人前往的地方充满生机与希望。 ②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美好的品质。此处“江城菊花发”比喻(暗示)友人有着如菊花般高洁的品性,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希望友人在新的任上能够保持高尚的品德,施展自己的才华,有所作为。“满道香氛氲” 比喻(暗示)着友人的美名和功绩将如这弥漫的香气一样,一定会得到世人和圣明君主的赏识,传播四方,与第二联形成照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③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而是通过这一优美的景色来结束全诗,将自己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其未来的期许蕴含在这充满生机与香气的画面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余味悠长。17.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8.A 19.D 20.她最后选择了殉情,这一贞烈之举,同样也强烈地表现出她不容母兄蹂躏自己意愿、逼迫自己改嫁的可贵人格精神。【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作为《孔雀东南飞》全诗的主角”和后文的“写得最为充分和成功”可知,此处语境是在强调诗人塑造人物时的着力描写,故选“浓墨重彩”。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淋漓尽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②处,结合前文“写得最为充分和成功”和后文“她不但美丽可爱、勤劳能干,而且感情真挚、性格坚毅”可知,此处语境是在强调刘兰芝形象的耀眼夺目,故选“光彩夺目”。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卑躬屈膝”,指卑躬指低头弯腰,屈膝指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③处,结合前文“任意驱使她,还视她为仇人”可知,刘兰芝要想生活下去必须勉强忍耐,故选“忍气吞声”。忍气吞声: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说出来。/“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合作用的能力。(1)处,“妇德”指妇女贞顺的德行,为妇女四德之一,引号表特定称谓。(2)处,“诵诗书”“知礼仪”出自《孔雀东南飞》原文,引号表直接引用。(3)处,“久怀”出自《孔雀东南飞》原文,引号表直接引用。(4)处,“遣归”出自《孔雀东南飞》原文,引号表直接引用。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处句子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在这一贞烈之举中,同样也强烈地表现出……”缺少主语,可将“在这一贞烈之举中”改为“这一贞烈之举”;二是语序不当,应将“逼迫自己改嫁、蹂躏自己意愿”语序调整为“蹂躏自己意愿、逼迫自己改嫁”,否则不合逻辑。21.(1)臣侍刘汤药未曾废离(2)蒙国恩本应竭力为国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对联常识、理解诗句含义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句法整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对联的尾字具有“仄起平收”的特点。第一题要求以第一段的内容书写下联。上联是“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这是李密讲祖母刘氏对他的抚养;而下联就应该讲自己在祖母年事已高,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时候尽孝,故可撰写为“臣侍刘汤药未曾废离”。第二题要求以第三段的内容书写上联。下联是“彰孝道却要尽心侍祖母”,通观全文李密表述是忠孝不能两全,不能侍奉晋主的原因。所以上联要以李密的口吻表示对“除臣洗马”“蒙国恩”的感激,故可填 “蒙国恩本应竭力为国事”。【点睛】对联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22. 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②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③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论语》【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回答本题时注意分析横线前后表述的信息,比如第①处,横线后表述的是“它一般指”,由此可以看出第①处的内容应该是引出文段主题“孝”这类内容,所以可以填写“‘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第②处,由后文“早在甲骨文中”“古代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可以推测出可以填写“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第③处,由前文“著作很多”联系前文“《论语》”可以推测出应填写“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论语》”。【点睛】语句的连贯性多以“补写句子”的形式考查学生,“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作家李尚龙认为废掉一个年轻人的东西有网线、电脑和电话,有人补充说废掉一个年轻人的办法是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指出了电子产品及网络对年轻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给出了此次作文的任务指令和要求——以“正方”或“反方”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其实,一辩的辩论稿就是一篇比较常见的立论文,考生在写作时应先提出辩题的正方或反方的观点,然后去阐述己方立论的理由(采用分论点分条阐述),在格式和表达上需要向辩词格式靠拢。正方的观点是赞成这两个观点,即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在网络极其发达,手机无比方便,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年轻人确实比较容易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玩游戏、刷视频、看各种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信息,有人说,拿起手机,瞬间几个小时就没了,时间就此浪费,而工作、学习尚无进展,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问题,也在尽量避免,但总是因为拿起手机习惯性的关注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而“破功”,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称为“精神鸦片”,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反方的观点则是不赞成该观点,即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持该观点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当年轻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青年;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毁”。“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明确了具体情境以及写作的内容指向;“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以及文体。行文构思时,先确定立场,“正方”或“反方”。在确定观点后,注意辩论稿的格式,标题直接点明中心,开头要有称呼,开门见山点出论点,如“我方观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接着陈述理由,主体结构要层次清晰、角度深刻,可分论点引领,使用典型材料,使听众认同,如“首先,网络内容丰富,适合青年阅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其次,青年自身怀有梦想,有强大的自制力”“最后,身处积极的社会环境青年怎能不‘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尾要深刻有力,同时附上结束语“本方辩手陈述完毕,谢谢大家”。立意:1.远离电子产品等精神鸦片。2.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它并不会毁掉年轻人。3.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4.任何工具都要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5. 心中有梦,诱惑可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