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能使半坡居民和河姆波居民建造房屋并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原始农业的发展 B. 森林中无猎可狩
C. 森林中无法采集果实 D. 禁止捕杀野生动物
2.宋濂在《元史》中记载:“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材料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
A. 开创了户籍管理系统 B. 造就了元朝众多闲散官员
C. 和郡县制系统无差别 D. 有着严密的行政管理系统
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社会变革
C. 政权分立与民族大交融 D. 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
4.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金田起义 B. 永安封王 C. 天京事变 D. 天京陷落
5.会议指明前进方向。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如图所示的会议场景,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B. 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C. 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6.下面文章应该最先刊登在(  )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节选
A. 《国闻报》 B. 《青年杂志》 C. 《民报》 D. 《申报》
7.如图为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作品描绘了一群年轻的藏族修路工人在放工途中边走边唱的场景,其中的几位藏族青年女工肩扛铁锹,步伐有力。从这幅画作中,我们能够感悟到(  )
A. 藏族同胞投身经济建设的精神风貌 B. 西藏人民追求和平解放的迫切心情
C. 党领导人民推进三大改造的坚强意志 D. 西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
8.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一辆大众牌汽车时,3 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700美元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B. 美国汽车生产能力下降
C. 汽车行业无序竞争 D. 欧盟内部生产分工合理
9.苏美尔人在数学上最早采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计数法,后传播到欧洲。时至今日,现代犹太历法和穆斯林历法也都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承袭而来的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这表明两河流域文明(  )
A. 影响深远 B. 兼收并蓄 C. 内容丰富 D. 一脉相承
10.某法律文件这样规定:“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副总统及其他所有文官,因叛国、贿赂或其它重罪和轻罪,被弹劾而判罪者,均应免职;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该法律文件制定于(  )
A. 17世纪的英国 B. 18世纪的美国 C. 19世纪的法国 D. 19世纪的俄国
11.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即生存竞争推动生物的发展,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史实中,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 《物种起源》和《共产党宣言》的出版 B. 《天演论》和《人权宣言》的发表
C. 进化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D. 启蒙运动和巴黎公社的实践
12.某校本教材中引用了多个素材来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如下是其中两则素材。据此判断,该校本教材中还可能引用的素材主题是(  )
素材一: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
素材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称:“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心脏的战略大门。”
A. 两个五年计划实行 B. 《国家工业复兴法》颁布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行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新闻媒介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传承文化的载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秦代,就有较多的石刻、木刻、器皿铸刻等传播官方的新闻性信息。如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诏书通告天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现在出土的器皿、木牍等许多文物上,都有各种方式铸、刻或戳印的这四十字诏书,当年几乎家喻户晓。
——谢金文《中外新闻史概要》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期间。自 1896-1898年两年时间里,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多家。其中重要的报纸如《时务报》《国闻报》等,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材料三在美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中,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通过广播发表的炉边谈话是推进广播事业的重要事件。他在 1933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中就宣称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由于他是在白宫楼下起居室的炉边,采取了很随意的谈话形式,历史上称为“炉边谈话”。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通过收音机直接听到了罗斯福总统用那亲切有力的声音形象地解释了新政的措施。广播为稳定美国人心、战胜危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广播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功不可没。”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1) 材料一中,秦代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载体有哪些?秦始皇“诏书”中提到了哪些历史史实?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戊戌变法期间出现办报高潮的原因。
(3) 材料三中的罗斯福谈话产生了什么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摘编自【英】唐尼 格拉克斯坦《二战秘史》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抢滩登陆,攻下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1) 材料一中“不同力量的协调与合作”指的是哪一事件?请依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不同力量”是如何合作的。
(2) 材料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
(3) 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15.桥是人类文明中独特的符号,连接了天然相隔的距离,它是建筑领域的杰作,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美援朝时期,鸭绿江大桥承担着部队过江、军需物资供应等重要作用。美国军队曾对这座大桥进行多次轰炸,将其毁为断桥,遂有“鸭绿江新桥”之称。如今,断桥上的铁轨静静地躺着,锈迹斑斑的铁锈仿佛在告诉我们,我们最可爱的人是如何“气势磅礴”地走向鸭绿江的,他们是如何形成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的。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谈一谈他们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为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庆祝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发行的历史背景。并据材料二,概括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正式开通的港珠澳大桥,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纽带。香港与澳门靠道路左侧行驶,内地靠右行驶,在驾驶习惯和交通规则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港珠澳大桥利用立交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差异。……未来的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工作环境,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进一步突破了基础设施这一瓶频,接下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指日可待。
——摘编自澎湃新闻《从港珠澳大桥看未来助力大湾区发展,拉近时空与心灵距离》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港珠澳大桥”能正式开通的前提条件。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小题1】载体:石刻;木刻;器皿;木牍等。历史史实: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创立皇帝制度;设立丞相制度;统一度量衡等。
【小题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变法图强;通过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等。
【小题3】影响: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有助于战胜经济危机;有助于新政的推广实施;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公信力;推进了美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等。
14.【答案】【小题1】事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举例:诺曼底登陆。
【小题2】主题:冷战(两极格局或美苏争霸);表现:“杜鲁门主义”出台,推行“马歇尔计划”(或帮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形成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局面。
【小题3】变化:由美国主导变为西欧、日本寻求自主;影响: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15.【答案】【小题1】“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小题2】历史背景:“一五计划”的完成;有利因素: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等
【小题3】经济角度: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等。国家统一角度: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国家政策支持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