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据林华东先生统计,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良渚文化呈现早期国家特征 B.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私有制C.原始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良渚文明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2.下图是关于春秋时期国君的非正常死亡率与贵族势力强度的增长关系情况。该图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B.奴隶制政治日趋没落C.商品经济发展弱化宗族认同 D.秦国权威日渐地增强3.下表为东汉中期全国在籍人口统计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年代 全国在籍人口数量(万) 南方 北方在籍人口(万) 占全国比重(%) 在籍人口(万) 占全国比重(%)元兴元年105 5330 1360 25.51 3970 74.49延光四年125 4870 1650 33.88 3220 66.12永和元年136 5390 1830 33.95 3560 66.05本初元年146 4760 2010 42.23 2750 57.77永寿三年157 5650 2230 39.47 3420 60.53A.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B.区域间的经贸往来频繁C.豪强地主重视南方开发 D.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动4.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 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 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5.唐中期客观上允许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严重,土地被集中于王公贵族、官僚、地主手中,农民逃亡,政府所控人口迅速减少,重税人税户的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必须以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一年分春季夏季两次纳税C.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6.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 B.全盘照搬了中原先进文明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7.公元1100年,宋神宗向皇后的弟弟向宗良、向宗回兄弟“交通宾客、漏泄机密”,翰林学士承旨蔡京等“奔走其门,务相交结”,因而“物议籍籍”。右正言陈瓘上疏指责道:“谄事外戚,不畏上天,一至如戏”,请求朝廷“流窜蔡京”。陈瓘的这一要求( )A.有助于加强皇权统治 B.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C.推动了监察制度完善 D.杜绝了朝纲不良风气8.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楷模,“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这反映了他( )A.未超越理学的范畴 B.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制度C.具有朴素的平等观 D.否定了传统的儒家思想9.奏折在康熙和雍正两朝都是由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一些重要性稍次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 )A.凸显了行政机构效能的提高 B.表明军机处已经成为中枢机构( )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D.说明封建国家治理方式已成熟10.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提出“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他认为,只有青年深植社会、扎根人民,才能造就“菁菁茁茁之青年”,进而实现“青春中华”的理想。这一言论旨在( )A.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批判儒家学说C.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推动救亡图存11.1965年以后,全国各地农村逐渐涌现出大批赤脚医生。下图是1965年出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宣传画,图中有一位农村赤脚女医生,牵着毛驴穿梭于农村田野中为百姓看病。据此判断,赤脚医生的出现( )A.体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 B.增强了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C.主要缘于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广泛开展 D.缓解了农村医疗短缺的问题12.下面是雅典帕特农神庙中的部分浮雕。这些浮雕( ) 泛雅典娜游行场景 对外战争场面A.凸显城邦政治民主特征 B.呈现人物丰富内心世界C.具化城邦集体意识观念 D.彰显希腊英雄崇拜风尚13.718年,日本修订了《养老律令》,规定官员选拔须考察“德行、学识、才干”,其中“德行”标准细化为“孝、悌、忠、信”,要求候选者提供乡里评议证明其孝行。这一举措( )A.旨在巩固封建集权统治 B.渗透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C.根源于隋唐的科举制度 D.完善了地方官员考核机制14.在1870年的世界贸易中,英国所占的比重是25%,1889年下降为22%,1913年又降到16%。不仅如此,1870年美、德两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之和仅为18%,但到1913年,仅德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13%,美国则为11%。这反映出该时期( )A.英国已丧失资本主义强国的地位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缓解C.西方国家经济依赖程度显著提高D.世界贸易多中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1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与其一同卷入战争,共出动了约500万人的军队投入战斗。这一现象( )A.有利于当地民族意识增长 B.瓦解了英国殖民体系C.迟滞了殖民地的独立斗争 D.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16.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认为“外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为了试图将这个城市国家从“跨国公司中心”打造为一个“全球城市”,新加坡加大了对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这反映出新加坡( )A.区域竞争能力的下降 B.多元文化发展潜藏危机C.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D.传统人口结构存在弊端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袁涣曾劝曹操:“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太祖善其言。北魏道武,“大索书籍”,“梁武践祚,诏求亡佚”。在这一背景下,此时期涌现出大量藏书家。如西晋时张华有书三十车,梁朝任昉藏书万余卷,他们还都曾开放、捐赠私藏。西晋末年道士郑隐藏书甚丰,道经居多,约六百七十卷,另符五百数十卷,合计约一千二百卷。东晋时,刘穆之家贫好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范蔚“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暮年,书胜于少,其缣素以珊瑚为轴,纸书以金为轴,次玳瑁旃檀为轴。南朝时,出现“四境之内,家有文史”的繁荣景象,藏书达十万卷以上的藏书家就有十几人。刘杳得知阮孝绪正在编著《七录》,“已先著鞭,欣然会意,凡所抄集,尽与相与”。梁宗室子弟萧静“内足于财,多聚经史,散书满席,手自雠校”;沈约历经三朝,高才博洽,“好坟籍,聚书二万卷,京师莫比”。同时,北朝平恒“乃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此精庐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李谧“鸠集诸经,广校同异”。——摘编自何贤英石传静张曙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活动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活动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活动的特点及文化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芜湖位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清前中期县城区域扩展至1.3平方公里,城中的“十里长街”,“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芜湖承接了徽州山区的竹木、茶叶等物资输出,至嘉庆年间,“芜钢”被官方列为重要税源,大型钢坊如卜氏店、葛永泰等产品畅销全国。芜湖还依托皖南肥沃的农业产区,成为稻米转运节点。宁池太广道道台驻芜湖,辖区跨越皖南核心经济带,其兼任关务监督,实行集中征税制度,从皖南运输木材至江苏,只需在芜湖一次性完税。——摘编自张绪《清代皖江流域的徽商经济与社会活动研究》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芜湖人口锐减至2万余人,长江以北的农民大规模迁入,带来的中原官话成为主流,芜湖方言声调简化至5个。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成为安徽唯一通商口岸。天主教堂采用哥特式尖拱,海关大楼、怡和洋行采用西方拱券门廊。20余所会馆,定期举办祭朱熹等祭祀活动、徽剧演出。移民涌入后“文人茶会”演变为劳工阶层的“大碗茶”社交,茶馆内同时上演徽剧与江北庐剧。晚清芜湖以“中国四大米市之首”闻名,十里长街成为手工业与商业的核心区。——摘编自张笑笑《芜湖近代历史建筑》等材料三:抓住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芜湖已形成“空铁公水”立体交通网,吸引重大项目落地。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芜湖通过交通枢纽吸引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资源,高铁网络使芜湖融入上海、南京“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与公交夜间延时服务促进了“夜间经济”,市民跨江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农村公路实现“镇镇通三级路”“村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率、物流节点覆盖率均达100%。——摘编自王世宁《芜湖市交通发展报告》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中期芜湖县城商业高度繁荣的重要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芜湖城市文化的特征。(3)根据材料三,简述当代芜湖交通枢纽地位强化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交通条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时期 概况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 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 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1.D2.B3.A4.C5.A6.C7.A8.C9.C10.D11.D12.C13.A14.D15.A16.C17.(1)原因:官方意识的影响;局部政治相对稳定;纸质书籍的普及;藏书家对学术造诣的追求;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氛围的宽松;私学的持续发展;佣书业的发展。(2)特点:就搜集过程而言,更注重交流;就收藏方式而言,更注重创新;就藏书思想而言,更注重“藏以致用”;就收藏方向而言,出现了专类收藏;就收藏地域而言,出现了由北至南的迁徙。文化价值:保存和丰富了古代典籍,传承了中华文明;促进了藏书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了士人,嘉惠了整个民族;催生了新学科;勤奋、严谨的读书治学态度影响了后人。18.(1)措施: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焚书坑儒,统一民众思想;解除民众武装,整合军队;北筑长城,南收两越。(2)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注重对边疆的治理;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治理体系。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有些政策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19.(1)重要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2)特征:长江南北文化融汇(移民文化兴盛);土洋并存(中西文化并存);宗教与世俗生活共存;商业文化发达;文化包容性强。(任答两点即可)(3)积极作用:服务了国家战略布局;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便利了市民生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关系:交通条件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良好的交通条件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更能让产业接近市场和原料产地,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产业发展需求又反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一论题: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把社会习惯与文化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国家,实现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形成中古时期西欧以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对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迁徙不仅为农耕世界注入新的生机,最终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同化,扩大了农耕文明区;亚欧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进一步沟通,不同区域的文化互动开创了一个迭代更新的文化发展新时代。示例二:论题: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阐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前往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在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作用下,欧洲封建制度被削弱,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欧洲向美洲的人口迁移,加强了两地的联系,向美洲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有利于美洲的近代化。社会发展吸引人口的迁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急需大量的人才,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了美洲。二战后,欧洲等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由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欧洲等发达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近现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综上所述,人口迁移有利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能吸引人口流入,体现了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