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5八下·阆中期中)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这句话描述的是水分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非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是生物为了减少被天敌发现而发展出的一种保护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话描述的是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草和豆苗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导致豆苗的生长受到抑制,C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描述的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的温度差异,影响了植物的开花时间,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2025八下·阆中期中)2022 年猴痘病毒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传播,下列有关猴痘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病毒由细胞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
C.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D.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种类;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大小,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A不符合题意。
B.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B符合题意。
C.病毒分为三类: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猴痘病毒;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C不符合题意。
D.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生命活动,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成分;以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根据侵染的对象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3.(2025八下·阆中期中)细菌和真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对细菌和真菌认识正确的是(  )
A.培养细菌或真菌,接种后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
B.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
C.细菌分布广泛与它靠分裂生殖和利用芽孢度过不良环境等有关
D.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和病毒的抗生素
【答案】C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的生殖;真菌的生殖;真菌的种类和结构
【解析】【解答】A. 培养细菌或真菌时,要先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目的是杀死其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接种后再进行高温处理会把接种的细菌或真菌杀死, A不符合题意。
B.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不存在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菌体;霉菌等多细胞真菌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 B不符合题意。
C.细菌快速繁殖、形成芽孢的特性以及个体微小的特点,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C符合题意。
D.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但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但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不能治疗由病毒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4.(2025八下·阆中期中)“若作酒醴(lǐ),尔惟曲蘖(niè)”见于《尚书》,是关于酿酒最早的记载。“曲”,也叫“酒曲”,含多种微生物。“蘖”,指发芽的谷物。下列关于酿酒操作及其目的对应有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加入足量的“蘖” 提供有机物
B 将谷物碾碎 增大谷物和菌种的接触面积
C 按比例掺入“曲” 接入发酵的菌种
D 适宜温度下密封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加入足量的“蘖”,目的是提供充足的有机物,故A正确;将谷物碾碎,目的是增大谷物和菌种的接触面积,能够充分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按比例掺入“曲”,目的是接入发酵的菌种--酵母菌,故C正确;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温度下,密封培养是为了在缺氧的条件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著作酒醴(甜酒),是酿酒过程,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酵母菌,属于酶是反应的催化剂。有氧时,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酵母菌会分解水中的葡萄糖,产生酒精。
5.(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列说法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条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个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马蛔虫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
D.在传宗接代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体细胞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而不是每一条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A不符合题意。
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基因,又含有精子的基因,因此子代体细胞核中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不符合题意。
C.马蛔虫的体细胞中有两对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中的每一条染色体正常来源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马蛔虫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C符合题意。
D. 在遗传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传递给子代,生殖细胞起到了 “桥梁” 的作用,而不是体细胞 ,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经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精子),另一条来自母亲(卵细胞)。
6.(2025八下·阆中期中)一只雌羊体细胞中有aabb两对基因,那么它的卵细胞中基因组成是(  )
A.aa B.bb C.ab D.Aabb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在形成生殖细胞(卵细胞 )时,成对的基因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雌羊体细胞中有 aabb 两对基因,那么在形成卵细胞时,a 与 a 分离,b 与 b 分离,最终卵细胞中只会含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即基因组成是 ab。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染色体的数目关系是体细胞(2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
7.(2025八下·阆中期中)已知水稻体细胞内有 12 对染色体,则水稻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数量分别是(  )
A.12 条、12 条、12 条 B.12 条、12 条、24 条
C.24 条、24 条、24 条 D.24 条、24 条、12 条
【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水稻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2对,即24条。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会经历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减半,即12条。在受精作用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水平,即24条。因此,水稻的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12条,受精卵中染色体数量为24条。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染色体的数目关系是体细胞(2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
8.(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图示意人体某些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示意吞噬细胞的作用,吞噬细胞只能消灭一种病原体
B.图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图三示意溶菌酶的作用
D.图一、图二和图三所示的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 图一示意吞噬细胞的作用,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多种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并非只能消灭一种病原体, A错误;
B、 图二表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B正确;
C、图三示意溶菌酶的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C正确;
D、图一、图二和图三所示的免疫属于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A。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9.(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列关于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
B.传染病能够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C.人体第三道防线有吞噬细胞参与,因此其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过敏反应是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功能过强引起的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是一种能够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确实是切断传播途径,因为HIV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种途径进行传播。通过避免这些高风险行为,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HIV的风险,A正确。
B、传染病能够流行,需要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病原体是导致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B错误。
C、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其中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组成,它们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效应细胞来对抗特定的病原体。虽然吞噬细胞也参与免疫过程,但它们主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即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多种病原体,而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然而,在第三道防线中,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协同工作,共同对抗病原体。C错误。
D、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过敏原)产生的过度反应。这种反应并不是由于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功能过强引起的,而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无害物质识别为有害物质,并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的症状可能包括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传染病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通常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的防御能力,而特异性免疫则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产生防御反应。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效应细胞。
(4)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的关系: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过敏原)产生的过度反应,而不是由于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反应的症状和可能的危害,如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0.(2025八下·阆中期中)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了不同抗药性的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抗药性弱的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存活繁殖,害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A正确。
B.农药使害虫产生了不同抗药性的变异,这与自然选择的原理不符,因为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环境因素(如农药)直接引起的。农药的作用是选择已经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而不是引起变异,B错误。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不抗药的害虫被杀死,抗药的害虫存活并繁衍后代,经过多次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作用,C正确。
D.从曲线变化可知,在使用农药初期,害虫群体密度下降,但仍有部分害虫存活,说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这些抗药性个体在农药的选择下得以生存和繁殖,D正确。
故选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1.(2025八下·阆中期中)生命的延续依赖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字母X代表植株生长和发育过程
B.图二成功的关键是a与b的形成层紧密贴合
C.图三中的②能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
D.若图四表示家蚕的发育,1为卵,则4为蛹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 图一种子萌发后经生长、发育到开花等阶段,X 代表植株生长和发育过程, A正确。
B. 图二是嫁接,a 接穗、b 砧木,成功关键是形成层紧密贴合,利于愈合, B正确。
C.图三中,②卵黄位于鸟卵的中央,呈黄色,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③卵白在卵壳膜与卵黄膜之间,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和营养物质,C正确。
D.若图四表示家蚕的发育,则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了“1卵→2幼虫→3蛹→4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D。
【分析】图一中:字母X代表植株生长和发育过程
图二中:a是接穗,b是砧木。
图三中:①胚盘、②卵黄、③卵白、④卵壳。
图四中:1受精卵,2幼虫,3蛹,4成虫。
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如向日葵、玉米和桃树等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为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绿色开花植物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的速度,营养繁殖没有出现两性生殖细胞,是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嫁接、扦插、组织培养、压条、克隆、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等。
12.(2025八下·阆中期中)许多既有趣又富含哲学的歇后语都与动物有关,如“寒蝉抱枯枝——日暮途穷”“蝎子战蜈蚣——以毒攻毒”“蝗虫打喷嚏——满嘴庄稼气”“河里的螃蟹——都有家(夹)”等,下列有关歇后语提及的动物叙述,错误的是(  )
A.蝉、蝎子、蝗虫、螃蟹都属于节肢动物
B.蝉、蜈蚣和蝗虫的体表均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C.沙蚕酷似蜈蚣,他们的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均属于环节动物
D.螃蟹的家在河里,推测其可能用鳃呼吸
【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蝉、蝎子、蝗虫、螃蟹身体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都属于节肢动物,A说法正确。
B、蝉、蜈蚣和蝗虫的体表均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还能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结构,B说法正确。
C、沙蚕酷似蜈蚣,它们的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但是沙蚕属于环节动物,蜈蚣属于节肢动物,C说法错误。
D、螃蟹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如蝗虫、蜈蚣螃蟹等;节肢动物可分为甲壳纲(如虾、蟹)、蛛形纲(如蜘蛛、蝎、蜱、螨)、多足纲(如马陆、蜈蚣)、昆虫纲(如蝗虫、蝴蝶、蚊子、苍蝇),昆虫类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和足,体表有外骨骼等。
13.(2025八下·阆中期中)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B.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新品种利用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D.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导致鸟类和哺乳动物栖息地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比如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差异大,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也有基因差异, A不符合题意。
B. 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新品种,利用的是基因的多样性 。因为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属于同一物种(水稻 ),它们之间的杂交是利用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异,并非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强调的是物种的丰富程度 ), B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等。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比如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变或恶化,必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基因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D.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会破坏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栖息地,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等也可能导致栖息地丧失,使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等,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4.(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列有关健康与急救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方药可自行去药店购买
B.静脉出血时可压迫近心端暂时止血
C.熬夜通宵可提高学习效率
D.人工呼吸应先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
【答案】D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安全用药;急救常识;出血类型及其包扎方法
【解析】【解答】A.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不可自行去药店购买, A错误。
B. 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应压迫远心端暂时止血,而非近心端(动脉出血需压迫近心端), B错误。
C.熬夜通宵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降低学习效率,而不是提高学习效率,C错误。
D. 人工呼吸前应先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确保吹气时气体能顺利进入肺部,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药品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
(2)出血的急救: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应按压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应按压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一般可自行凝固止血。
(3)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4)进行人工呼吸前,要先使病人仰卧,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再进行吹气等操作。
15.(2025八下·阆中期中)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这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三组交配组合,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交配组合 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
① 丙(黑色)×乙(黑色) 3(黑色):1(黄色)
② 甲(黄色)×乙(黑色) 1(黑色):1(黄色)
③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
A.根据交配组合①或③可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
B.表中甲、乙、丙、丁的基因组成依次是BB,Bb,Bb,bb
C.第①组交配组合产生的黑色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2/3
D.第②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1/3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解:A.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这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或者是子代的性状全部与亲代的性状一致,没有表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从表中所示遗传结果,亲代都是黑色×黑色,而后代中出现了黄色的个体,亲代都是黑色×黄色,子代没有出现黄色个体,说明黄色是隐性性,黑色是显性性状,根据交配组合①或③可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故A符合题意;
B.通过分析①组合,黑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合是杂合体,说明丙、乙的基因组成是Bb,甲黄色,即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bb,从③甲(黄色)×丁(黑色)分析可知,甲的基因组成是bb,而子代全部为黑色,说明丁的基因组成是BB,故B不符合题意;
C.第①组丙(黑色)×乙(黑色),乙和丙的基因组成是Bb,其遗传图解如下,
因此,第①组交配组合产生的黑色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1/3,故C不符合题意;
D.②甲(黄色)×乙(黑色),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是1(黑色):1(黄色),乙黄色基因组成是bb,说明甲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下,
第②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1/2,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两种性状,在子代个体中没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子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16.(2025八下·阆中期中)请你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
(1)我们对大熊猫,水清树等生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   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资料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其实质上是   。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保护   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答案】(1)种;进化
(2)生物种类;基因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不仅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还能了解生物的进化关系,因为分类等级从低到高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趋势。
(2)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资料中提到有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因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生物种类的差异本质上是基因的差异。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因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保护生物的种类和基因多样性。
【分析】(1)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如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可见,对生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能够弄清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从而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资料中提到有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因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生物种类的差异本质上是基因的差异。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因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保护生物的种类和基因多样性。
17.(2025八下·阆中期中)历史上,南充是我国四大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科研人员在研究家蚕的繁育时,发现了一条产丝量很高的黑色斑个体,将这只黑色斑个体与普通斑个体杂交,产的卵孵化出了812条黑色斑和787条普通斑的家蚕。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后代进行了几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亲本 子代
黑色斑 普通斑
甲 普通斑×普通斑 0 1298
乙 黑色斑×普通斑 691 688
丙 黑色斑×黑色斑 ? 150
(1)在遗传学上,家蚕的黑色斑和普通斑称为一对   。
(2)由   组杂交实验可以推断出家蚕斑纹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3)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乙组亲本黑色斑的基因组成是   ,普通斑基因的组成是   。
(4)丙组子代中既出现了普通斑的蚕也出现了黑色斑的蚕,从理论上推断丙组子代黑色斑的蚕应有   条。
【答案】(1)相对性状
(2)丙
(3)AA或Aa;aa
(4)450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 遗传学中,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家蚕的黑色斑和普通斑是家蚕斑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所以属于相对性状。
(2)丙组杂交实验中,亲本都是黑色斑,后代却出现了普通斑。根据 “无中生有,有为隐性” 的遗传规律(亲代性状相同,子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可知普通斑是隐性性状,黑色斑是显性性状。
甲组亲本都是普通斑,后代都是普通斑,无法判断显隐性;乙组是黑色斑和普通斑杂交,后代黑色斑和普通斑数量接近,也难以直接判断显隐性。所以能推断显隐性的是丙组。
(3)根据(2)可知,黑色斑是显性性状,普通斑是隐性性状,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黑色斑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普通斑的基因组成为aa。所以乙组亲本普通斑基因的组成是aa。
(4)丙组中,黑色斑×黑色斑,后代出现了普通斑,根据分析(3)可知,亲本的基因组成都为杂合子,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后代显性性状(黑色斑)和隐性性状(普通斑)的比例为3∶1,遗传图解如图:
所以从理论上推断丙组子代黑色斑的蚕应有150×3=450条。
【分析】(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必须满足: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如蚕的黑色斑和普通斑。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丙组,由丙组可见:黑色斑×黑色斑,后代有黑色斑和普通斑,说明黑色斑是显性性状,普通斑是隐性性状。
(3)根据(2)可知,黑色斑是显性性状,普通斑是隐性性状,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黑色斑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普通斑的基因组成为aa。所以乙组亲本普通斑基因的组成是aa。
(4)丙组中,黑色斑×黑色斑,后代出现了普通斑,根据分析(3)可知,亲本的基因组成都为杂合子,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后代显性性状(黑色斑)和隐性性状(普通斑)的比例为3∶1,遗传图解如图:
所以从理论上推断丙组子代黑色斑的蚕应有150×3=450条。
18.(2025八下·阆中期中)泡菜是四川的特色小吃,用新鲜蔬菜腌制而成,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大众喜爱。劳动实践课上同学们尝试制作泡菜,操作步骤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腌制时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该生物属于   (选填“真菌” 或“细菌”)。
(2)盖上盖子后,泡菜坛要用一圈水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乳酸菌的生长需要   的环境条件。
(3)在泡菜腌制过程中,会生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为制作出绿色腌制食品,同学们查阅了图表所示资料,并对“泡菜腌制时接种乳酸菌是否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探究,具体做法是:称取等量圆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第一组圆白菜在自然条件下发酵,其他组依次接种0.1%,0.2%,0.3%的乳酸菌。从泡菜制作第1天开始,每天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测定8天,结果如图所示。
资料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绿色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4mg/kg。
资料二: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硝酸盐(无致癌性),一些还原性杂菌会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乳酸菌则不会。乳酸菌接种后大量繁殖,能够抑制泡菜中还原性杂菌的生长繁殖,减少杂菌的数量。
①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需称取等量圆白菜和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的目的是   。
②接种不同量的乳酸菌也会影响亚硝酸盐的产生,为了实现腌制过程中任意一天都能吃上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的酸嘢泡菜,你的建议是   。
【答案】(1)细菌
(2)无氧
(3)乳酸菌的接种量;控制单一变量;接种0.3%的乳酸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解析】【解答】(1) 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在生物分类上归为细菌。它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等有机物转化为乳酸,从而使泡菜具有独特风味。
(2)盖上盖子后,泡菜坛要用一圈水封口,这样可以隔绝空气,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其生长需要无氧的环境条件,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制作出合格的泡菜。
(3)①本实验探究的是“泡菜腌制时接种乳酸菌是否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所以变量是乳酸菌的接种量。实验中称取等量圆白菜和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圆白菜量、食盐量和调料汁水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只有乳酸菌接种量这一个变量对亚硝酸盐含量产生影响。
②从图表资料可知,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绿色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4mg/kg。分析实验结果图,接种0.3%乳酸菌的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始终低于4mg/kg,更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所以为了实现腌制过程中任意一天都能吃上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的酸嘢泡菜,建议是接种0.3%的乳酸菌。
【分析】(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2)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使泡菜具有独特风味。
(3)探究实验需要遵循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指的是在探究某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除了该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要保持相同。对照原则是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分析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可见,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
(2)盖上盖子后,泡菜坛要用一圈水封口,这样可以隔绝空气,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其生长需要无氧的环境条件,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制作出合格的泡菜。
(3)①本实验探究的是“泡菜腌制时接种乳酸菌是否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所以变量是乳酸菌的接种量。实验中称取等量圆白菜和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圆白菜量、食盐量和调料汁水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只有乳酸菌接种量这一个变量对亚硝酸盐含量产生影响。
②从图表资料可知,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绿色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4mg/kg。分析实验结果图,接种0.3%乳酸菌的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始终低于4mg/kg,更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所以为了实现腌制过程中任意一天都能吃上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的酸嘢泡菜,建议是接种0.3%的乳酸菌。
1 / 1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5八下·阆中期中)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2.(2025八下·阆中期中)2022 年猴痘病毒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传播,下列有关猴痘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病毒由细胞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
C.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D.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3.(2025八下·阆中期中)细菌和真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对细菌和真菌认识正确的是(  )
A.培养细菌或真菌,接种后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
B.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
C.细菌分布广泛与它靠分裂生殖和利用芽孢度过不良环境等有关
D.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和病毒的抗生素
4.(2025八下·阆中期中)“若作酒醴(lǐ),尔惟曲蘖(niè)”见于《尚书》,是关于酿酒最早的记载。“曲”,也叫“酒曲”,含多种微生物。“蘖”,指发芽的谷物。下列关于酿酒操作及其目的对应有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加入足量的“蘖” 提供有机物
B 将谷物碾碎 增大谷物和菌种的接触面积
C 按比例掺入“曲” 接入发酵的菌种
D 适宜温度下密封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A.A B.B C.C D.D
5.(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列说法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条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个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马蛔虫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
D.在传宗接代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体细胞
6.(2025八下·阆中期中)一只雌羊体细胞中有aabb两对基因,那么它的卵细胞中基因组成是(  )
A.aa B.bb C.ab D.Aabb
7.(2025八下·阆中期中)已知水稻体细胞内有 12 对染色体,则水稻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数量分别是(  )
A.12 条、12 条、12 条 B.12 条、12 条、24 条
C.24 条、24 条、24 条 D.24 条、24 条、12 条
8.(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图示意人体某些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示意吞噬细胞的作用,吞噬细胞只能消灭一种病原体
B.图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图三示意溶菌酶的作用
D.图一、图二和图三所示的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
9.(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列关于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
B.传染病能够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C.人体第三道防线有吞噬细胞参与,因此其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过敏反应是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功能过强引起的
10.(2025八下·阆中期中)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了不同抗药性的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11.(2025八下·阆中期中)生命的延续依赖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字母X代表植株生长和发育过程
B.图二成功的关键是a与b的形成层紧密贴合
C.图三中的②能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
D.若图四表示家蚕的发育,1为卵,则4为蛹
12.(2025八下·阆中期中)许多既有趣又富含哲学的歇后语都与动物有关,如“寒蝉抱枯枝——日暮途穷”“蝎子战蜈蚣——以毒攻毒”“蝗虫打喷嚏——满嘴庄稼气”“河里的螃蟹——都有家(夹)”等,下列有关歇后语提及的动物叙述,错误的是(  )
A.蝉、蝎子、蝗虫、螃蟹都属于节肢动物
B.蝉、蜈蚣和蝗虫的体表均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C.沙蚕酷似蜈蚣,他们的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均属于环节动物
D.螃蟹的家在河里,推测其可能用鳃呼吸
13.(2025八下·阆中期中)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B.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新品种利用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D.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导致鸟类和哺乳动物栖息地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4.(2025八下·阆中期中)下列有关健康与急救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方药可自行去药店购买
B.静脉出血时可压迫近心端暂时止血
C.熬夜通宵可提高学习效率
D.人工呼吸应先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
15.(2025八下·阆中期中)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这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现有三组交配组合,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交配组合 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
① 丙(黑色)×乙(黑色) 3(黑色):1(黄色)
② 甲(黄色)×乙(黑色) 1(黑色):1(黄色)
③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
A.根据交配组合①或③可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
B.表中甲、乙、丙、丁的基因组成依次是BB,Bb,Bb,bb
C.第①组交配组合产生的黑色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2/3
D.第②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1/3
16.(2025八下·阆中期中)请你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
(1)我们对大熊猫,水清树等生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   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资料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其实质上是   。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保护   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7.(2025八下·阆中期中)历史上,南充是我国四大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科研人员在研究家蚕的繁育时,发现了一条产丝量很高的黑色斑个体,将这只黑色斑个体与普通斑个体杂交,产的卵孵化出了812条黑色斑和787条普通斑的家蚕。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后代进行了几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亲本 子代
黑色斑 普通斑
甲 普通斑×普通斑 0 1298
乙 黑色斑×普通斑 691 688
丙 黑色斑×黑色斑 ? 150
(1)在遗传学上,家蚕的黑色斑和普通斑称为一对   。
(2)由   组杂交实验可以推断出家蚕斑纹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3)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乙组亲本黑色斑的基因组成是   ,普通斑基因的组成是   。
(4)丙组子代中既出现了普通斑的蚕也出现了黑色斑的蚕,从理论上推断丙组子代黑色斑的蚕应有   条。
18.(2025八下·阆中期中)泡菜是四川的特色小吃,用新鲜蔬菜腌制而成,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大众喜爱。劳动实践课上同学们尝试制作泡菜,操作步骤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腌制时发挥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该生物属于   (选填“真菌” 或“细菌”)。
(2)盖上盖子后,泡菜坛要用一圈水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乳酸菌的生长需要   的环境条件。
(3)在泡菜腌制过程中,会生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为制作出绿色腌制食品,同学们查阅了图表所示资料,并对“泡菜腌制时接种乳酸菌是否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探究,具体做法是:称取等量圆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第一组圆白菜在自然条件下发酵,其他组依次接种0.1%,0.2%,0.3%的乳酸菌。从泡菜制作第1天开始,每天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测定8天,结果如图所示。
资料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绿色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4mg/kg。
资料二: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硝酸盐(无致癌性),一些还原性杂菌会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乳酸菌则不会。乳酸菌接种后大量繁殖,能够抑制泡菜中还原性杂菌的生长繁殖,减少杂菌的数量。
①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需称取等量圆白菜和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的目的是   。
②接种不同量的乳酸菌也会影响亚硝酸盐的产生,为了实现腌制过程中任意一天都能吃上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的酸嘢泡菜,你的建议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这句话描述的是水分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非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是生物为了减少被天敌发现而发展出的一种保护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话描述的是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草和豆苗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导致豆苗的生长受到抑制,C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描述的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的温度差异,影响了植物的开花时间,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种类;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解答】A.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大小,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A不符合题意。
B.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B符合题意。
C.病毒分为三类: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猴痘病毒;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C不符合题意。
D.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生命活动,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成分;以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根据侵染的对象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3.【答案】C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的生殖;真菌的生殖;真菌的种类和结构
【解析】【解答】A. 培养细菌或真菌时,要先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目的是杀死其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接种后再进行高温处理会把接种的细菌或真菌杀死, A不符合题意。
B.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不存在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菌体;霉菌等多细胞真菌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 B不符合题意。
C.细菌快速繁殖、形成芽孢的特性以及个体微小的特点,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C符合题意。
D.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但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但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不能治疗由病毒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4.【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解:加入足量的“蘖”,目的是提供充足的有机物,故A正确;将谷物碾碎,目的是增大谷物和菌种的接触面积,能够充分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按比例掺入“曲”,目的是接入发酵的菌种--酵母菌,故C正确;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温度下,密封培养是为了在缺氧的条件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著作酒醴(甜酒),是酿酒过程,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酵母菌,属于酶是反应的催化剂。有氧时,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酵母菌会分解水中的葡萄糖,产生酒精。
5.【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而不是每一条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A不符合题意。
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基因,又含有精子的基因,因此子代体细胞核中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不符合题意。
C.马蛔虫的体细胞中有两对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中的每一条染色体正常来源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马蛔虫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两条来自父方,两条来自母方,C符合题意。
D. 在遗传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传递给子代,生殖细胞起到了 “桥梁” 的作用,而不是体细胞 ,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经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精子),另一条来自母亲(卵细胞)。
6.【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在形成生殖细胞(卵细胞 )时,成对的基因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雌羊体细胞中有 aabb 两对基因,那么在形成卵细胞时,a 与 a 分离,b 与 b 分离,最终卵细胞中只会含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即基因组成是 ab。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染色体的数目关系是体细胞(2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
7.【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水稻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2对,即24条。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会经历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减半,即12条。在受精作用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水平,即24条。因此,水稻的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12条,受精卵中染色体数量为24条。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染色体的数目关系是体细胞(2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
8.【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 图一示意吞噬细胞的作用,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多种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并非只能消灭一种病原体, A错误;
B、 图二表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B正确;
C、图三示意溶菌酶的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C正确;
D、图一、图二和图三所示的免疫属于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A。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9.【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是一种能够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确实是切断传播途径,因为HIV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种途径进行传播。通过避免这些高风险行为,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HIV的风险,A正确。
B、传染病能够流行,需要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病原体是导致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B错误。
C、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其中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组成,它们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效应细胞来对抗特定的病原体。虽然吞噬细胞也参与免疫过程,但它们主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即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多种病原体,而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然而,在第三道防线中,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协同工作,共同对抗病原体。C错误。
D、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过敏原)产生的过度反应。这种反应并不是由于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功能过强引起的,而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无害物质识别为有害物质,并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的症状可能包括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传染病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通常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的防御能力,而特异性免疫则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产生防御反应。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效应细胞。
(4)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的关系: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过敏原)产生的过度反应,而不是由于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反应的症状和可能的危害,如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 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抗药性弱的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存活繁殖,害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A正确。
B.农药使害虫产生了不同抗药性的变异,这与自然选择的原理不符,因为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环境因素(如农药)直接引起的。农药的作用是选择已经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而不是引起变异,B错误。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不抗药的害虫被杀死,抗药的害虫存活并繁衍后代,经过多次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作用,C正确。
D.从曲线变化可知,在使用农药初期,害虫群体密度下降,但仍有部分害虫存活,说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这些抗药性个体在农药的选择下得以生存和繁殖,D正确。
故选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 图一种子萌发后经生长、发育到开花等阶段,X 代表植株生长和发育过程, A正确。
B. 图二是嫁接,a 接穗、b 砧木,成功关键是形成层紧密贴合,利于愈合, B正确。
C.图三中,②卵黄位于鸟卵的中央,呈黄色,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③卵白在卵壳膜与卵黄膜之间,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和营养物质,C正确。
D.若图四表示家蚕的发育,则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了“1卵→2幼虫→3蛹→4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D。
【分析】图一中:字母X代表植株生长和发育过程
图二中:a是接穗,b是砧木。
图三中:①胚盘、②卵黄、③卵白、④卵壳。
图四中:1受精卵,2幼虫,3蛹,4成虫。
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如向日葵、玉米和桃树等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为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绿色开花植物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的速度,营养繁殖没有出现两性生殖细胞,是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嫁接、扦插、组织培养、压条、克隆、分裂生殖、出芽生殖等等。
12.【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蝉、蝎子、蝗虫、螃蟹身体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都属于节肢动物,A说法正确。
B、蝉、蜈蚣和蝗虫的体表均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还能保护和支持身体内部结构,B说法正确。
C、沙蚕酷似蜈蚣,它们的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但是沙蚕属于环节动物,蜈蚣属于节肢动物,C说法错误。
D、螃蟹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如蝗虫、蜈蚣螃蟹等;节肢动物可分为甲壳纲(如虾、蟹)、蛛形纲(如蜘蛛、蝎、蜱、螨)、多足纲(如马陆、蜈蚣)、昆虫纲(如蝗虫、蝴蝶、蚊子、苍蝇),昆虫类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和足,体表有外骨骼等。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比如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差异大,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也有基因差异, A不符合题意。
B. 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新品种,利用的是基因的多样性 。因为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属于同一物种(水稻 ),它们之间的杂交是利用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异,并非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强调的是物种的丰富程度 ), B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等。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比如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变或恶化,必然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基因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D.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会破坏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栖息地,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等也可能导致栖息地丧失,使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等,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4.【答案】D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安全用药;急救常识;出血类型及其包扎方法
【解析】【解答】A.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不可自行去药店购买, A错误。
B. 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应压迫远心端暂时止血,而非近心端(动脉出血需压迫近心端), B错误。
C.熬夜通宵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降低学习效率,而不是提高学习效率,C错误。
D. 人工呼吸前应先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确保吹气时气体能顺利进入肺部,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药品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
(2)出血的急救: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应按压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应按压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一般可自行凝固止血。
(3)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4)进行人工呼吸前,要先使病人仰卧,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再进行吹气等操作。
15.【答案】A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解:A.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这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或者是子代的性状全部与亲代的性状一致,没有表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从表中所示遗传结果,亲代都是黑色×黑色,而后代中出现了黄色的个体,亲代都是黑色×黄色,子代没有出现黄色个体,说明黄色是隐性性,黑色是显性性状,根据交配组合①或③可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故A符合题意;
B.通过分析①组合,黑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合是杂合体,说明丙、乙的基因组成是Bb,甲黄色,即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bb,从③甲(黄色)×丁(黑色)分析可知,甲的基因组成是bb,而子代全部为黑色,说明丁的基因组成是BB,故B不符合题意;
C.第①组丙(黑色)×乙(黑色),乙和丙的基因组成是Bb,其遗传图解如下,
因此,第①组交配组合产生的黑色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1/3,故C不符合题意;
D.②甲(黄色)×乙(黑色),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是1(黑色):1(黄色),乙黄色基因组成是bb,说明甲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下,
第②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1/2,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两种性状,在子代个体中没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子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16.【答案】(1)种;进化
(2)生物种类;基因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不仅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还能了解生物的进化关系,因为分类等级从低到高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趋势。
(2)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资料中提到有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因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生物种类的差异本质上是基因的差异。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因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保护生物的种类和基因多样性。
【分析】(1)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如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可见,对生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能够弄清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从而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资料中提到有大熊猫、金丝猴、连香树、水清树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因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不同生物种类的差异本质上是基因的差异。
(3)大熊猫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保护其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因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保护生物的种类和基因多样性。
17.【答案】(1)相对性状
(2)丙
(3)AA或Aa;aa
(4)450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 遗传学中,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家蚕的黑色斑和普通斑是家蚕斑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所以属于相对性状。
(2)丙组杂交实验中,亲本都是黑色斑,后代却出现了普通斑。根据 “无中生有,有为隐性” 的遗传规律(亲代性状相同,子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可知普通斑是隐性性状,黑色斑是显性性状。
甲组亲本都是普通斑,后代都是普通斑,无法判断显隐性;乙组是黑色斑和普通斑杂交,后代黑色斑和普通斑数量接近,也难以直接判断显隐性。所以能推断显隐性的是丙组。
(3)根据(2)可知,黑色斑是显性性状,普通斑是隐性性状,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黑色斑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普通斑的基因组成为aa。所以乙组亲本普通斑基因的组成是aa。
(4)丙组中,黑色斑×黑色斑,后代出现了普通斑,根据分析(3)可知,亲本的基因组成都为杂合子,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后代显性性状(黑色斑)和隐性性状(普通斑)的比例为3∶1,遗传图解如图:
所以从理论上推断丙组子代黑色斑的蚕应有150×3=450条。
【分析】(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必须满足: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如蚕的黑色斑和普通斑。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丙组,由丙组可见:黑色斑×黑色斑,后代有黑色斑和普通斑,说明黑色斑是显性性状,普通斑是隐性性状。
(3)根据(2)可知,黑色斑是显性性状,普通斑是隐性性状,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黑色斑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普通斑的基因组成为aa。所以乙组亲本普通斑基因的组成是aa。
(4)丙组中,黑色斑×黑色斑,后代出现了普通斑,根据分析(3)可知,亲本的基因组成都为杂合子,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后代显性性状(黑色斑)和隐性性状(普通斑)的比例为3∶1,遗传图解如图:
所以从理论上推断丙组子代黑色斑的蚕应有150×3=450条。
18.【答案】(1)细菌
(2)无氧
(3)乳酸菌的接种量;控制单一变量;接种0.3%的乳酸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解析】【解答】(1) 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在生物分类上归为细菌。它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等有机物转化为乳酸,从而使泡菜具有独特风味。
(2)盖上盖子后,泡菜坛要用一圈水封口,这样可以隔绝空气,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其生长需要无氧的环境条件,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制作出合格的泡菜。
(3)①本实验探究的是“泡菜腌制时接种乳酸菌是否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所以变量是乳酸菌的接种量。实验中称取等量圆白菜和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圆白菜量、食盐量和调料汁水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只有乳酸菌接种量这一个变量对亚硝酸盐含量产生影响。
②从图表资料可知,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绿色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4mg/kg。分析实验结果图,接种0.3%乳酸菌的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始终低于4mg/kg,更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所以为了实现腌制过程中任意一天都能吃上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的酸嘢泡菜,建议是接种0.3%的乳酸菌。
【分析】(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2)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使泡菜具有独特风味。
(3)探究实验需要遵循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指的是在探究某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除了该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要保持相同。对照原则是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分析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可见,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
(2)盖上盖子后,泡菜坛要用一圈水封口,这样可以隔绝空气,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其生长需要无氧的环境条件,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发酵产生乳酸,制作出合格的泡菜。
(3)①本实验探究的是“泡菜腌制时接种乳酸菌是否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所以变量是乳酸菌的接种量。实验中称取等量圆白菜和加入等量食盐和调料汁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排除圆白菜量、食盐量和调料汁水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只有乳酸菌接种量这一个变量对亚硝酸盐含量产生影响。
②从图表资料可知,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绿色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4mg/kg。分析实验结果图,接种0.3%乳酸菌的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始终低于4mg/kg,更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所以为了实现腌制过程中任意一天都能吃上符合绿色腌制食品标准的酸嘢泡菜,建议是接种0.3%的乳酸菌。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