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A 卷)参考答案第 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B D A C A C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B D C D B 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17 .(14 分)(1)(6 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教化,维护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一定 程度上保护了妇女权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后世法律体系提供了借鉴。(每点 2 分, 任答三点 6 分)(2)(8 分)特点:法律渊源多元;宗教色彩浓厚;以土地与财产继承为主要内容;注重 婚姻缔结条件。(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成因:王权、领主与教会形成多元权力结构;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基督教文化影 响深远;王权的加强与普通法的发展。(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18 .(12 分)(1)(6 分)措施:继续实行“改土归流”;分划土司辖区,加设行政官吏;削弱土司权 力,严令禁止土司干涉地方行政、司法事务,维护政府权威;发展经济、推广教育;逐 步扩张流官权力;团结边疆土司共同抗战,保卫边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6 分)(2)(6 分)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全国基本解放;党和政府的关怀、正确民族政策和 方针的指导;民族工作队开展社会调查、宣传教育;渐进式改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确立;传统政治智慧的运用;各族人民对国家政治认同增强。(每点 2 分,任答三点6 分)19 .(14 分)(1)(6 分)变化:任用方式上:政治家开始自主任命高级文官;管理方式上:实行合同 制,文官的独立性受到影响;“政治中立”原则弱化,文官政治化倾向明显。(每点 2 分, 共 6 分)(2)(8 分)特点:干部来源渠道多元,有较强的民主性;干部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借鉴 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注重对工人的培养。(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作用:推动了公私合营的顺利进行;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推动了工业化的顺利 开展;提高了工人的地位;推动了管理的民主化。(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20 .(12 分)示例:论题:基层治理革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 分)阐述:(至少运用 2 个史实进行阐述,每个史实 4 分)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法国、英国、中国三国通过基层治理革新, 推动了社会结构转 型与现代化进程,印证了基层治理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深刻影响。法国大革命后的市镇自治改革,政府通过立法将卫生、教育等公共职能下放地方, 允许民间组建“卫生委员会”“教育协会”等机构,推动了城市化与社会整合;双层治 理模式:形成“国家指导—市镇自主”的治理结构,既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赋予 市镇灵活应对公共事务的权限;市民通过参与自治实践,逐渐形成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 为 19 世纪法国共和制奠定社会基础。英国 19 世纪的地方政府改革,确立起英国基层社会新的管理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成 为中央政权合法性的延伸,推动了英国基层社会服务专业化、民主化进程。《辛丑条约》 签订后,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推行新政,颁布了《奏定地方自治章程》《城镇乡地 方自治章程》等措施,推行地方自治改革,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推动了近代工商业 与教育发展;士绅接触民主理念,为辛亥革命储备民间力量。总之,法国大革命后自治、英国 19 世纪改革与清末新政表明,基层治理革新通过制 度创新与权力下放,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与民主化进 程。(2分)其他论题:1 .对地方采取制度化管理,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度。2 .调动基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3 .动用法律手段推动基层治理的革新,促进了社会治理的规范。4 .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与社会进步呈正向关联。昭通一中教研联盟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A卷)本试卷分第 I 卷 ( 选择题) 和第 " 卷 ( 非选择题) 两部分 , 第 I 卷第 1 页至第 5 页 , 第 "卷第 5 页至第 8 页 。考试结束后 ,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 100 分 , 考试用时 75 分钟。第 I 卷 (选择题 , 共 48 分)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6 小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某处遗址作以下评价: 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 撑 , 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 。这一遗址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是A. 彩绘陶器 B. 甲骨 卜辞 C. 玉琮 D. 蛋壳陶2. 西周中后期 , 卫孟铭文记载: 矩伯重获贵族身份后 , 为了参加周天子在丰都举行的朝 会诸侯的典礼 , 用十三田 (每田约百亩) 向从事工商业的贵族裘卫换取一件玉璋 、两 件赤色玉琥 、两件鹿皮披肩和一件杂色蔽膝 。这反映了A. 宗法礼乐制的瓦解 B. 土地国有制的松动C. 个体农耕经济的形成 D. 私营工商业的繁荣3. 西汉高祖刘邦将都城命名为“ 长安”, 城内宫城名为“ 长乐宫 ”“ 未央宫”, 其陵墓名 为“ 长陵”, 国家建筑上也频频出现“ 千秋万岁 ”“ 长乐未央 ” 等吉语 , 这体现出西 汉时期A. 富贵追求成为普遍价值取向B. 长治久安是重要治国理念C. 乡土概念在民众中表现强烈D. 黄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4.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 。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唐文宗大和) 九年十二 月 丁丑 , 东川节度使冯宿奏 , 准 敕 , 禁断印历 日版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 日 黨 于 市 ,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 , 其印历已满天下 , 有乖敬授 之道 , 故命禁之 ( 北 宋) 王 钦 若 等 《册府元龟》板印书籍 , 唐人尚未盛为之 , 自 冯瀛王 ( 王代) 始印五经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 沈括 《 梦溪 笔谈》唐末书犹未有模印 , 多是傅写 , 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 , 作册 亦不解线缝 , 只 叠纸成卷 , 后 以幅纸概黏之 ( 犹今佛老 经) , 其后稍作册子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 , 宰相冯道 、李愚 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 , 板行之 , 世方知镌甚便 ( 宋 末 元 初 ) 罗 璧 《识遗》A. 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革新 B. 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C. 唐代历法发达且广为传播 D. 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5. 唐代进士科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 , 应试者与侍郎有亲戚故旧关系的 , 由考功员外郎主 试 。宋代实行“ 锁院 ”制度 , 即主考官在考试前临时确定并立即入住贡院 , 在考试结 束前不得外出或接见宾客 。 同时 , 考官在考试期间不得携带家属 、不得与外界通信 , 违规者将受到严惩 。这些举措意在A. 维护科举考试公正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 完善官员监察机制6. 早在明末 , 徐光启已将“ 赛先生 ” 引到中国门口 。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 得的《几何原本》, 还介绍西方的代数方法 ; 在其著作 《农政全书》 中介绍西方的灌 溉技术 、施肥方法等 。据此可知 , 徐光启A.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B. 开创了中外文化会通的先河C. 促进了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 D. 促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革新7. 下表为 1865~1895 年上海直接对外贸易货值表 (单位: 千海关两) 。据此可知 , 这一时期上海年份 洋货输入 土货出洋 合计 占全国对外贸易货值比重1865 34 , 584 26 , 630 61 , 214 561870 46 , 355 31 , 753 78 , 108 661875 45 , 862 30 , 808 76 , 670 561880 56 , 046 36 , 179 92 , 225 591885 59 , 416 27 , 655 87 , 071 671890 66 , 251 32 , 742 98 , 993 461895 98 , 640 70 , 200 168 , 840 64A. 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B. 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C. 对外贸易呈现半殖民性 D. 民族资本主义占主导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1 页 (共 8 页) 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2 页 (共 8 页)8. 鸦片战争后 , 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 , 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公司和近代工厂 , 新式 商人 、企业集团和近代知识分子也随之出现 , 雇佣工人随着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 展不断增多 ,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城市成为革命或改良思潮发展的策源地 。材料 旨在说明A. 鸦片战争对晚清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B. 民族资本主义推动中国城市化C. 民族工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D.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新格局形成9. 下表所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 部分) 。表格反映了中 国共产党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1923 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7 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 ,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1935 年 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1945 年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 年 七届二 中全会 工作重心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 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理念 B. 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C.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D. 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 20 世纪 50 年代 , 周恩来同志曾在某国际会议上发言: “ 主席 、各位先生 , 任意摆布 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相信 , 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 , 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 ; 如果我们决心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 就没有人能够 继续奴役我们 ; 如果我们决心友好合作 , 就没有人能够分裂我们。” 该会议被认为是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一会议是A. 万隆会议 B.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大会C. 日内瓦会议 D. 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11. 2017 年 , 中共十九大指出 ,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发展理念 。这些理念的提出反映了A. 传统发展模式已彻底被摒弃B. 时代变迁促使理论与时俱进C. 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大幅提升D. 经济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2. 下面是中国 、美洲与古代西亚部分神话传说简介 , 这反映出地区 神话简介中国 神鸟 (布谷鸟) 衔谷种交给神农 , 让其分发给百姓播种 ; 每到播种 季节 , 神鸟便边飞边叫“ 播谷 、播谷”, 直至泣血而亡美洲 至高神玉米神被冥王烧成灰烬并撒入河中 , 其骨灰被鱼吃掉 , 鱼又被 神鸟吞食 , 最后玉米神在神鸟的腹部完成重生古代西亚 神创造了拉巴 ( 男人) 和阿什南 (女人) ; 神为拉巴建立了羊圈 , 并 赐予植物 、药草 ; 为阿什南建立了宫殿 , 并赐予犁和轭A. 农耕文明对自然力量的依赖性 B. 早期人类社会的神权政治色彩C. 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D. 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共性13. 1848 年 , 《 共产党宣言》 发表 ,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有着巨大进 步作用 ; 1867~1894 年 , 《 资本论》 分为三卷出版 , 马克思在其中系统揭示了“ 剩 余价值 ” 理论 。 比较研究这两个论断 , 有助于理解A. 马克思后期对前期思想的修正 B. 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国蓝图C.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秘密所在 D. 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历史潮流14. 历史学习要坚持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原则 。下列选项中 , 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选项 史实 结论A 1879 年 , 埃及祖国党提出 “ 埃及是埃及人 的埃及 ” 的口号 , 并进行英勇抵抗 埃及人民取得了抗英斗争的 胜利B 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 , 西属拉丁 美洲殖民地于 1826 年基本实现独立 拉丁美洲国家完成了民族民 主革命C 1908 年 , 孟买 10 多万工人参加政治总罢工 印度无产阶级成为反英斗争 的主要领导力量D 1905~ 1911 年 , 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 , 制定 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构成了 “ 亚洲觉醒 ” 的重 要组成部分15. 苏联的强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展现出来 , 已没有人能把社会主义斥之为不现 实的空想 。20 世纪 30 年代 , 其“ 新文明 ” 的巨大成功对西方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 力 。“新文明 ” 吸引西方的主要原因是A.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创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C. 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 D.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3 页 (共 8 页) 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4 页 (共 8 页)16. 二战后 , 英国政府掀起国有化浪潮 。到 1979 年 , 英国大型国有工业公司有 19 家 , 占全国就业人数的 8% 、国内生产总值的 11% 、国内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 20% , 他们 垄断了全国的电力 、煤炭 、铁路 、邮电等产业 。但是撒切尔夫人上台后 , 推行国有 企业私有化 。到 80 年代末 , 原国营企业的 40%被私有化 。对这一变化理解最准确 的是A. 缘于英国受 70 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B. 战后英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态度飘忽不定C. 撒切尔政府开始适当增加对经济的干预D. 撒切尔政府完全否定了先前的经济政策第"卷 (非选择题 , 共 52 分)注意事项 :第 "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7. (14 分)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朝婚姻法形成“ 律—敕—例 ” 多元法律渊源 。《 宋刑统》 确立基本 框架 , 编敕解决新型纠纷 , 断例积累司 法经验 。 宋朝婚姻由官府主导登记 , 允许士 庶通婚 , 强调婚姻缔结需遵循 “ 父母之命 , 媒的之言”。 关于离婚 , 法律规定 “ 妇 人财产 , 尽并于夫”, 同时又指出“ 妻家所得财 , 不在分限”, 如 《 夷坚志》 载 , 临 安府民妇张氏因“ 夫嗜赌”, 诉请离婚获准 , 官府判令“ 还其奋具”。《 宋刑统》 还规定:“ 诸居父母丧嫁娶者 , 徒三年 ”“ 殴妻之祖父母 、父母 , 离之”, 并增补“ 婚 田入务 ” 条款 , 规定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集中审理田宅 、婚姻诉讼 , 避免农忙季司 法活动干扰农业运行 。《天圣令》 允许商贾“ 以财聘妇”。—摘编自柳立言 《宋代的家庭和法律》 等材料二 自 12 世纪起 , 英国婚姻案件归教会法庭管辖 。教会法规定婚姻为“ 不可解 除的圣礼”。1166 年 ,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承认地方习惯法的合法性 , 这些法律通过 财产继承规则对婚姻进行补充约束 。 习惯法中关于“ 寡妇产 ”“ 长子继承 ” 等条款 均服务于土地集中管理 。法庭记录显示领主法庭会审查婚姻是否基于 自 由意志 。英 国习惯法承认女性通过婚姻获得的土地收益权 , 如肯特郡的“ 嫁妆土地 ” 制度保障 新娘获得新郎部分地产 。1215 年 《大宪章》 中仍承认教会对婚姻的管辖权。—摘编自 【英】 梅特兰 《英国法律史— 爱德华一世以前》(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宋朝婚姻法的积极作用 。(6 分)(2) 根据材料 , 指出与宋朝相比 , 中世纪英国婚姻法律的特点 ,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成因 。(8 分)18. (12 分)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德宏土司自元代起在当地延续数百年 , 由于地处边疆 , 明清政权更迭对土 司权力的影响十分有限 , 虽经历代政府的削弱 , 土司在基层社会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辛亥革命后 , 云南军都督府继续推进清末以来的改土归流 。云南省政府一方面继续 “ 分划土司辖区 , 加设行政官吏”, 屡次“ 严令申警不准各土司干涉行政 、 司 法 , 以 维建制。” 另一方面从1930 年推行 《各土司辖区方行政建设三年实施方案》, 在发展 经济 、推广教育的同时逐步扩张流官的权力 。抗战爆发后 , 改土归流退居次要地位 , 团结边疆土司保卫边疆成为主要方针 。1945 年 1 月 , 滇西土司辖区全部光复 , 对滇 西的改土归流再次提上了议事 日程 。直到国民党政权崩溃 , 德宏土司问题仍未得到 妥善解决。—摘编自朱强 《民国时期的德宏土司与边疆 、治理研究》材料二 1950 年 4 月 , 德宏全境和平解放 。1950 年 6 月 , 德宏芒市傣族土司代办方 克光作为云南代表团成员到北京参加国庆盛典活动 。1951 年 1 月 , 中央民族访问团 西南分团到德宏各地访问 , 传达党中央 、毛主席对边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慰问。 1952 年至 1953 年 , 云南省民族工作队 800 多名工作队员到德宏开展工作 , 为德宏土 地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1955 年 12 月 , 顺利完成土改任务 , 6 万多户农民分到田地耕 种 , 废除了“ 官租”、 高利贷和一切苛捐杂税 , 推翻了延续 600 余年的土司制度。 1956 年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更名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摘编自德宏团结报 《德宏 , 走过 70 年辉煌历程!》(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述民国时期政府针对德宏土司采取的主要措施。 (6 分)(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新中国能够和平解决土司制度的主要因素。 (6 分)19. (14 分)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以一种近乎“ 泾渭分明 ” 的状态而存 在 。二战后 , 两官分途原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 自 己政 见相同的高级文官 。对失去了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 , 他们的工 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 , 他们为了获得奖励 , 不得不积极响应政 治领导人的政策 。在西方文官制度中 , 尽管“ 政治中立 ” 原则并没有完全被摒弃 , 但事实上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 政治中立 ” 的藩篱 , 有的甚至已经突破了这一 原则的界限 , 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摘编自秦勃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制度一个基本原则的生成与嬗变》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5 页 (共 8 页) 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6 页 (共 8 页)材料二1957 年上海轻工业系统干部情况统计表 单位 : 人合计 干部总数 文化程度 政治面貌女 选聘 者 公方 工人 提拔 私方 在职 大专及以上 中专 与 高中 初中 高小 以下 中共 党员 共青 团员 民主 党派 无 党派本科及相 当学历 专科22041 2090 10601 994 2004 6352 18 1502 3326 11052 6143 3155 1165 452 17269% 9. 5 52. 0 4. 5 9. 1 28. 9 0. 1 6. 9 15. 1 50. 1 27. 8 14. 3 5. 3 2. 1 78. 3为适应国家工业化 , 并满足对资改造所迫切需要的干部数量 , 上海地方党组织 一直把统一调配干部 , 大胆提拔干部 , 大量培养训练干部和技术人员作为实现党的 总路线的重要任务之 一 。其配备原则是: “ 坚持重点配备 , 所抽调的 5000 名干部 , 主要应配备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方面去”。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 , 许多企业借鉴国营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 , 提拔了大批工人直接参与管理工作 。据统 计 , 有 100 多家规模较大的公私合营企业在 1954 年一年中就提拔 700 多名职工担任 工厂各级管理干部 , 如副厂长 \ 车间主任 \ 科长等。—摘编自 于朝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私合营企业干部队伍建设探啧》(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归纳二战后西方文官制度发生的变化 o (6 分)(2) 根据材料二 , 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私合营企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及作 用 o (8 分)20. (12 分) 【基层治理与社会进步】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o 材料国家 时间 改革内容 改革结果及影响法国 法国大革 命后 拿破仑于 1804 年颁布 《民法典》, 确 立“ 市镇自治原则”。至19 世纪中后 期 , 法国民间 自 发组建 “ 卫生委员 会 ”“教育协会 ” 等社会组织 , 承担 起路灯维护 \ 儿童教育等公共职能。 政府通过立法逐步将部分权力移交地 方 , 形成了 “ 国 家指导—市镇 自 主 ” 的双层治理模式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 社会整合英国 19 世 纪 中期 1834 年的 《 济贫法》 改革 \ 1847 年 的 《 乡 镇改革法》\ 1848 年和 1875 年的卫生改革 \ 1870 年的 《 公共教 育法》 等相继出台 , 确立起英国地方 政府新的管理体制 。地方行政机构不 再由中央任命 , 而由地方选举产生。 上述每一项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 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 机构 地方政府成为国 家进行 基层统治的机构 , 能够 促进现代国家的维系和 政策推行 , 并将地方诉 求传达给中央 , 维护中 央政权的合法性 。也能 够灵活应对地方事务和 居民诉求 , 还能影响居 民生活 , 塑 造 居 民 环 境 ,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 服务中国 清末新政 期间 1906 年 《奏定地方自治章程》\ 1909 年 《城镇乡地方 自 治章程》 推行地 方自治改革 , 尝试在县以下设立“ 议 事会 ” “ 董事会 ” 等机构 , 吸纳士 绅 \ 商人参与地方事务管理 。地方精 英通过修路 \ 办学 \ 赈灾等实践 , 逐 渐形成介于官府与民众之间的 治理 网络 自 治组织调节 民 间 纠 纷 , 维护了基层社会的 稳定 。各地兴办电报 \ 铁路 \ 学堂 , 推动经济 与教育的发展 。士绅通 过自治 , 接触到了 民主 理念—摘编自朱英 《晚清地方 自 治运动研究》\ Annecarolan 《19 世纪法国地方 自 治中的权力博弈》\ 高亚林 《英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地方自治传统》 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围绕“ 基层治理革新和社会进步 ” 这一主题自拟论 题 , 并加以阐述 o (要求: 观点正确 , 论证充分 , 史论结合 , 表述清晰) (12 分)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7 页 (共 8 页) 高二历史 A卷 ZT.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x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A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