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潮州市松昌中学 2024-2025学年底第二学期 期中教学检测高一级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1.D 2.C3.①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矛盾复杂,充满悲愤、愧悔,心里一片乱麻,所以写诗抒怀。②陶渊明以诗言志,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写《述酒》和《咏荆轲》,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③陶渊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4.①《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②本文中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心念朝廷,忧虑朝政;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③本文中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他觉得自己太早辞官,导致家中生活困顿,孩子们身体不强壮”错,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这是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C.“使本文的语言庄重之余不乏活泼,生动而饶有趣味”说法有误。文中多次写到老鼠,是为了烘托气氛,而非表现语言灵动活泼。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根据原文“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可知,不管是一开始怀疑担忧刘裕是否会篡位,还是最终得知刘裕篡位,在政权交替期,陶渊明的内心一直矛盾复杂,对刘裕篡位一事他充满悲愤,对于自己,他认为“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充满自责之情。这些复杂的情感让他无法入睡,于是深夜写诗抒怀。根据文中“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等语句,可知陶渊明对刘裕篡位这件事,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但身在乡野,手无缚鸡之力,他并没有其他更多的反抗方式,只能借助“笔杆子”。而在结合注释中“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诗歌的思想内容,可知陶渊明其实是以笔为武器,以诗的方式进行反抗,表达自己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当陶渊明指出“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但儿子们的反应却是“‘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儿子们的懦弱无为,使得陶渊明害怕担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所以,陶渊明是出于对儿子的处世态度失望,对儿子的柔弱、不反抗内疚,对自我选择悲愤、愧悔,希望能够留点教训,所以一直写下去。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归园田居(其一)》开篇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结句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由此可见,《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是热爱田园、安贫乐道、具有隐逸情怀的隐者形象。《晓风杨柳》一文借刘寄奴篡位这件事展现了陶渊明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的形象。这些,从对陶渊明自己的语言、心理描写“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可以直接看出。也可以从面对儿子们“‘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等“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的态度时,“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的反应看出。此外,陶渊明教育儿子时,说“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5.BDG 【解析】 原文标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6.D 【解析】 这里代指内部。7.D 【解析】本文没有“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8.(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解析】 (1)“疾”,痛恨、讨厌;“为”,找;“辞”,借口。(2)“服”,归服;“修”,修治;第一个“来”,招徕;第二个“来”,使动用法;“安”,使动用法。9.“无贫”“无寡”“无倾”,这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孙大夫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这么干。”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地,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觉得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C11.①诗歌选取了“绿水”“明山”“松”“石”等意象,描绘了山间明丽的美景,表达出诗人对山水风物的热爱。②“携壶”“酌”“欢颜”“笑”等词语,以及“落帽”的典故,生动地写出诗人喝酒自娱、怡然自乐的情感。③“独笑”“自倾”“空歌怀友生”写出诗人对故交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强颜欢笑”“孤独无奈之情”错。佳节美景令诗人陶醉,诗人禁不住举杯照欢颜,杯中映出自身的笑容。“还自倾”三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乐,兴趣盎然的神态。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地远松石古”四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赏秋时的见闻和感受。在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松柏葱茏,怪石嶙峋,阵阵微风吹来,响起松涛清越高雅的音韵,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前六句,诗歌选取了“绿水”“明山”“松”“石”等意象,描绘了山间明丽的美景,表达出诗人对山水风物的热爱。诗歌七、八句写佳节美景令诗人陶醉,禁不住举杯照欢颜,杯中映出自身的笑容。“还自倾”三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乐,兴趣盎然的神态。“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结句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独自一人饮酒赏秋,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诗人如东晋孟嘉般不拘小节,风度潇洒。“携壶”“酌”“欢颜”“笑”等词语,以及“落帽”的典故,生动地写出诗人喝酒自娱、怡然自乐的情感。可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感无法排解,“独笑”“自倾”“空歌怀友生”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因而酩酊大醉,以至“落帽”,狂放高歌中充满了思念故交之情。12.(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13..D 因而在原因后单用,表明结果;然而表示转折,表示和前情的理想结果不一致。(由空前后的语句可以看出二者并非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不约而同,意为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意见一致。(由语境来看,用“不约而同”比较恰当)一体两面,指一个事物具有两面性,是辩证的;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由语境来看,用“一体两面”更为恰当,且“相辅相成”不能放在这个位置);摆设,意思是陈设,陈设之物,也比喻空有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东西;陈设,指陈列摆设,也指被摆设的物品。14.B (病句的问题是主语缺失和分类不当。“由于”和“使”连用导致主语缺失,“网络平台”包含了“短视频”、“公众号”,属分类错误。因此,选 B。)15.C(原文划线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A、B、D均运用了拟人修辞,和划线句子一样,而 C 选项为比喻修辞。)16.写作导引:这篇作文在要求上主要提出,基于《庖丁解牛》的学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我们如何理解庄子在其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很多人在寓意上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认为是“顺应自然”,有的人认为是“保全天性”。既然是两个观点,又让我们写自己的理解,那我们就要从中去拟出自己的观点,且要述之以理。面对两个观点,首先我们应该去分析它们的各自的意蕴,这是最本质的,一定要厘清概念。“顺应自然”在本文中主要就是指庖丁所好的“道”,即在解牛时遵循牛本来的构造,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在庖丁看来超过了技艺,是庖丁在解牛时一直遵循的原则。而“保全天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庖丁对“刀刃”的保全,庖丁的刀不同于其他厨师,他的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刀刃被保护地很好。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也是庖丁在乱世之中对自我的保全,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能一直保持着踌躇满志的状态。理解了概念后,我们其实就能发现,“顺应自然”和“保全天性”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而是具有思辨性的,只有“保全天性”才能够做到“顺应自然”,在一次次的“顺应”之中“心流”又得到了很好的保全,这两者之间完全可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时我们还要进一步理解概念,“顺应”并不意味着懒惰与服从,而“保全”也不意味着自私与盲目,我们应该在“顺应”之中找到规律、运用规律,在“保全”之上调整自己的人生状态、找到人生的意义,甚至实现升华,如同庖丁把血腥的解牛场景变成了美好的艺术舞台。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注重其中一点,再用另一个观点加以辅助,不要偏颇。也可以两个方面相结合,找到里面的思辨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篇文章同样需要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我们可以想到现实中“顺应”与“保全”的例子,结合当下的社会状况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该如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在当下的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保全天性”?如何在社会的洪流之中稳定自身的内核?……这样写来,文章一定是走向深刻的。【范文借鉴1】顺应之理与保全之道庖丁解牛,闻名始觉其血腥暴力,读文方感其优雅神韵。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蹁跹轻快,合乎韵律,且举重若轻,委地无声。便感叹,这解牛动作俨然已与自然之律同频共振,这劳动之技也升华为了艺术之美。对于其高超技艺的修成缘由,庖丁先言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他看来,并非是自己技艺高超,而只因为他遵循了“道”。这“道”,便是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便成了“游刃有余”的关键。从目只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都是庖丁在熟悉规律、掌握规律的过程,如同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如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在牛体间为自己的刀刃找到余地,只是顺势而为,但在这顺势之中亦为自己开辟了坦途,圆了自己的修行之道。而反观我们,又有几人真的能把握自然韵律、与万物共舞呢?庖丁顺应自然看似被动,实则过程漫长,有专注、有坚持、有精进、还有藏锋之慧。他以“拙”练技,主动超越,终得脱俗之境。因此顺应自然规律并不等同于消极地服从,而是主动探索其中的深层逻辑,并在实践中实现对规律的创造性运用,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之“道”。而说到“保全天性”,这可以说是对心灵本真性的一种守护,庖丁若无“保全天性”的智慧,又何来“顺应自然”的资本呢?尤其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庖丁的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这得益于刀刃从不与肯綮之处的正面碰撞,如此说来,“保全”与“顺应”便呈相辅相成之势,越顺应,越熟练,越得全。对刀刃的保护同时也是在保护庖丁的精神之刃,在一次次的批隙导窾中寻得自己的间隙,这也是他在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在其间还能踌躇满志,获得自由。解牛之美并非刻意雕刻,刀与牛的磨合其实就是工具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刀刃不损,如同人的精神不因外物而损耗。但在当下,在社会快节奏的进程中,很多人却因不顺应自然而磨损了自己的“刀刃”,让自己满身豁口,甚至丢掉自我。人终究不是“器”,不能陷于完全的“工具性”中。解牛并非是庖丁的终极目标,“道”才是。在狂热的功利主义社会,“功利”亦不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底层意义才是。生命的底层意义应是心灵的饱满与获得,而非身心的疲惫与割裂。庖丁越专注越松弛,因为他在人与自然的共生之中使心灵得以保全,最终突破了技艺范畴,以道驭术。而当下的我们,也同样可以视生活为解牛,视探寻人生之规律为刀刃,在这篇小小的寓言中找到生命的淡定与从容。【范文借鉴2】遵自然之道,寻真我之心天地之间,何道为贵,答曰:养生之道。如同庖丁解牛一般,遵循自然之道,依乎天理,方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庖丁那样,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遵循自然之道,寻找真我之心。何为自然之道,不是自然草木生长的规律,而是我们做人做事要遵从的本心,按规律办事,就像迷雾中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去成长,去收获灵感。如今我们的学习任务很重,语数外,政史地,哪一门都要优秀,这谈何容易!但就有那么一些人,不但学得轻松,学的愉快,效率又高,是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事半功倍,不是一般的苦学,拼命学能够达到的。学习有规律犹如庖丁解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发现规律,才能达到“进乎技矣!”的境界。同样,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也要遵循庖丁解牛的规律,上下相孚,搞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界,人际关系头绪复杂,古人言“敏于事,慎于言“,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法宝。稍有不慎,祸从口出,既伤了自己,也伤了和气,影响情绪,更影响工作。自然之道,与人为善,与自己为善,轻松地投入人际关系中,在人们的帮助下,奋发努力,有可能成功。遵自然之道,有助于我们寻找真心。学习工作的压力,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时,你怎么去舒缓情绪,给自己松绑,此时,需要运用庖丁解牛的方法,”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榖乎?“善待自己,忘记一切烦恼和忧愁,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妄为,与自己心灵交流,活出真我,如此思想敞亮,情绪就会轻松,真心实意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遵自然之道,做到物我合一。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游刃有余,是不断反复实践的结果,犹如佛家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遵循自然之道,寻找真我之心,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规律办事,面对具体问题,仍要心存戒惧,像庖丁解牛那样“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行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做真实的自我!潮州市松昌中学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教学检测高一级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晓风杨柳唐弢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隔壁传来一阵鼾声。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什么?”大家合口问。“唉——”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吱!吱吱!吱吱!”“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柯》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渊明“来回踱步”,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B.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D.结尾部分写到“他们柔弱得像羔羊”“渊明感到一阵内疚”,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太早辞官,导致家中生活困顿,孩子们身体不强壮。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一篇故事新编,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虚构了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思想内涵。B.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老鼠“吱吱”叫,使本文的语言庄重之余不乏活泼,生动而饶有趣味。D.结尾部分陶渊明表示“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作者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3.小说结尾,陶渊明为何“写了不少诗”,为何“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得写下去”?你有何理解?(4分)4.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本文中陶渊明展示出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诗中的有何不同?(6分)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注 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危而A不持B颠而C不扶D则将E焉F用彼相矣G且尔言H过矣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蒙主,指的是祭祀东蒙山的主持者。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C.各诸侯封地称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代指国家。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出来。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结合全文,说说孔子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9分)九日李白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1】,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2】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注释:【1】流霞:美酒名。【2】落帽:用的是东晋孟嘉登龙山,风吹帽落的典故,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之态。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山明水绿的绚丽秋景,令人赏心悦目。B.“携”“酌”“搴”“泛”生动地写出诗人洒脱畅饮、采花赏菊的情景。C.第七八句写诗人独自登高,面对美景强颜欢笑,抒发了孤独无奈之情。D.诗尾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歌声收束全篇,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11.这首诗写诗人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感,请结合诗句内容,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6分(三)古诗文默写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 ”。(3)《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眼下,艺术的创作与商业运作正积极拥抱互联网。由于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使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了。______就工艺而言,“物”的属性难以跨越屏幕的阻隔,即使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依旧要思考:在当下,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中为什么使用工艺?从古至今,工艺制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的质量,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工艺品种_________地选择了艺术化发展方向,随后又开始探索回归自身并服务于生活的合适路径。工艺不只是艺术品,从非遗的角度来说,回归生活才是最有力的传承。艺术探索与生活化回归,是当代工艺的_________,前者致力于解决工艺的“可能”,后者体现工艺的“需要”。传统工艺要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并不是易事。这要求工艺家深入理解当代生活空间,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我们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刺绣等工艺的使用,它们也常______在各类博物馆里给人以观赏的愉悦。作为“古色古香”之物,它们在这里的功用主要不是供生活所需,而是在向我们讲解过去的生活。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因而 不期而遇 一体两面 摆设B.然而 不期而遇 相辅相成 陈设C.因而 不约而同 相辅相成 摆设D.然而 不约而同 一体两面 陈设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由于短视频、公众号、电商平台等,使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了。B.短视频、公众号、电商平台等,缩短着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C.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缩短着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D.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使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了。1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四、写作(4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庖丁解牛》这篇经典寓言的寓意就很丰富。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潮州市松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 广东省潮州市松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