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宁明县 2025 年春季学期七年级期末检测语 文(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20 分)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运用(共 22 分)(一)请你围绕教材中多篇课文内容,阅读并完成有关任务。 (本题共 4 小题,9 分)修 qì ①一新的小屋前,驿路梨花香气四溢,处处开放,这是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写照;记忆中花串稀零的紫藤萝,再见,却开得如此繁 mì ②,这是对生命的礼赞,引人 xi á③想;而井冈山上傲然挺立的翠竹,在风雨中舒展身姿,那是革命者坚韧(A)不拔精神的象征;草原上毫不起眼的点点野花,也能将最纯真的快乐,带给被困地心世界的女孩……花与竹,无论俗艳挺拔,都是大自然深思熟虑、精雕细琢(B)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精神的光芒。1.根据内容为①②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 分)① ② ③2.根据语境,为文中(A) (B)加点字写出正确的读音(2 分)A。 B.3.为画横线成语“深思熟虑”的“熟”选择正确释义( ) (2 分)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C.熟练; D.程度深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文段中加点的 “却” “礼赞” “挺立”,词性分别是:副词、名词、动词。B.“驿路梨花处处开放” 与 “紫藤萝开得繁密” 两句中, “处处开放”和“开得繁密”均为动补短语。C.“精雕细琢的语言”“顽强地生长”“生命的礼赞” 三个短语结构相同,均为偏正短语。D.文段中提及的《井冈翠竹》,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写翠竹在革命岁月中的经历,象征革命者坚韧不拔的精神。(二)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本题共 2 小题,7 分)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邓稼先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事业,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那是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红军战士们翻越老山界,一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以坚定的意志克服陡峭山路的阻碍,这是革命意志坚定的彰显;而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虽身份低微,却有着一颗善良质朴的心的人,她为鲁迅买来《山海经》,给鲁迅带来了温暖与惊喜………这些人物和事迹,无论平凡伟大,都是语文课本中精心描绘的篇章,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与精神。5.请根据文段内容,结合对联知识,从下面给出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4 分) (填写序号)上联:邓稼先 ① ,隐姓埋名,尽显 ②;下联:阿长妈 ③ , ④,饱含深情暖人心备 选 词 语 : A.翻 山 越 岭 B.毅 然 归 国 C.爱 国 志 D.买 书 记 情6.请仿照文段中画线句的句式,结合七年级学过的课文,选取一个人物,完成仿写,要求体现人物与品质的关联。 (3 分)7.根据知识积累,完成下面表格。 (6 分)诗句 情思(1)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杨万里《约客》 独处时的寂寞与友人爽约的 怅惘(2)当窗理云鬓,________。《木兰诗》 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回归女 儿生活的喜悦花 中 诗 情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声誉远扬,刚正不阿的品行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韩愈《晚春》 凭借生命力量而绽放自我(5)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无私奉献、造福他人诗》(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二、阅读(48 分)(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本题共 3 小题,9 分)【材料一】①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②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 “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 《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 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 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换。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材料二】(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8.作业中四位同学概括了材料一中几位专家的观点,请你帮老师判断哪一位同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2 分)A.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阅读的深和浅应有作品内容界定。B.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C.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有深度的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D.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9.根据材料二,请你总结“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的特点。 (3 分)10.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老师举办了一场“纸质化阅读是否会被数字化阅读所取代”的辩论赛,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经历阐释你的观点。 (4 分)(二)阅读《抹不去的记忆》,完成下面小题。 (本题共 4 小题,14 分)抹不去的记忆(夏树)①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②我一直记得第一次采访袁隆平的情景,那是 2007 年 9 月,在安徽芜湖。那天,袁老师一下中巴车,没有客套寒暄,顺着田坡直接往稻田中间走。他已经 77 岁了,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兴奋得像个孩子,走路的速度年轻人都跟不上。此后经过现场收割测产,单产 724 千克,比上年增长 230 千克,顺利实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不仅在安徽,在湖南、海南,袁老师也不断给人们送去增产增收的好消息:800 千克、900 千克……③赵炳然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④赵炳然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 自己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⑤杂交水稻中心的吴俊研究员说,袁老师 73 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 ‘我就是喜欢飙车。’ 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⑥吴俊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 2018 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 1200 千克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 88 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 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 0.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⑧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千米,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⑨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提示:读事例,拟定小标题;圈词句,提取感人细节;品文字,概括人物性格。)(4 分)小标题 感人细节 人物性格特征丰收的喜悦 直接往稻田中间走兴奋得像个孩子 对事业热爱、投入(1) 紧紧地抱 ,亲了又亲 舍小家为大家“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2) 注重实践“特别驾照” 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 开朗幽默88 岁老人的“发火” 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 (3)(4) 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 对事业爱得赤诚12.精读文章,学会批注。(3 分)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 “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赏析批注。13.下列对文章第⑧段引用臧克家诗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直接呼应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造福人类的事迹,增强文章说服力。B.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与前文 “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 的场景形成呼应,凸 显 民 众 对 袁 隆 平 的 敬 仰 与 缅 怀 。C.引用诗句使文章语言更具文学性,在抒情中深化主题,将对袁隆平的个人追忆升华为对奉献精神的礼赞。D.诗句中“抬举”一词在此处含贬义,暗示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推崇,与后文“抹不 去的记忆” 形成反讽效果。14.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热爱、责任、情怀……你能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为袁隆平写一段颁奖辞吗 (5 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5 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首联以问答开篇, “岱宗” 点明泰山, “齐鲁青未了” 从视觉角度,通过写在齐鲁大地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B.颔联中“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地写出泰山汇聚天地神奇秀丽之景;“割”字从侧面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山南山北因之呈现不同景象。C.颈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见山中云气缭绕,心胸为之激荡,长时间凝视归鸟入山,眼眶似要睁裂,从细节处体现泰山的魅力。D.尾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想, “会当”表明决心,此联彰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16.本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写 “望”,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体现 “望”这一视角的。(3 分)(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3 分)【甲】 《活板》 (沈括) (节选)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 “之” “也” 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乙】《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 (节选)造活字印书,与板本大异:板木工匠所刻字面,与印纸不相入,名之为 “黑口”:若用活字,止要字画清楚,墨色均匀,不须有所谓 “黑口” 也。又若只印一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本,则极为神速。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①,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用小细锯镀②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 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木字既备,然后用墨刷印之。(选自《王祯农书》,有删改)【注】①印盔: 指排版的模子。②搜(sōu):雕刻。17.解 释 下 列 句 子 中 加 点 词 的 意 思 (3 分 )(1)持就火炀之 就: (2)则第二板已具 具:(3)比试大小 比试:18.下列对【甲】 【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两文均介绍古代活字印刷术,甲文以胶泥活字为核心,乙文以木活字为重点,体现了古代印刷术的发展。B.甲文 “每一字皆有数印” 与乙文 “雕版木为字,各作一字” 都体现了活字印刷 “字模可重复使用” 的特点。C.甲文用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与乙文 “若印数十百本, 则极为神速” 形成对比,突出活字印刷效率低。D.两文均通过具体工艺(如制字、排版、印刷)的描写,展现古代工匠的智慧,语言简洁而条理清晰。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2)木字既备,然后用墨刷印之。20.【甲】 【乙】两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有哪些相同的工艺步骤 请简要概括。 (4 分)(五)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膛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 ”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跟谁说话 ”“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在一起,他又高兴了。……飞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21.保尔有“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请简要概括第三、四次情节内容,完成填空。(4 分)第一次:是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受了重伤;第三次:第四次:22.小文读到画线句“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这句话时,觉得“狡猾”一词用得比较精妙,请你帮他写一段批注。(3 分)三、作文(50 分)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声音:流水潺潺、鸟语嘤嘤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车轮滚滚、机器隆隆是时代发展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是妈妈关爱的声音: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老师慈爱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激荡人心。请以“那声音特别 ”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运用恰当的描写和抒情。 (3)不少于 6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宁明县 2025 年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答案1.(每空 1 分,共 3 分)①葺 ②遐 ③密2.(每空 1 分,共 2 分)A.“韧”读作 rèn B.“琢”读作 zhuó;3.(2 分)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 熟,程度深;故“熟”的释义选 F。4.(2 分)A 项不正确。 解析:A 项:“却” 在此处表转折,为连词,而非副词,词性判断错误。B 项:“处处开放” 中 “处处” 修饰 “开放”,为状中结构;“开得繁密” 中 “繁密” 补充说明 “开”的程度,为动补结构。二者均属于动补短语的不同类型,表述正确。C 项:三个短语均由 “修饰语 + 中心语” 构成,“精雕细琢”“顽强”“生命” 分别修饰 “语言”“生长”“礼赞”,均为偏正短语,表述正确。D 项表述及内容正确。5.(每空 1 分,共 2 分)上联:①B.毅然归国 , ② C.爱国志 。 下联: ③A.翻山越岭 , ④D.买书记情6.(3 分)示例:闻一多先生挺身而出,大声斥责反动派,(1 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 分)那是知识分子的英勇与无畏 。(1 分)7.(每空 1 分,共 6 分)(1)黄梅时节家家雨 (2)对镜帖花黄 (3)香远益清 (4)惟解漫天作雪飞 (5)落红不是无情物 (6)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的后面往往蕴含希望和机会。解析(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也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8.A 解析:A.结合材料二第①段“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可知:在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肤浅化。可见本项中“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说法不当;故选 A。9.(每个观点 1 分,共 3 分)①手机阅读接触时长最长,且增长幅度最大,期刊阅读时长最短。②传统媒介阅读时长总体上略有增长;③新兴媒介阅读时长远远超过传统媒介的阅读时长。10.示例一:【观点】我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1 分)【结合材料一】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而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1 分)【联系实际】并且现在学校教材、合同、公文等都不能脱离纸质阅读。(1 分)纸质书更便于人们做笔记和保存,并且很多书籍也具有宝贵的收藏价值,这都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1 分)示例二:【观点】我认为纸质阅读逐渐会被数字化阅读替代。【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手机、kindle 等电子阅读器,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在新兴媒介上所花费的阅读时长也越来越长。【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手机等电子阅读器的便携度也更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数字化阅读打破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11.(每空 1 分,共 4 分)(1)临行前的拥抱(2)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3)坚守原则、实事求是(4)弥留之际的牵挂12.(3 分)该句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对孩子、家庭的不舍,对妻子的愧疚,对事业的挚爱,(1 分)突出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1 分)(意思对即可)13.D 项:“抬举” 在诗句中意为 “推崇、尊敬”,是褒义用法,此处引用完全契合袁隆平因贡献卓著而被群众爱戴的事实,不存在 “反讽效果”,分析错误。解析:根据⑨段“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可知袁隆平一生都心系百姓,在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个目标而奋斗,引用臧克家的诗,恰当地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尊敬和赞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高度评价了袁隆平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提升了文章主题。同时引用诗句,又可以让文章更富有韵味,增添文学色彩。14.(5 分)示例 1:一张“特别驾照”,一句深情告别,一次勃然大怒,是您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无悔。您将满腔热爱,深深扎入土地。从青春正好到白发苍颜,从寂寂无名到功勋满肩,您用一颗炽热的心圆了“禾下乘凉”的夙愿。因为热爱,所以脚步不止;因为热爱,所以感动人心!示例 2:围绕“责任”可以这样写: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肩负着无比重要的责任。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肩扛责任,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说这是他的责任。喜看稻菽千重浪,勇担责任袁隆平!15.B解析:选项 A:首联以设问 “岱宗夫如何?” 开篇,引出对泰山的描写。“齐鲁青未了” 中,“齐鲁” 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地域广阔,而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大地都能望见,通过距离之远侧面烘托泰山之高,表述正确。选项 B:“割” 字的分析有误。“阴阳割昏晓” 中,“割” 意为 “分割”,泰山高耸入云,将山南山北分割为 “昏”(山北背阴)和 “晓”(山南向阳),直接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而非 “侧面”。此选项混淆了 “直接描写” 与 “侧面烘托” 的手法,故错误。选项 C:颈联 “荡胸生曾云” 写山中云气层叠,令人心胸激荡;“决眦入归鸟” 中 “决眦”(眼眶几乎睁裂)体现诗人凝视归鸟入山的专注,从细节动作(动态)角度展现泰山的雄伟,表述正确。选项 D:尾联 “会当凌绝顶” 中 “会当” 意为 “终当,终要”,表明诗人登岳的决心;“一览众山小” 是想象登绝顶后俯视群山的景象,直接抒发雄心壮志,表述正确。16.(3 分)全诗虽无 “望” 字,却通过空间远近转换、观察动作细节、想象登高视角,层层递进地体现“望” 的过程:从远观泰山的辽阔,到近察其雄奇,再到想象登顶后的俯瞰,将 “望岳” 的视觉体验与内心豪情结合,结构严谨,意境深远。17.(每空 1 分,共 3 分)(1)“就”意为“靠近”(2)“具”意为“准备好”(3)“比试” 意为 “比较”18.C 解析: 甲、乙文中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本,则极为神速” 并非对比活字印刷 “效率低”,而是强调活字印刷在批量印刷时效率极高,小批量印刷时优势不明显。19.(每句 2 分,共 4 分)(1)用胶泥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2)木活字准备好之后,就用墨刷在上面印刷。解析:(1)注意 “钱唇”(铜钱的边缘)、“火烧”(用火烤,名词作状语)、“令坚”(使……坚硬)的准确翻译。(2)注意 “既备”(已经准备好)、“印之”(印刷书籍)的省略成分补充。20.相同工艺步骤(每个步骤得 1 分,共 4 分)制字模:甲文用胶泥刻字,乙文用木板刻字,均需将字雕刻成独立模子。排版:甲文用铁范固定字印,乙文用印盔和竹片排列字模,均需将字模按顺序固定。印刷:两文均提及用墨刷印,通过墨色附着字模实现印刷。效率优化:甲文 “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乙文 “若印数十百本,则极为神速”,均强调批量印刷时的高效。21.(每个情节内容得 2 分,共 4 分)第三次,是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寒的保尔,他不得不离开岗位; 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22.“狡猾”一词贬义词褒用,在这里是“机灵、活泼”的意思,(1 分)写出春天里鸟儿的生机和活力,抒发了保尔对鸟儿的喜爱。(1 分)这一词语的活用暗合了保尔自身的生命状态,重新焕发出生命的热力与活力。 (1 分)23.【详解】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第一,审题。“那声音”表明写作对象是一种特定的声音,我们要从生活中去捕捉、选取。材料列举了大自然的声音(流水潺潺、鸟语嘤嘤)、时代发展的声音(车轮滚滚、机器隆隆)、妈妈关爱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老师慈爱的声音(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等,给我们提供了思路。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校园里的读书声、赛场上的加油声、朋友的安慰声等。它可以来自生活各处,像自然环境、人际交往、特定场所等,这就要求从众多声音里筛选出独特且有意义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对“那声音”的独特感受,比如“悦耳”“温暖”“震撼”“难忘”等,这些词语决定了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填好后需围绕声音特点和带来的感受构思,突出“特别”之处,从声音表象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哲理。第二,立意。立意可从多维度拓展。从情感角度立意,若写亲情,选妈妈的唠叨声,立意于声音传递的关怀;写友情,朋友鼓励的声音能凸显友谊力量。从成长角度立意,老师批评的声音可引导反思错误、促人进步;自己成功时的欢呼声可寓意成长收获。从社会层面立意,街头公益宣传声能体现社会正能量;时代发展的建设声可展现祖国变化,通过声音展现积极向上价值观。第三,选材。文体要求,虽然“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是我们在进行文体选择时,应当首选记叙文。那么我们可以写自然之声,写山谷里空灵的鸟鸣,营造宁静氛围;城市中车水马龙声,反映城市活力。可以写人物话语,长辈的人生经验分享,像爷爷讲的过去故事,能传承家族记忆;陌生人的善意提醒,如雨天路人提醒避水坑,传递温暖。还可以写特殊场景声音,如赛场上的助威声激发拼搏精神;图书馆的翻书声体现知识探索氛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docx 语文 宁明县2025年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宁明县2025年春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检测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