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第二单元必背知识(背诵版+默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第二单元必背知识(背诵版+默写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必背知识(背诵版)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一、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3.目的: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4.代表人物:⑴中央代表:奕? ⑵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5.口号:“自强”“求富”。
6.内容:
经济 时间 口号 重要企业
⑴创办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起 “自强”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⑵创办民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起 “求富”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文化教育 ⑴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1862年设立,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对于培养翻译人才和传播西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⑵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军事 ⑴建立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⑵建立新式海军: ①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李鸿章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②到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③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7.影响: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8.结果:⑴结果: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
⑵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②主要原因:由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二、边疆危机
1.美日侵略台湾
起因 经过 结果
美国 美国早有觊觎台湾的野心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军舰进犯台湾,遭到当地人民坚决抵抗 美国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日本 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以琉球事件为借口 1874年,日军进攻台湾南部。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兵入台,部署防务 日本从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
2.收复新疆
⑴原因:
①外因: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并得到俄、英两国支持。俄国还于1871年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
②内因: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被清政府采纳。
⑵经过:
①击败阿古柏:1876年,左宗棠指挥清军刘锦棠部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北疆,然后攻克达坂城等地,挺进南疆。清军于1878年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②收回伊犁:随后,清政府通过外交谈判,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地区大部分领土,但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千米土地,并付出大量赔款。
③新疆建省:1884年,清政府改称西域为“新疆”,建立新疆行省。意义: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3.中法战争
⑴爆发: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越南后,刘永福受越南邀请,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多次取得胜利。1883年12月,法国对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⑵经过:
①马尾海战:1884年8月,法国舰队在司令孤拔率领下突袭福建马尾军港,大部分军舰被击沉,马尾船厂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②进攻台湾与镇海:与此同时,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淡水。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法军还袭扰浙江镇海,被中国守军击退,孤拔被击伤毙命。
③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并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了整个战局。
⑶结果:清政府派李鸿章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以后修筑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等条件。从此,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
⑷台湾建省:1885年,清政府决定撤销台湾府,建立台湾行省。台湾建省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4—1895年
2.背景:
⑴根本原因: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⑵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3.爆发:丰岛战役: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主要战役:
战役 经过 结果
⑴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 平壤陷落。
⑵黄海海战 ①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后仍坚持督战。 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③海军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制海权。
⑶辽东战役 ①一路突破鸭绿江防线,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②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湾、旅顺。徐邦道率部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⑷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5.结果: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危害
⑴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⑵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⑶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⑷设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6.影响:
⑴政治:《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⑵经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⑶社会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背景: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方式:
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
3.“门户开放”政策
⑴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⑵实质: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阶段:
⑴开始: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⑵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特征:
⑴总体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⑵部门结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⑶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第6课 戊戌变法
1.背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2.序幕——公车上书:
⑴经过: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
⑵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发展:
⑴途径: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
⑵代表: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②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⑶影响: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4.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②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③主要措施:⑴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⑵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⑶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⑷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5.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6.影响:
⑴性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⑵影响: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7.失败原因:
⑴主观: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⑵客观: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8.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效仿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加之华北地区干旱严重,义和团掀起了反帝斗争运动。
2.发展:⑴原因: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客观上有利于义和团的发展。
⑵概况:
①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深入京津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②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3.口号:“扶清灭洋”(“扶清”: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为清政府利用、控制和镇压提供了条件;“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5.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影响: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二、抗击八国联军
1.爆发: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
2.主要战役:⑴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⑵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炮轰紫竹林租界,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陷落。
3.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
4.结果:
内容 危害
政治 ⑴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 ⑵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经济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加剧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的控制。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便于列强镇压反帝活动,控制清政府。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国”、侵略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于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5.影响:
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
⑵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必背知识(默写版)
班级 姓名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一、洋务运动
1.时间: 世纪 年代— 年代中期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3.目的: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 ,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 ”。
4.代表人物:⑴中央代表: ⑵地方代表: 、 、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5.口号:“ ”“ ”。
6.内容:
经济 时间 口号 重要企业
⑴创办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起 “ ” 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⑵创办民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起 “ ” 、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文化教育 ⑴兴办 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1862年设立,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对于培养翻译人才和传播西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⑵设立 ,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军事 ⑴建立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⑵建立 : ①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李鸿章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②到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以 规模最大。 ③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7.影响:

8.结果:⑴结果:洋务运动 的目标没有实现(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
⑵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②主要原因:由于 和 的挤压。
二、边疆危机
1.美日侵略台湾
起因 经过 结果
美国 美国早有觊觎 的野心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军舰进犯台湾,遭到当地人民坚决抵抗 美国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日本 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以 事件为借口 1874年,日军进攻台湾南部。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兵入台,部署防务 日本从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
2.收复新疆
⑴原因:
①外因:1865年,中亚浩罕国 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并得到俄、英两国支持。俄国还于1871年出兵占领 地区。
②内因: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被清政府采纳。
⑵经过:
①击败阿古柏:1876年,左宗棠指挥清军 部入疆,采取 、 的策略,先收复北疆,然后攻克达坂城等地,挺进南疆。清军于1878年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②收回伊犁:随后,清政府通过外交谈判,收回被俄国侵占的 地区大部分领土,但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千米土地,并付出大量赔款。
③新疆建省:1884年,清政府改称西域为“新疆”,建立 。意义: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 ,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3.中法战争
⑴爆发: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越南后, 受越南邀请,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多次取得胜利。1883年12月,法国对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⑵经过:
①马尾海战:1884年8月,法国舰队在司令 率领下突袭福建马尾军港,大部分军舰被击沉,马尾船厂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②进攻台湾与镇海:与此同时,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淡水。督办台湾军务大臣 率部抵抗,击退法军。法军还袭扰浙江镇海,被中国守军击退,孤拔被击伤毙命。
③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清军在老将 率领下取得 ,并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了整个战局。
⑶结果:清政府派李鸿章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 》,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 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以后修筑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等条件。从此,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 、 。
⑷台湾建省:1885年,清政府决定撤销台湾府,建立 。台湾建省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 — 年
2.背景:
⑴根本原因: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⑵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发生 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3.爆发:丰岛战役: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 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主要战役:
战役 经过 结果
⑴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 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 平壤陷落。
⑵黄海海战 ①北洋海军提督 受伤后仍坚持督战。 ②致远舰管带 、经远舰管带 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③海军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战后 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制海权。
⑶辽东战役 ①一路突破鸭绿江防线,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②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湾、旅顺。 率部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制造了 ,杀害2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⑷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 自杀殉国。 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5.结果: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中日《 》。
主要内容 危害
⑴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⑵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⑶开埠:开放 、 、 、 为通商口岸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⑷设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 等 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6.影响:
⑴政治:《马关条约》使中国的 遭到严重破坏。
⑵经济: 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外国侵略势力深入 ,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 。
⑶社会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了。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背景: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 ”。
2.方式:
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 福建
3.“门户开放”政策
⑴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 ”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 机会。
⑵实质: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阶段:
⑴开始: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 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⑵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状元实业家 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道路。
3.特征:
⑴总体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 。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⑵部门结构:主要集中在 部门, 基础极为薄弱。
⑶地区分布: ,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第6课 戊戌变法
1.背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 ,开展维新变法
2.序幕——公车上书:
⑴经过:1895年春,《 》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 、 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 ”。
⑵影响:拉开了
3.发展:
⑴途径: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
⑵代表: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 》和天津《 》。
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②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⑶影响:推动 。
4.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 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②开始标志: 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
③主要措施:⑴政治:裁撤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⑵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⑶教育:废除 ,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⑷军事:裁减绿营,训练 等。
5.结果:
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 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 、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6.影响:
⑴性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 运动,也是 。
⑵影响: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 和 的觉醒,对近代 和
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7.失败原因:
⑴主观:由于 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⑵客观:以 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8.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救中国必须进行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效仿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 活动的猖獗,加之华北地区干旱严重,义和团掀起了反帝斗争运动。
2.发展:⑴原因: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客观上有利于 的发展。
⑵概况:
①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深入 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②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 ”。
3.口号:“ ”(“扶清”: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为清政府利用、控制和镇压提供了条件;“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性质:具有广泛 的 斗争组织。
5.结果:义和团在 的镇压下失败。
6.影响: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 的野心。
二、抗击八国联军
1.爆发: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 、 、 、 、俄、日、奥匈、意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
2.主要战役:⑴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⑵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炮轰紫竹林租界,直隶提
督 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陷落。
3.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
4.结果:
内容 危害
政治 ⑴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 ⑵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 ”)。
经济 清政府赔款白银 ,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 、 等税收作担保 加剧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的控制。
军事 拆毁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便于列强镇压反帝活动,控制清政府。
外交 划定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国”、侵略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 ,班列六部之前 便于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5.影响:
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 、 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 。
⑵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 的工具,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