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必背知识(背诵版)班级 姓名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1课 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⑴政治上: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⑵思想上: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3.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4.口号: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5.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6.主要内容:⑴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①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②鲁迅: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⑵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愚昧 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⑶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主张白话文。①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7.影响:⑴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⑵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二、五四运动1.背景:⑴国内:新文化运动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⑵国际(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经过:⑴爆发:1919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⑵高潮: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⑶继续:6月11日,陈独秀等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劳工继续斗争,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4.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5.结果:⑴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⑵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6.性质:⑴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⑵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⑶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7.意义:⑴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⑵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⑶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⑷精神思想:对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⑴国际: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⑵国内: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接受马克思主义。2.表现:⑴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⑵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地介绍。3.影响:⑴推动了全国各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的出现(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⑵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条件⑴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⑵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⑶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⑷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中共一大⑴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⑵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⑶主要内容:①定名称: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定目标: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定工作: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④定领导: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⑷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⑵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使命与必然:⑴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⑵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5.中共二大⑴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⑵内容:①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⑶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2.高潮: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3.顶峰——京汉铁路工人罢工:⑴经过: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争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⑵结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4.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必背知识(默写版)班级 姓名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1课 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⑴政治上: 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⑵思想上: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 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2.开始标志: 年, 在 创办《 》,后改名《 》,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3.代表人物: 、 、 、 。4.口号: (“德先生”)与 (“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5.阵地:《 》和 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6.主要内容:⑴抨击 和①李大钊:发表《 》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②鲁迅:白话小说《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⑵提倡 就是要反对 ,提倡 就是要反对 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⑶主张推倒 ,建设 ,主张白话文。①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②陈独秀:发表《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7.影响:⑴新文化运动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 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的洗礼。⑵对随后爆发的 起到了 和 的作用。二、五四运动1.背景:⑴国内: 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⑵国际(导火线):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经过:⑴爆发: 年 月 日(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 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⑵高潮: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成为五四运动主力,运动的中心由 转移到 。⑶继续:6月11日,陈独秀等人散发《 》,号召学生、商人、劳工继续斗争,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3.口号:“ ,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 ”“取消 ”“拒绝在 上签字”等。4.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 、 。5.结果:⑴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 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 ”上签字。⑵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6.性质:⑴五四运动是一场以 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 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⑵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 、捍卫 、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⑶是一场传播 的伟大 运动。7.意义:⑴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⑵中国共产党:为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⑶民主革命:是中国 走向 的转折点。⑷精神思想:对五四运动孕育了以 、 、 、 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 精神。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⑴国际:1917年,俄国 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⑵国内:经过 ,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接受 。2.表现:⑴1918年, 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华大地上第 次举起 的旗帜。⑵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 》,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地介绍。3.影响:⑴推动了全国各地研究和宣传 的团体的出现(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⑵ 开始与 结合起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条件⑴思想基础: 的广泛传播⑵阶级基础: 的壮大(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⑶组织基础:各地 的建立(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⑷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中共一大⑴时间地点: 年7月23日; ,后转移至 的一艘游船上。⑵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⑶主要内容:①定名称:党的名称为 。②定目标: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 ,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 ,建立 ,实现 。③定工作: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 。④定领导: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当选为中央局书记。⑷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的诞生。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 的大事变。⑵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 了。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形成了伟大 精神(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使命与必然:⑴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 、为 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⑵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 的,它适应近代以来中国 和 的客观需要,是历史选择的 结果。5.中共二大⑴时间地点: 年7月; 。⑵内容:①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 。②制定了党的 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 ,推翻 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 。⑶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 次提出了明确的 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 ,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2.高潮: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 次工人运动的高潮。3.顶峰——京汉铁路工人罢工:⑴经过:1923年2月, 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争 而战,为争 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 。⑵结果:罢工遭到 和直系军阀 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4.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 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