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必背知识(背诵版)班级 姓名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2.地点:沈阳3.背景:⑴国内: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给了日本可乘之机。⑵国际: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4.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5.结果:⑴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东北军撤至山海关内,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⑵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二、局部抗战开始1.开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2.东北:⑴1931年11月,驻防黑龙江的东北军将领马占山部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终因伤亡过大而撤退。⑵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⑶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3.华北:⑴1933年,在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手持大刀,杀伤大量日军。⑵随后,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日军最终控制长城一线和冀东。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一二·九运动1.背景:⑴共产党: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⑵国民党: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经过: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爱国学生遭到反动军警的暴力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3.影响:⑴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⑵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共产党⑴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⑵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国民党 :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出对日强硬态度和抗日决心。1936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共歼敌2000余人,取得百灵庙大捷,令国人振奋。三、西安事变1.背景: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⑵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2.经过: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结果:⑴原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⑵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4.意义: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⑵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2.地点:北平卢沟桥3.概况: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后,日军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4.影响:⑴对中国: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⑵对日本:日军全面入侵中国。5.结果:⑴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⑵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2.建立:共产党——改编军队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⑵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国民党——发表宣言: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合作开始标志)。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三、淞沪会战1.时间:1937年8—11月2.地点:上海3.爆发:1937年8月,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4.抗战事迹:⑴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⑵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⑶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5.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6.影响: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四、南京大屠杀1.背景:1937年12月13日2.地点:南京3.概况:日军攻陷南京,随即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据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平型关战役⑴概况: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于平型关一带歼灭日军1000余人。随后,中国军队组织忻口会战。11月,太原失守。⑵影响: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台儿庄战役⑴概况:1938年3月,北路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李宗仁指挥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歼敌1万余人。5月,为避免被日军合围,中国军队放弃徐州。⑵影响: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3.武汉会战⑴概况:1938年6月开始,日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将日军一个师团给予重创。中国军队于10月有序撤出。⑵影响:武汉会战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后,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但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日益困难,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4.枣宜会战:1940年,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英勇作战,壮烈殉国。5.第三次长沙会战⑴概况: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获得胜利。⑵影响: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6.豫湘桂战役⑴概况:随着敌后抗战的发展,日军将重点转向共产党、八路军,正面战场军事压力有所减小,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⑵影响: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大片土地。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概况⑴建立: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战场指挥中枢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⑵发展: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2.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地军民先后取得神头岭、响堂铺、黄土岭等伏击战的胜利。黄土岭伏击战歼灭日伪军900余人,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3.百团大战:①概况: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对日军发起主动进攻。②结果: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方交通线近2000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③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4.反“扫荡”战争:日军受到打击后,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敌后军民进行反“扫荡”作战,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疲于奔命。其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5.结果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三、坚持全民族抗战1.侵华策略: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改用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2.中国各方反应⑴国民党①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②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于1941年1月伏击新四军,制造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并重建新四军军部。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压力,表示今后不再“剿共”。皖南事变的政治解决,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⑵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抗击了侵华日军50%以上,从1943年起开始转入反攻。1944年至1945年,敌后各根据地普遍发起局部反攻,逐渐将日伪军压缩于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表现⑴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四国领衔,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⑵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①组建:1942年初,中国组编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②战役:在仁安羌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解救出英缅军第一师,轰动世界。5月,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③结果:1943年10月开始,中国远征军对日军发起反攻,最终取得入缅作战胜利。⑶参加开罗会议:1943年,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在北非开罗举行会议。①商讨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对日本的惩处等问题。②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应归还中国。2.作用⑴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牢牢捆住日军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⑵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①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郑重提出“全民族实行抗战”的主张②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国民党确定抗战路线起了推动作用。③1937年11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构成了抗击日寇的战略格局。2.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①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②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对全国抗战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3.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①1939年7月,中共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的方针②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举起团结抗战到底的旗帜。③在国民党发动严重反共高潮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团结抗战大局。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①做法A.政治上: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按照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建政。B.经济上:推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各阶级抗战积极性。②影响: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根据地民主政权成为全国政权建设的模范。5.结论: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②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抗战大局。③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二、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1.时间:1945年4至6月2.地点:陕西延安3.主要内容:⑴总结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⑵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⑶选举中央领导: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⑷确定指导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4.意义:⑴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⑵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背景⑴国际:①德日: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事结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②美英中:1945年7月,美、英、中三国代表在德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并规定《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③美国: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④苏联: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⑵国内: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2.结果:⑴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⑵结果:中国抗日战争历经14年奋战,取得最后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3.意义:⑴对中国: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②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③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础。⑵对世界: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声誉。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历史》必背知识(默写版)班级 姓名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 1年9月18日2.地点:3.背景:⑴国内: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给了日本可乘之机。⑵国际: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4.概况: 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占领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5.结果:⑴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 政策,东北军撤至山海关内,日军相继占领 。⑵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 ,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 教育,实施残酷的 统治。二、局部抗战开始1.开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率先提出 的主张。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2.东北:⑴1931年11月,驻防黑龙江的东北军将领 部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终因伤亡过大而撤退。⑵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 、 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 战争。⑶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3.华北:⑴1933年,在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手持大刀,杀伤大量日军。⑵随后,爱国将领 、 等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日军最终控制长城一线和冀东。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一二·九运动1.背景:⑴共产党: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 ”中提出 ,集中一切国力 救国。⑵国民党: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 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经过: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 ”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爱国学生遭到反动军警的暴力镇压。这就是“ ”。3.影响:⑴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 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⑵促进了 的到来。▲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共产党⑴ 会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⑵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战线。2.国民党 :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出对日强硬态度和抗日决心。1936年冬, 指挥所部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共歼敌2000余人,取得 ,令国人振奋。三、西安事变1.背景:⑴在中国共产党 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将领 、 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⑵蒋介石顽固坚持“ ”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2.经过:张学良、杨虎城于 年 月 日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 、 。3.结果:⑴原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 出发,主张 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⑵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4.意义: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 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 。⑵从此, 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 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七七事变1.时间: 年 月 日2.地点:北平3.概况:年 月 日晚,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 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后,日军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 ”,又称“ 事变”4.影响:⑴对中国:七七事变标志着 的开始。⑵对日本:日军全面入侵中国。5.结果:⑴保卫北平的战斗中 、 将军壮烈殉国。⑵7月底, 、 相继失陷。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2.建立:共产党——改编军队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 任总指挥, 任副总指挥。⑵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任军长。国民党——发表宣言: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合作开始标志)。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 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 的局面形成。三、淞沪会战1.时间: 年8—11月2.地点:3.爆发:1937年8月,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会战爆发。4.抗战事迹:⑴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⑵ 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⑶ 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5.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 会战结束。国民政府迁往 ,把 作为战时陪都。6.影响: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 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四、南京大屠杀1.背景: 年12月13日2.地点:3.概况:日军攻陷南京,随即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据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平型关战役⑴概况: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 率领下,于平型关一带歼灭日军1000余人。随后,中国军队组织忻口会战。11月, 失守。⑵影响: 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 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 ”的神话。2.台儿庄战役⑴概况:1938年3月,北路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李宗仁指挥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歼敌1万余人。5月,为避免被日军合围,中国军队放弃徐州。⑵影响: 是抗战以来中国 取得的 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3.武汉会战⑴概况:1938年6月开始,日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在江西 ,中国军队将日军一个师团给予重创。中国军队于10月有序撤出。⑵影响:武汉会战使日本 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后,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但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日益困难,抗日战争进入战略 。4.枣宜会战:1940年,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率部英勇作战,壮烈殉国。5.第三次长沙会战⑴概况: 年12月,日军对 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获得胜利。⑵影响:在 产生了积极影响。6.豫湘桂战役⑴概况:随着敌后抗战的发展,日军将重点转向共产党、八路军,正面战场军事压力有所减小,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年,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⑵影响:国民党军队 ,丢失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大片土地。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概况⑴建立: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 ,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战场指挥中枢在中共中央所在地 。⑵发展: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2.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地军民先后取得神头岭、响堂铺、黄土岭等伏击战的胜利。 歼灭日伪军900余人,击毙日军中将 。3.百团大战:①概况: 年8月至次年1月, 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对日军发起主动进攻。②结果: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方交通线近2000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③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 和 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4.反“扫荡”战争:日军受到打击后,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 ”。敌后军民进行反“扫荡”作战,创造了 、 、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疲于奔命。其间,八路军副参谋长 将军血洒疆场。5.结果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三、坚持全民族抗战1.侵华策略: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改用 为主、 为辅的策略。2.中国各方反应⑴国民党①亲日派: 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 建立伪国民政府。②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于1941年1月伏击新四军,制造 。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并重建新四军军部。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压力,表示今后不再“剿共”。皖南事变的政治解决,维护了 。⑵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 ,共同抗敌。⑶ 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抗击了侵华日军50%以上,从1943年起开始转入反攻。1944年至1945年,敌后各根据地普遍发起局部反攻,逐渐将日伪军压缩于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表现⑴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 , 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年元旦,美、英、苏、中四国领衔,正式建立⑵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①组建:1942年初,中国组编中国远征军入 作战。②战役:在 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解救出英缅军第一师,轰动世界。5月,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③结果:1943年10月开始,中国远征军对日军发起反攻,最终取得 胜利。⑶参加开罗会议: 年, 、 、 三国领导人在北非 举行会议。①商讨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对 的惩处等问题。②会议发表《 》,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 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应归还中国。2.作用⑴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 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牢牢捆住 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⑵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 是 和 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①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郑重提出“ ”的主张②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国民党确定抗战路线起了推动作用。③1937年11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与构成了抗击日寇的战略格局。2.中国共产党是 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 》①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是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 之中。实行 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②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对全国抗战具有 意义,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3. 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①1939年7月,中共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的方针②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举起 的旗帜。③在国民党发动严重反共高潮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以 为重,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团结抗战大局。4.中国共产党在 施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①做法A.政治上:根据地 ,按照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的“ ”原则,实行民主建政。B.经济上:推行 ,开展 ,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各阶级抗战积极性。②影响: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根据地民主政权成为全国政权建设的模范。5.结论: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 和正确的 ,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②中国共产党高举 的旗帜,坚持 、 ,维护抗战大局。③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实践表明, 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作用。二、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1.时间: 年4至6月2.地点:3.主要内容:⑴总结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 争的丰富经验。⑵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 ,壮大 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 的中国。⑶选举中央领导: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 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⑷确定指导思想:确立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 。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 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4.意义:⑴中共七大为争取 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⑵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背景⑴国际:①德日:1945年5月, 宣布投降, 战事结束。 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②美英中:1945年7月,美、英、中三国代表在德国发表《 》,敦促日本立即 ,并规定《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③美国: 年8月6日和9日, 先后向日本 和 各投下一枚原子弹。④苏联:8月8日, 政府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⑵国内: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 》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2.结果:⑴标志: 年 月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 。年 月 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 。⑵结果:中国抗日战争历经14年奋战,取得最后胜利。 也回到祖国怀抱。3.意义:⑴对中国: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 的民族解放斗争。②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 ,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 。③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 ,为 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和 奠定重要基础。⑵对世界:中国战场对 的胜利、维护 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 ,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声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