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提到孟子,你首先想到的是?走近“亚圣”孟子简介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思想主张--性善论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仁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走近“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所编著,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字音检测(hú sù)(pián bì)(pì chǐ )(xù)(xiáng)(tì)(bān)(biǎn)(xié )(wàng)(hé)(wū)(cǔn duó)觳觫庠序挟太山忖度便嬖孝悌则王矣放辟邪侈颁白胡龁畜妻子褊小彼恶知之(gǔ)商贾(zhì)彘初读壹贰叁把握对话基本内容精读选读感悟对话核心思想品鉴对话论辩艺术初读——把握对话基本内容本文是语录体,内容以对话为主。阅读并翻译1-4段,思考下列问题。对话人物(本文记录的孟子和谁的对话?)对话话题(双方谈话的话题是什么?)对话背景(结合战国相关历史,思考相应背景)一对话人物BY YUSHEN1本文记录的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他叫田辟彊,战国齐国国君。野心勃勃——燕国内乱时,他乘机发兵,50天攻下燕国都城,几乎灭亡燕国。尊贤纳士——光大“稷下学宫”,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繁荣。他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的儿子他是成语“滥竽充数”中喜欢听合奏的君王对话话题BY YUSHEN2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译】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目的在于效仿二人凭借武力称霸中原。对话话题BY YUSHEN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重难点则王乎: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保民而王:安,使...安定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之:代指齐桓晋文之事正常语序: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之:代指“保民而王”者正常语序:莫能御之也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统一天下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孟子说:“使民众安定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译】避而不答 转移话题提出仁政 安养百姓对话话题BY YUSHEN2“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不,你要“王道”!我要“霸道”!对话背景BY YUSHEN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想以武力兼并别国,成为霸主。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孟子当时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针对当时惨烈的社会现实,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霸道而行王道,施仁政,关爱百姓。精读——感悟对话核心思想仁政是本次对话的核心。哪一段阐述了仁政的具体做法?第35段阅读并翻译35段,思考下列问题。1.百姓的需求2.明君的做法3.现今的做法4.具体的举措二百姓的需求BY YUSHEN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长久不变的心,这里指善心。放辟邪侈:“放”“侈”同义,纵逸放荡。“辟“邪”,行为不轨刑:名作动,惩罚。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加以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译】重难点百姓最需要的是恒产,恒产是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础。BY YUSHEN1新闻回顾:2006退伍军人崔英杰在北京海龙大厦摆摊,遇城管执法要没收摆摊工具,崔英杰哀求无果后,用刀刺死城管副队长李志强,逃跑10天后自首。贩夫走卒,引车贩浆,自古有之,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而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崔英杰案辩词(节选)——链接现实——明君的做法BY YUSHEN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译】先制民之产 物质后驱而之善 精神《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现今的做法BY YUSHEN3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贍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译】BY YUSHEN——朗读品味——正反对比突出事理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正反对比突出事理男生读女生读具体的举措——(物质)BY YUSHEN4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盍:兼词,何不反:通假字,通“返”回来树:名词作动词,种植衣:名词作动词,穿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译】重难点具体的举措——(精神)BY YUSHEN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重难点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庠序:古代的学校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是没有的事情。【译】感悟仁政衣帛食肉,不饥不寒。庠序之教,孝悌之义。养民教民先制民之产 物质后驱而之善 精神(1)精准扶贫(2)保障性住房(3)农村合作医疗(4)取消农业税(6)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今社会“仁政”的表现:选读——品鉴对话论辩艺术孟子善辩,为劝说齐宣王行仁政,他用了哪些生动的事例和比喻?请阅读指定段落,简要概括。第8-10段:第16-18段:第19-20段:第27-29段:三牛羊之例秋毫之喻折枝之喻求鱼之喻牛羊之例BY YUSHEN1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重难点牛何之? 宾语前置句之:动词,往。正常语序:牛之何?将以衅钟 省略句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正常语序:将以(之)衅钟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涂钟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涂钟行祭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件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不忍心。”【译】牛羊之例BY YUSHEN1论辩艺术——夸不忍之心,取得信任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仁政的基础。秋毫之喻BY YUSHEN2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重难点百钧:三千斤,30斤为一钧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不举一羽不见舆薪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译】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告: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大王您认可这话吗?”齐宣王说“不。”“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 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秋毫之喻BY YUSHEN2论辩艺术——指不为之心,肯定能力孟子以对照性的比喻,形象地阐明齐宣王未及王道的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折枝之喻BY YUSHEN3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重难点何以异?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异【译】老吾老:老1:形容词做动词,敬爱老2;形容词做名词,老人幼吾幼:幼1:形容词做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做名词,小孩齐宣王说:“ 不肯做与做不到的表现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说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越过北海这一类的事; 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别人家的小孩:这样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折枝之喻BY YUSHEN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译】《诗》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称了,才能知道轻重;量了,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您考虑一下吧!折枝之喻BY YUSHEN3论辩艺术——消畏难之心,倡导推恩孟子用“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形象比喻绝对办不到的事情和轻易办到的事情,说明了推行仁政是举手之劳,简单易行,只需推恩,天下便可运于掌心。求鱼之喻BY YUSHEN4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译】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拜,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齐宣王说:“ 真的像这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求鱼之喻BY YUSHEN4论辩艺术——明称霸之心,警示后果孟子挑明齐宣王称霸之心,接着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霸道的不可行,从而引导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夸不忍之心,取得信任指不为之心,肯定能力消畏难之心,倡导推恩明称霸之心,警示后果三层层推进,因势利导说理生动,具体形象多用排比,增强气势选读——品鉴对话论辩艺术内容总结牛羊之例秋毫之喻折枝之喻求鱼之喻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仁政有基础有必要有方法有可能延伸拓展宽政爱民制民之产崇礼重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习近平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