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湖南师大附中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答题卡
(三)
17.

考生条形码区
(1)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准考证号
(2)

、雅售先自己的姓名、准考正号写消楚,并认真对条形码上的姓


二、

(3)

(一)10(八选三选择题)、11至12(四选一选择题)
、—此方框为缺考考生标记,由监考员用2铅笔填涂。
三、
13.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一)
(1)
7IB四
IIII
2A□B□四回
10AB@D四IIGD
30四0
110 四
1)
4 AB c [D]
12 LA [B [c][D
▲15字
6II四I
15ABC]D]

(2)
▲15字
(一)1至4(四选一选择题)

▲15字
9
14
(2)
(3)
(4
(5)
(二)
20.
(二)6至7(四选一选择题)
序号:
修改:
8.
(二)15(四选一选择题)
序号
修改
16
序号
修改:
21
▲5字
▲5字
▲5字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
00字
拉0字
406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附中版)
湖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根据材料一“与中国古代写作诗文的‘起、承、转、合’相吻合”可知,仅与诗文的一种写作结构吻合,选项扩大了范围。)
2.A(B项,《雷雨》的第一幕是开端,第二、第三幕都属于剧情的发展,第四幕是高潮和结局,属于这一类剧本。C项,“从而获取感动、逗乐与欣慰”错误,与前文的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但无需在相应场景中融入时间线索”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时间和空间无需相互有所交代,但需融入到相应的场景之中”。)
3.D(材料二第一段中关于“戏剧叙事线”观点为中国传统戏剧遵循故事的叙述模式,按照时间顺序,有头有尾,完整落幕,分为单线结构和复线结构。D项,符合单线结构的特点;A项,强调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不可分割性;B项,强调西方倒叙式结构的开端,符合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C项,强调“乐”的结构形式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4.C(“与《窦娥冤》的结构相契合”错误,《窦娥冤》的结构为“四折一楔子”,且结局为窦娥沉冤昭雪,并没有图表中的“浩劫”。)
5.中式体验:①观众先于周朴园得知鲁侍萍真实身份,他们的情感不与周朴园同步,(1分)而会更看重周朴园得知真相过程中潜台词的意蕴。(1分)②如“无锡是个好地方”沉浸于怀念中的深情,“很贤惠,也很规矩”暗含自我美化,“哦,那用不着了”暴露心虚等。(1分,写出一处台词的准确分析即可)
西式体验:①观众与周朴园同步经历“相认危机”,(1分)沉浸于他在侍萍身份揭秘后的应对对策。(1分)②周朴园厉声责问侍萍相认的目的,追念往事企图用情感软化哄骗侍萍,用五千块钱支票收买打发侍萍,冷漠警告侍萍“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等手段让观众同步周朴园的慌乱、恐惧及冷酷。(1分,周朴园手段为得分要点,答出一点即可)
6.A(看见军队出征时木兰落泪是因为被军民的爱国情怀打动。)
7.C(文中呈现阿通信件原文的安排,没有运用“虚实结合,以实写虚”手法。)
8.①政府在民族存亡关头作出的抗战到底的决定。②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抗战面前所做出的毅然参战的决定。③木兰在经历内心种种矛盾之后所做出的决定。(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得满分。)
9.①通过“她的脸突然沉下来”“默不作声”“流出泪来”等细节描写及与儿子的对话,呈现了国难面前木兰作为母亲的心理矛盾。②在国难当头、儿子上前线以及“人生处于秋天”的各种处境中,木兰看见青春的力量、国家的希望,不再恐惧死亡,放下个人的利害,足见她遇大事的沉静与深明大义。③在军民互动的抗战热潮的场景描摹中,写出木兰在感召下内心涌起快乐感、光荣感,身心融入爱国民众,实现了精神的超越。(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E(原文断句:“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11.C(“其后牧儿亡羊”的“亡”是失去、丢失的意思,“焉用亡郑以陪邻”的“亡”是灭亡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12.C(“世人认为”说法有误,题干所述应是刘向的观点。)
13.(1)天下人深受劳役之苦而造反,骊山工程的建造没有完成,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反”,反叛、造反;“作”,建造、兴建;“师”,军队。每点1分,句意1分。)
(2)接下来又有饥荒,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几十万,我十分怜悯他们。(“因”,接续;物故,死去、死亡;“惽”,怜悯。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汉成帝修建第一个陵墓和修建昌陵时的举止;②汉成帝与暴君的品性之比;③孝文皇帝和秦始皇建造坟墓的有关举措。(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D(“所述之情在变换的景色中趋于深沉”错误,本诗歌情感始终深沉,如,诗题即定下被贬而悲怆的深沉情感基调;客居他乡之悲从一“满”字可见难以掩藏等。“极强的层次感”错误,诗歌情绪的起伏变化没有明确的凸显。)
16.①《短歌行》中曹操借南飞乌鹊绕树寻找栖身之地,比喻贤士犹豫彷徨寻觅寄身之所,表达了对人才归附自己,共谋统一大业的渴望;②本诗中汤显祖借孤鹊在月夜南飞暗指自己被贬南方边远之地,表达诗人赴任途中的孤独冷寂及不知前途何往的迷茫。(每点3分,其中意象特点1分,情感分析2分。)
17.(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3)(示例一)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示例二)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示例三)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每空1分)
18.(示例)①风格上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或:风格也各具特色等)
②情感上的凄婉悲怆(或:情感上的忧郁哀婉等)
③又以它的智慧耐人寻味(或:又以它蕴含的哲思耐人寻味等)(每处2分)
19.(1)⑧ (2)① (3)⑥ (4)③ (5)⑤(每空1分)
20.序号:① 修改:删掉“据”
序号:⑤ 修改:在“感慨万千”前加上“引人”(或“让人”“令人”)
序号:⑥ 修改:将“幅”改为“副”或“符” (每空1分)
21.①免签入境;②文化发现(或“切身体验”);③文明互鉴。(每点1分)
22.【审题指导】 
“水分太多”指语言中冗余的情绪渲染(如滥用感叹词)、无效信息(如车轱辘话)、过度修饰(如堆砌成语/流行语)等。“水分太少”指缺乏情感传递(如冰冷的数据罗列)、忽视听众感受(如命令式表达)、丧失个性特征(如套用万能模板)等。“干瘪型”的语言缺乏共情,逻辑僵化,“浮夸型”的语言虚假热情,内容空洞,两者都难以达到好的表达和交流效果。
好的语言,即“成形”的标准,应该是能让语言同时实现有效传递信息与建立情感联结,也就是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如此才有效度。立意应兼顾两方面,体现一定的辩证思维。
【参考立意】
①言之有物亦要言之有情。
②说话宜“适度”。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当年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哎!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别人)哪里能动摇它呢”张释之上言说:“如果里面有别人想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隙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制的外椁,又有什么忧伤的呢?”死去的人不再有生死之忧,而国家却有衰败兴盛之虑,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算。孝文醒悟过来,便决定薄葬,不建山坟。
《易经》说:“古代下葬,用木材覆盖(死者),埋葬在原野中,既不积土为坟,也不植树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为使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他们的坟墓都很小,葬品微薄。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葬在毕地,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他们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到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葬在骊山山曲,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余丈,周围占地五里多,用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做成凫雁。天下人深受劳役之苦而造反,骊山工程的建造没有完成,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他的坟墓。后来有一个牧童丢了羊,羊进入始皇墓冢的穴道,牧童举着火把进入坟墓找羊,结果失火烧了棺椁以及殉葬品。从古到今,丧葬没有比始皇更隆重的了,但几年之间,外遭项羽之火,内受牧童所造成灾祸,不是很可悲吗?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其葬礼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葬礼越简约。没有德智的人,葬礼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来,聪明和愚昧所造成的不同效果,薄葬和厚葬所带来的吉凶,昭然可见。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墓,规模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陛下贤明的。到迁移昌陵后,挖深增高,堆积土成山,挖掘百姓的坟墓,数以万计,修建城邑,工期紧迫,花费成千上万。死者怀恨于地下,活着的人则愁苦不堪,他们的怨气触怒了天地,接下来又有饥荒,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几十万,我十分怜悯他们。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于世无双,理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的善行,光大五帝三王(的德行);但陛下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相奢侈,攀比坟墓,违背贤人、智士的意愿,丢掉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羞愧。孝文皇帝不垒高坟进行薄葬,用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效法的榜样;秦始皇加高坟墓进行厚葬,因奢侈而产生灾祸,值得作为鉴戒。原陵的规模,陛下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来平息老百姓(的怨言)。湖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K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结构规模来说,戏剧有独幕剧与多幕剧之分。独幕剧结构比较简单——它的“体积”不够大,因此,认识戏剧的结构,主要从多幕剧入手。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戏剧情节(行动),其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在西方以“幕”表示,在中国古典戏剧中以“折”“出”表示,中国现代话剧也从西方引进了分幕法。不管“幕”有多少(一般有三幕剧、四幕剧、五幕剧不等),也不管“折”“出”有多少(元杂剧一般四至五折,明传奇则十几出、几十出不等),这一完整统一的戏剧行动总是分成几个互有联系、前后呼应的段落。分起始、中段、结尾,这就是三段法。有些三幕剧,第一幕交代矛盾关系,介绍人物出场,提出冲突的核心问题,这就是“起始”。第二幕沿着第一幕提出的问题线索,继续把矛盾推向激化,人物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本领(行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性格,表明自己在冲突中的位置,至第三幕,戏剧冲突达到高潮,这就是“中段”。接着,在第三幕后部,一切“问题”大白于天下,各种人物均得到应有的结局,这就是“结尾”。易卜生的三幕剧《玩偶之家》的结构就是这样的。
所谓四段法,就是将剧情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大段落,这正与中国古代写作诗文的“起、承、转、合”相吻合。它与三段法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只是把三段法的“中段”分成了“发展”与“高潮”而已。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戏剧情节的发展时,使用了“起始”“中段”“结尾”的概念,他同时指出,复杂的情节包括两个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他解释说: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亚里士多德没有使用“高潮”一词,但当他说“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这句话时,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了戏剧结构之“高潮”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俄狄浦斯王》,主人公的真实身份被发现之时,其命运遂发生巨大突转,人的情感几乎要爆炸,这也就是高潮的到来。由亚里士多德的“突转”与“发现”的概念,后来形成了“高潮”的说法。我们讲四段法,是为了分析剧本情节构成的特点,决不是为了机械地照此去分割剧本。有许多剧本是四幕,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幕都对应四段法中的一段。
五段法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提出来的。他将戏剧情节的构成分为开端(又译介绍、导入)、上升、高潮(又译顶点)、下落或反复(包括反动作的开始和最后的悬念)、结局五个部分,就是著名的“金字塔公式”。
总之,剧本结构既有一定之规,又无万灵之法,它是多变而又多样的,一切都以生活逻辑与剧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为准。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中西戏剧结构可以追溯到其各自的审美概念。中国传统戏剧与中国传统小说类似,遵循故事的叙述模式,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同时展出。按传统中国的审美标准,故事需要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发展有高潮,情节和人物需要吻合。整场戏剧被分为若干个点,这些点被一条叙述线连接。例如,《春草闯堂》的主要冲突在于春草为救薛玫庭,擅自闯入公堂阻刑并冒认姑爷。按照西方戏剧的板块结构,这应作为戏剧的开头来引起悬疑。但中国舞台需要凡事有交代。戏剧从春草伴随相府千金李伴月华山进香开头,最终促成了伴月与薛公子的美满姻缘。全剧尽管充满了巧合和偶然性,然而始终按照时间顺序有头有尾,完整落幕。除此单线,最有代表性的《牡丹亭》可以让我们看到复线结构赋予戏剧的丰富内涵。这两种线性结构追求的是情节完整不打断观众对舞台唯美表演的欣赏,线性情节按审美特性在舞台上有序铺开。
西方传统戏剧将舞台时间分为若干个板块,各种冲突在板块中发生,板块中又交织着网状情节,相互关联。时间和空间无需相互有所交代,但需融入到相应的场景之中。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首开倒叙结构模式。故事时间跨度30多年,剧情展开时间压缩到一天左右,戏从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开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悬念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隐约的危险与一线希望。这样的戏剧能够展现危机的碰撞,使观众与人物一起悲伤、期待、感受欣喜、最终满足。而中国观众先于人物得知戏剧情节,他们的情感不与人物同步,而是从表演中获取感动、逗乐与欣慰。可以说,中国观众观看的是人物应对悬念的方式,通过打破幻觉来强调对表演形式的欣赏。而西方观众看的是人物应对悬念的对策,追求完全的情节沉浸。先后被搬上中西舞台的《赵氏孤儿》有趣地印证了这一点。元杂剧完整地从屠岸贾记恨赵盾开始叙述,搜孤、救孤,孤儿长大成人、报仇雪恨。法国作家伏尔泰1755年将它搬上欧洲舞台。他仅选择了原剧中的三幕,以救孤剧终,凸显悬念,板块紧凑。
(摘编自付琦《跳出藩篱的戏剧结构——怀尔德戏剧的中国结构元素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管是西方戏剧中的“幕”,还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折”“出”,在戏剧结构中都可以用“段”来解读。
B.四段法与中国古代诗文的写作结构相吻合,有助于分析剧本情节构成的特点,且根本上与“三段法”相一致。
C.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复杂的戏剧情节中的“突转”和“发现”最能打动人,悬念能够使戏剧更容易感染观众。
D.中、西方观众分别注重观看人物应对悬念的方式、对策,呈现在中西舞台上的《赵氏孤儿》能够印证这一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应该主要从多幕剧入手来认识戏剧的结构,主要是缘于多幕剧结构互有联系、前后呼应的“段落”更多。
B.“有许多剧本是四幕,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幕都对应四段法中的一段”,曹禺的作品《雷雨》不属于这一类剧本。
C.中国传统戏剧对线性结构的追求,使得观众可以对舞台唯美表演的欣赏具有连续性,从而获取感动、逗乐与欣慰。
D.西方传统戏剧的各种冲突在若干个板块中发生,其中交织着相互关联的情节,但无需在各个场景中融入时间线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中关于“戏剧叙事线”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顾仲彝指出:“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是分不开的,它们就像孪生的姐妹一样,孕育和成长在一起。”
B.易卜生的《群鬼》时间跨度20多年,剧情展开时间压缩到一天之内,从儿子国外学成归来开始。
C.《乐记》认为,一场“乐”(歌舞)的演出,由“始”“再”“终”三部分构成,是为了符合它所表现的“事”。
D.李渔总结中国的戏曲结构多为“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事实上,并非所有剧本都是按照这一公式框架构成的。
B.这一公式反映了戏剧冲突的某些规律,与故事发展密切相关。
C.这一公式可适用于悲剧叙事,与《窦娥冤》全剧的结构相契合。
D.从这一公式来看,高潮处在全剧的中部,形成匀称塔形。
5. 话剧《雷雨》对悬念的处理方式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观众体验具备中西方戏剧的双重特点。请以课文“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再相见”这一情节为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观众体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抉  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阿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就要在这栋房子里决定了。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达成最重要的决定,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阿通说:“我愿去前线。”
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
“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
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哇。”
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
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
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
“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
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
父亲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 
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父亲问:“你为什么不能照旧在电台做事?虽然不是上前线,也同样是报效国家呀。”
阿通慢慢说:“好吧,若是对国家重要,我可以继续做。”这似乎是父母和儿子之间的一个折中办法。
第二天,荪亚和木兰带着儿子回杭州,过了几天阿通便回了上海。
此时战事已全面发展,范围势将越来越广。杭州已遭轰炸数次。许多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
到九月一号,情势十分危急,木兰说她也要到上海去。他们出发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 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但是去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这样,她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
他们到了上海,但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
全家都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之中。木兰也和丈夫商量回杭州。他们回来的第二天,接到阿通的信,后来阿通几乎天天写信,木兰也就为这些信活着。
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儿子的人生则正在春天。她清清楚楚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在她回顾过去的将近五十年的生活,她觉得中国也是如此。老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这些想法使木兰耐性渐大,更能达观知命,虽然是来日岁月渐少,她却勇气再现。
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慈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日军到了!
二十九日早晨,木兰全家人撇下了家,加入千万人的难民群,往中国内地逃难。隔日,忽闻远方传来如雷轰鸣,初似海啸奔涌,渐近方知是震天的人声。过了一会儿,他们看清楚是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唱军歌,那军歌的重复句子是:
上战场
为家为国去打仗
山河不重光
誓不回家乡
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靠近木兰的难民站着往后看,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使她这样激动的,不仅仅是那些士兵,还有那广大的移动中的人群,连她自己都在内的广大的人群。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失去了空间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感,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阿通提出想上前线抗战以及看见出征军队时,木兰都因为担心儿子的安危而流下了眼泪。
B.木兰一家于杭州、上海间辗转,最后还是不得已撇下家成为难民,说明战争形势日渐严峻。
C.文章通过描写逃难人群“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暗示了战争中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
D.军民欢呼与士兵们唱响军歌,欢呼声与歌声的交织营造出了激昂的情感氛围,深化了文本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担心父母反对的心理。
B.阿通从军前与父母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在战争时期孝义难两全的社会现实。
C.文中呈现阿通信件原文的安排十分巧妙,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且呼应前文,使情节更完整。
D.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兼顾木兰的心理变化与时代背景描写,形成叙事张力。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标题“抉择”的丰富意蕴。(4分)
9.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姚木兰这一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②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惽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宏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②周章,陈郡人,秦末军事人物,陈胜部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文寤焉”与“寤寐思服”(《诗经·关雎》)两句中的“寤”意思不同。
B. 秦穆公的爵位属于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曾与晋文公共同围困郑国。
C.“其后牧儿亡羊”与“然郑亡”(《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D.“陛下”“寡人”均可称国君,但用法不同,“陛下”是尊称,“寡人”是谦称。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文皇帝听从张释之的劝谏,放弃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的想法,是因为认识到厚葬可能为国家招来祸患。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肆营建陵墓。最终他们的陵墓不是被掘就是被焚,可悲可叹。
C.根据历史事实,世人认为德行笃厚而又智慧的人常会实行薄葬,德智欠缺的人则往往选择奢靡厚葬。
D.王侯丧葬俭则吉,奢则凶,所以刘向劝说汉成帝在丧葬之事上应把孝文帝当作榜样,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4分)
(2)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惽焉。(4分)
14.对比能够强化劝说效果,请简要概括文中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之处。(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②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①明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因上书抨击朝政,被贬为徐闻典史,徐闻县在今广东省湛江市,庾岭地处江西、广东两省边界,此诗写于赴任途中。②霏:弥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略带秋色的枫叶、寒蝉及落日余晖勾勒出苍凉萧瑟的秋日图景,暗含诗人当时的心境。
B.颔联诗人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升,近看带露江花逐渐迷蒙,整个画面在静态布局中带有一丝动感。
C.颈联用字传神,“随”字写出山色在舟行时的灵动变换,“满”字写出波光与阳光的交相辉映。
D.全诗看似字字写景,实则笔笔蕴情,所述之情在变换的景色中趋于深沉,呈现出极强的层次感。
16.本诗尾联化用自曹操的《短歌行》,两诗均出现“鹊”这一意象,诗人借“鹊”表达的情感与《短歌行》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让我们想到《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告诫。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驳斥了司马光的“生事”说。
(3)古人常通过描摹“啸”来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红楼梦》的楹联,与一般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____①____: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去遐想,去幽思,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____②____。“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____③____。“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18.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红学”爱好者李明同学买了一套《红楼梦》的对联,结果不小心将其中一些的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对联的有关常识,帮他进行整理。(5分)
①春恨秋悲皆自惹 ②杜若香飘明月洲 ③绕堤柳借三篙翠
④琼浆满泛玻璃盏 ⑤赤子苍头同感戴 ⑥幽窗棋罢指犹凉
⑦勋业有光昭日月 ⑧嫩寒锁梦因春冷
(1)第5回,秦可卿房内《海棠春睡图》对联:________________,芳气袭人是酒香。
(2)第5回,薄命司的门联:__________________,花容月貌为谁妍。
(3)第17回,贾宝玉题潇湘馆的景联:宝鼎茶闲烟尚绿,__________________。
(4)第17回,贾宝玉拟沁芳亭的景联:__________________,隔岸花分一脉香。
(5)第18回,元妃题大观园正殿的门联:天地启宏慈,__________________。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上面五副对联空缺部分的序号分别为: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4) ________ (5)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得益于持续优化的签证政策,过去一年,“中国游”持续升温。①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上升112.3%。②行走在湖南张家界,他们赞美“这是只有神才能创造出的人间仙境”;③体验哈尔滨的如火热情,他们感慨“怎么推荐都不为过”;④在深圳的公园里喝一杯由无人机配送的咖啡,他们喊出“为未来干杯”。⑤外国游客的感受,别具情怀,感慨万千。⑥对于外国游客而言,这是名幅其实的“发现之旅”。⑦这些丰富而深刻的切身体验,让不少外国游客直呼“中国并不像我们被告知的那样”。
对中国百姓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人们常说,近处没有风景。从外国游客的眼里,我们会猛然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以为常”,其实“难能可贵”。在相互“对比”“对账”中,我们多了一份从容、自信,还有自豪。各国人民在旅途中相遇,在交流中互鉴,世界文明百花园会更加丰富多彩,生机无限。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在字形、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三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请结合文段内容,为百度百科中“中国游”词条的注解列出三个必要关键词。要求:每个词不超过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60分)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说话如揉面团,水分太多难成形,水分太少易干裂。”生活中,有人因语言过于干瘪无法打动他人,也有人因说话喜欢堆砌华丽辞藻显得空洞浮夸。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