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永春一中高三历史科试卷(2025.5)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浙江、河南、湖南、甘肃、辽宁等地区的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前后的龙凤图案、八卦符号,以及含石子龟甲、骨“规矩”、骨律管(骨笛)等,观象授时、象数龟占也已出现。这表明当时()
A.早期国家区域间文化交流B.先民已经拥有敬天意识
C.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明显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形成
2.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3.南朝刘宋时期,豪强占夺大量山川湖泽,“愾(焚烧)山封水,保为家利”,以至于“贫弱者薪苏无托”,甚至连捕鱼为业都难以为继。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豪强势力完全架空中央皇权B.北方农耕技术刺激南方开发
C.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4.朱熹曾令弟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并将静坐视为求学必备的基本功夫。王阳明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更是将其转向心学的过程,演绎为一个“龙场开悟”的故事。这表明,宋明理学()
A.注重道德修养B.吸纳佛教观念C.强调反躬自省D.崇尚格物致知5.万历年间徽州休宁鱼鳞图册地权分配情
A.土地地权高度分散B.土地兼并彻底解决
C.农村生产结构调整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6.有学者认为,1861至1894年中国社会思想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关键词:危机、开放、自强与觉醒。对该时期中国的“觉醒”的认识最为到位的是()
A.知识界对中国文化所处态势的感知B.士大夫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察觉
C.时人对向西方学习重心所在的深入D.中国主动适应社会变局以救亡图存
7.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真正的解放》等文章,提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这一思想()
A.揭示了列强侵华的本质B.动摇了传统思想的地位
C.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方向D.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8.据统计,1933年秋,中央根据地所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共60个县,两级政府共有干部约1800人,乡级苏维埃政府仅有干部1万人左右。这说明当时根据地政府()
A.财政比较困难B.行政简约高效
C.得到广泛支持D.干部廉洁自律
9.下面为创作于某一时期的历史宣传画,画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制度的革新B.国内环境的稳定
C.计划经济的优越D.左倾错误的影响
10.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部分知识青年借高考返城。1979年,无法就业的城市“知识青年”达到1500万,加上城市新生的劳动力无岗位就业,使得城市登记失业率达到5.9%。为解决这一困境而推进的改革措施是()
A.加快推进教育制度改革B.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
C.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D.巩固国营和集体企业
11.阿拉伯帝国在首都和一些大城市建立规模宏大的天文台,制造和配备各种精密的天文仪器,还招聘和集中一批各部族及外国有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进行长期的天文观察,对天体运行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A.天文学成就卓著B.国家重视推动科学发展C.注重学习和创新D.文化发展具有多民族性
12.对下图出现的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绝B.欧洲海外殖民扩张拉开序幕
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D.西葡贸易垄断地位面临挑战
13.1871年9月,第一国际伦敦代表会议通过的由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关于工人阶级政治任务的决议》指出:“工人阶级在它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这揭示了()
A.工人阶级的力量薄弱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D.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失败的教训
14.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主要是()
A.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B.启蒙思想的大力传播C.国际格局的重新建构D.殖民地人民广泛觉醒
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发生了大饥荒,但1930年苏联出口粮食4800万普特(1普特为16.38千克),1931年出口5100万普特,饥荒最为严重的1933年也出口1000万普特。苏联的这一做法旨在()
A.推进工业化进程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实现农业集体化D.打破西方国家围堵
16.下图是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图。材料能够直接反映出()
A.区域集团组织影响世界贸易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D.国际贸易便利了人们生活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下表中的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山东青岛即墨区境内。
序号 出处 关于雄崖守御千户所设置年代的有关记载内容
史料一 清同治年间 《即墨县志》 雄崖所在县东北九十里,永乐二年设。
史料二 明洪武年间官印 雄崖守御千户所百户印,礼部造,洪武三十年二月*日
史料三 清道光年间 谢敬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钦除山东管垛集军百户,六月十五日到莱
即墨《谢氏族谱》州卫,蒙魏国公拨附雄崖守御千户所百户,本年七月初一日到所”
请根据史料二、三并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史料一雄崖守御千户所设置的具体时间进行校勘并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摘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纵观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在美国主导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下,已经形成以中美为核心的基本格局。2011-2022年,我国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顺差增长近5倍。2023年,全球跨境电商平台10强中,我国两大企业分列第4和第5位。2023年,我国市场价值100万美元以上的数字技术高价值专利位居世界第四、约为美国的12.8%。
——摘编自《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2017-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归纳1994年以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非关系不断深化。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陆续与中国建交。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对非洲10国的访问堪称新中国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关系的“开山之旅”。在这次访问中,周恩来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为中非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总是率先承认的,并给予其更多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多次对来访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说,中国和非洲同属第三世界,中国永远反对霸权主义。
——摘编自王龙琴《中非友好关系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年来,“全球南方”概念持续升温。一般来说,“全球南方”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以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进入21世纪,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积极通过南南合作和区域及跨区域整合来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应对西方霸权秩序的挑战。乌克兰危机后,“全球南方”公开表达了独立自主的政治立场。乌克兰危机也被视为“全球南方”政治觉醒的重要标志。“全球南方”正在成为一个彼此认可、处境相似的发展共同体,具有鲜明的非西方、反霸权、谋发展、求正义的共性。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全球南方”国家掀起了争夺、拉拢与分化。对此,“全球南方”国家应凝聚共识,在南南合作深入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推动发展合作、维护公平正义。
——摘编自崔守军《“全球南方”崛起的动因与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非关系的新发展及重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南方”崛起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南方”崛起的影响。(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是全球南方“当然成员”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正式对外展出。展览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通过参观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设计两个及以上展览单元,并加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展览单元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题号
123
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B
B
D
D
A
A
C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8分)
从史料类型看,实物史料雄崖守御千户所百户官印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即墨县志》、
《谢氏族谱》。(2分)从史料互证看,雄崖守御千户所百户官印与清道光年间即墨《谢氏
族谱》共同证明了雄崖守御千户所设置在明洪武年间,而非永乐二年。(2分)从史料时间
看,洪武年间的雄崖守御千户所百户官印早于清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2分)
综上,雄崖守御千户所设置至迟为洪武三十年。(2分)
18.(8分)
趋势: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规模越来越大: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在对外贸易中的贡款越来越大;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4分,任答4点)
经验:抓住互联网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参与规则制定;
充分利用中国人口优势:国家战略布局、政策推动,自主创新是生命线:
先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4分,任答4点)
19.(24分)
(1)原因:相似的历史遭遇:双方战略需求;
中国对非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坚定支持:
两极格局之下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需要。(8分)】
(2)表现:经济崛起:政治觉醒,外交上独立自主;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6分)
影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使西方国家对外交做出调整。(6分,任答3点)
(3)认识:中国和南方国家都曾受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和南方国家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国和南方国家都致力于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和南方国家都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
革。(4分,任答2点)
20.(12分)示例一:
主题: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
阐释:大一统:大一统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政治上,秦朝完成统一,建
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在此基础上,完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巩围国
家的统一。思想上,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
大交融: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在统一国家发展进程中不断交融而形成的。从春秋到魏
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与中原民族交融,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元明清时期,随着
蒙古、满洲等族的融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
趋稳定。
大团结: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维护民族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
灭种的危机,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
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了民族利益。
综上所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示例二:
主题:民族觉醒、民族团结、民族新生
阐释: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政治精英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激发了国人的爱
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民族团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
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大大增强了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了民族利益。
民族新生: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民主
的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新生。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自发新阶段,在抵抗侵略、反对压迫的过
程中,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