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牡丹亭


汤显祖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观望游园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临川人(今江西临川)。代表作:《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篇目 故事梗概
讲述了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历经磨难,终喜结良缘的故事。
讲述了淳于棼梦入蝼蚁之槐安国为南柯郡太守的故事。
讲述了吕洞宾度卢生而使其经历荣辱梦幻的故事。
《邯郸记》
《紫钗记》
《南柯记》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元﹒王实甫《西厢记》
明﹒汤显祖《牡丹亭》
清﹒洪 昇《长生殿》
清﹒孔尚任《桃花扇》
四大古典戏剧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临川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
了解“传奇”
“传奇”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别于北杂剧,由宋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品有《浣纱记》、《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等。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演
(散曲+“科”“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化用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指好时光、好景致、好心情、高兴事。
朝飞暮卷: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译:原来这里早有各色花朵争妍斗艳,却留给了破落庭院无人看见。春天明明有这样好的美景,我却要独自忍受那百无聊赖的时光,古人所谓好心情、高兴事究竟哪户人家才会有呢?
看那高处,有雕梁画栋、华美亭台,就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还有那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笼罩着烟波浩渺的春水中荡漾的画船。我这身处深闺的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了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繁花开遍,却都付与了断井颓垣,无人赏识。这一句既是写眼前之景,也是想象之辞。杜丽娘看到繁花开遍,同时也就想到这繁花不久必将凋败在断井颓垣边的命运,从而引发了无限的失落、感叹和惋惜。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赏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开头两句中所反映的情感波澜为什么这么大?你觉得杜丽娘应该想到了什么?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杜丽娘从“姹紫嫣红”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而“断井颓垣”则象征着她所处的阴冷的生活环境。
十六岁的她,生命也正好处在最美的季节,但却像一座美好而空寂的园林,虽然里面是“姹紫嫣红开遍”,但最终也只能“付与断井颓垣”。由于外界的种种束缚,没有人能走进来。
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刻,无人共赏这种美好,她由此产生了一种对于自身青春的爱惜与珍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生命不再的哀愁与悲叹。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春日游园,确实是逢到了“良辰美景”。但是“奈何天”三字,又写出她此刻的百无聊赖。虽然园内春光甚好,但是她完全没有好的心情去欣赏,因为一看到花就会联想起自己深受压抑的青春。所以,“良辰美景”虽有实无。
“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句,是反问,也是质疑。
杜丽娘在自己家从来都没体验过赏心乐事,也无法理解何为赏心乐事。她只是在书上看到过这些事,所以她才会发出质疑,究竟哪户人家才真正拥有赏心乐事呢?
赏析
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杜丽娘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作者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含蓄地写出了杜丽娘内心的苦闷,展现了青春的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赏词有悟
学习活动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曲词内容(可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诵读时可加入情态、动作演绎) 。
又回游园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与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 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学习活动四:交流探讨,这首曲词出了景美、情美,还有哪些动人之处?
画面美: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情感美: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个性解放愿望
音韵美:整支曲子压an韵,一韵到底,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
句式美:运用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同时也富于音乐美。
再看游园
前文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资料链接
1.读完本曲,你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
自己青春的生命
阴冷的生活环境。
对比、直抒胸臆、双关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用典 “赏心乐事”取自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直抒胸臆 “良辰美景”却只能“奈何天”,“赏心乐事”却不知“谁家院”这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控诉,是痛苦的呐喊,青春的觉醒,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用典 “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想象:杜丽娘想象更开阔的春景,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渴望挣脱现实生活的禁锢,去往广阔天地,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深闺中人;
“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这句意思是,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直抒胸臆、反衬手法表达了杜丽娘回到现实,惜春伤春的情感,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但却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